刪掉公司資料庫有法律責任嗎
Ⅰ 刪資料庫犯法嗎
如此做法,你公司是可以申請司法界入調查的。
正確的做法是,你通知公司(最好以書面的形式通知,口頭也受法律認可),你要離職,30天以後,你就正式可以走人,從你正式通知公司離職起的30天內公司是要支付你薪水的,如果公司未足額支付薪酬,你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仲裁部門提交勞動仲裁申請。
從你申請離職到你走人期間,自己要注意收集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明文件,比喻一些收入證明呀,如果公司真的要走到仲裁這一步,會對自己有利的。
Ⅱ 新人不小心把公司資料庫刪除了 會判刑么。
可以恢復的吧,不過如果不開除你你就慶幸吧
Ⅲ 程序員刪庫跑路是一種什麼行為
因為對公司不滿。這個程序員辭職了,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發生這種事只是一時賭氣。您好!這個通常一天備份一次。即使它被刪除,也可以通過歸檔日誌來恢復。事實上,你應該控制你的權威。如果能給他們訪問許可權的用戶沒有刪除資料庫的許可權豈不是很好?祝您好運。聽說IT運維人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從刪資料庫到跑馬路」。
只是有點慢。比如在此次事件中被刪除的魏夢,已經宣布已經完全取回數據,所以涉及的數據和備份都達到了一天幾個級別。所以微信資料庫很有可能不是一個運維人員掌握的,而是分成幾個甚至上百個部分,分別由不同運維控制。每個操作和維護都有不同的許可權,不能相互訪問。甚至每一條數據都存儲在不同的地方。這樣,即使運維資料庫刪除中有一個跑了,也可能是資料庫的一小部分影響了微信,不會影響整體。比如刪除某個用戶資料庫,可能只會導致幾十萬或者幾百萬的微信用戶正常登錄,但其他大部分用戶可能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影響。此外,微信的聊天數據並不存儲在伺服器中,而是存儲在用戶的手機中。
Ⅳ 程序員刪庫獲刑7年,他違法了哪些相關法律
2018 年 6 月 4 日 14 時許,被告人韓冰在位於本市海淀區上地三街福道大廈三層的鏈家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鏈家公司)韓某在鏈家任職,利用其擔任鏈家公司資料庫管理員並掌握公司財務系統root許可權的便利,登錄公司財務系統伺服器刪除了財務數據及相關應用程序,致使公司財務系統無法登錄。鏈家公司為恢復數據及重新構建財務系統共計花費人民幣18萬元。
但韓某始終不承認該行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定,韓某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依法應予懲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之規定,判決:韓某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Ⅳ 不小心刪除公司資料庫算違法嗎
不算。
因為沒有過失的違法,只有過失的犯罪。你這樣的行為最多隻能說是違反了公司制度,處罰的話不至於不發工資。如果公司執意不發工資,可以向當地勞動部門尋求幫助。
Ⅵ 40歲鏈家程序員刪除公司財務數據,將面臨怎樣的處罰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問題存在,但是每個行業也都有重要的崗位,對於程序員來說,那可是很多公司的保安,可是對於有些單位保安可是很危險的,這不就出現問題了,鏈家程序員因為某些問題,把財務數據刪除了,這樣操作會對所在的公司有什麼影響呢?下面我就來說一下我的個人想法與看法,僅供大家參考討論。
Ⅶ 公司資料庫被黑客刪了,開發人員也要擔責任嗎
就像家裡敞開大門讓小偷進來和做好所有措施小偷還是撬鎖死命要進來一樣,你要什麼防護都不做開發人員怎麼也難逃其咎,如果做好了應對措施,但是技術不如別人或者存在一些bug,還是會被理解的至少責任不會像前者這么大。
Ⅷ 用drop不小心刪除了正式庫資料庫中的表數據,會不會負法律責任,可不可以還原資料庫
你好的
正常來說,如果只是drop了表,問題不大
如果drop了資料庫,那麼有備份的話,問題也不大
如果都不是,那就麻煩點
應該會丟數據
祝你好運,望採納
Ⅸ 如果在公司里不小心把資料庫給刪除了會怎麼樣
不會怎麼樣,一般公司對開發的要求就是,資料庫都有備份,不論數據有啥變化,都有備份。沒有備份數據的公司 那能叫 IT 公司?
Ⅹ 離職員工故意刪除辦公電腦重要數據如何處理
為泄私憤,以刪除、修改計算機數據的方式破壞生產經營,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構成破壞生產經營罪。可以向法院進行起訴。
案例分析:因對原公司高層領導不滿,林某離職後登錄原公司郵箱伺服器,惡意修改高管郵箱密碼並刪除郵件、郵箱,給公司造成實際損失15萬余元。近日,林某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通州檢察院批准逮捕。
(10)刪掉公司資料庫有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工作交接是為保持用人單位相關工作的有序、順利進行,不至於在更換勞動者後出現有關工作前後銜接不上的情況,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工作交接主要包括公司財產物品的返還、資料的交接等。
然而,員工離職時,應該交接的工作內容包括哪些方面,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雙方在簽訂勞動合同時一般對此也沒有明確的約定,特別是在電腦辦公成為一種普遍工作方式的當下,對於電腦中存在的電子數據應否成為交接的內容,更是鮮有規定。實踐中,對是否已經完成工作交接手續,勞企雙方往往各執一詞,糾紛的發生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