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義務必有法律責任

法律義務必有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16 17:10:28

Ⅰ 有人認為法律義務就是法律責任,你認為對嗎

不對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要求公民必須做的事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Ⅱ 根據承擔義務的范圍法律義務可分為什麼

根據承擔義務的范圍法律義務可分為:
1、一種是作為,是指義務人實施積極的行為,如子女通過經常看望和提供財物等行為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等;
2、另一種是不作為,是指義務人不得實施某種行為,如未經許可不得公開他人的隱私等。
法律義務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違反法律義務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違反法律義務導致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第一百八十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Ⅲ 法律義務可以分為哪兩類

法律義務可以一種是作為,是指義務人實施積極的行為,如子女通過經常看望和提供財物等行為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等;另一種是不作為,是指義務人不得實施某種行為,如未經許可不得公開他人的隱私等。
法律義務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違反法律義務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違反法律義務導致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
法律責任有的免責條件有:
1,時效免責。即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法律責任。對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督促法律關系的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債務,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不訴免責。即所謂「告訴才處理」、「不告不理」。 在我國,不僅大多數民事違法行為是受害當事人或有關人告訴才處理,而且有些輕微的刑事違法行為也是不告不理。
在法律時間中,還有一種類似不不訴免責的免責方式,即在國家機關宣布有責主體須承擔法律責任的情況下,權利主體自己主動放棄執行法律責任的請求,必須注意,作為免責形式的「不告訴」必須是出於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自由意志。
如果「不告訴」之不作為是在某種壓力或強制環境下作出的,則不構成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條件和依據。
3,自首、立功免責。即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責任。
4,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這種免責的理由是違法者在歸責之間已經超前履行了第二性義務。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即基於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協商同意的免責,即所謂「私了」。這種免責一般不適用於犯罪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僅適用於民事違法行為。

Ⅳ 根據承擔義務的范圍,法律義務可分為

根據承擔人的范圍,法律義務主要分為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積極義務主要指的是以自己作用為客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用積極主動的形式去承擔相應的義務,這樣的行為具有法律意義。
消極義務指的是指不作為主體保持沉默,但是同樣也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叫作消極義務。
其實從法律的角度出發,義務最本質的定義為4個字: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而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社會環境,自己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一分子,就要去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這在法律上就是義務。
從法律層面上來講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都是平等對待的兩種義務關系,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責任價值體現。
社會責任肯定是我們必須要承擔的一部分,當整個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時,我們就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承擔自己的責任。
而不是用消極的心態去抨擊整個社會風氣,這樣不僅不會對整個現狀有任何的改變,甚至還能讓自己的心態變得非常不好。
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基本責任和主體地位,因為從這一點出發,自己才能理清自己在法律上的定義。
拓展資料: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權利」的對稱。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據憲法和各部門法以及其他標准,可以對法律義務作出不同種類的劃分。

Ⅳ 法律責任是否是法律義務,為什麽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雖然有密切聯系,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本質。法律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義務。義務與權利是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即為權利的實現。義務的違反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現有些《民法概論》中將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歸結為:義務是應為的行為,責任是必為的行為。此說未能劃清二者界線

Ⅵ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回界限,以否定的法答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
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
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Ⅶ 違反法定義務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政治題

正確行使權利,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自覺履行義務,更是公民意內識的重要表現容。
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所鼓勵的積極去做。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的一些行為。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要積極做出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
第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的義務,對公民的行為提出具體要求。公民必須按法律的要求去做。
第三,法律所禁止的堅決不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的某些行為。公民要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決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Ⅷ 法律義務可分為哪兩類

法律義務可分為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積極行為即是指作為,應當為某事,是以主體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消極行為是指不作為,即主體以沉默,放棄作為,主體不施加於客體干擾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又稱不作為,是指以消極、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8)法律義務必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積極義務又稱作為義務,是指以義務人須為一定行為(作為)為內容的義務。如交付財物的義務。
積極義務是由命令性規則所規定的,人們必須或者應當作出某種行為的規則,如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公司法第十一條規定的「設立公司必須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等等,就屬於規定積極義務的情況。
2.消極義務又叫不作為義務,是禁止性規則所規定的,禁止人們作出一定的行為。
3.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抑制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法律規范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權得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當負有義務的主體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自己的義務時,要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承擔相應的責任。
4. 法律義務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違反法律義務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違反法律義務導致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
5. 民法典律關系指由民法典律規范調整的當事人在民事流轉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典律關系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由主體、客體和內容構成。
1、主體:參加合同關系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2、客體: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在法律關系中,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之爭總是圍繞著一定的對象所展開的,沒有一定的對象,也就沒有權利義務之分,當然也就不會存在法律關系了。民法典律關系客體包括行為,物,財產,智力成果。民法典律關系的內容,即是合同主要條款所規范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依據《民法典》。

Ⅸ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特點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平等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確立為基本原則,這里的平等講的就是權利和義務平等。其次,在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具體設定上要平等。再次,權利與義務的實現要體現平等,互利共贏。
法律分析
法律權利及其特徵,法律權利是各種權利中十分重要的權利,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法律權利的內容、種類和實現程度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法律權利的內容、分配和實現方式因社會制度和國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法律權利不僅由法律規定或認可,而且受法律維護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法律權利必須依法行使,不能不擇手段地行使法律權利。法律義務的履行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是指義務人實施積極的行為;另一種是不作為,是指義務人不得實施某種行為。法律義務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違反法律義務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法律義務具有以下四個特點:法律義務是歷史的;法律義務源於現實需要;法律義務必須依法設定;法律義務可能發生變化。權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享有某種利益或實施一定的行為。權利人可以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熱點內容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
電信服務不適用合同法 發布:2025-02-13 13:23:11 瀏覽:336
法律顧問讓調解更高效 發布:2025-02-13 13:12:53 瀏覽:651
人民法院最高審 發布:2025-02-13 12:58:04 瀏覽:491
沈陽市供暖條例 發布:2025-02-13 12:55:11 瀏覽:816
民法典河邊 發布:2025-02-13 12:26:49 瀏覽:46
公司不發底薪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3 12:22:41 瀏覽:594
濟南市鐵路法院 發布:2025-02-13 11:17:20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