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負不負法律責任
Ⅰ 罪犯患有精神分裂症,是否有刑事責任能力
罪犯的精神狀態一直是法官量刑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對於正常的成年人來說,作案時精神狀態正常,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就需要根據法律正常判罰。但是有些精神病人在犯案的時候,失去了一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量刑時就需要多做考慮。精神分裂症作為我們最常聽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在我國人口中廣泛分布。那麼,罪犯如果患有精神分裂症,在犯案之後是否就可以免於承擔刑事責任呢?
精神病人是弱勢群體,他們所做的事情,要在具體的狀態下進行分析和考慮。
司法精神病學是研究和解決有各種精神障礙的人在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法律責任的學科。 是精神病學的一個分支,精神病學與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狹義的司法精神病學也指法醫精神病學,司法精神病學研究的內容,重點在於研究各種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刑事犯罪、民事法律關系和訴訟中的地位、能力問題,進行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法醫精神病鑒定),以判明精神病人的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包括刑事責任能力、民事行為能力、訴訟能力、作證能力以及服刑能力等,為司法部門進行審判提供科學的依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所見的各種精神疾病,往往由於產生於拘捕、審訊、監禁、執行刑罰的特殊環境中,其臨床表現常與通常精神病臨床所見不同,而具有某些特點。例如反應性精神病比較多見,還可見到通常罕見的短暫性精神活動障礙,以及精神病的偽裝。對詐病需經司法精神病學鑒定,以鑒別其真偽。此外,是否需要對特定的精神病患者設置監護,也須司法精神病學專家鑒定。
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的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精神病患者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我國《刑法》第18條明確規定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醫學要件,即必須是確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學要件,即實施並造成危害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控制能力。據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分為如下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三,無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造成的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發病期,並且作案行為與精神疾病直接相關,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辨認或控制能力;或者患者處於衰退期,精神活動不穩定或殘余病態意識誘使,可能作出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這些情況下,即認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該患者不負刑事責任。
第四,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即患者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並未完全喪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這些能力有所減弱,故認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發病期,但作案行為與精神症狀不直接相關;或間歇期緩解不全,遺留不同程度後遺症——在這些情況下作案,其辨認能力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削弱,應認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只是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第五,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間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間歇期,並且沒有任何後遺症狀;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緩解,病程完全平息——在這些情況下,患者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和控制能力,應認定為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當然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第六,前述只是刑事責任能力認定的一般原則,但每個案件都具有特殊性,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依據我國《刑法》第18條的精神,首先應當確定醫學診斷,明確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時處於何種病程階段。然後分析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與作案時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因果關系進行認定。
第七,應當強調指出的是,犯罪嫌疑人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或者屬於何種行為能力人,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主觀判斷來確定,還不能僅憑一般醫院病情與病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確認方為有效。
Ⅲ 精神分裂,殺人未遂,需要負法律刑事責任嗎
要看這個精神病人在殺人的時候是否能辨認自己的行為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精神病人能否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司法鑒定為准。如果鑒定出來該精神病人在殺人的時候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的,他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不能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法院一般會判決被告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但不管這個精神病人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對於民事賠償這一塊是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精神病人自己有財產的由病人自己的財產進行賠償。如果他沒有財產的由他的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至於誰是他的監護人要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來確定,一般來說他的父母為他的監護人,沒有父母的由他的配偶作為監護人)。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
相關法條:
《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Ⅳ 用造謠等手段把別人害成精神分裂症,要不要付法律責任
你好,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的相關規定: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侮辱罪、誹謗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問題中說的「害成精神分裂症」屬於誹謗罪的加重情形,根據《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因此,用造謠等手段把別人害成精神分裂是需要付法律責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誹謗罪是自訴罪不告不理,你需要自己去法院提起訴訟,另外,精神分裂也需要相關專業機構的鑒定來證實。
Ⅳ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受法律保護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涉及各種法律問題最多的一組疾病。探討和研究其刑事責任能力和法律關系的評定,不僅能推動司法實踐中各種相關問題的解決,也能推動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
【關鍵詞】精神分裂症 刑事責任能力 法律關系 評定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於青壯年緩慢起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調。在我國,精神分裂症是涉及各種法律問題最多的一組疾病,在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案中約佔70%。患者往往受精神症狀的影響支配,常常出現傷害、兇殺、強奸、放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成為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涉及刑事責任能力問題;有的因外傷或其它原因而發病,而涉及法律關系評定問題。以下,筆者試述之。
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屬於內因性疾病。一般認為,遺傳、個性缺陷等內在病理因素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而軀體因素、社會因素等外在因素是誘發原因。
該症患者通常意識清晰、智能良好,有的病人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其自然病程分持續進行和間斷發作兩種形式。持續進行者病程往往遷延不愈,逐漸呈精神衰退狀態。間斷發作者在病情發作一段時間後,間隔以緩解期,緩解期精神活動可基本恢復正常,也可遺留一定的精神症狀或精神缺損。但隨著復發次數的增多,部分患者可逐漸出現精神衰退;也有的僅發作一次,緩解後不再發作且無精神缺損者。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責任能力評定
刑事責任能力指行為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對所實施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的辨認能力以及有意識的控制能力。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且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我國《刑法》第18條明確規定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一是醫學要件,即必須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學要件,即造成危害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控制能力。據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有以下三種分法:
(一)無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造成的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發病期且作案行為與精神疾病直接相關,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辨認或控制能力;或者患者處於衰退期,精神活動不穩或殘余病態觀念誘使,可能作出嚴重危害社會行為。在這些情況下,該患者不負刑事責任,即評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二)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規定,尚未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即患者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並未完全喪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這些能力有所減弱的,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發病期,但作案行為與精神症狀不直接相關;或間歇期緩解不全,遺留不同程度後遺症的。在這些情況下作案,其辨認能力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削弱,應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規定,間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處於間歇期且無任何後遺症狀;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緩解,病程完全平息,在這些情況下,患者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和控制能力,應評定為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以上只是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一般原則,但每個安靜都具有特殊性,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依據我國《刑法》第18條的精神,首先確定醫學診斷,明確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時處於何種病程階段。然後分析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與作案時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因果關系進行評定。
三、精神分裂症法律關系的評定
法律關系是指公民涉及的精神損害及相關的問題。精神損害是人體受機械、理化、生物或心理等致病因素作用後出現的精神障礙。法律關系的評定將直接關繫到對加害人的法律責任及經濟賠償問題。其評定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精神損害與精神分裂症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
如果重度顱腦損傷以後出現了精神分裂症或分裂症樣精神病,應評定為重傷。後果較輕的,可根據實踐情況評定為輕傷或輕微傷。需要注意的是,對顱腦損害所致精神障礙程度評定,一般需由損失起經過半年以上的觀察後方可作出評定。
(二)精神損害與精神分裂症存在間接因果關系的
由於精神損害的特殊性,在評定只有間接因果關系的案件時,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侵害手段、場合、行為方式、傷害後果、過錯原則等具體情況,全面分析,綜合評定。如果輕微或輕度顱腦損傷,或軀體損傷後出現了精神分裂症,則可參照《人體輕微傷的鑒定標准》和《人體輕傷鑒定標准(試行)》作出相應評定。如果精神創傷後出現精神分裂症且兩者之間有一定因果關系,則可評定為輕微傷,但加害人必須承擔「一次性」精神損害賠償金。
由於法律關系的評定十分復雜,而我國沒有統一的評定標准,只能根據「傷」與「病」的關系,並參照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文,實事求是地作出評定。
結語
精神分裂症是典型且高發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涉及各種法律問題最多的一組疾病。有效地探討和研究精神分裂症及其刑事責任能力和法律關系等相關問題,不僅能推動我國司法實踐中各種相關問題的解決,也能保障廣大公民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合法利益,更能推動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
Ⅵ 精神分裂症算無民事責任嗎
不是。民事領域不同於刑事領域,在行為時不具有(不完全具有)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有財產的,以自己財產承擔相應的責任,無財產的,由監護人承擔。
附《民法通則》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侵權法》
第三十二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Ⅶ 精分殺人犯法嗎
有關精神病的法律條文主要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
《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酒醉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在「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精神病人中,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經鑒定確認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都是發病期的患者,只有在發病期患者才容易出現「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活動疾病正常,他們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這條法律告訴我們,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承擔多少法律責任,應視患者當時的精神狀態而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不負法律責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簽名。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論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很明顯,對精神病人作醫學鑒定只能是「由省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這是一種很嚴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三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七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1)配偶;(2)父母;(3)其他近親屬;(4)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第一百三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到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患者不可能持續保持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疾病至少會在某個階段完全或部分損害患者的民事行為能力,使患者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法律,患者的親屬自然成為了患者的監護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在發病時民事行為能力才會受到損害,這時的患者又往往容易損害他人或自身。監護人的責任實在重大,一旦因患者的損害行為引起法律糾紛,無論家屬如何盡力,法律條文沒有給患者家屬提供完全免責的依據。
Ⅷ 精神分裂症患者犯法法律制裁嗎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輕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輕度精神病、精神發育不全、神經官能症及病態人格的精神障礙者。
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8)精神分裂負不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一、精神病犯罪者共分為三類:
1、在意識障礙下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意識障礙見於多種精神病,如癲癇性意識朦朧狀態,某些葯物引起的意識朦朧狀態,病理性醉酒狀態,反應性意識朦朧狀態,癔病性意識朦朧狀態以及某些病理性激情中的意識障礙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患者產生違法犯罪行為。
2、智能缺損狀態下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先天性精神發育遲滯、老年性痴呆、器質性腦疾患的某些階段,都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危害社會的行為。
3、意識清晰、智能正常狀態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精神病患者。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意識清晰、智能正常的情況下,仍可能存在幻覺、妄想,特別是言語指示性幻聽和被迫害妄想,支配其作出有嚴重危害的行為。躁狂症患者雖意識清晰、智能正常,但因極度興奮,難以自控,也會作出傷害行為。
二、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期間,是無責任能力的。但本病易於復發,並在緩解期遺留不同程度的精神衰退,因而對其緩解期.的責任能力,應根據其精神狀態具體分析,若殘留明顯的精神症狀和人格缺陷,使其辨認能力不準確,控制能力不健全,則不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
若緩解期長,未遺留精神症狀,則具有責任能力。精神分裂症病人還常常涉及婚姻、合同、遺囑繼承、揮失賠償等民事問題,對此應依據有法律,按照人道主義原則,結合具體病人的精神狀態,病情發展及預後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妥善處理。
在其發病期間,原則上不宜辦理各種法律手續,應等到緩解期後再辦理。若病程遷延,轉為慢性,病人意志衰退,脫離現實,喪失理智,難以料理自己的生活,應判定為無行為能力,其民事法律手續應由監護人代理。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發病期,也不能作證人。
對於雖然造成刑事案件但因被判定為無責任能力而不予處罰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應給予監護治療,特別是造成過重大惡性案件者,常可因疾病復發而再次危害社會,對此應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Ⅸ 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打人犯罪不
精神分裂症(殘留期),限定刑事行為能力可以拘留。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因此如果違法犯罪,可以拘留。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是指刑法中規定具有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但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主體。
刑法規定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四種情況:
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4周歲以下的,14以下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除了上述8種罪外,該年齡段人不負有刑事責任。同時《刑法》明確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屬於完全不負刑事責任階段)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3、 已滿75周歲者。該年齡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減輕處罰,過失犯罪應當從輕減輕處罰。
4、 生理缺陷者(聾啞人、盲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
Ⅹ 精神分裂犯罪怎麼判
精神分裂犯罪的判刑需要根據情況決定,具體如下:
1、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減弱,嚴重的完全無行為能力,犯罪後不負幸事責任;
2、輕的限制行為能力,犯罪後減輕處罰,非限制性民事行為能力就是完全沒有行為能力;
3、對鑒定結論不服,可以向檢察院或者法院要求更高權威的鑒定部門重新鑒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