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社會責任
1. 什麼是法學家的社會責任
法律人」,是指以律師、法官、檢察官、律師為代表的經法律專業訓練掌握法律知識和技能、信仰法治恪守法律職業倫理的職業共同體成員。資深的法律人稱為法律家,在英語里即lawyers。
堅守社會正義是法律人培養的本質要求。正義作為社會普遍的價值標准,不僅具有一般的社會意義。對於法律來說,正義往往被當作法律最高的或根本的價值,更是具有長久而又深遠的影響。在通常的情況下,許多法學家們都傾向於以正義的價值為出發點和歸宿來對待和評價法的體系或法律制度,在他們眼裡,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是由正義才延伸出法律,反過來,法律又維護和促進著正義的實現。
在一定的層面上,可以肯定地認為,正義與法律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內在的密切聯系,如果將正義視為法律的內在生命力,而法律則使這種正義的生命力得以物化為可感知的生命肌體。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政法院校必須把追求社會正義作為法律人培養的核心理念來對待,這不僅是一種法律專業主義的專業表現,不僅是一種正義守望者的職業要求,更是法律人所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精神信念。
2. 根據承擔人的范圍,法律義務可分為哪兩類
根據承擔人的范圍,法律義務主要分為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積極義務主要指的是以自己作用為客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用積極主動的形式去承擔相應的義務,這樣的行為具有法律意義。
消極義務指的是指不作為主體保持沉默,但是同樣也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叫作消極義務。
其實從法律的角度出發,義務最本質的定義為4個字: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而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社會環境,自己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一分子,就要去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這在法律上就是義務。
自己的義務和自己的法律定位有密切的關聯,自己的社會責任也和自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積極的心態會讓自己走向積極的人生;消極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3.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社會責任有哪些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民事責任主要包括:1、股東責任;2、侵權責任;3、因經營過錯而需向本單位法人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4、法定代表人可能面臨的合同違約責任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4. 作為公民我們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作為公民我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具體如下:
1、用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激發社會責任感;
2、從遠大理想著眼,從養成教育入手,培養社會責任感;
3、以誠信做人的要求,督促社會責任感的樹立;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感;
5、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社會責任感向高境界發展;
6、艱苦奮斗,艱苦創業。
公民的基本權利也稱憲法權利,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權利。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給予同等保護的權利。它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前提與基礎。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主體依法享有的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和自由,是國家為公民直接參與政治活動提供的基本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作為公民我們除了要承擔社會責任外還應該承擔的國防義務有:
1、履行兵役的義務;
2、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的義務;
3、保護國防設施的義務;
4、保守國家軍事機密的義務;
5、接受國防教育的義務;
6、支持和協助國防活動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5. 社會責任是什麼
社會責任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對國家或社會以及承擔的一定的使命、職責、義務。
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組織所要求的義務,社會責任是組織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組織出於義務的自願行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主要應該具備三點品質:
1、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或真理;
2、堅持實踐正義原則;
3、願為之作出奉獻和犧牲。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6. 何為社會責任社會責任與社會義務,社會反應有何區別
社會責任: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底線,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社會義務:是你在責任的基礎上,以道德和良知為前提,自己自願額外奉送的。
社會責任與社會義務,社會反應區別
1、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意思相近,責任偏向於主觀性,是企業應該承擔但沒有法律指令強制規定,義務是被動要求的,是國家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工具強制執行的。
2、責任不履行受到社會的指責和討伐,義務不履行會受到國家執行機關的懲罰和勒令執行.責任不盡,會淪為無道德良知。義務不盡,會淪為麻木不仁。
(6)法律人社會責任擴展閱讀
社會思想:
所謂社會思想就是人們對於實際存在的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的反映,是人們對社會結構模式和社會運行模式的認識或設想所形成的觀念和理論。
這里,「社會關系」是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包括社會的生產關系和階級階層關系,而生產關系和階級階層關系都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發展的推動而形成的,它們反過來,又給予生產力的發展以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社會生活」,是社會中人們的共同生活。指在具體的社會中,人們進行社會生活的狀況和原因,以及維系這種共同生活的因素。內容至少應包括:社會規范、人的社會化、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不同人的處世態度、社會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變遷、社會控制等。
「社會問題」,是生活在具體社會的人們的和相互關系中所發生的問題以及影響社會進... (展開全部) 思想,歸根結底來源於存在,來源於現實。思想決不單純是思想家頭腦的思辨結果。社會思想,無論中外,也概莫能外。
7. 律師應具有哪些社會責任感
在司法領域里,我們清楚的知道律師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和中立的特殊身份,在司法過程中他們具有重要的作用。
律師作為社會的服務者,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同心同德,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在遵紀守法的大前提下,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弄虛作假妨害司法公正。
8. 社會責任有哪些
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 、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 這里不僅指企業責任,還有其他的社會責任。
經濟責任:指公司生產、盈利、滿足消費需求的責任。其核心是公司創造利潤、實現價值的能力。
持續發展責任:指保證企業與社會持續發展的責任。該項責任可以通過環保責任和創新責任兩方面進行考察。
法律責任:指公司履行法律法規各項義務的責任。
道德責任:指公司滿足社會准則、規范和價值觀、回報社會的責任。
社會責任是社會法和經濟法中規定的個體對社會整體承擔的責任,是由角色義務責任和法律責任構成的二元結構體系。
責任分為兩種具體如下:
1、是指份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 這種責任實際上是一種角色義務責任或者說是預期責任。
2、是因沒有做好分內之事沒有履行角色義務或沒有履行助長義務而應承擔一定形式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即過去責任,如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等。
社會責任又可分為積極責任和消極責任。積極責任也叫做預期的社會責任,它要求個體採取積極行動,促成有利於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後果的產生或防止壞的結果的產生。
消極責任或者說過去責任、法律責任,則只是在個體的行為對社會產生有害後果時,要求予以補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9. 法律和社會責任的區別
法律和社復會責任是不同范疇的問制題。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范,它是對社會生活進行調整的一種工具,法律是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的,而社會責任則不是,社會責任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道義要求,它不具有強制力。
法律對人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而社會責任對人的要求則是相對比較高的層面,是站在比較高的高度對人的一種道德等精神層面的要求。
區別:
1,責任具有主動性,而義務則是被動的;
2,違反義務就會產生責任,不負責任與義務沒有必然的關系;
3,責任具有道德性,而義務沒有屬於完全的法律概念。
10. 作為一名法律人應擔起哪些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八大社會責任:
明禮誠信
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
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誠信缺失正在破壞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由於企業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隨時可見,消費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損失每年在2500―2700億元,佔GDP比重的3-3.5%。很多企業因商品造假的干擾和打假難度過大,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岌岌可危。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起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社會責任。
科學發展
企業的任務是發展和贏利,並擔負著增加稅收和國家發展的使命。企業必須承擔起發展的責任,搞好經濟發展,要以發展為中心,以發展為前提,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納稅份額,完成納稅任務,為國家發展做出大貢獻。但是這個發展觀必須是科學的,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也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更不能只顧自身,而不顧友鄰。所以無論哪個企業,都要高度重視在「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並要下決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響應中央號召,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保證經濟的運行安全。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持續,再翻兩番的目標才能實現。
保護環境
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文化建設
醫療衛生,公共教育與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公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脫除貧困、走向富強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醫療衛生工作不僅影響全民族的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勞力資源的供應保障。文化建設則可以通過休閑娛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我們的國家,由於前一個時期對這些方面投入較少,欠債較多、存在問題比較嚴重。而公共產品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固然是國家的責任,但在國家對這些方面的扶植困難、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分出一些財力和精力擔當起發展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責任。
發展慈善事業
雖然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還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農村的困難就更為繁重,更有一些窮人需要扶貧濟困。這些責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業為國分憂,參於社會的扶貧濟困。為了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我們的廣大企業,更應該重視扶貧濟困,更好承擔起扶貧濟困的責任。
保護職工健康
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健康和確保職工的工作與收入待遇,這不僅關繫到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關繫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為了應對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也為了使中央關於「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們的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和確保護工待遇的責任。作為企業要堅決作好尊紀守法,愛護企業的員工,搞好勞動保護,不斷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和保證按時發放。企業要多與員工溝通,多為員工著想。
發展科技
當前,就總的情況看,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較差的,資源投入產出率也十分低。為解決效益低下問題,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降低煤、電、油、運的消耗,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盡快改變技術落後狀況,實行了拿來主義,使經濟發展走了捷徑。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引進風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嚴重,很多工廠幾乎都成了外國生產線的博覽會,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確沒有引起注意。因此,企業要高度重視引進技術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發,加大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努力做到創新以企業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