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刑法的法律知識

刑法的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2-22 00:43:19

A.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不追究是考慮成本問題,在什麼情況下追究很少考慮,因為既然最高刑是3年一下的一般都是比較輕的犯罪
2,那就在4-9年的范圍內量刑
3,繼續犯的概念
繼續犯,又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從行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來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恢復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時候為止,這一非法拘禁的行為處於持續不斷的狀態。
繼續犯的特點是不法行為和不法狀態同時繼續,而不僅僅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不法狀態的繼續。不法行為繼續則不法狀態必然繼續,但某些犯罪,當不法行為終了以後,不法狀態仍然可能繼續。例如盜竊罪,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贓物這一狀態也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贓物起獲為止,這就是單純的不法狀態的繼續,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狀態犯,它不是不法行為的繼續,因此不是繼續犯。
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所謂繼續犯,是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
例如:行為人第一天將張某拘禁於甲地,第二天轉移拘禁於乙地,第三天再轉移到丙地。盡管拘禁地一再更換,但非法拘禁行為並未間斷,且作用對象始終是張某,所以實質上只存在一個非法拘禁行為。

繼續犯的構成
那麼,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構成繼續犯呢?我們認為,構成繼續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繼續犯是一個行為,因為主觀上繼續犯具有對於一個犯罪行為的故意,盡管具有長時間實行的性質,但都是為了達到其犯罪的目的。行為具有這種延續性,但不能由此認為是數行為。例如非法拘禁,拘禁一天是一個行為,拘禁一年也是一個行為,只是行為延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並不涉及行為的單復數問題。具有一個行為是繼續犯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是數行為,那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2、繼續犯是持續地侵害同一個法益,如果其所侵害的是法律所保護的不同權益,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3、繼續犯是在犯罪既遂即完全齊備某種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以後,犯罪狀態仍然處於持續之中。不僅是犯罪狀態的持續,而且同時也是犯罪行為的持續。
4、繼續犯是犯罪行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持續地存在,而且是不間斷地存在。如果沒有行為的這種持續性,就不可能存在繼續犯。持續時間長短不影響犯罪構成,但作為犯罪情節,對量刑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如果持續時間很短,綜合全案,社會危害性顯著輕微可以按照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認定繼續犯的意義
認定繼續犯,對於確定追訴時效的起算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第89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追訴時效是以犯罪行為終止起計算的,什麼時候犯罪行為實施終了,追訴時效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所以,認定某個犯罪是否繼續犯,計算追訴時效大有意義。

繼續犯的基本特徵

1、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地持續存在。
2、犯罪行為出於一個故意
3、犯罪行為侵犯了同一犯罪構成內的法益,犯罪行為自始至終都針對同一犯罪構成內的行為對象和法益。

繼續犯的處罰原則

對於繼續犯,不論其持續時間長短,據應以一罪定罪處罰
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
1.連續意圖問題
連續意圖,是指行為人在著手實施一系列犯罪行為之前,對於即將實行的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的認識,並基於此種認識決意追求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連續意圖是決定是否成立連續犯的要素之一。
(1) 連續意圖的性質
行為人的連續意圖的性質與其所支配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的性質必須一致,即連續意圖既定實施的犯罪行為與各個具體的犯罪故意,應同屬於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特定犯罪必要構成要件的內容。否則,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所支配的犯罪行為,不能成為連續犯的組成部分。例如,行為人的連續意圖是計劃連續實施投毒殺人的犯罪行為,但在殺人行為連續進行的過程中,行為人又產生強奸犯罪故意並實行了強奸行為,強奸故意顯然與投毒殺人的連續意圖性質相異,強奸犯罪當然不構成殺人罪連續犯的組成部分。連續意圖的這一特性,是由連續意圖與具體犯罪故意的基本關系即主從關系決定的。
(2) 連續意圖的形成
連續意圖必須形成於一系列呈連續狀態的犯罪行為實施之前,並在全部連續犯罪行為終了之前始終起支配作用。這是由前述兩個特性派生的連續意圖的又一重要屬性。根據這一特性,凡不是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均不屬於基於該特定連續意圖所構成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具體表現有: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形成之前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支配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如出納員某甲在偶然發現單位財務制度存在疏漏之處,認為有機可乘,遂將8000元公款竊為已有,此後某甲產生利.用財務制度混亂連續實行貪污行為的意圖,並分7次竊得公款60000餘元。此案中,某甲貪污8000元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就不是後來構成連續犯的貪污犯罪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最後一個犯罪行為實行終了之後產生的犯罪故意及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大致有兩種:其一,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產生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及相互犯罪行為,不論原既定犯罪是否繼續進行,新的犯罪故意支配的犯罪不屬於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原既定犯罪依然構成連續犯。如其甲連續作案竊得80000元以償還賭債.在第三次入室行竊時曾強奸一女。以後某甲依然連續作案。該案中某甲就構成一個強奸罪和盜竊罪的連續犯。其二,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行為人產生另一特定連續意圖並轉而實施另一性質的連續犯罪,行為人侵構成兩個觸犯不同罪名的連續犯。例如,某甲夥同某乙曾連續搶劫數次,後感到搶劫犯罪易於暴露且每次所獲贓款太少,進而轉為連續進行盜竊犯罪。該案中,行為人就分別構成搶劫罪的連續犯和盜竊罪的連續犯。
總之。凡與特定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或者在既定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其所構成的犯罪均不屬於特定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3)連續意圖的形式
連續意圖的基本形式分為確定的連續意圖和非確定的(或概括的)連續意圖兩種。兩種連續意圖沒有本質區別。[1]連續意圖確定與否,主要指行為人對即將實施的一系列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程度.以及具體犯罪的對象、結果、時空條件、方法、次數等因素認識的確定程度,而並非指行為人是否具有對犯罪行為連續性的認識,以及是否具有追求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及此種心理態度是否確定。[2]換言之,無論是在確定的連續意圖,還是在概括的連續意圖的條件下,行為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連續關系都有所預見,並且對各個具體犯罪的連續進行狀態都持希望發生或追求其發生的心理態度。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或在犯罪著手實行之前轉化為犯罪人擬定的詳盡、具體的犯罪計劃,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按計劃逐一實行的。非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犯罪人只有概括的連續犯罪意向,並無明確的作案計劃和嚴格按計劃實施的連續犯罪行為。例如.某甲為籌措結婚經費決意連續進行盜竊犯罪。但具體的作案對象、地點、方法、次數等並不確定,而是見機行竊。
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實踐中,連續意圖可能呈現復雜的樣態。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在形式上發生確定與確定的相互轉化,或者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同時兼有確定與不確定的特點。連續意圖形式的相互轉化,主要是指行為人在犯罪之前具有確定或不確定的連續意圖,但在連續犯罪進行過程中連續意圖的形式發生變化,轉為另一種形式的連續意圖但連續意圖性質依舊。例如,某甲具備連續盜竊的不確定意圖,實施過程中發現被盜單位的防範制度寬嚴不一,於是轉為查明情況選定對象,一夜之間連續行竊數次。連續意圖同時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特點,主要是指行為人於犯罪之前形成的特定連續意圖,既有確定的內容也有不確定的成份。例如,會計師某甲意圖連續實行貪污犯罪,作案地點選擇在本單位,作案對象確定為自己經手的公款,但至於何時實行犯罪和犯罪的具體次數等並未明確。
2.連續關系的認定
連續犯構成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具有連續性。這是成立連續犯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相互統一而形成的綜合性構成標准。關於判斷犯罪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標准,刑法理論上存在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的聚訟。主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的意思或決意是否單一為標准。客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客觀上實施的行為是否連續為標准。依行為客觀方面側重點不一,具體客觀說分為:時間說(犯罪事件和地點有連接)、結果說(結果單一)、方法說(行為的手段方法同一)、機會說(利用同一機會)、類似說(行為外部有相類似的特徵)、法益說(侵害同法益)、罪質說(罪質同一)等。折衷說主張用主客觀方面兩方面要素研究連續關系,犯罪意思與犯罪結果都必須單一,才構成連續犯。[3]我們認為,認定數個犯罪之間是否具有連續性,應當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法基本原則,以反映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對立統一特性的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作為標准,即基於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數個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時期之內連續實施了性質相同的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數個犯罪之間就存在連續性。
從本質上講,連續關系是犯罪的連續意圖及其所制約的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的統一,犯罪的連續意圖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相互作用於一個統一體中,兩者相輔相成。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主觀根據,是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及其制約下的數個同一統犯罪故意;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客觀基礎,是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的狀態。[4]具體而言,行為人雖主觀上具有連續犯罪的意圖,但在客觀上缺乏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或者在客觀上具有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連續犯罪的意圖,都不能構成連續犯,只能成立其他犯罪形態。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對於認定連續犯的成立,具有不可分離的同等重要價值。連續意圖是連續關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連續意圖是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形成的主觀前提;二是連續意圖對於認定連續關系的形成與否具有重要的甄別功能。即一旦確認行為人在主觀上缺乏連續意圖,即使其具體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出某種連續狀態,也不能成立連續犯;三是確認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故意,有助於將不屬於連續犯組成部分的犯罪分離出來,即見在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可能依附於或客受制於連續意圖,因而也當然不是連續關系或連續犯的組成部分。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形成的必要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的客觀外在表現,若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在犯罪已經著手實行後並未轉化為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的連續關系便不能成立;二是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通過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犯罪行為連續狀態有無的危害行為性質或特徵(如手段、時間),才能准確判斷行為人有無連續意圖以及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之間有無連續關系。
此外,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並非決定犯罪之間連續關系的獨立因素,只是從屬於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連續狀態相統一標準的附屬因素。構成連續犯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必須是在判決宣告之前實施的,判決宣告是中斷連續犯所包含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連續性的界限。

4基於立法者的預見能力所限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法律必有漏洞。現代的法治發展表明,在民事案件中,法官不得因為法律沒有規定而拒絕裁判;此時,便允許法官根據法律原則作相應的解釋以填補法律漏洞,類推解釋便是填補法律漏洞的一種解釋方法。類推解釋是指對於相類似的案件應作相同處理,其法理基礎在於平等原則,也是正義的要求。

王澤鑒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說的是羅馬法上的一個非常絕妙的案例,能很好的說明類推解釋的適用原理。

羅馬法規定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的,該動物的所有人應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有人從非洲帶回來一隻二條腳的鴕鳥,致他人受到了損害,被害人便將鴕鳥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損害賠償。引起爭議。原因是,羅馬法只規定了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而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否承擔賠償責任?羅馬法學家認為,鴕鳥的所有人應承擔責任,其推理過程如下:
1、法律之所以僅規定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賠償責任,是因為未能預見到還有二條腳的鴕鳥,四條腳的動物顯然不能解釋為二條腳的鴕鳥,但如不給受害人予以救濟,顯然不符合法律的目的和正義的要求,所以,法律存在漏洞,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
2、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其立法目的在於使動物的所有人盡其管束動物的義務,避免損害他人,對任何動物,不論其為二腳或四腳都應如此。
3、基於同一法律理由,關於四條腳動物所有人的侵權責任,對鴕鳥所有人,應類推適用
絕對禁止類推解釋!!!

B. 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考試中刑法的考點有哪些

【答案】C。解析:根據《刑法》第 42 條、第 64 條之規定,拘役的期限為 1 個月以上 6 個月以下,數罪並罰時不得超過 1 年。依據刑法典第 44 條之規定,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 1 日折抵刑期 1 日。故本題正確答案為 C。

C. 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考試中刑法的適用范圍有哪些

刑法的適用范圍是指刑法適用於什麼地方、什麼人和什麼時間,以及是否溯專及既往的屬效力的總稱。其中空間效力又包括了屬地管轄、屬人管轄、保護管轄和普遍管轄。屬地管轄:凡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除有特別規定之外,一律適用我國刑法。這里的領域內既包括了領陸、領水和領空。還包括了浮動領土。《刑法》第6條第2款: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注意:犯罪行為或結果只要有一項發生在中國,中國就有管轄權。屬人管轄: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適用我國刑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我國刑法。保護管轄: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國公民或者國家犯罪,按我國刑法規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適用我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普遍管轄:對於我國締結或參加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我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

D. 公安法律法規刑法安全法及其中法律常識

您好:
《公安基礎知識》是各省市公安機關考試錄用人民警察(招內警考試)的理想參考教材容。作為維護國家、社會、公民和公共安全的武裝力量,人民警察的招考在各省市公務員考試聘用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省市公務員招考職位中有很多職位是屬於人民警察的。人民警察的考試作為公務員的考試重要組成部分,兩者考試的公共科目基本一致;但是警察職位有其特殊性,所以招考中必須組織一門專業考試,即《公安基礎知識》科目考試。
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考試概述
第一章 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的法律依據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的法律依據
第二節 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的基本原則
第二章 報考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基本條件和程序
第一節 報考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基本條件
第二節 報考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程序
第三章 錄用人民警察的程序
第四章 專業科目考試及最新考試大綱

E. 有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嗎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嗎

一、校園暴力的行為人責任

1、刑事責任

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國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2、民事責任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 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來說並無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亡,權利能力因而隨之消滅,因此被害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時可以得到的利益為借口,請求施害人賠償。

二、校園暴力的學校責任

校園暴力的學校責任僅僅以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來界定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忽略了學生是未成年人這一重要事實。未成年人行為能力不健全,在校學習學校當然應該承擔監護責任。從法理的角度考慮,雖然父母是監護人,但父母把孩子送到全日制寄宿學校,就沒有辦法對孩子實施監護,監護權實際上轉移到學校。不管學校是寄宿學校還是非寄宿學校,學校對學生的監護責任都是不容置疑的。關於校園傷害事件中學校的責任問題,迄今為止,有關的法律、法規對此調整的范圍性文件內容有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來源:網頁鏈接幼兒園或者其它教育機構,未盡到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F. 想了解下法律知識

1.正當防衛: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規定,正當防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五個要件[1]:
1、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這種不法侵害可能是針對國家、集體的,也可能是針對自然人的;可能是對本人的,也可能是針對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權利,也可能是侵害財產或其他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行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違法的侵害行為。
3、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結果發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須是正在進行的,而不是尚未開始,或者已實施完畢,或者實施者確已自動停止。否則,就是防衛不適時,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4、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正當防衛是有益於社會的合法行為,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襲擊,防衛人往往沒有防備,驟然臨之,情況緊急,精神高度緊張。一般在實施防衛行為的當時很難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確實意圖的危險程度,也沒有條件准確選擇一種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強度來進行防衛。因此,只要不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應當屬於正當防衛。
關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因為防衛行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以「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關於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不負責任的規定。本款是對第一款的重要補充。對於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於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和其他後果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的爆炸犯罪等。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神聖權利,公民應牢記這個權利,善於運用這個權利,保衛國家、公共利益,保衛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由此可知,所謂正當防衛,是指用給不法侵害者造成某種損害的方法,來保衛是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正當防衛是公民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一個法律武器,公民應當掌握好這個武器。當遇到搶劫、盜竊、強奸、行凶、殺人、放火等等違法犯罪行為時,就要善於運用正當防衛行為來維護合法權利。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當您准備進行防衛時,如果符合上述四個條件,那麼,您就不必擔心自己會負刑事責任了,而應積極勇敢地進行防衛。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呢?
既有正當防衛,那麼就有非正當防衛。如果非正當防衛造成了損害,則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非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種:
1、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的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事後防衛。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2.根據受傷程度,被判的時間不一樣,處罰金不一樣

3.具體屬於輕傷害還是重傷害這里不能下定語,這必須要看法醫鑒定的結果。賠償的內容主要包括醫療費、傷殘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誤工費等。

4.這也要看性質

應該屬於正當防衛

G. 刑事訴訟法在法律知識中的的地位

刑事訴訟法在法律知識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說明在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刑法典的程回序法,比如立答案、偵查、起訴、審判、申訴、審判監督等的條件和程序都作了具體的要求,對訴訟時效、迴避、裁定等也作了詳細說明。內容相當多,無法一一列舉。簡單而言,沒有刑事訴訟法,刑法就如一紙空文,無法具體實施運用。

H. 刑法與服刑知識

刑法,簡單解釋,就是用於處罰刑事犯罪的法律,主體法是《中華人民內共和國刑法容》,該法具體確定了各種刑事犯罪的罪名以及判刑標准。與《刑法》相配套的是最高院和最高檢的一些司法解釋。這些司法解釋規定了具體的量刑標准。

服刑,犯罪人被判刑以後送入監獄執行刑罰,這就叫做服刑。服刑期滿後,監獄發給釋放證,予以釋放。

熱點內容
誰刺傷法官 發布:2025-02-01 20:37:01 瀏覽:93
法院扣除審限 發布:2025-02-01 20:23:47 瀏覽:274
法治新講堂 發布:2025-02-01 19:26:37 瀏覽:156
法官法第十六條解釋 發布:2025-02-01 19:02:15 瀏覽:926
立法文案 發布:2025-02-01 18:50:31 瀏覽:232
依法治國何時提出來的 發布:2025-02-01 18:50:22 瀏覽:880
警旗司法警察 發布:2025-02-01 18:33:14 瀏覽:350
後廚人員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8:24:07 瀏覽:971
民法典美術 發布:2025-02-01 18:24:00 瀏覽:186
最高人民法院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1 18:23:54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