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問題
① 地方政府部門(比如教育廳、教育局等)出台的文件有法律效力嗎這些文件屬於何種性質
有法律效力。這些文件被稱謂部門規范性文件(某些地方性法規已有這樣的法定稱謂),效力低於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位於我國法律體系的最底層。
一旦它們與法律、法規、規章抵觸,將被宣告無效。但宣告無效必須由法定主體經法定程序來進行。一般可能是這些部門的本級政府或者其上級部門。法院也有可能因為這些文件違法而拒絕適用,使得這些文件在司法領域形同虛設。
地方政府部門依據這些文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相對人不服的話,可以提起行政復議,若文件違法,還可向復議機關一並要求審查這些文件的合法性。法院在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是,也有權對這些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適用。
總之,包括部門規范性文件在內的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是當今被實際適用最多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法律」,但它們的合法性在整個實體法體系中是最低的,易受質疑。事實上,大量的政府部門違法行使職權的情況依據的正是這類文件。
看了你的問題補充,
首先,這份文件毫無疑問有法律效力。
其次,這份文件屬於部門規范性文件。(見《廣東省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管理規定》,注意,這是一部地方政府規章,是《立法法》意義上的法律,效力比你提到的部門規范性文件高)。
再次,你要確定這部文件的沒有效力的話,最好查找它的上位法,一旦它跟上位法抵觸的話,那你的官司就贏了一半。之所以是一半,因為你還要依靠有權機關宣告它無效或者法院審查決定不適用這份文件。
最後,就這個案件而言,是一個合同糾紛案件而已。問題是你的學生當事人要解除合同,你最好先研究合同法里這部分的規定,合同法是法律,比部門規范性文件的效力高多了。
最後的最後,你有問題再問我也可以。
② 地方法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立法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據此規定,地方法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一、高級人民法院可以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審判業務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頒布了《關於規范上下級人民法院審判業務關系的若干意見》,該《意見》首次規范了上下級法院間的審判業務關系。其中第九條規定:「高級人民法院通過審理案件、制定審判業務文件、發布參考性案例、召開審判業務會議、組織法官培訓等形式,對轄區內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業務工作進行指導」。
該《意見》首次對高級人民法院在其管轄的區域內、審判實踐中遇到的一些亟待統一法律適用、相關司法解釋尚未出台時如何指導下級法院工作作了指引,使得高級人民法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了特定的稱謂——審判業務文件;而且根據該條第2款的要求:「高級人民法院制定審判業務文件,應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發現高級人民法院制定的審判業務文件與現行法律、司法解釋相抵觸的,應當責令其糾正。」
二、地方法院無權制定具有普遍適用意義的規范性文件
盡管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意見的形式明確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制定審判業務文件的形式來指導下級人民法院的工作,使得該類規范性文件得到了正名,然而,無論是198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不應制定司法解釋性文件的批復》(下稱《批復》),201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不得制定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通知》(下稱《通知》),還是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下稱《立法法》),當中均對地方法院是否可以制定具有普遍適用意義的規范性文件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1、《批復》規定「具有司法解釋性的文件,地方各級法院均不應制定」。
2、《通知》規定「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一律不得制定在本轄區普遍適用的、涉及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指導意見』、『規定』等司法解釋性質文件,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在法律文書中援引」;「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制定的帶有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應當自行清理。凡是與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的規定相抵觸以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司法解釋性質文件,應當予以廢止」。
3、《立法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據此,高級人民法院制定的審判業務文件應是供審判人員參考、帶有指導性意義的非涉及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規范性文件,而且,這種規范性文件應是非強制性,這也是其與法律、司法解釋等的最大區別,否則,將難以理解《通知》中闡述到的「不得在法律文書中援引」的規定。對於地方法院已經制定並實施多時的規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督促地方法院進行一場徹底的清理活動,真正履行其監督地方法院審判工作的職責,確保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法律所賦予當事人的訴訟權益能夠落實到位。
③ 規范性法律文件和規范性文件(紅頭文件)的區別
除制訂和發布人區別外,補充;規范性法律文件和規范性文件相比較:1、權威性前者大於後者;2、內容有效性也是前者大於後者。即後者必須在前者授權范圍和規定內容下進行規范。
④ 法律法規效力問題
、法律效力,
2、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3、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4、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⑤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效力哪個大
地方抄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屬於襲同一效力位階,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如果出現沖突的話,由下面的方式進行選擇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1.先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則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相關規定;
2.但是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PS:我國法律體系的法律位階共有五級,分別是: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
⑥ 行政規范性文件是法律嗎
行政規范性文件不是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政府的條例也可以稱為規范性文件,規范性文件的外延比法律規范的大。規范性法律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主要表現在:
1、規范性文件對行政相對人具有約束力和執行力;
2、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具有拘束力;
3、規范性文件是行政復議機關審理行政復議案件的依據,又是行政復議審理的對象;
4、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可以被法院一並審理。
《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規范性文件,是指除市人民政府規章外,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制定的,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具有普遍約束力,並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反復適用的文件。
理。第四條
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備案及其監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公開,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
(二)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進行,權責一致;
(三)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
(三)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第五條
規范性文件實行層級監督管理制度。市人民政府負責對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以下簡稱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實施監督管理。
⑦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
法的生效時間: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的生效時間;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法終止生效的時間,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明示的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指法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
一般說來,法律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關於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效力問題,我國《立法法》第八十六條的規定非常具有操作性:「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一條和第七十二條規定,依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其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部門規章,又因為涉及了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所以兩個部門聯合制定了規章。部門規章在與上位法沒有沖突的情況下,適用於全國范圍。地方政府一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效力劣於部門規章。當兩個文件發生沖突的時,適用部門規章。
規章的適用時間的問題。根據我國《立法法》第八十四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律不溯及既往是原則,法律溯及既往是例外。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⑧ 能給我解釋一下行政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有什麼嗎謝謝了
一、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涵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規范性文件的概念,所謂規范性文件,是指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在一定范圍內普遍適用,長期生效的文件,主要規范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管理行為以及行政執法權的授予、委託等內容。
根據《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規范性文件和命令。這些把屬於法律、法規、規章、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和命令統稱為其他規范性文件。
由此可見,其他規范性文件指行政機關為實施法律、執行政策,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的除法規、規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及命令。
2、其他規范性文件的特徵
(1)制定主體廣泛性。所有行政機關,上至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下至各鄉鎮人民政府,均有權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
(2)效力的多層級性和從屬性。其他規范性文件數量眾多,其效力與制定主體相對應,從上到下呈現多層級的特點;而且下級規范性文件不能同上級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相抵觸,並分別從屬於相應的行政法規、規章。
(3)內容的規范性。其他規范性問家也是為人們提供行為規則,行為模式的,在其效力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但是它不能自行為公民設定義務,為自己創設權力,正因為如此它不屬於行政立法活動。
3、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具體行政性、內部行政行為的關系
(1)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的關系
通常學理上將抽象行政行為分為兩大類:行政立法行為和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行為。因此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行為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屬於抽象行政行為,具有規范性、重復適用性等特徵;而且制定規范性文件要以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
二者的區別表現在制定主體范圍不同、效力大小不同,制定程序嚴格與否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直接為單位或個人設定義務,為自己創設權力,而行政立法則可以。
(2)其他規范性文件同具體行政行為的關系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它並不直接指向具體的單位或個人,也不針對具體的事項,而是針對某個領域、某項工作制定的行為規則,對其效力范圍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而具體行政行為則是針對特定人或事作出的具有一定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決定。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
二者的聯系在於:制訂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一種「准行政立法」行為,它介於行政立法和行政執法之間,常常起著一種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而制定的中介作用,因而在一定范圍內,其他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亦「行政執法行為」)的依據。
(3)其他規范性文件同內部行政行為的關系
這里所述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對社會實施行政管理過程中制定的文件,嚴格說是一種外部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是相對於「外部行政行為」而言的,主要指行政主體在內部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其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處分、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下達的行政命令等。
因此,行政機關的內部工作制度、人事任免決定、密級文件等內部性文件,不屬於本文所稱的其他規范性文件。
二、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作用和效力
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大量存在,並被廣泛運用,從加強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這些非法律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執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1、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作用
主要體現在:(1)將法律、法規、規章細化、個體化,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促進政府依法行政。(2)及時解決行政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確保法律、法規、規章在特定地區、部門的貫徹實施。93)在立法真空地帶進行調整和規范,為制定成熟的行政法規,行者功能規章提供有益探索和積累有益的經驗。
2、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雖然不是一種行政立法,但是一種與行政立法緊密聯系的抽象行政行為。它介於行政立法與行政執法之間,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採用制定規范的形式,類似於行政立法;另一方面,它在功能上又是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而制定的,接近於行政執法,在二者之間發揮著一種橋梁和紐帶作用。可見,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具體貫徹執行法律、強化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說,在一定程度上,其他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依據。
行政執法依據按效力等級排列如下:
(1)憲法。(2)法律。(3)法規。(4)規章。(5)其他規范性文件。其中上位規范優於下位規范,下位規范不能與上位規范相抵觸。凡抵觸者無效。因而,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前提是必須合法。如果行政機關無從判斷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時,一般不宜引用該規范性文件作為執法依據。
三、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效力
行政訴訟的核心內容是審查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根據《性質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之規定,這個「法」僅指法律、法規以及經審查認為可以參照的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成為法院裁判的依據。
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之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能作為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的依據。
在司法實踐匯總,盡管一些其他規范性文件經過嚴格審查,事實上成為法院裁判的依據,但其前提也是必須合法。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其他規范性文件並不能獨立地成為法律適用的依據。
綜上所述,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行政訴訟中卻並沒有直接依據上的意義。
⑨ 行政法規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規,屬於法律范疇,具有法律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屬於規范性文件,一般僅僅是行政文書,對一定范圍的人或事有約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約束力。
「規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經常出現但又並不局限於法律領域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規范性(即規定權利和義務)的、適用於不特定對象的各種文件。在非法律領域,「規范性文件」主要被用來指對某一群體具有紀律約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就將共產黨的某些紀律性文件稱為「規范性文件」。正因為「規范性文件」也用於法律之外的領域,因此有的國家機關或者學者有時會使用「法律規范性文件」或者「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來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規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會做出相應的規定,但具體到個案時還是會根據文件再套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則此時就具備了法律效力。
(9)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問題擴展閱讀:
政府文件(各級司法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合法性:
「規范性文件」是在法律體系中數量可觀、對公民權利和義務具有重大影響但其性質和地位卻又不甚明確的一類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對於這類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對效力等級的確定都只能在堅持法律體系統一性的前提下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予以推論。
正是基於這個指導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部門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與規范性文件不加區分的做法是錯誤的,目前法理學教科書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法律、將國務院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行政法規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決司法機關規范性文件的亂象,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從憲法解釋入手,將這些文件直接納入現有法律體系的范疇。
當然,要將上述推論和方案真正付諸法律實踐還有待於法律予以明確規定。
⑩ 法規性行政規范的效力
一、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涵義與性質
1、概念:指國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法專規、規章,對社會實屬施管理,依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發布的規范行政相對人行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政令。
2、特徵
(1)是一種特殊的政令,不是行政立法。
(2)不是一般的政令,它具有普遍約束力。
(3)是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對社會進行管理而實施的一種抽象行政行為。
(4)是行政機關發布的,用以規范行政相對人行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政令。
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種類
1、享有行政立法權機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2、不享有行政立法權的國務院的工作機構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3、不享有行政立法權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三、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1、行政規范性文件對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個人、組織具有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
2、對行政機關本身具有確定力,對具體行政行為具有適應力。
3、是行政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的依據。
注意: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亦可予以參照,但不能在裁判文書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