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行政法律責任觸發方式

行政法律責任觸發方式

發布時間: 2022-04-17 09:13:07

1.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什麼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補償。

法律責任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1)行政法律責任觸發方式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 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2. 請問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包括哪些方式

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批評教育;

(2)離崗培訓;

(3)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

(4)暫扣行政執法證件;

(5)調離執法崗位;

(6)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方式。

責任追究的方式,可以單獨或者合並適用。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2005〕37號)

四、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

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關鍵是要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對有違法或者不當行政執法行為的行政執法部門,可以根據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或者影響的惡劣程度等具體情況,給予限期整改、通報批評、取消評比先進的資格等處理;對有關行政執法人員,可以根據年度考核情況,或者根據過錯形式、危害大小、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離崗培訓、調離執法崗位、取消執法資格等處理。

對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被認定違法和變更、撤銷等比例較高的,對外部評議中群眾滿意程度較低或者對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消極應付、弄虛作假的,可以責令行政執法部門限期整改;情節嚴重的,可以給予通報批評或者取消評比先進的資格。

除依照本意見對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進行處理外,對實施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依法依紀應採取組織處理措施的,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程序辦理;依法依紀應當追究政紀責任的,由任免機關、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

3.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有哪些方式

法律分析:行政責任按承擔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方承擔的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4)返還權益:(5)恢復原狀;(6)停止違法行為;(7)繼續履行職責;(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10)行政賠償等。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償損失;(3)行政處分等。行政相對方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承認錯誤,賠禮道歉;(2)接受行政處罰;(3)繼續履行法定義務;(4)恢復原狀,返還財產;(5)賠償損失;(6)僅對外國人適用的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入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第四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 (二)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 (三)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 (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4. 違反行政許可法的行政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有哪些

試參考...
法律責任的承擔形式
1、違法設定許可的 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行為 是法律授予的權力。《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許可只有法律、 行政法規 或者在法定授權范圍內才能設定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得自行設立或實施任何行政許可,未經法律授權的任何許可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同時存在故意過錯,就構成了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條件。因此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凡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許可的,即本無設定行政許可許可權而設定許可,或者直接實施未經法律授權的行政許可,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以依法撤銷許可的形式追究其法律責任。
2、越權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守職權法定的原則。超越法定的許可權而作出了不屬於自己職權范圍的行政許可,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具體包括:
(1)無許可權許可。即沒有行政許可權的機關實施了行政許可。
(2)越級許可。下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上級行使的行政許可,或者上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下級行使的行政許可,如屬地管理的事項等。
(3)超越許可的地域。超越了行使行政許可權的地域范圍,如甲地行政機關許可了應由乙地管理的事項。這些同樣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且有故意過錯,同樣要應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依法撤銷許可。
3、違反法定許可內容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許可時,所依據的事實錯誤,不履行法定的許可 職責 ,違反了行政許可的原則。
一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後應當審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條件、標准,如果符合,行政機關就應當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如果不符合法定條件,行政機關就應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和依據。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許可或者越權作出准予 行政決定 的行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構成了違法行為。
二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人的行政申請並進行審查後,對符合法定條件、形式的申請項目,應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相反,如果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沒有給予許可或者沒有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許可決定的,就應為行政許可違法。
三是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於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限有限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力的行政事項,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擇優作出行政許可;對於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事項,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舉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擇優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因此,行政機關在實施許可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作出許可而未進行招標、拍賣、考試,或者不依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不擇優作出行政許可的均應視為違法行為。四是行政機關在許可後不履行法定的監督責任或者履行監督不力,違背了法定的「誰許可,誰監督」的原則,造成嚴重後果的,同樣是違法行為。上述四個方面,行為人既有違法行為,又有主觀過錯(有故意的,有些是過失),因此,都應承擔行政許可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違法後果嚴重,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違反法定許可程序的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法應當遵循法定的方式、步驟、期限和相關義務。如果違背了法定的方式、步驟,或者超越了法定的期限,造成了嚴重後果,同樣是違法行為。具體有:
(1)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應接受申請而不予受理的。
(2)應該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而未公示的。
(3)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應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而未履行或履行不當的。
(4)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應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而未一次告知的。
(5)應依法說明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而未說明的。
(6)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上述違反法定程序是違法行為,同樣存在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無論故意還是過失,均應當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違法行為導致的後果危害程度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5、實施許可、監督濫用職權的法律責任
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法定的目的、原則。在實施許可或監督過程中主觀上故意違背法定目的和原則行使權力,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都是違法行為。包括: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時,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利益的;
(2)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時,擅自收費或者不按規定項目和標准收費;
(3)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行政許可時違法收費或者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依法收取的費用。這些都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要件,並且都是行為人主觀過錯引起的危害性較大的後果,承擔的責任也就比較重。因此,《行政許可法》規定,對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擅自收費或者不按照法定項目和標准收費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退還非法收取的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於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實施行政許可依法收取的費用的,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有哪些方式

行政責任按承來擔的主體不同可源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方承擔的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4)返還權益:(5)恢復原狀;(6)停止違法行為;(7)繼續履行職責;(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10)行政賠償等。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償損失;(3)行政處分等。行政相對方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承認錯誤,賠禮道歉;(2)接受行政處罰;(3)繼續履行法定義務;(4)恢復原狀,返還財產;(5)賠償損失;(6)僅對外國人適用的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入境。

6. 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專狀屬。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7. 行政法律責任有哪幾種形式

行政法律責任有以下10種形式:
1、通報批評;
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4、返還權益;
5、恢復原狀;
6、停止違法行為;
7、繼續履行職責;
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
10、行政賠償。
行政法律責任特徵如下:
1、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義務的後果;
2、這種違反義務的行為沒有超出行政法規定的違法限度,因而適用行政法上的制裁措施;
3、責任措施是由行政違法行為實施者向國家承擔的責任;
4、對於責任承擔者來說,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是體現社會譴責和國家懲罰性的一種法律上的負擔;
5、只能由有關的國家機關依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予以追究。
行政法律責任范圍包括:
1、行政機關的行政法律責任;
2、國家行政工作人員的行政法律責任;
3、行政受託人的行政法律責任;
4、相對人的行政法律責任;
5、行政機關,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和行政受託人的行政責任形式是行政處分和行政損害賠償;
6、相對人的行政責任形式是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監察機關、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8. 行政責任的形式是什麼

行政責任的形式又有兩種,即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具體形式:

(1)有關機關責令設定行政許可的機關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銷;

(2)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

(3)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在單位、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8)行政法律責任觸發方式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9. 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在線等專業人士解答)

法律責任主要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承擔方式各有不同:
一、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二、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責任按承擔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人承擔的行政責任。
1、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賠禮道歉,承認錯誤;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返還權益;恢復原狀;停止違法行為;履行職務;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行政賠償等。
2、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接受行政處分等。
3、行政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接受行政處罰;履行法定義務;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此外,外國人及外國組織在我國境內活動時,屬於我國行政管理相對方,如違反了我國行政管理義務也要承擔行政責任。外國人承擔行政責任的特殊方式還有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離境等。
三、刑事責任的主要承擔方式有:
1、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的刑罰。
2、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3、對被判處緩刑的人進行社區矯正。

10. 行政法律責任有哪幾種形式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有:

(1)通報批評;

(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4)返還內權容益;

(5)恢復原狀;

(6)停止違法行為;

(7)繼續履行職責;

(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

(10)行政賠償等。

_

熱點內容
員工加班勞動法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2-13 06:10:03 瀏覽:272
2016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2-13 05:58:26 瀏覽:886
公司規章制度太嚴 發布:2025-02-13 04:59:32 瀏覽:823
海淀區法院微博 發布:2025-02-13 04:13:04 瀏覽:495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