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代理的法律責任
⑴ 隱名代理的法律效果有哪些
法律分析:如果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則該隱名代理產生與顯名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即第三人與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直接約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隱名代理並非必然產生顯名代理的效果,而是要通過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權或者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而形成相應的法律後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二十六條 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是,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⑵ 《合同法》第402條
你好。
這個屬於代理。代理的定義中關於「名義」的問題是這么定義的:「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比如隱名代理(本案就是隱名代理)
本案中,代理是指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和名義沒有直接的關系,例如委託人可以要求受託人以受託人的名義行使行為,這個也屬於代理。而受託人只要向第三方披露委託人的存在,並且第三方有理由相信這個行為是由委託人委託的,則可以要求委託人受合同的約束。
附上代理的特徵:1.代理行為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法律行為。
2.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
3.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獨立為意思表示。
4.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
附上代理的分類,注意最後的隱名代理:
分類依產生的根據不同,分為:
一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③指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有關機關的指定而進行的代理,如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而沒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之間相互推諉,或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有利害沖突的,由法院另行指定代理人的代理。代理人享有的代理權是指定的,與被代理人的意志無關,無須委託授權。
二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⑶ 商事主體委託代理商辦理業務 業務涉及侵犯債權 那麼是商事主體承擔還是代理商
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從代理法律關系中是否體現被代理人來說,可以分為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或者說是直接代理和間接代理。顯名代理是直接對第三人體現被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民商事法律行為的代理。而隱名代理則並不直接體現被代理人,對外進行法律行為時是以代理人名義進行的。我國對於隱名代理,在合同法修改時在委託合同章中單章進行了系統的規定。
從民法通則法律規定中,法律依照許可權取得的不同,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託代理中是指經過被代理人的授權,代理委託人從事法律行為;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指定專門身份的人員有權代理被代理人從事法律行為,實踐中對於婚姻家庭中存在的夫妻因為生活需要而從事的行為,通常情形下定性為家事代理。又如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這就是規定的作為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具有法定代表權,其行為如無特殊例外的情形直接認定為企業法人的行為,對企業法人產生法律效力。指定代理則是特殊情形下,由人民法院或指定單位直接指定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從事法律行為的情形。
⑷ 事先知道的隱名代理的責任如何承擔
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隱名代理並非必然產生顯名代理的效果,而是要通過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權或者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而形成相應的法律後果。具體來講,代理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被代理人不履行義務時,則應當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被代理人因此可以行使代理人對第三人的權利。與此同理,代理人因被代理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時,則應當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一經選定就不得變更所選定的相對人。相應地,被選定為相對人的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代理人的抗辯權。【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九百二十六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是,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⑸ 事先不知道的隱名代理的責任如何承擔
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隱名代理並非必然產生顯名代理的效果,而是要通過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權或者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而形成相應的法律後果。具體來講,代理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被代理人不履行義務時,則應當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被代理人因此可以行使代理人對第三人的權利。與此同理,代理人因被代理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時,則應當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一經選定就不得變更所選定的相對人。相應地,被選定為相對人的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代理人的抗辯權。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九百二十六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是,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⑹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為是什麼意思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為,指的是隱名代理,又稱間接代理。是指在代理關系中,被代理人隱名,直接由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
比如,電器產品的代理商制度, 如果被代理人的產品給買受方造成損失,則被代理人顯明,承擔法律責任,代理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當被代理人無力賠償或無法賠償,由代理人墊付。
《合同法》第402條和第403條針對特定的民事活動規定了隱名代理的適用效力,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情況,依法產生代理的法律後果。並且根據第三人知道和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代理關系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從中可知,隱名代理在中國立法上的構成條件包括: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代理人是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實施隱名代理行為;代理人實施隱名代理行為是以其與被代理人之間的約定或法律允許隱名代理為前提的。
⑺ 隱名代理有哪些法律效果
法律分析:隱名代理的法律效果:1、如果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則該隱名代理產生與顯名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2、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隱名代理並非必然產生顯名代理的效果,而是要通過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權或者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而形成相應的法律後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六十一條 民事主體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依照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應當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第一百六十二條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⑻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應有誰承擔
2張
隱名代理
隱名代理,又稱間接代理。指在代理關系中,被代理人隱名,直接由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如電器產品的代理商制度。 如果被代理人的產品給買受方造成損失,則被代理人顯明,承擔法律責任,代理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當被代理人無力賠償或無法賠償,由代理人墊付。 隱名代理(Unnamed Agency/Agency of Unnamed Principal)
釋義
中國《民法通則》在一般意義上確認了顯名代理。而《合同法》第402條和第403條則針對特定的民事活動規定了隱名代理的適用效力,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情況,依法產生代理的法律後果。並且根據第三人知道和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代理關系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從中可知,隱名代理在中國立法上的構成條件包括: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代理人是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實施隱名代理行為;代理人實施隱名代理行為是以其與被代理人之間的約定或法律允許隱名代理為前提的。 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隱名與顯名是相對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代理行為與代理關系問題。從傳統意義上講,大陸法系主張顯名主義,即在代理行為中,代理人必須充分表達「以本人名義」的意思表示,這也是一個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成立的基本要素,即只有表明「以本人名義」這一效果意思,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歸於本人才有理論依據。長期以來,顯名主義直接指導了大陸法上的代理立法,將不以本人名義的代理行為排斥在代理關系之外,並以間接代理即行紀制度專門調整那些為本人利益計算但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就傳統理論而言,普通法上的代理構成則不以顯名為必要,由於沒有法律行為理論原理的指導和束縛,認為代理權是發生代理的依據,對於那些有代理權但不以本人名義進行活動的行為仍然可能發生代理並由本人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這就是普通法上的隱名代理。隱名代理的發生,除了代理權必須真實存在的條件外,還須藉助普通法通過判例所確立的兩項權利即本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這兩項權利成為隱名代理關系中本人與第三人權利義務關系的聯結點。所謂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享有代理權的前提下,既不披露本人的姓名,也不表明自己的代理人身份;或者披露自己的代理人身份,但並不以本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而本人仍然將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隱名代理是普通法上代理理論的特色,是相對於顯名代理而言的。它與大陸法系代理理論中的間接代理相近似。
形式
隱名代理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本人身份不公開的代理」;二是「本人身份公開但本人姓名不公開」的代理。
本人身份不公開
「本人身份不公開」的代理是指既不明示以本人名義,也不明示為本人利益,而以自己的名義表示意思或接受意思表示的代理。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事實上得到本人的授權、有代理權,但他在訂約時並不披露實際存在的代理關系,既不公開本人是否存在,更不指出本人是誰,而以自己的名義進行商事活動。當然,第三人也沒有義務詢問是否存在著身份不公開的本人。因此,第三人在和代理人締結交易時,並不知道被代理人的存在,往往認為代理人就是為了自己利益、並且以自己名義同第三人進行交易的本人或者合同中的對方當事人。在司法實踐中,此種情形主要適用於第三人根本不願和本人、而僅願意單獨和代理人進行商事活動的情形。
本人身份公開
則是指不明示以本人名義,但明示為本人利益而表示意思或接受意思表示的代理。 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在訂約時表示有代理關系存在、表明自己的代理人身份,公開本人的存在,但不指出本人的姓名。在當前的實際商事活動中,代理商為了使本人不和第三人建立直接聯系,通常採取此種作法,中國許多進出口公司在代理本人和外商做貿易時也經常採取這種方式。但在締約時,由於作為合同的直接當事人風險較大,故代理人一般須在合同中註明「代理本人」以讓對方知道他是代理人的身份,但不知道具體的本人是誰。隱名代理的人述兩種形式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不以「個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這正是隱名代理與顯名代理的本質區別所在。
適用范圍
隱名代理
《合同法》第402條將其適用范圍限於「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訂立合同的行為。僅從文義解釋,僅在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行為時,方有隱名代理適用的可能。但從比較法上的做法來看,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未盡妥當。
比較法上隱名代理
隱名代理為大陸法與英美法普遍承認。大陸法上,隱名代理規則為歐洲各國法律普遍接受。[1](p.428)以德國法為例,其為保護意思表示相對人的利益,使其能夠知悉自己的交易對手,故奉行代理中的公開原則。[2](S.236)據此,代理人代理行為時,應當以一定的方式使相對人知悉其所做的意思表示的法律後果不是由他自己,而是由被代理人承擔。
類別
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
⑼ 間接代理與隱名代理的區別
間接代理,「直接代理」的對稱。又稱「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而不表明被代理人身份,其法律後果先由代理人承擔再轉移給被代理人的一種代理形式。大陸法系獨有的概念。在大陸法系國家,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代理是代理的基本特徵之一。「以被代理人名義」,通常可以理解為明確指明被代理人的姓名,或者不指明被代理人具體姓名僅說明代理他人為民事活動。如果不表明被代理人姓名,又不表明自己是代理人,並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則不認為代理關系成立,應作為行紀關系來處理。間接代理有以下特點:第一,間接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為法律行為。受託人雖然接受委託,但不將其代理身份告知第三人。對第三人來說,他直接與受託人打交道,而與委託人沒有任何關系。第二,嚴格區分兩層法律關系,即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和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行為的後果不是直接歸於、而是間接歸於委託人。第三,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委託人不能直接對第三人主張權利,同樣,第三人也不能直接對委託人主張權利。從這里可以看出,間接代理其實就是「隱名代理」的另一個說法而已,二者沒有實質區別。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