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法中的法律責任主要是
1. 證券公司違背法律規定承擔法律責任有哪些
以下證券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未經法定機關核准,擅自公開或者變相公開發行證券的;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非法開設證券交易場所的證券行為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
證券公司承銷或者銷售擅自公開發行或者變相公開發行的證券的,責令停止承銷或者銷售,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百萬元的,處以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與發行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2. 簡述我國證券法禁止的交易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證券法》禁止的交易行為
1.內幕交易行為。內幕交易行為又稱內線交易或知情交易,是指知悉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利用內幕信息自己買賣證券,建議他人買賣證券,或者泄露內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該信息買賣證券,從中牟利或者避免損失的行為。內幕交易行為必然會損害證券市場的秩序,因此《證券法》明文規定禁止這種行為。
2.操縱市場行為。操縱市場又稱草叢行情,是指操縱人利用掌握的資金、信息等優勢,採用不正當手段,人為的製造證券行情,操縱或影響證券市場價格,以誘導證券投資者盲目進行證券買賣,從而為自己謀取利益或者轉嫁風險的行為。操縱市場行為必然會扭曲證券的供求關系,導致市場機制失靈,並會形成壟斷,妨礙競爭,同時還會誘發過渡投機,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因此《證券法》嚴格禁止這種行為。
3.製造虛假信息行為,是指證券市場主體及其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作出虛假陳述、信息誤導,或者編造並傳播虛假信息,以影響證券交易的行為。為了使證券交易能夠有序進行,《證券法》規定:「禁止國家工作人員、新聞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並傳播虛假信息;各種傳播媒介傳播證券交易信息必須真實、客觀,禁止誤導;禁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交易服務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及其上述人員、證券業協會、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證券交易活動中做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
4.欺詐客戶,是指在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員利用受託人的地位,進行損害投資者利益或者誘使投資者進行證券買賣而從中獲利的行為。欺詐客戶必然造成投資者利益的損害,最終將損害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5.其他禁止行為。在證券交易中,除了不得有上述行為外,《證券法》還規定了其他禁止從事的行為,其中有:禁止法人以個人名義開立賬戶買賣證券;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買賣證券;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不得炒作上市交易的股票等。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交易服務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對證券交易中發現的禁止性的交易,應當及時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報告。
3. 簡析新《證券法》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法律責任
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石。2019年12月28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新證券法」)已於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新證券法新增信息披露專章,對信息披露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完善,進一步強化了信息披露要求,擴大了責任人員范圍,加大了責任追究力度,完善了法律責任體系。實踐中,因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日常經營中侵犯上市公司及廣大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時有出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經常是導致違法行為出現的「首惡」。新證券法擴大了發行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法律責任范圍,顯著提高了處罰力度,旨在通過法律制度進一步規范發行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信息披露行為。 01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定義
根據《公司法》第216條規定,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資額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自然人或法人。
結合實際情況,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實質上是以其對公司直接或間接的投資關系,對股東大會決議產生重大影響,進而能夠決定公司董監高人選,而能夠實際支配公司的人。02增加應當披露的重大事件事項范圍
新證券法第八十條增加了應當披露的對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事項范圍,包括:
(1)第二款第(八)項增加「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從事與公司相同或者相似業務的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盡管同業競爭在公司上市後也是需要關注的事項,但過去對同業競爭的關注主要停留在公司IPO階段,本條將同業競爭納入信息披露的范圍顯示出對同業競爭信息披露的重視。
(2)第二款第(十一)項增加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涉嫌犯罪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涉嫌犯罪對於上市公司影響頗大,尤其是民營企業,因此,增加關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對於涉嫌犯罪的信息披露事項對證券市場及廣大中小投資者有重要意義。
(3)新增第三款,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對重大事件的發生、進展產生較大影響的,應當及時將其知悉的有關情況書面告知公司,並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本款明確規定了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信息披露義務,強化了其信息披露責任,有助於信息披露制度得到切實執行。03新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公開承諾的信息披露義務
新證券法第八十四條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作出公開承諾的行為增設了信息披露義務,並且規定其不履行承諾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該條規定是本次修訂中的創新,加強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約束,真正做到有諾必踐,違諾必究。
證券市場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作出公開承諾時有可見,過去,由於缺乏制度規則的具體規定,即使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履行承諾,也無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及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隨著新證券法修訂並生效,若後續出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履行公開承諾並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投資者可依據該條依法追究其民事責任,有力保障了投資者的信賴利益。04規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承擔過錯推定的連帶賠償責任
新證券法第八十五條對於信息披露責任的規定中,將原證券法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責任形式由過錯責任修改為過錯推定責任,規定了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應當與信息義務披露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此項修改顯著降低了受損投資者向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請求民事賠償的舉證難度,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未來,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投服中心)提起證券代表人訴訟或證券支持訴訟時,依據「追首惡」原則追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民事賠償責任時,亦能夠依據過錯推定的規則原則追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法律責任,大大降低了原告方的舉證難度,有效提高了訴訟效率。05信息披露違法范圍拓展至消極違法行為
新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明確了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從事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或者隱瞞相關事項導致發行人信息披露違法的均應承擔法律責任。
相較於原證券法中規定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指使發行人、上市公司實施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積極違法方式外,該條規定將法律責任范圍拓展至消極違法方式,即隱瞞相關事項導致發行人信息披露違法,而此種消極違法方式在實踐中甚至比積極違法方式更為常見,從而實現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信息披露違法行為中不同違法形式的全面覆蓋,形成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信息義務披露行為的有效制約。06大幅提高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處罰力度
新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大幅提高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違規違法時的處罰力度,將原證券法中規定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調整為:未按照證券法規定報送有關報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罰款為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報送的報告或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罰款為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
新證券法不僅整體加大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處罰力度,而且還針對不同形式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區分了處罰位階,即著重打擊信息披露中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違法行為,形成了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有效威懾。
新證券法的修訂與實施,既完善了追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違法責任的法律基礎,又針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進行了從嚴規范,使得能夠對其違法行為進行精準、嚴厲、有效的打擊與懲處,從而一定程度上實現從源頭處遏制發行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改善資本市場生態環境。
4. 如何理解證券法的基本責任
美國證券法的默示民事責任是指為強調保護投資人利益,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版訴權,但法院權可以根據證券法立法意圖及基本原則賦予原告訴權的民事責任。著重了對投資人利益的保護,而我國的證券法尚不完善,對於投資人利益的保護力度不夠,這方面有借鑒作用
5. 違反證券法的行為及法律責任有什麼
法律分析:挪用公款買賣證券的,是需要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第八十二條 發行人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對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發行人的監事會應當對董事會編制的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進行審核並提出書面審核意見。監事應當簽署書面確認意見。發行人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保證發行人及時、公平地披露信息,所披露的信息真實、准確、完整。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無法保證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或者有異議的,應當在書面確認意見中發表意見並陳述理由,發行人應當披露。發行人不予披露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可以直接申請披露。
6. 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專和經濟法責任。
參考資料屬: http://www.dongao.com/zjzcgl/fdzl/201108/54890.shtml
7. 證券法的法律責任體系
《證券法》第161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和人員,必須按照執業規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對其所出具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進行核查和驗證,並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第202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並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仔細分析這兩條法律條文,存在以下問題:
1、第161條所規定的連帶責任是經濟、行政、刑事責任中的哪一種?亦或是獨立主體的完整法律責任?
2、連帶責任實際上是一種擔保法律責任。按照《擔保法》的規定,擔保有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連帶保證為連帶責任,而一般保證為賠償責任。在連帶責任的前提下,債權人可以向任何債務人主張權利,亦即可以同時向主、從債務人主張權利;而在賠償責任的前提下,只有主債務人不能向債權人履行全部義務的情況下,債權人才能向從債務人主張權利,連帶責任和賠償責任對於從債務人而言,法律責任是完全不同的。
8. 證券法規定哪些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證券法》第二百零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釋義】 本條是對違反證券法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的規定。
為了嚴格規范證券的發行和交易,制裁擾亂證券市場的違法活動,懲處違反證券管理的行為,本章對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分別作出了行政處分、刑事處罰和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我們知道,證券法律制度是維系投資者信心和證券市場秩序與安全的關鍵,也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與實現市場效率的靈魂,而法律責任則是一切制度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行政、刑事與民事責任是證券法律制度的基本責任形式。行政處罰是對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所給予的經濟性質和非經濟性質的制裁,從而實現規范市場行為和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本條規定中的繳納罰款即屬於一種行政處罰;刑事處罰是以國家名義強制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財產、生命或者其他權利的一種最嚴厲的處罰,本條規定中的繳納罰金就是一種刑罰方法;至於承擔民事責任,則是民事違法行為人以自己的財產或行為使違法行為的受害者得到必要的補償,以消除違法行為的後果,本條規定中的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是一種最主要、最基本的承擔民事責任方式。
9. 證券法律業務的法律責任
根據《證券業務管理辦法》的規定,律師事務所及其指派的律師從事證券法律版業務,違反證券權法和有關證券管理的行政法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由中國證監會依據證券法和有關證券管理的行政法規實施處罰;情節嚴重的,中國證監會可以依照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對其採取證券市場禁入的措施。需要對律師事務所給予停業整頓處罰、對律師給予停止執業或者吊銷律師執業證書處罰的,由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實施處罰。
律師事務所及其指派的律師從事證券法律業務,違反《律師法》和有關律師執業管理規定的,由司法行政機關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律師事務所及其指派的律師從事證券法律業務,違反律師行業規范的,由律師協會給予相應的行業懲戒。
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司法行政機關在查處律師事務所、律師從事證券法律業務的違法行為的工作中,應當相互配合,互通情況,建立協調協商機制。對於依法應當由對方實施處罰的,及時移送對方處理;一方實施處罰後,應當將處罰結果書面告知另一方,並抄送律師協會。
律師事務所及其指派的律師違反規定從事證券法律業務,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10. 證券投資的違法行為與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證券市場的主要違法行為主要分為4種,最主要的是非法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類犯罪。違法犯罪人員在未取得證券咨詢從業資格的情況下,以互聯網、電視、電話、報紙、雜志等為載體,以極具蠱惑力的語言招攬會員,收取會費,非法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業務。他們一般聲稱其掌握內幕信息,預測股價准確性極高,只要加入會員或委託其炒股,保證收益達到相當水平。目前,此類活動傳播范圍極廣,城市、農村甚至包括大學校園等都有所波及。二是發布虛假研究報告,傳播虛假信息。違法犯罪人員冒用證券公司等專業機構名義,編造虛假研究報告,捏造所謂「資產重組」、「價值低估」、「企業轉型」等信息,誘騙投資者買賣股票,操縱股價,進而非法獲利。此類行為往往通過互聯網進行,多以論壇發帖等形式出現。三是非法從事證券經紀業務。違法犯罪人員在未獲主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通過冒充證券公司分支機構等方式,以各種優惠吸引投資者,提供所謂「開戶」和「證券交易」服務,非法從事證券經紀業務。此類行為風險較大,曾經發生過數起不法分子攜款潛逃的案件。四是盜取投資者賬號、密碼。近來,不少地方出現了投資者賬戶、密碼被盜案件。通常情況下,違法犯罪人員通過偷看、木馬、設立與證券公司類似網站等方式獲取投資者賬號及密碼,然後非法買賣股票,或通過轉賬、盜取或偽造投資者身份證、銀行卡等方式盜取投資者資金。
新《證券法》規定,投資咨詢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1)代理委託人從事證券投資;
(2)與委託人約定分享證券投資收益或者分擔證券投資損失;
(3)買賣本咨詢機構提供服務的上市公司股票;
(4)利用傳播媒介或者通過其他方式提供、傳播虛假或者誤導投資者的信息;
(5)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投資者或者客戶可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我國《刑法》第181 條規定:"編造並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金."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向地方證監局(證監會)投訴和舉報證券、期貨投資咨詢違法行為,地方證監局有權要求相關機構和人員說明情況並提供相關資料.分析師參與廣播電台、電視台相關證券節目之前,應提供相關資格證書和注冊地證監局出具的書面意見,不得准許材料不實、證監局提出異議的咨詢機構和任何個人參與證券節目,不得准許咨詢機構工作人員以廣播電視從業者身份從事采訪活動,不得在證券節目中播出客戶招攬內容.廣播電台、電視台應加強對證券節目的審查與管理,節目內容必須符合廣播電視節目管理規定、證券投資咨詢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自律規范以及證券監管部門的管理要求和標准,提高資訊含量,不得宣傳過往薦股業績、產品、咨詢機構和人員的能力,不得傳播虛假、片面和誤導性信息.咨詢機構和執業人員違反相關規定或提供虛假材料的,由中國證監會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或者撤消證券投資咨詢相關資格.違反自律規則的,由證券業協會予以紀律處分並在誠信資料庫中進行過失記錄.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檢查分為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對現場和非現場檢查中發現的違反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的行為,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當根據職權范圍做出處理或者移送有關部門處理;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有執業資格的人員應與所在機構同時辦理年檢,暫緩通過年檢的咨詢機構,整改期間停止新增原有證券投資咨詢業務,也不得以其他方式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業務.從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的機構和人員不得出租、出借、 轉讓、塗改業務資格證書,否則由中國證監會暫停或者撤銷其從業資格.投資咨詢機構擅自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罰款,在三年內不受理其咨詢業務資格的申請.</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