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復議的法律責任形式
⑴ 行政復議方式有哪些
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的,可以書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頭形式提出。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申請行政復議。
【法律依據】
《行政復議法》第十一條
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
第十二條
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⑵ 行政復議的決定形式有哪些
行政復議的決定形式包括:決定維持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原行政行為;決定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後,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
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二)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三)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2適用依據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濫用職權的;
5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
⑶ 行政復議被申請人的法律責任
您好1
申請行政復議後,可能有四種結果:
復議機關通過對復議案件的審理,最後要作出決定。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復議決定有以下四種:
(1)維持決定。
(2)履行決定。履行決定是指復議機關責令被申請人履行某種法定職責的決定。
(3)撤銷、變更或確認違法決定。撤銷、變更或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是指復議機關作出的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決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復議機關可以決定撤銷、變更或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①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②適用依據錯誤的。③違反法定程序的。④超越或濫用職權的。⑤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
(4)賠償決定。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侵犯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申請人請求賠償,復議機關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在作出撤銷、變更或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決定的同時,作出被申請人依法賠償。
⑷ 行政復議決定的種類包括哪些
行政復議決定的種類包括以下幾種:
1、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2、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3、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2.適用依據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濫用職權的;
4、被申請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4)行政復議的法律責任形式擴展閱讀:
9月27日,國土資源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將於10月1日起施行的《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決定履行與監督規定》進行解讀。新聞發布會強調,不履行復議決定的法律後果,除責令書面檢查、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資格外,行政復議機構可以建議人事、監察部門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相應行政處分。
新聞發布會透露,當前在征地拆遷、礦業權出讓等方面,極易因行政執法不當產生行政復議案件。案件數量大、增長快、涉及標的大,是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案件的突出特點。
自2009年起,國土資源部辦理的行政復議案件就超過200件,一直在國務院各部委中處於前三位。今年前三季度,國土資源部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10件,同比增長68%。為更好地發揮層級監督效力,提高復議決定執行力,切實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國土資源部制定出台了上述《規定》。
據介紹,行政復議工作具有復議程序簡潔以及低成本、高效率、有權威等特點,日益成為公民、法人維護合法權益的重要渠道。
實踐表明,在國土資源部受理的行政復議案件中,有六成以上得到及時糾正, 行政復議日益成為國土資源領域的重要救濟手段和糾錯手段,在規范行政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行政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方面作用突出。
新聞發布會強調,行政復議決定一經送達,即產生法律效力。
但是,一些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故意不執行或變向不執行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作出的復議決定,既損害了當事人利益,也損害了行政復議制度的權威。《規定》在啟動責令履行程序、法律責任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國土資源部將以此為契機,確保國土資源行政復議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復議法——網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國土資源部: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將追究行政責任
⑸ 行政復議的方式有哪些
申請行政復議的方式包括書面申請和口頭申請。如果當事人是口頭申請的,則行政復議機關需要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第十條
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申請人。
第十一條
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
⑹ 土地行政復議中有關單位和個人可能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1)不作為的法律責任。行政復議機關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規定,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或者不按照規定轉送行政復議申請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受理仍不受理或者不按照規定轉送行政復議申請,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2)瀆職、失職的法律責任。行政復議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復議活動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瀆職、失職行為的,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阻撓依法申請復議的法律責任。被申請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規定,不提出書面答復或者不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或者阻撓、變相阻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進行報復陷害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不履行復議決定的法律責任。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⑺ 行政復議決定的形式有哪幾種
行政復議的決定形式有:
1、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2、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3、其他形式。
【法律依據】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
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二)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被申請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⑻ 行政責任的形式是什麼
行政責任的形式又有兩種,即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具體形式:
(1)有關機關責令設定行政許可的機關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銷;
(2)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
(3)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在單位、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8)行政復議的法律責任形式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⑼ 行政復議的舉證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一。申請人的舉證責任。申請人首先提供證據證明其復議申請符合法定條件,並進一步提供證據以動搖被復議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根據行政復議的理論和實踐申請人主要應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1、證明行政機關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存在。
2、在被申請人不作為的案件中,申請人應證明其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的事實。
3、在一並提起的申請中,申請人應證明因受被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
4、有關復議程序的事實。
二。被申請人的舉證責任。在行政復議中,由被申請人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負擔舉證責任,主要應對下一事實提出證據予以證明: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在行政復議中,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所指向的公民、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是否合法,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有必要,以及條件是否具備等,都應由被申請人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2、適用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依據,並提供證據證明適用這些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正確性。
3、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符合法定程序的證據。被申請人應提供關於該具體行政行為程序合法的證據,包括有關通知書、回證、回執等。
4、關於是否濫用職權的證據。濫用職權即行政機關違反行政權的設定目的行使手中的權力。
5、關於具體行政行為適當性的證據。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可以撤銷或變更。
6、對於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被申請人應提供存在合法事由或正當事由的證據。在行政復議中,如果被申請人不能舉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那麼被申請人就要承擔不利的復議結果。
(9)行政復議的法律責任形式擴展閱讀:
行政復議還應當遵循書面復議原則、被申請人負主要舉證責任原則,行政復議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原則以及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之外的一級復議制原則。
被申請人負主要舉證責任原則。
這是行政復議不同於民事、刑事、經濟等訴訟的又一特點。在民事訴訟中,誰起訴,誰舉證,舉證不充分就要承擔敗訴的責任。而行政復議則不然,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負主要的舉證責任。這樣,申請人不會因舉證不足而被駁回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