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假新聞法律責任
『壹』 傳播謠言500次以上判什麼刑
已經構成犯罪,會被處罰款和拘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以下稱《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第一款 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1)傳播假新聞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案例
2015年8月6日,鄭州新聞廣播官方微博發布《大貨車再闖禍,事故現場慘不忍睹》新聞並配發車禍圖片,後經查證屬於假新聞,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經查,趙某在無聊中將外省某地發生車禍的照片編發成「滎陽新田大道又出大事故」的微信,在朋友圈中發布,張某等人在不明真偽情況下,在微信朋友圈中隨意傳播,並向媒體爆料。滎陽警方依法對趙某行政拘留10日,對張某等人行政拘留5日。
『貳』 記者報道假新聞,會受到什麼懲罰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
(一)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違反本規定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視其情節輕重,可採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報批評;
2.責令限期更正;
3.責令公開檢討;
4.責令新聞機構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
(二)新聞記者編發虛假新聞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發表失實報道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等問題的,由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依法吊銷其新聞記者證,並列入不良從業行為記錄,5年內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終身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三)新聞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出版許可證:
1.刊播虛假新聞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發表失實報道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2.未按本規定建立健全並實施各項新聞采編管理制度的;
3.拒絕對已確認的虛假新聞報道發表道歉、更正的;
4.未盡到管理職責,致使本新聞機構從業人員違反有關法律規定,被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罰的或者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
『叄』 傳楊振寧去世假消息博主已道歉,惡意造謠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1年3月20日的上午,微博上一則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名知名微博博主在網上發步言論,聲稱楊振寧教授去世了,隨後有相關的媒體向楊振寧教授所在的單位進行求證,最後被證實這只是一個謠言,隨後發布謠言的博主,立刻就自己的行為在網上進行了道歉。我不知道這名有著大量粉絲群體的博主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在未經考證的情況下,擅自發布了不實的謠言。
網路上的信息傳播的非常快,這也造成網路更容易成為造謠者的發源地。我們在網路上留言、發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論的正確性,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發布不實言論,對網路造謠,政府要加強打擊的力度,對個人而言,我們也要盡到一個網明的基本責任,維護網路世界的清明,還網路世界一片清凈。
『肆』 新聞記者虛假報道有沒有相關法律
有新聞記者虛假報道相關的法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回理辦法》第十八條,答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4)傳播假新聞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新聞機構工作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從事有關活動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編發虛假報道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轉借、塗改新聞記者證或者利用職務便利從事不當活動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未在離崗前交回新聞記者證的。
『伍』 虛假新聞的危害及如何杜絕
1、網路虛假信息嚴重損害著媒體的公信力。堅持發布信息的真實性,是媒體從業人員所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准則和理念。
對於各行各業而言,把握真實性與誠信原則始終是其成功的關鍵。那些主流媒體之所以能夠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堅持信息發布的真實性。但現階段一些網路媒體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發布虛假信息,長期下去勢必會損害網路媒體的公信力。
2、欺騙受眾,擾亂社會秩序。虛假信息一旦經過網路進行傳播,不僅僅欺騙大眾,嚴重時還會擾亂社會秩序。虛假信息的傳播不僅會造成人們的財產損失,還會引發公眾的恐慌,擾亂社會秩序。
3、虛假新聞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阻礙了受眾的參與權和監督權。知情權是受眾參與公共事務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前提,而虛假新聞為受眾提供了虛假的事實,受眾基於有失偏頗的信息而產生的情緒,有時會給社會良性運作帶來阻礙。
比如一些記者在報道醫患矛盾問題時,誇大片面事實,或是隱瞞某些不利於自己意願傳達的事實,誤導受眾,使本來合理且必要的輿論監督變成了一邊倒的謾罵。
4、虛假新聞影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一些關於國內負面事件的虛假報道甚至為反華勢力抹黑中國提供了「佐證」。比如關於中國軍事的大量假新聞,給本來就因中國綜合實力迅速增長而焦慮的一些西方國家更大的疑慮,使「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
虛假信息的應對措施
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針對目前的網路虛假信息問題,必須制定專門的網路虛假信息治理條例、管理辦法等。同時,對一般的網路虛假信息和情節嚴重的網路虛假信息進行區別對待,採取不同的懲處措施。
此外,要健全外部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對網路虛假信息發布者進行舉報。相應的機關和部門要加強宏觀管理,對新聞造假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2、網路媒體加強自律
作為網路媒體,應建立網站內部管理制度。對來源不明的信息進行核實後再發布,不可盲目跟從。對編輯人員發布的新聞的真實性進行考核,並將其納入業績考核的范圍。同時,對虛假新聞轉載者以及製造者進行懲罰,建立媒體責任編輯引咎辭職制,提高媒體的把關意識。
3、受眾群體提高自身素質
在網路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網民不僅僅是受眾者,還是信息的發布者。因此,網民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樹立崇高的網路倫理道德觀念。對於網路上來源不明的信息,不要輕易相信,也不要盲目轉載。同時,不要隨意散播一些虛假信息。
『陸』 發布假新聞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一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這一規定為追究發布虛假新聞媒體法律責任提供了立法依據。
(一)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民事責任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想獲得信息就得交上網費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種特殊的消費品,而我們每個付費獲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費者。每個人獲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獲取新聞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實的事件經過。新聞和小說不同,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它也失去了消費的價值。媒體在網上發出虛假新聞的行為,雖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但是消費者在付費的情況下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消費目的,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其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為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根據這兩項的規定,發布虛假新聞的網路媒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侵害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適用民事的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了對於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項規定為大眾指明了維權道路,讓網路媒體有所忌憚。
(二)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行政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六條為虛假新聞的行政處罰提供了立法依據。但是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統媒體下虛假新聞的成因並不是一樣的,要想徹底整治網路環境下虛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就要根據網路環境的獨有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依此對媒體進行處罰。
處罰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同一而論。對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不僅要加大罰款力度,還要進行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暫停新聞更新。對於轉播虛假新聞的「跟風者」,應適當的罰款並通報批評,這樣不僅會縮小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減少媒體工作者工作上的過失。因為大眾的閱歷有限,所以前兩者很難實現群眾的舉報監督。而對於那些題目和內容不符的騙取點擊率的虛假新聞,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建立起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現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的互動平台上共有四個舉報項目:非法出版活動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信息舉報、侵權盜版舉報和廣電節目投訴。在這四個項目中,虛假新聞竟舉報無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搭建一個虛假新聞的舉報平台,並制定相應的舉報規則,群眾可以利用截圖等工具來獲取舉報的證據,當一條新聞舉報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對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給予行政處罰,而處罰的力度,應視情節的輕重而論。
『柒』 10部門聯合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具體會如何打擊
如今各種虛假新聞的傳播已經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對於每天都有瀏覽新聞習慣的人而言,接受到不實信息對於他們而言甚至會擾亂當天的工作節奏。所以對於假新聞及相關的非法行為進行嚴格地整治十分有必要,方法如下:
1.除了電視台之外對於微博、微信等媒體的管理也同樣重要;
2.對於人們反饋的意見採取積極的態度及時求證並且努力解決;
3.對於新聞工作者提高行業標准並且灌輸誠信和責任意識。
為了個人目的而惡意散播虛假新聞的人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十分深遠,被造謠的人為了還原事實真相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往往遠高於造謠者。這樣的現象顯然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所以提高對造謠者的懲罰力度,還人們一個客觀真實的新聞媒體十分重要。
一、控制傳播源頭人們發布新聞內容的成本過低導致了各種良莠不齊的媒體都開始參與進來,而為了博取眼球一些不良媒體或個人就會刻意捏造不存在的事情,導致民眾信以為真而在網路上引發風波。
你在見到虛假新聞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呢?
『捌』 傳假新聞觸犯了什麼刑法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2、客觀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玖』 網路上隨意傳播假新聞犯了什麼法
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其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可能受治安處罰,如果是散布虛假恐怖信息等情節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涉嫌犯罪,相關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拾』 傳楊振寧去世假消息博主在微博發布假消息後道歉,是否應繼續承擔法律責任
3月23日,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告訴記者,涉事博主的造謠行為已經構成違法行為,屬於民事名譽侵權,需要賠禮道歉,並且可以採取一定的行政處罰。
許浩表示,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涉事博主及時刪文並道歉自罰。對此,許浩表示,這屬於積極悔過的表現,及時消除了不良影響,挽回損失,情節上可以從輕處罰。至於罰不罰、如何罰?需要執法機關決定。
(10)傳播假新聞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微博大V轉發沒有依據的內容造成謠言擴散處罰將更重:
記者發現,該博主目前有108萬粉絲。許浩表示,微博大V的網路影響力較強,在法律上的注意義務較普通人更高,其轉發信息前需要考慮信息是否屬實、措辭是否得當等。如果微博大V轉發沒有依據的內容造成謠言擴散,處罰將更重。
「網路謠言雖然沒有翅膀,但散播十分迅速。」許浩表示,目前我國對於網路謠言的打擊力度正不斷加強,但由於很多謠言匿名發布,執法部門在打擊謠言時還存在一定困難。許浩說,雖然很多謠言在事後得到澄清,但造成的影響依舊難以消除。打擊網路謠言,更加需要公民的守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