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所在審計中的法律責任
A. 注會開出的審計報告由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是由會計事務所進行第一步的審查的,所以如果注會的審計出了問題會計師事務所也會有責任。而且事務所有責任和義務保證注會的工作的可靠性。
B. 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需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有效的市場監管主要是指市場監管機構按照相關的行業標准和要求對其監管對象在從事業版務的過程中進行事前權、事中和事後的監管;嚴格的事後懲罰機制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在發生重大失職或參與造假行為時,由市場監管機構或相關法律部門對其進行行政或刑事處罰,讓失職的中介機構承擔相應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賠償責任。
C.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有沒有責任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有責任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和審計職業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出現工作失誤或欺詐時,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職業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審計業務時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
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是審計責任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補充、緊密相連的,法律責任一般建立在職業責任基礎上,即注冊會計師首先應當違反了職責,並給相關利益人造成了經濟損失,才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
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形成原因涉及諸多方面,但其主要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1.會計目標的多元化,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國家稅收征管等對會計信息的不同要求,使得會計處理不得不在這幾種要求之間予以平衡,從而增加了對會計信息解釋的可爭議性。由於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信息處理的復雜化以及不同階層理解沖突的增加,必然導致審計風險。
2.市場運行機制不合理,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首先,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畸形,國有股東缺位,或者一股獨大的現象比較普遍,「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嚴重。加之由被審計者委託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無疑會受到被審計者的影響,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遷就、默許被審計者造假,幾乎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其次,不具備條件的國企轉化上市及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同樣會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3.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增加了審計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決策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一項小小的錯誤會計信息,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資金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個億的錯誤流向。正是由於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日益突出,一產生不應出現的經濟後果性,或者鑒定會計信息與使用會計信息的雙方對這種經濟後果性產生不同看法時,必將帶來法律上的沖突。因此,會計信息經濟後果性的增大,也會引起相關的審計責任問題。
4.公眾期望過高,是注冊會計師遭遇審計訴訟的主要原因。
社會公眾對獨立審計作用的理解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行為結果及業界自身對審計業績看法之間存在著差異,即審計期望差異。由於受審計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加之現代審計是建立在對內部控制評價基礎上的制度基礎審計,注冊會計師不能指望通過審計查出企業所有的錯誤和舞弊。但社會公眾往往將審計意見視同對會計報表的擔保或保證。一旦發現自己因受不準確的會計信息誤導而利益受損時,往往就把注冊會計師推上被告席。
5.會計師事務所體制建設不完善,是注冊會計師被追究審計責任的「致命因素」。
(1)會計師事務所採用有限責任制的體制,導致了審計責任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幾十萬元的注冊資金承擔的卻是涉及幾個億、數十億數額的業務。在這種情況下,事務所的敗德成本很低,潛在收益卻很高。因此,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想方設法「壓縮」審計成本,無視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的建設;另一方面為了爭取客戶,往往不惜降低審計質量,甚至與被審計單位串通作弊,出具虛假報告。有限責任製成了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逃避民事賠償責任的「防火牆」。
(2)注冊會計師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沒有及時拓展專業知識,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難以適應業務的發展需要。另外,注冊會計師缺泛應有的職業謹慎和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不強,審計程序應付了事,甚至利用內幕消息謀取私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源於行業內部的原因,成為注冊會計師被追究審計責任的「致命因素 」。
6.注冊會計師相關法律條文的矛盾性,導致了審計責任的復雜化。
為了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國家先後出台的《刑法》、《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與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有關的規定。這一系列規定對維護市場運行秩序起著重要作用。但由於外部環境的改變,立法順序的先後不同,使得這些現行法律中,涉及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條文存在不少矛盾之處。如專向性立法,它不象刑法那樣以犯罪的侵犯客體為線條進行分類規定,會導致追究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時尺度不一致, 不平衡;強調實體法,輕視程序法帶來了會計師事務所賠償程序問題的矛盾;其他一些司法文件的解釋所帶來的會計師事務所賠償金問題等等。這些現象導致了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復雜化。
7.無差別的審計報告制度,是目前審計風險呈擴大化趨勢的主要原因。
無差別的審計報告制度,是指審計報告的行文格式與內容不區分審計目的(或者使用目的)的不同要求,千篇一律地使用統一的報告模式,並且在審計報告中不註明報告的使用目的的一項審計制度。這給委託者將審計報告用於非審計目的的用途提供了方便,也給注冊會計師增加了額外的風險。
審計准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明確審計目的,審計業務約定書對審計目的也有明確的約定,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目的計劃並實施審計工作,審計目的不同,實施審計程序的側重點也不同。審計報告用於約定的使用目的時是客觀、適當的,但如果用於非約定的目的時,就不一定顯得客觀和適當,這種風險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
D. 審計法律責任
審計法復律責任有:
1、注冊會計師制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
2、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
3、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
4、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E. 會計師事務所可能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
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 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
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對未經批准承辦本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注冊會計師業務的單位,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
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
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復議機關應當在接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復議機關逾期不作出復議決定的,當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二條 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F. 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有法律效力嗎由誰承擔法律責任
審計報告不具備法律效力審計報告出具是指的審計意見,所謂的審計意見只是一個結論,主要就是說明你的做法是否合規的審計報告不能代替審計決定的法律效力。
G.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出錯將追究其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對於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合謀,共同故意導致報告不實的場合,回其與答被審計單位構成共同侵權,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與被審計單位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對於注冊會計師因未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過失出具不實報告的,則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即對被審計單位、出資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後仍不足以賠償損失的,由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補充責任並不會對受害者的救濟造成影響,因為只是責任順序不同而已。如果債務人自身財產足以清償債務,債權人的利益並未受到損害,會計師事務所也無需承擔民事責任。
H. 會計師事務所如何規避法律責任
摘要 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重要性水平與(存在的)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