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員工工資不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
① 無故拖欠職工工資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無故拖欠職工工資的法律後果是會被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在限期內支付;如果逾期不付工資的,會被責令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以及勞動者可能會採取申請調解、仲裁等方式來維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② 拖欠工人工資被起訴有什麼後果
支付工資,履行勞動合同約定,行政處罰或追加支付責任(處罰性支付);對於適應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判刑。
【法律分析】
不給員工發工資屬於嚴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企業未及時向勞動者支付工資的,包括沒有及時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加班工資和其他勞動報酬,需要員工到勞動行政部門投訴,該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後,會及時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的公司,將會作出行政處理或給予行政處罰。勞動部門會根據事實,責令這個單位,及時發放工資,一般會制定一個期限,逾期依然不發的,將給予嚴厲處罰,會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罰款。拒不執行的,就會提交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一般情況下,公司是怕被員工向勞動部門投訴的,後果可能包括對企業的誠信度產生不利的影響,一般都會產生法律成本或不利法律後果,會影響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消及影響。員工告到勞動局或勞動監察機關,企業負責人不僅要承擔支付工資的義務,還會有不利的法律後果或相應的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判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四十一、 在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七十六條之一:「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並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③ 拖欠員工工資會判刑嗎
用人單位拖欠員工工資需要承擔的責任是清償和支付賠償金,一般不會被判刑。但對已經生效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拒不履行構成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④ 老闆欠工人工資不給觸犯了哪些法律
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如果老闆拖欠工資,你可以立即終止合同(不去上班),然後到勞動局投訴。
⑤ 單位須知:拖欠工資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情況中,公司拖欠工資屬於勞動糾紛,員工要採取勞動爭議處理辦法拿到工資。不過,公司拖欠工資違反合同約定,並且違反勞動法律規定,嚴重的還可能違反刑事法律,所以可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踐中,公司拖欠工資,根據不同的情況可能要承擔以下的法律責任:
一、接受行政處罰
1、接受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罰
勞動部門可以責令其限期支付工資,如果逾期不支付,即會責令公司按應付金額50%以上100%以下的標准向員工加付賠償金。
2、接受人社部門的處罰
具體地,根據以下情形接受相應的處理:
(1)該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後,會及時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的公司,將會作出行政處理或給予行政處罰。
(2)對無故拖欠數額大、時間長、性質惡劣的公司,按照有關規定,通過省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省社會信用體系向社會公布,並記入相關「黑名單」。
3、接受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處罰
對拖欠、未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以及逾期拒不支付的建築施工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會依法停止其投標資格、清出建築市場等,並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吊銷營業執照。
二、接受刑事處罰
公司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員工工資,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員工工資,數額較大,經有關機關監督後仍不肯支付工資的,即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構成該罪的,具體要接受以下處罰:
1、將會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造成嚴重後果的,會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公司老闆等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將會根據具體情況接受以上的處罰。
最後,其實有些公司以為拖欠工資只涉及勞動糾紛,一般不會被要求承擔法律責任,所以便更有恃無恐。其實,只要員工去有關部門投訴舉報,公司確有拖欠薪資的行為,並且情況較為嚴重的,那麼將逃不過法律的處罰。不過,若是有其他特殊情況,比如公司拖欠工資確有理由的,可以必要時找個專業律師介入。
⑥ 拖欠員工工資多少天就算違法會如何處理
在工作中員工最害怕的就是公司拖欠工資,拖欠工資在法律上也是名為規定屬於違法的行為。拖欠工資比較嚴重的就是觸犯了法律,會被判刑。所以作為員工一旦被公司拖欠工資的話,要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個人的權益。老闆拖欠公司多久才屬於違法,該負什麼樣的責任,都要了解清楚。這樣才可以找到證據維護自己,上法院起訴或者是上勞動局投訴,公司就會擔法律責任。
維護權益
特別是受疫情的影響,有很多公司經濟都是不景氣的,很多用人單位經營不善之後,就會發生拖欠工人的工資。作為員工來說面對公司有這種行為也是很不幸的,一定要積極的和公司協商要求盡快支付工資。和公司領導人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用人單位一直耍老賴的話,就應該向勞動監督局維護權益。
⑦ 拖欠員工工資會坐牢嗎
一般情況下拖欠工資的是不會被判刑的。這屬於勞動糾紛,最多也就是承擔相應的行政處罰和賠償責任。但要是有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為,那麼就會觸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法律分析
用人單位拖欠工資怎麼辦:在用人單位拖欠工資的情況下,要先和用人單位協商,如果協商無法解決,則可以通過以下法律途徑來解決:(1)向當地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投訴舉報。(2)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3)通過訴訟途徑解決。這又分三種情況:一是針對勞動糾紛案件,經勞動仲裁後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二是經仲裁後都服從,勞動仲裁裁決生效後,用人單位不執行的,農民工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三是屬於勞務欠款類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碰到拖欠工資等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時,千萬不能採取過激和暴力行為,如爬樓、堵路等,一定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否則,一時沖動不但於事無補,還有可能因觸犯刑律被追究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四十一、 在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七十六條之一:「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並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