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1.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可以作為判決的法律依據嗎,希望具體點
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在於憲法、法律、全國人大的法律解釋和最高檢的法律解釋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判決的法律依據。如果上位法有明確的規定,優先適用上位法
2. 判斷題 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判決的法律依據
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可以作為人min法院判決的法律依據。
3. 司法解釋執行的效力
司法解釋是法官和審判組織根據憲法賦予的司法權,在審判工作中為具體運用法律所必要時,結合社會發展現狀和法律價值取向對審判依據包括法律事實所作的具有司法強制力的理解和闡釋。它並不是與法律同時產生的。最初的法律解釋權由統治者一人獨攬,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對司法實踐中的法律實用問題也進行解釋,但是無論是最初的統治者一人釋法還是後來的權力機關、立法機關釋法都不能適應審判工作的實踐性需要,由此司法解釋即法官對法律的解釋才應運而生。司法解釋屬有效解釋,具有普遍司法效力,它對案件及其案件當事人具有客觀實在的拘束力,對於案件以外的人及其行為和事件有著巨大的影響。司法解釋的普遍司法效力就是司法強制力,而這種強制力與法律效力並無多大區別。因為法律效力即國家強制力,而國家強制力的最終歸宿仍是司法強制力。不承認司法解釋的普遍司法效力是對現實狀況的否認。而概念未提及司法解釋的效力。綜上,對於司法解釋可以這么說,司法解釋是立法機關授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審判過程中和檢察過程中對適用法律問題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闡釋和說明的權力。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七條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第八十八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4. 如何理解司法解釋在刑法適用中的效力
根據198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第二條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由此可見,我國實行的是「二元一級」的司法解釋體制 。「二元」指的是有權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一級」指的是最高司法機關。故以上「二元一級」的刑法司法解釋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但我國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東西部差距明顯,「兩高」所作出的刑法司法解釋難以兼顧各地實際情況,有些情況下只能作出具有一定彈性的規定(如數額犯),然後授權各地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意見」,這些意見對案件的處理發揮著司法解釋的作用。比如,相同的犯罪數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在經濟發達地區所表現的社會危害程度是不同的,犯罪分子所承擔的刑事責任也應不同,即對犯罪分子的處罰應有所區別,這一區別就反映在各地的「意見」中。而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制定的「意見」又分兩種:一是根據「兩高」的明確授權所制定的「實施意見」,因該意見的效力源於「兩高」的刑法司法解釋,故當然具有刑法司法解釋的效力;二是根據刑法和「兩高」刑法司法解釋的精神,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社會治安狀況制定的「指導性意見」,筆者認為,從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出發,在轄區范圍內具有「准刑法司法解釋」的效力。
5.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同於法律嗎
司法解釋不屬於法律,但它具有法律的效力。
法律解釋有三種,分別是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其中的司法解釋又分三種: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最高法、最高檢聯合作出的解釋。
法律是國家定出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廣泛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一致適用的執法辦案依據是司法解釋。
當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發生原則性的不一致時,需要採用書面報告請示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第五條
司法解釋的立項,由最高人民法院各審判業務庭、室,根據審判工作中應用法律的問題,提出意見,經研究室協調後,分別報分管副院長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認為需要作出司法解釋的,由有關審判業務庭、室直接立項。
司法解釋立項後,送研究室備案。從我國有關司法解釋的法律規定來看,在我國擁有法定司法解釋權的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它們的解釋許可權是關於「屬於法院審判工作或檢察院檢查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但是在實踐中這種制度的表達沒有如願以償,這種反差似乎向我們昭示關於司法解釋的法律定位也許存在某些不合理之處。這些反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法律解釋的主體來看,將司法解釋嚴格限制為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專有活動,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一方面,解釋活動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另一方面,司法解釋是一種魚案件事實密切相關的活動,而我們的司法解釋體制往往將案件裁判者排除開來,交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來處理。這種自上而下的解釋行為的合理性值得探討。另一方面,從解釋的許可權范圍來看,司法解釋許可權對案件的具體應用問題的解釋。但是,實際並非如此。從我國大量的司法解釋來看,其中許多並不是針對具體案件所做的解釋,而大部分是抽象解釋,並且其中還有部分是就執行某個法律所作的一攬子規定,這些規定不是解釋法律而是創製法律,從形式上看,有些司法解釋蠶蛹單行法規的形式。所以,有學者指出司法解釋行為具有準立法性質。
6.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來解釋具自有法律效力。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現實中,對於案件是五花八門的,而我國的法規是粗線條、也不可能面對每一個具體主導性細節的;所以就要請示具有法定權力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依法對具有普遍性案件細節、對下屬法院、法官審理進行指導性、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釋。
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中國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7. 法律解釋的效力與法律本身的效力是否相同為什麼
法律解釋的效力和法律本身的效力不同,因為一般來講法律的效力大於法律解釋的效力。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在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解釋法律。
法律分析
法律是規范性法律文件,而法律解釋是對法律含義的說明。法律包括廣義的法律和狹義的法律兩種,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等。法律解釋根據其效力范圍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其中,立法解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學理解釋,是指專家學者所做的解釋,屬於無權解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解釋法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四十五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五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8. 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
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比某些具體法條還靠得住,所以司法解釋必內然是有法律容效力的,因為司法解釋本身就是最高院對於各級法院判案的一個規定,所以各級法院在審判案件是當然會依照其解釋進行。 另外,國務院的意見,只能算作一般規范性文件,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或者你的意思是國務院的規定,這個算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行政立法權的一項,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從法律效力上講,行政法規高於部門行政規章,部門行政規章高於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效力的差異,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也採取了不同的處理原則: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至於規章以下的一般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僅具有參考意義。
9. 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怎麼區分和聯系
1.制定主體不同,一個是司法機關,一個是立法機關。
2.針對性不同。前者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做了解釋,後者是針對術語概念進行解釋。
3解.釋效力不同。一般來說,立法解釋效力更高。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以立法解釋為准。
兩者的聯系是:都是對我國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解釋指司法機關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說明。對某一案件在適用法律上所作的解釋,只對該案件有效,沒有普遍約束力。最高法院所作的解釋,對下級法院通常具有約束力。違背憲法與法律的司法解釋無效。
立法解釋又稱法律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作出法律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准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
(9)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立法解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法律草案在審議通過,立法機關所作的起草說明或者對法律草案的修改說明,當法律草案通過後,其「說明」也視為一並通過,「說明」中有關適用法律的具體解釋也自然就屬於立法解釋的范疇;
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正在施行的法律的有關條款的具體含義等問題所作的解釋;三是在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律規范的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出現原則分歧或者對有關法律適用的理解不一致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處理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立法解釋。
實踐證明,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對法律規范的具體含義進行立法解釋活動在國家的法律實施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徒法不能自行」,必須要經過司法機關的活動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但法律規范基於其自身的特點不可能過於具體和明確,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就可能出現在理解和適用上的偏差(如農村村、社基層組織人員能否視為「國家工作人員」而成為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體等)。
此外,由於「最高兩院」都是「司法機關」而不是立法機關,它們在各自具體的司法活動中對所適用的法律規范在理解和掌握時難免沒有局限性,因此,這時就特別需要相對獨立於司法機關之上的立法者自己對立法進行客觀公正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司法解釋可以分解為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分別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1981年6月《關於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
根據立法機關的授權,「兩高」在審判、檢察工作中,針對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相繼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及其他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如批復、答復、復函等),這對正確、及時、有效地執行國家的法律、法令,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立法也起著拾遺補缺、舉足輕重的作用,司法解釋不僅成為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重要淵源,在我國法律解釋體系中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10. 司法解釋的效力問題
司法解釋也具有法律效力,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立法解釋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