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指定法院管轄的法律效力
❶ 約定管轄是什麼意思無效的情形都有哪些
約定管轄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糾紛或者財產權益糾紛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以協議的方式選擇解決他們之間糾紛的管轄法院。
約定管轄又可以叫做協議管轄。
無效情形分為以下幾種:
在合同當中,當事人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約定管轄,但是法律明確規定約定管轄不得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否則的話該約定就是無效的。
一、約定管轄約定不採取書面形式的無效。
因為《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合同中的協議管轄條款或者訴前達成的選擇管轄協議必須是書面形式,口頭約定無效。
二、協議管轄約定不明確的無效。
如「發生合同糾紛由供方所在地處理」的約定,是向供方住所地法院提起訴訟,還是向供方住所地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約定不明確,造成雙方當事人對約定的理解產生爭議,致使約定無效。
三、約定管轄約定兩個以上法院管轄的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合同的雙方只能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的五個法院中選擇某一個法院,約定上述兩個以上法院或者約定上述五個以外的法院管轄的均無效。
四、合同中約定既訴訟又仲裁,供合同雙方選擇的條款無效。
如「若產生合同糾紛對可向供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或向有權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合同雙方要麼約定向某一法院提起訴訟,要麼約定向某一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同時約定提起訴訟法院和申請仲裁機構的無效。
五、按次列舉幾種合同糾紛解決方式無效。
(一)自行協商解決;
(二)向人民調解中心請求協商;
(三)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四)向法院提起訴訟等。
六、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合同雙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達成的管轄協議無效。
七、訴訟前僅為合同一方當事人書面意思表示。
八、約定管轄約定違反《民事訴訟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無效。
九、雙方當事人只能就經濟合同糾紛適用約定管轄的規定。
十、其他被人民法院確認為約定管轄無效的。
❷ 合同約定可以在起訴方所在地法院起訴的管轄約定是否有效
1、這種約定是有效的。因為這種約定並沒有違反法律規定,哪一方先提起訴訟,就由哪一方的法院管轄案件。即使雙方同時在各自的法院起訴,也可以由他們共同的上級法院指定其中一個法院審理。
2、協議管轄,又稱約定管轄,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糾紛或者財產權益糾紛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以協議的方式選擇解決他們之間糾紛的管轄法院。
3、《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4、《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九條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的書面協議,包括書面合同中的協議管轄條款或者訴訟前以書面形式達成的選擇管轄的協議。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十條 根據管轄協議,起訴時能夠確定管轄法院的,從其約定;不能確定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管轄。
管轄協議約定兩個以上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十三條 合同轉讓的,合同的管轄協議對合同受讓人有效,但轉讓時受讓人不知道有管轄協議,或者轉讓協議另有約定且原合同相對人同意的除外。
❸ 合同約定發生糾紛,可向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請問訴訟和仲裁的效力管轄法院如何確定
按相關規定,如果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所以根本不存在管轄法院對訴訟和仲裁的效力確定的問題。
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但一方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期間內提出異議的除外。
❹ 約定管轄是什麼意思具體的法律條款有哪些原則
約定管轄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糾紛或者財產權益糾紛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以協議的方式選擇解決他們之間糾紛的管轄法院。
協議管轄原則亦稱合意管轄原則,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雙方當事人通過協議將他們之間已發生或可能會發生的涉外民商事爭議,交付某國法院審理的管轄權制度。
協議管轄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案件,包括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
(2)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范圍,包括可以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
(3)必須以書面協議選擇管轄。
(4)協議管轄不得違反民事訴訟法關於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條 根據管轄協議,起訴時能夠確定管轄法院的,從其約定;不能確定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管轄。
管轄協議約定兩個以上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❺ 合同中約定發生爭議時,由甲方指定的法院管轄,這樣的約定有效嗎
2012年新修訂的《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自訴訟法》對協議管轄的規定進行了修改。
該法第34條規定:合同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❻ 合同中約定,雙方均有權在各自所在地法院起訴,這樣約定是否有效
合同中約定,雙方均有權在各自所在地法院起訴,這樣約定有效。法律依據如下: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1、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2、第三十五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如下: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可以指定法院管轄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訴訟管轄的其他規定如下:
1、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2、第二十三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3、第二十四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4、第三十三條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❼ 法院管轄范圍
一、各級法院管轄范圍是哪些
(一)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二)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1、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2、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人民檢察院認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而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普通刑事案件,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後,認為不需要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可以依法審理,不再交基層人民法院審理。
3、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三)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各級法院管轄范圍是哪些
二、專屬管轄的法律效力
專屬管轄,又叫專門管轄,是指專門人民法院與普通人民法院之間,各類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類人民法院系統內部在審判第一審案件范圍上的分工。 刑事訴訟的專門管轄分工:現役軍人和軍內在編職工犯罪的案件由軍事法院管轄;鐵路系統公安機關偵破的案件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的專屬管轄分工: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專屬管轄的法律效力:
(1)專門法院對其專屬管轄的案件有管轄權;
(2)專門法院對其專屬管轄案件的管轄權來源於法律的規定;
(3)排除其他法院對專門管轄案件的管轄;
(4)專屬管轄是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定性,當事人不能協議排除專屬管轄。
三、裁定管轄分為哪幾種
1、移送管轄
移送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後,發現自己對案件無管轄權,依法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的制度。
2、指定管轄
指定管轄,是指上級人民法院以裁定的形式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對某一案件行使管轄權。關於指定管轄,應當重點掌握指定管轄所發生的情況以及應由哪個法院行使指定管轄權。
(1)受移送人民法院認為自己對移送的案件無管轄權時,可以報請自己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2)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自己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3)人民法院因管轄權發生爭議協商不成時,由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3、管轄權轉移
管轄權轉移,是指經上級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同意,將某起案件的管轄權由上級人民法院轉交給下級人民法院,或者由下級人民法院轉交給上級人民法院。
以上就是找法網小編整理的「各級法院管轄范圍是哪些」的全部內容,在當事人未委託律師自己提直訴訟時,經常會遇到無法確定管轄法院的情況,通常就是白跑一趟,花了時間事又沒辦成。所以當事人要明確各級法院管轄范圍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你還有其他的法律問題,歡迎咨詢找法網,我們會有專業的律師為您提供幫助。
❽ 二審法院發現一審法院沒有管轄權會怎麼處理
二審法院發現一審法院沒有管轄權,如果不違反專屬管轄的規定,法院會正常審理。如果違反專屬管轄的規定,二審法院會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如果一審法院的無權管轄有可能影響正確判決的,撤銷原判,指定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或自行審理。
法律分析
依據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有必要的情況下,上級法院也可將案件交由下級法院審理。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管轄權是非常重要的司法制度,確定管轄權有利於提高案件的審理效率。專屬管轄又叫專門管轄,是指專門人民法院與普通人民法院之間,各類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類人民法院系統內部在審判第一審案件范圍上的分工。刑事訴訟的專門管轄分工是現役軍人和軍內在編職工犯罪的案件由軍事法院管轄,鐵路系統公安機關偵破的案件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民事訴訟的專屬管轄分工是若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專屬管轄的法律效力有:一、專門法院對其專屬管轄的案件有管轄權,二、專門法院對其專屬管轄案件的管轄權來源於法律的規定,三、排除其餘法院對專門管轄案件的管轄,四、專屬管轄是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定性,當事人不能協議排除專屬管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確有必要將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應當報請其上級人民法院批准。下級人民法院對它所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審理。
❾ 當事人可以約定管轄法院嗎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管轄的,不得違反本法關於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由此可以知道,對於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約定管轄法院,但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適用范圍
上,它僅限於國內合同糾紛案件、涉外合同糾紛案件以及涉外財產權益糾紛案件。(2)協議管轄所確定的管轄法院,必須是與糾紛有實際聯系的地域內的法院。即應該是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標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3)協議管轄僅適用於約定案件的一審管轄法院。(4)協議管轄不能改變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5)協議管轄必須採用特定的形式即書面形式,口頭形式無效。另外,《意見》第二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書面合同中的協議,是指合同中的協議管轄條款或者訴訟前達成的選擇管轄的協議。第二十四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選擇管轄的協議不明確或者選擇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人民法院中的兩個以上人民法院管轄的,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確定管轄。這樣,雙方當事人在訴訟前或簽訂合同時,對管轄達成的協議應該是明確的,不得協議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民法院管轄。因為這樣的管轄協議,仍使管轄處於不確定狀態,失去了協議的意義。
2005年4月16日,湖南省邵陽市菜農商貿易公司(以下簡稱農商公司)在武漢市召開的全國干鮮水果業務洽談會上,與北京市某千鮮水果批發部(以下簡稱批發部)簽訂了一份購銷早期蜜橘合同。合同約定:農商公司於同年8月底前供給批發部早期蜜橘3000件,每件50斤,每斤單價1.05元,共計貨款15.7萬元。發生糾紛後,任何一方可向武漢市南區人民法院起訴。同年7月26日,農商公司按約定將3000件早期蜜橘運到北京西直門火車站。批發部在卸車時發現靠近車門的幾十件橘子還可以,每件沒有幾個爛橘子,但在車廂里邊的橘子,每件都有許多爛橘子,有的甚至爛掉七八斤左右。為此,雙方發生糾紛。同年10月18日,因雙方當事人之間對糾紛協商解決不成,批發部便向武漢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司法解決。
本案中合同簽訂地為武漢。故合同中約定由武漢市南區人民法院管轄是合法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故批發部可以向武漢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❿ 專屬管轄的法律效力
專屬管轄是地域管轄的一種形態,從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相關規定看,專屬管轄具有如下效力:
1.排他效力。當法律規定某類案件專屬於某一或者某些法院管轄,便意味著唯有法律規定的法院才有權受理和裁判這類案件,其他法院均無權管轄這類案件,當事人不得向其他法院提起訴訟,其他法院也不得以任何理由來受理這類案件。排他性是相對於法院而言的,是針對法院所產生的效力。
2.排除效力。排除效力是指排除當事人以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權力。排除效力是由排他效力衍生的,是相對於當事人而產生的效力。專屬管轄的案件既然只能專屬於法律規定的法院管轄,當然也就不允許當事人以協議的方式改變專屬管轄。
與專屬管轄相對的,是任意管轄,法律在設定任意管轄時,主要考慮的是當事人的私益,以便利當事人進行訴訟和平衡原、被告的利益為出發點。對於任意管轄,法律允許雙方當事人通過協議並達成合意予以變更。各國或地區的協議管轄一般均包括明示的協議管轄與默示的協議管轄兩種,前者指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或糾紛發生後通過書面形式選擇某一法院為案件的管轄法院,後者則是指原告向無管轄權的法院起訴,被告不提出無管轄權的抗辯而答辯應訴。[1]協議管轄具有改變法定管轄的效力,使原先沒有法定管轄權的法院由於當事人明示或默示的選擇而取得了管轄權。
專屬管轄往往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目的而規定的,因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協議管轄來改變專屬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25條和第244條在設置非涉外和涉外民事訴訟協議管轄時均明確規定不得違反專屬管轄的規定。
排除效力只是意味著排除當事人通過協議管轄來改變專屬管轄,而並不意味著一概排除協議管轄,其實即使是專屬管轄的案件,亦存在協議管轄的可能性。當案件因法律規定專屬兩個法院管轄(如繼承遺產的案件,專屬於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或者因財產的自然狀況(如不動產坐落於不同轄區的法院),當事人可以以協議方式選擇管轄法院,[2]只不過當事人的這一選擇受到了限制,即只能從有專屬管轄權的法院中進行選擇。
3.限制效力。專屬管轄的效力還表現在對牽連管轄的限制上。牽連管轄又稱合並管轄,是指對某一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因另一案件與該案件存在牽連關系,而對另一案件一並管轄和審理。牽連管轄的實質是對某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基於牽連關系取得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的管轄權。牽連管轄適用的主要情形是原告增加訴訟請求和被告提出反訴。
牽連管轄雖然在事實上擴大了受訴法院的管轄范圍,但是這一擴大又受到專屬管轄的限制,如果另一案件是屬於專屬管轄的案件,那麼受訴法院便不能基於牽連管轄而取得該案件的管轄權。例如,在被告提出反訴的時候,由於反訴的訴訟標的雖然與本訴有牽連,但它仍然屬於獨立的訴,而作為獨立的訴,反訴亦有其管轄法院。反訴未必屬於受理本訴的法院管轄,但如果把受理本訴的法院對反訴有管轄權作為提起反訴的條件,那麼勢必大大縮小反訴的范圍,不利於利用同一訴訟程序解決相關糾紛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運用牽連管轄的理論,承認受理本訴的法院有權受理原本無管轄權的反訴,以達到反訴與本訴合並辯論與裁判的目的,但如果反訴是屬於另一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那麼受理本訴的法院就不能基於牽連管轄而取得對反訴的管轄權。我國有學者指出:「被告以與本訴標的的請求或與防禦方法有關聯的請求為限,可以在口頭辯論終結前,向本訴系屬的法院提起反訴,但反訴標的請求屬於別的法院專屬管轄時,不在此限。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被告有權提出反訴,法院對反訴可以與本訴合並審理,但並沒有專門規范反訴的條文,反訴及其要件是通過學理來確定的……」[3]《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允許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通過擴張請求的方式提起中間確認之訴,[4]中間確認之訴可依據牽連管轄由原本沒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管轄,但此項請求屬於其他法院專屬管轄時除外。
4.職權審查效力。管轄權是訴訟的要件之一,「訴訟要件是指為了做成本案判決所需要的要件」。[5]這意味著「管轄權是法院對案件實行審判權的前提條件,非管轄法院對訴訟就不應該作出本案判決,所以有無管轄權是訴訟要件之一。法院依職權應隨時查清管轄權」。[6]法院只有在對受理的案件有管轄權時,才能夠對案件作出實體判決。如果法院在受理案件時就發現自己沒有管轄權,那麼就應當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在受理案件後發現本院對案件沒有管轄權,那麼就應當把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對是否有管轄權,法院應給予必要的關注。[7]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對管轄權的關注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對於專屬管轄,法院應當主動關注,在發生疑問時,應當依職權進行審查,應通過依職權調查證據來確定是否遵守了管轄規定;而對於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則不必主動予以關注,而要等到被告提出管轄權的抗辯時,法院才應予以關注,才要求原告舉證證明管轄權存在的依據。例如,在法國,對於爭訟案件,「法官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才能夠依職權宣告其無管轄權:(1)當爭議與人的身份有關時;(2)當法律從地域上賦予另一法院專屬管轄權時;(3)當被告不出庭時」。[8]
存在這一差別的原因在於,專屬管轄事關公益,且排除了其他法院的管轄,為了維護這一專屬權,相關法院應當依職權主動予以審查。地域管轄雖然是在不同地域的同級法院之間分配第一審案件,但由於這一分配主要不是出於公益性的考慮,因此不具有專屬性,即便原告向某一無管轄權的法院提起了訴訟,但只要被告對此無異議,某一法院即可因被告的應訴行為而取得管轄權。因此,在承認默示協議管轄的情況下,法院即使未主動對管轄權問題進行審查,而是等到被告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後再進行審查也不違法。
雖然《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管轄異議制度,但是它僅在涉外民事訴訟中規定了默示協議管轄制度,對於大量的非涉外民事訴訟,仍要求法院對管轄權問題主動進行審查,如果我國將來通過修訂民事訴訟法而在非涉外訴訟中承認默示協議管轄,那麼法院對專屬管轄與非專屬管轄關注程度的差別就會顯現出來。[9]
5.撤銷效力。為了保證專屬管轄的規定得到嚴格遵守,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事訴訟法要求法院在受理上訴案件時依職權審查下級法院是否遵守了專屬管轄的規定,上訴審法院如果發現原審判決確實違反了專屬管轄的規定,那麼就應以程序重大違法為由,撤銷已經作出的判決,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而對於違反一般或特殊地域管轄受理案件的情形,雖然允許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並在異議被駁回時提出控告,但如果法院已經作出了實體判決,那麼「當事人不得於上訴審為無管轄權之主張,上訴審法院亦不得以此為理由廢棄原判決」。[10]在實行三審終審制的日本,對於法院違反專屬管轄規定受理案件的,當事人不僅可以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而且可以以判決違反法令為理由提起第三審上訴。[11]
6.拒絕承認效力。專屬管轄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在司法方面的主權,它意味著不承認外國法院對特定類型案件的管轄權,如果外國法院受理了專屬於本國管轄的案件並作出了裁判,那麼就被視為對本國主權的侵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有理由排除外國判決的承認」。[12]由於承認是執行的前提,因此,拒絕承認也就等於拒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