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提單法律效力
❶ 大蝦們幫個忙,本人要寫一篇關於法律效率的論文,可我不知從何下手.幫個忙來出出注意!
http://128m.bokee.com/
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254
http://info.jctrans.com/shangmao/myjq/20051012167919.shtml
找了幾篇文章,有耐心的話,請看一下,應該對你有幫助
❷ 論信用證支付方式下的風險及其防範
二、信用證的防範措施信用證方式的使用給賣方、買方及銀行都帶來一定的風險.必須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才能化險為夷,使各方得益。
1、進口商的防範措施
(1)必須事先調查出口商的資信資產及經營道德是衡量一個企業好壞的兩把尺子.一般來說.資產雄厚的企業信用比較信得過.而資產薄弱或無資產的企業即皮包公司.根本談不上什麼信用。對出口商進行資信調查是進口企業防範商業風險的關鍵。資信調查.包括企業概要 企業性質企業歷史、經營狀況 付款記錄、公共記錄 財務狀況、銀行往來、經營作風等內容。不能憑出口商的第一印象.也不能片面地輕信出口商自己的介紹。應採用多種方法和渠道調查出口商的資信:A、通過中國銀行及其海外分支機構、代表處或代理行.了解客戶的賬戶等情況.這是一條重要的資信調查途徑 B 通過專業資信調查機構調查:C、相關客戶調查。可以對其貿易往來、合資、合作的客戶側面了解對方的有關資力 信用等情況;D、通過國內貿易、國內外產業協會或商務機構調查。
(2)選用恰當的貿易術語進口時如果使用信用證結算方式 進口商最好選用FOB或FCA貿易術語。因為 這兩種貿易術語是進口方負責租船訂艙.進口商可以租賃一些資信良好的航運公司 這樣.可以預防出口商與航運公司勾結或船公司的不守信用而造成的風險。
2、出口商的防範措施
(1)必須認真 仔細地審核信用證出口商採用信用證收取貨款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於出口商所作的單據能否與信用證表面上一致 而單證是否一致又取決於信用證與合同是否一致。因此 出口商只有認真 仔細地審核開證銀行開來的信用證是否與合同一致 是否可以接受。如果發現證同不一致 又不能接受的.出口商必須要求進口商修改信用證證.不能急於交貨和做單:如果發現證同不一致 但又可以接受的 出口商可以不用要求改證.在做單時一定要按信用證的要求.而不是按合同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到單證一致.順利地取得貨款。同時.還要做到嚴格按照合同交貨.才不會違約,不會遭受進口商索賠。
(2)必須認真審查開證行的資信能力在出口業務中.使用信用證方式結算時.開證銀行和保兌銀行(如已保兌)的資信對出口商能否及時安全地收到貨款關系重大.因此.必須認真審查。對於資信較差或來證金額與其資信不相稱的,可分清情況採取適當安全措施.如:要求加列電報索償條款.以加快收匯,減少風險:要求代付行確認償付 要求可靠銀行加保兌 在允許分批裝運情況下.分批發貨.分批收匯.以減少風險。
(3)加強出口企業業務人員對信用證專業知識的培訓很多案例告訴我們:出口企業不能用信用證方式順利取得貨款.主要是因為業務人員對信用證的專業知識不是很熟悉造成的。因此.加強業務人員對信用證專業知識培訓很有必要。
3、銀行的防範措施
(1)加強對進出口企業的資信調查在信用證方式下.開證銀行一旦應進口商的申請向出口商開出信用證.就要替進口商支付貨款。若進口商資信出現問題.開證行就要承擔收不回貨款的風險。因此.開證銀行應該在開證之前,對進口商的資信進行詳細調查。在進口商資信不可靠的情況下.要求其交納全額開證押金,以防範其欺詐。如若進口商資信不存在問題.也要要求進口商交納5O%以上的開證押金.以防信用證到期時進口商無能力贖買單據對開證行造成的損失。議付銀行在對出口商的匯票進行貼現或議付貨款之前,也要加強對出口商的資信調查.以防資金流失。
(2)加強銀行內部的管理和監控從一些進出口商合謀簽訂假合同、利用信用證支付方式.騙取銀行貨款的案例 可以分析到:進出口商合謀騙取銀行貨款之所以得逞,主要是因為銀行內部的管理和監控不嚴.造成銀行的有些實權人物被進出口商利用。因此.加強銀行內部的管理和監控是銀行防範風險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袁永友等:國際商務經典案例[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
[2]梁樹新等:國際貿易實務案例評析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3]陳紅蕾:國際貿易實務[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4]鏨孝先等:國際貿易實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❸ 有做過電放海運提單的嗎
行內6年回復僅供參考
電放海運提單是海運提單的一種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電放提單需要提供電放保函因為承運人是不承擔電子提單的風險的。
你現在遇到的具體問題是?
❹ 電子簽名擁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根據《電子簽名法》的相關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又有,《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二)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三)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四)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❺ 求電子商務、國際投資論文!!!
目錄
摘要 ……………………………………………………… 1
Abstract ………………………………………………… 2
引言 ……………………………………………………… 3
正文 …………………………………………………… 4-12
1電子商務的內涵及其應用優勢…………………………4
1.1電子商務的內涵……………………………………… 4
1.2電子商務的應用優勢………………………………… 4
2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國際電子商務立法…………………4
2.1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立法概況……………………… 4
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特點…………………………… 5
3電子商務在國貿應用中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6
3.1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法律問題………………………… 6
3.2電子簽名和認證問題………………………………… 7
3.3電子提單的轉讓問題………………………………… 8
3.4電子支付問題………………………………………… 8
3.5稅收問題……………………………………………… 9
3.6發展中國家問題……………………………………… 9
4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的建議 …………………………… 10
4.1完善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幾點建議…………………10
4.2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的建議………………………11
結束語 …………………………………………………… 13
致謝 ……………………………………………………… 14
參考文獻 ………………………………………………… 15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互聯網的全球化熱潮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信息時代。由於國際互聯網具有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特性,一種與傳統交易形態截然不同的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交易的方式應運而生。在未來若干年內,國際互聯網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所在地,其蘊含的商機無可限量。電子商務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貿易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些新的問題由此產生。如網路交易如何征稅、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證、交易書面形式要求、簽名的確認、合同的擬訂、電子提單的轉讓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繫到網路交易的發展。但是,由於法律本身的滯後性,傳統法律尚未針對網路交易這一新型交易方式進行補充或修正,造成許多衍生的法律問題無法用現行法律進行規范與調整。這使得許多准備從事網路交易的商家望而卻步,影響到這一商業運作方式的迅速發展。因此積極加強對網路交易的研究,建立規范網路交易的靈活法律框架,不僅可保障進行網路交易各方面的利益,而且還可保障網路交易的順利進行。本文擬就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子商務 國際貿易 立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especially the network technique develops continuously, the upsurg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et makes the human society entering a new information age. Because Internet has characteristic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region, one kind of trad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rade shap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y way of trading in Internet.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Internet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trade market site in the world; its business opportunity contained knows no measure. Pro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have brought the great impact to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new problems are caused by this proction. Such as how the network concludes the business levies taxes, how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the trade, trade written form require, affirmation, work out, transfer of the electronic bill of lading, etc.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directl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gging of the law itself, the traditional law has not been carried on supplementally and revising to this new-type trade way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yet, which causes a lot of legal questions derived unable to carry on standardizing and adjust with the current law. This makes a lot of plan to hang back in the trade company engaged in trade of the network, influe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is commercial operation way. So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trade of the network actively, setting up the flexible legal frame of standardizing trade of the network, not only can ensure carrying on the benefits of various fields of trade of the network but also can ensure the harmony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This text plan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n relevant questions.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Legislation
引言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商務交易形式。這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方式以其特有的優勢(成本低、易於參與、對需求反映迅速等),已被愈來愈多的國家及不同行業所接受和使用。這種新興貿易方式對傳統法律(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成立條件、合同有效性規范、支付方法、提單的轉讓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要求,提出了嚴肅的挑戰。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無法滿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阻礙了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因此,有必要為電子商務建立起一套必要的法律法規和共同遵守的商業規則,為電子商務的動作提供法律依據,以促進國際貿易更好的發展。
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應用中的法律問題及立法建議
1電子商務的內涵及其應用優勢
1.1電子商務的內涵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通過電信網路進行的生產、營銷、銷售和流通等活動,它不僅指基於網際網路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商務活動,包括通過網路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產品展示、訂購到出口、儲運以及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
從貿易活動的角度分析,電子商務可以在多個環節實現,由此也可以將電子商務分為兩個層次,較低層次的電子商務如電子商情、電子貿易、電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級的電子商務應該是利用INTERNET網路能夠進行全部的貿易活動,即在網上將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實現,也就是說,從尋找客戶開始,一直到洽談、訂貨、在線付(收)款、開具電子發票以至到電子報關、電子納稅等通過INTERNET一氣呵成。
要實現完整的電子商務還會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買家、賣家外,還要有銀行或金融機構、政府機構、認證機構、配送中心等機構的加入才行。由於參與電子商務中的各方在物理上是互不謀面的,因此整個電子商務過程並不是物理世界商務活動的翻版,網上銀行、在線電子支付等條件和數據加密、電子簽名等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電子商務的應用優勢
1.2.1電子商務將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數字化,一方面以電子流代替了實物流,可以大量減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動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1.2.2 電子商務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的特點,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貿易機會。
1.2.3 電子商務使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全球電子化市場,使得中小企業有可能擁有和大企業一樣的信息資源,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
1.2.4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傳統的流通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成為可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方式。
1.2.5電子商務一方面破除了時空的壁壘, 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各種社會經濟要素的重新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將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布局和結構。
2.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國際電子商務立法
2.1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立法概況
電子商務發展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1995年成立電子商務工作組,1996年提出發展電子商務的戰略框架,1997年又提出全球電子商務框架。於是,電子商務很快風靡全球。電子商務無論是作為一種交易方式、傳播媒介還是企業組織的進化,近幾年來在廣度與深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其發展速度是傳統商務所不能比擬的,同時也顯示了非常強大的生命力。然而,由電子商務引發的許多問題也正在逐漸顯現,尤其是各種法律問題,比如: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網上支付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電子身份認證的法律地位、物流配送的物權歸屬、網上消費者權益保護、稅收征管、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店的法律責任等等,這些法律問題用傳統商務法律規范很難解決,但如不能及時有效地予以解決,這些法律問題的出現必將成為制約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從電子商務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在短短幾年裡,電子商務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嚴峻考驗,有過飛速發展的所謂「燒錢」時期,也經歷了「泡沫」破滅後的困難時期,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電子商務要進一步發展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撐環境。
在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電子商務立法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5月世貿組織在一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關於全球電子商務宣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8年10月推出了《全球電子商務行動計劃》、歐盟於2000年5月通過了《電子商務指令》、美國1998至2000年相繼出台了《互聯網免稅法案》、《統一電子交易法》、《互聯網保護個人隱私的政策》、《電子簽名法》,歐日等國也先後提出了《歐洲電子商務行動方案》、《歐盟支持電子商務共同宣言》、《歐盟電子簽名的法律框架指南》以及《日本改善電子商務環境》文件……,這些法律規范為有關國家清掃發展電子商務的部分障礙,推動與保障電子商務的繁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有了電子商務立法的相關保障和促進的作用,才促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一定時期內各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從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來看,盡管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發展前景很被看好,但仍受到安全、支付、配送、網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基礎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其實這並不是我國的電子商務在技術上不能完全實現安全保障,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系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來,而主要在於我國電子商務的相關立法還相當滯後,從而制約了我國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電子商務立法已經成為我國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必備前提。
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特點
2.2.1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先於各國國內法的制訂
以往的國際經濟貿易立法通常是先由各國制訂國內法律,然後由一些國家或國際組織針對各國國內法的差異和沖突進行協調,從而形成統一的國際經貿法律。90年代以來,由於信息技術發展的跨躍性和電子商務發展的迅猛性,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即已形成電子商務在全球普及的特點,因而使各國未能來得及制訂系統的電子商務的國內法規。同時,由於電子商務的全球性、跨國界的特點,任何國家單獨制訂的國內法規都難以適用於跨國界的電子交易,因而電子商務的立法一開始便是通過制訂國際法規范而推廣到各國的。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1996年頒布的《電子商務示範法》,規定了電子合同的效力、電子合同履行的標准、電子簽名的可接受性等,該法雖然沒有法律效力,卻為逐步解決電子商務法律問題奠定了基礎。隨後,不少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以示範法為範本,紛紛制訂各種法律規范。
2.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具有邊制訂邊完善的特點
由於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目前仍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遇到的法律問題還將在網路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因而目前要使國際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一氣呵成是不可能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達成共識的法律問題制訂相應的法規,並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加以不斷完善和修改。典型法規為聯合國貿法會的《電子商務示範法》,該法規第一部分為「電子商務總則」,第二部分為「電子商務的特定領域」,目前只制訂了「第一章貨物運輸」,該部分其餘章節則有待內容成熟後再逐章增加,該法於1996年通過後不久,其第一部分內容即於1998年6月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作了補充。聯合國《電子商務示範法》的這一特點是以往國際經貿立法中所罕見的,也是與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相適應的。
2.2.3國際電子商務立法重點在於使過去制訂的法律具有適用性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但電子商務本身並非同過去的交易方式相對立,而只是國際經貿往來新的延伸。因此,電子商務國際立法的重點在於對過去制訂的國際經貿法規加以補充、修改,使之適用於新的貿易方式。例如,1980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制訂時並未預見到電子商務的發展,因而其合同訂立方面的規定實質上是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補充和完善,而並非推倒重來。又如國際商會2000年1月1日生效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使用電子方式通訊方面,基本延用了1990年修訂本的表述方式,而並未作推倒重來式的修訂。
2.2.4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相對於傳統立法更加繁多復雜
電子商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有效打破國際和地區之間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對世界經濟貿易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由於電子商務有效的降低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使電子商務中的國際化成分較其他貿易形式有所增加,這種特點決定了它的規則制定和執行具有國際性。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在制定時就自然會面臨各國社會制度、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程度、法律法規、文化傳統千差萬別的難題。
3.電子商務在國貿應用中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從狹義上講只屬於商法或國際商法的范疇,主要涉及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出現的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電子合同、電子身份認證、電子證據的確認、網上支付、物流配送、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所引起的法律問題;不過,由於商務活動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商務也不例外,並且電子商務是以網路為運作平台的,其交易場所虛擬化、表現形式多樣化、交易范圍國際化,因而從廣義上講它還包括稅收征管、知識產權的保護、管轄權的確定、網路安全和管理、網上拍賣、市場准入、法律沖突、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發展等多方面的法律問題。總之,需電子商務立法解決的法律問題是十分龐雜的。下面主要以狹義的電子商務立法為出發點,簡單分析目前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應用中存在並需通過立法來解決的幾個問題。
3.1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法律問題
電子合同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通過在網上發出要約和承諾,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訂立的合同。電子合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合同的訂立方式,因此,對於法律法規來說,就有一個怎樣修改並發展現存合同法,以適應新的貿易形式的問題。
3.1.1要約的撤回與撤銷
在傳統貿易中,要約(OFFER)可以撤回,只要撤回通知早於或與該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在電子合同的訂立過程中,要約的撤回和撤消是十分復雜的問題。首先,撤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網路中要約的傳遞和接受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目前還沒有一種傳遞方式,能讓自由文本的撤回通知先於發盤到達或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在傳統貿易中,要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撤銷的。但在網路交易的環境中,要約人沒有撤銷通知的標准格式,只有用自由文本來撤銷,不能使撤銷通知在受要約人發出接受通知之前或在要約人收到受要約人的接受住處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3.1.2接受的生效和撤回
在網上交易中,接受(ACCEPT)的含義及其成立條件,與傳統貿易是一樣的,即受要約人發出的接受被要約人接收電腦接收時,構成要約的接受,合同的成立,宜採用大陸法系的「到達主義」原則。傳統貿易中接受是可以撤回的,只要撤回通知在接受原應生效之前或同時到達要約人。而在網上貿易中,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出的接受在瞬間就送達對方,在過程中沒有停留時間,接受一經送達要約人,合同就已成立,再撤回接受就等於撤銷合同。因此接受是不能撤回的。
3.1.3合同的形式問題
電子合同相對於傳統的合同,其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傳統合同的口頭形式在貿易上常常表現為店堂交易,並將商家所開具的發票作為合同的依據。而在電子商務中標的額較小、關系簡單的交易沒有具體的合同形式,表現為直接通過網路訂購、付款,例如利用網路直接購買軟體。但這種形式沒有發票,電子發票目前還只是理論上的設想。
其次,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都在虛擬市場上運作的,其信用依靠密碼的辨認或認證機構的認證,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方式被數字簽字所代替。電子合同的條款,不可能像傳統的書面合同那樣齊全、措辭嚴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避免可能發生的商業糾紛,就需要國家貿易法律進一步明確規定。
3.1.4電子合同證據的保全問題
電子合同的一個主要特點就在於銷毀、更改或補充非常方便,一旦電子合同遭到篡改或破壞,很難復原,即使發現留有拷貝,也很難判定拷貝的內容是否也被 篡改過,以此類推,原件的內容也就無從知曉。紙質書面文件則不然,如果當事人能出示原件,其真實性很容易被論證。即便紙質文件的原件丟失,法院對書面復印件真實性的確認要比對電子文件的真實性確認容易得多。因此,盡管現代科學技術對電子合同使用了管理和技術上的防範措施,但很多國家仍然懷疑由於這些技術的不當使用或出現失靈,可能會使電子合同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大大增加,作為證據更加難上加難。因此,電子證據的確定就需要由嚴格的法律審查制度來規定。
3.2電子簽名和認證問題
傳統合同中簽名或蓋章的行為有兩種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各方的身份;二是表明簽名者已確認文件所載之內容。各國法律主要是把簽名作為一種認證的手段。而書面形式是簽名的物質基礎,換言之,簽名的實現是以書面文件的存在為前提的。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交易和通訊均在網上進行,參與交易的各方可能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自始至終不見面,無法當面進行身份識別,不可能通過電子數據來傳遞親筆簽名,傳統的簽名方式很難應用於這種網上交易,這就產生了在計算機上以何種方式簽名才能為法律所認同的問題。按照信息發達國家的做法,在網路上通過電子簽名的方式來確定交易方的身份。這種電子簽名是由符號及代碼組成的,它具備了上述簽名的特點和作用。對每一方來講,具體採取什麼符號或代碼,將根據現有的技術、相關經驗、可應用標準的要求及使用的安全程序來做出決定。任何一方的電子簽名可以不時地改變,以保護其機密的特徵。因此,電子簽名的產生和廣泛運用給電子商務立法帶來了兩個新的課題,即電子簽名是怎樣認定和電子簽名是否有效的問題。
數據電訊的商業化應用,除了需要電子簽名作為認證手段之外,在網際網路等開放性網路環境下,認證中心的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電子簽名側重於解決身份辨別與文件歸屬問題,而電子認證解決的是密鑰及其持有人的可信度問題,因為密鑰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它存在著丟失、被盜、被破譯等風險,這就產生了公開密鑰的辨別與認證的有效性問題。即需要由一個權威的機構對公開密鑰進行管理,以減少密鑰丟失、被盜、被冒用而造成的損失。電子身份認證機構通過對公鑰密碼體制、數字簽名、數字信封等密碼功能的運用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認證系統,從而在技術上對電子商務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但是,由誰來管理認證機構,由誰來充當認證機構,認證機構應具體有那些權利,承擔何種責任,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電子認證的法律效力也仍需通過立法得到確認和保障,電子身份認證機構行為規則以及涉及交互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需要通過立法來規范。因此,要使電子身份認證機構能真正發揮其在電子商務中的安全作用,促使電子商務真正走向國際貿易應用,必須通過立法加以保障,或者作嚴格的法律規范。
3.3電子提單的轉讓問題
特權憑證是海運提單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紙張型海運提單可通過背書轉讓貨物的所有權。電子提單與傳統的紙面提單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它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傳送出來的關於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轉讓貨物所有權的電子數據,是電子數據交換與提單相結合的一種形式,通過計算機,提單信息被轉換為數字信息後,在網路間高速傳遞,最後由接受方計算機處理為原信息。在流轉上,電子提單快捷便利,順應著國際貿易的時代要求,成了傳統提單的當然替代物。但是電子提單不可能背書簽名來進行轉讓。如何轉讓電子提單不僅成了一個技術問題,也帶來了法律解釋的問題。票據法中票據的轉讓和承兌以及信用證轉讓也存在著相似問題。
3.4電子支付問題
支付方式是真正決定電子商務意義的環節,也是電子商務最終得以實現的關鍵,任何一筆成功的商務都要歸結到資金的支付與結算上來。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最終發展不是很快,其瓶頸之一就是電子支付。電子支付所產生的法律問題包括了各種支付工具(信用卡、電子貨幣、電子支票等)的發行應用標准和條件、電子支付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電子支付命令的簽發與接受、執行、以及風險責任的承擔等。電子支付涉及當事人眾多,包括消費者、商家、銀行和認證中心等,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較為復雜,有買賣合同關系、金融服務合同關系、電子身份認證關系,如在立法上不加以明確,必會阻礙電子支付在電子商務中的運用。
3.5稅收問題
稅收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經濟主權的最基本的體現。由於電子商務的交易活動是在沒有固定場所的國際信息網路環境下進行,造成國家難以控制和收取電商務的稅金。
3.5.1.常設機構的概念和范圍界定遇到了困難
許多客戶通過互聯網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外國銷售商並沒有在該國擁有固定的銷售場所,其代理人也無法確定。這樣,就不能依照傳統的常設機構標准進行征稅。
3.5.2.國際稅收管轄權的沖突
在一國對非居民行使什麼樣的稅收管轄權的問題上,目前國際上一般都堅持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優先的原則。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各國對所得來源地的判定發生了爭議。美國作為電子商務發源地,1996年11月發表了《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一文,聲稱要加強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這樣,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屬地會強占其原屬本國的稅源,使發展中國家蒙受稅收損失。
3.5.3.國際投資所得避稅問題將更加嚴重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完善,導致網上國際投資業務的蓬勃發展,設在某些避稅地的網上銀行可以對客戶提供完全的「稅收保護」。假定某國際投資集團獲得一筆來自全球的證券投資所得,為躲避所得稅,就可以將其以電子貨幣的形式匯入此類銀行。
因此,在制定與電子商務有關的政策法規時,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稅收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有效的稅收機制。
3.6發展中國家問題
根據WTO的基本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一般貿易中享有一定例外待遇,以鼓勵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參與。如何在電子商務問題上體現這一原則,不但是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要求,也是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由於發達國傢具有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因而其電子商務程序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尚處於起步階段甚至尚未開展,因而在電子商務立法方面,有關電子商務立法的各種構想都大多是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盟提出的,尤其是美國處於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即使此種立法對本國造成不利,也只能被迫接受。如,1996年11月美國財政部發表《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報告認為,稅收中性是指導電子商務征稅的基本原則,不通過開設新的稅種或附加來征稅,而是通過修改現有稅種,使它適用於電子商務,確保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會扭曲稅收的公平。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採取簡單的中性原則,有可能會損害作為電子商務中凈進口國的財政利益。1998年美國又向WTO提出電子商務免稅的建議,雖然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種種擔心和疑慮,但最後只得同意,即是典型案例。
4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信息全球化,正確認識電子商務所產生的以上的法律問題,並在法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更,確定企業和企業間、政府和企業間、企業和消費者間、政府和政府間進行電子商務時所必需明確和遵守的法律義務和責任,並嚴格依法管理,規范電子商務的市場秩序,有利於保護貿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國際貿易遵循統一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運行。
4.1完善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幾點建議
4.1.1 修改現行法律是適應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需要
對現有的法律進行修訂或擴展,或制定專門適用於網上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是貿易技術上的革命,也是國際民商法律制度上的革命。因為現有法律沒有涵蓋所有的電子商務法律問題,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務有很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遲早會反映到對法律的要求上。既然我們認為電子商務是新經濟,那麼就必然有它新的地方,就應該反映到法律層面上。如為解決涉外電子商務合同的簽名問題,需要對「簽名」作擴大解釋。《漢堡規則》第14條規定:「提單上的簽名可以手寫、印戳、打孔、蓋章、符號或如不違反提
❻ 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一、相關法條:
第十四條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分析:
本條是關於可靠的電子簽名法律效力的規定。
1、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被運用於電子簽名領域。這些技術和手段主要包括計算機口令、眼虹膜網辨別技術以及數字簽名技術等。在電子商務交易中以何種技術生成的電子簽名才是安全可靠的,才具有法律效力,這是電子簽名法應當解決的問題。從世界各國的規定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採用技術特定化方案,即只承認數字簽名的法律效力;二是技術中立方案,即在法律上不規定某種技術方案,而將技術方案的選擇留給當事人各方約定;三是折中方案,即一方面規定了安全可靠的電子簽名應當具備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沒有限定採用何種技術的電子簽名才具有法律效力。採納這一模式的理由在於: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簽名技術也會不斷地發展。電子簽名技術手段的優劣,應由市場和用戶作出判斷,立法者只需要規定原則性標准;政府直接對具體技術作出選定,風險過大,並可能導致電子商務市場的萎縮。另一方面,目前數字簽名的技術已趨於成熟並且被廣泛運用於電子簽名領域,需要以法律手段加以推行,以利於電子商務市場的成長。
2、本條的規定借鑒了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電子商務示範法》以及一些國家電子商務、電子簽名立法的有關規定,並與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相聯系,確認了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❼ incoterms2010的歷史演變是什麼
1.《Incoterms 1980》
Incoterms於1953年修訂之後,為各國商業界廣泛採用,對於國際貿易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但自50年代末期以民鑒於西歐與東歐國家和前蘇聯以及東歐國家與前蘇聯之間盛行邊境交貨及進口國目的地交貨的貿易實務,國際商會於1967年補充Delivered at Frontier…(named Place of delivery at frontier)即邊境交貨及Delivered Duty Pald…(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in the country of importation)即完稅後交貨兩種貿易條件,以配合貿易需要。又鑒於貨物利用航空運輸的情況日益普遍,於1976年再增訂了FOB AirPort…(named airPort departure)即機場交貨,使適用范圍再次擴大。隨著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發展,多種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multi-modal transport)也應運而生。門至門(door-to-door)的交貨方式也已逐漸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於是,為配合這種國際貿易的需要,國際商會又於I98O年增訂Free Carrier...(named point)即貨交承運人及Freight or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 point of destination) 即運費或運費保險費付至,兩種貿易術語,並將Freight or Carriage paid to...(name point of destination)予以修訂,使能擴大適用於連續作業的多式聯運。故國際商會所解釋的貿易術語,到70年代末,已有14種之多。該會於198O年3 月,將此14種貿易條件匯成一小冊,以Icc Pubication No.35O刊行,並定名為《Incoterms 1980》,副標題仍稱為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Incoterms 1980》包括:
(l) Ex works(Ex Factory, Ex Mill, Ex Plantatlon,Ex warehouse,etc)工廠交貨,即(製造廠交貨、農場交貨、倉庫交貨等);
(2)FOR-FOT(Free on Rail named departure point)(free on Truck…named departure point)即鐵路交貨一指明起運地點、火車上交貨一指明起運地點;
(3) FAS(Free Alongsideship named port of shipment),即船邊交貨一指定裝運港。
(4) FOB(Free on Board named port of shipment),Ex plantation即船上交貨一指定裝運港
(5) C&F(Cost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即成本加運費一指定目的港;
(6) CIF(Cost,lnsurance,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即成本加保險費、運費一指定目的港;
(7) Ex ship,...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即目的港船上交貨一指定目的港;
(8) Ex Quay Duty Paid...named port即目的港碼頭交貨,關稅已付一指定港口;
(9) Delivered At Frontier…(named place of delivery at frontier),即邊境交貨(邊境指定交貨地點);
(10)Delivered Duty Paid…(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in the country of importation)即完稅後交貨(指定的進口國目的地);
(11)FOB Airport(named airport of departure),即啟運機場交貨(指定啟運機場);
(12)Free carrier…(named point).即貨交承運人(指定地點);
(13)Freight or Carriage Paid to…(named Point of destination),即運費付至一指定的目的地;
(14)Freight or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oint of destination),即運費、保險費付至用的地);
2.《Incoterms 1990》
時代在前進,科技在發展,國際貿易領域里也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為了進一步適應國際貿易中新變化的需要,國際商會國際商業慣例委員會在總結了自1980年以來國際貿易中的新經驗和新情況後,於1989年11月通過了《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新的修訂版本,進一步修改後於1990年4月正式公布,即國際商會第 460號出版物,稱為《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1990)。該通則於1990年7月1日生效。 1992年5月4日至5月22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在紐約召開的第25屆年會上對國際商會提請核可的Incoterms1990 進行了審議.年會最後對此達成一項決議,決議肯定了該通則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並決定推薦在國際買賣交易中使用Incoterms 1990。
國際商會1990年修訂《通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使貿易術語適應電子資料交換系[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日益頻繁應用的需要。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已進入了信息時代,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必將更廣泛地應用於未來國際貿易實踐中。為了適應這種形勢,聯合國設計制定了《聯合國貿易資料指南》(UNTDED)《聯合國行政、商業、運輸電子資料交換規則》(UN/EDIFACT)和《電訊貿易資料交換實施統一規則》(UNCID).同時,國際海事委員會在1990年第3屆大會通過了《國際海事委員會電子提單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就有可能使用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實際上,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交易是通過電子計算機通訊聯絡來處理有關問題的.目前全球的貿易潮流是要求以電子單證代替紙的單證.使單證傳遞迅速准確,從而方便於國際貿易。然而一個關鍵的問題即法律問題是不可迴避的。即如何確保相等的電子單證與原來紙的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是極為重要的.這只能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因此,《1990年通則》中明確地規定在賣方必須提供商業發票或合同可能要求的其他單證時,可提供"相等電子單證(its equivalent electronic message)"
1990年修訂《通則》的主要原因之二,是為了使貿易術語適應不斷更新的運輸技術,尤其是集裝箱運輸、滾裝船運輸和多式聯運。
實際上在1990年修訂《通則》時已考慮了這-點,當時增加了"貨交承運人(…指定地點)"和"運費保險費付至(…目的地)"兩個術語。那麼,在1990年修訂《通則》時,應該說是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對有關術語作了更為具體的解釋.比如在"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 FOB術語中,自貨物越過船舷時起,買方就要承擔各種費用及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然而,在集裝箱或滾裝船運輸的情況下,船舷並無實際意義時,則在該術語中就指出,"使用FCA術語更為適宜。"在FCA術語中則指出,"可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包括多式聯運",這里"各種運輸運輸方式",當然也包括了集裝箱和滾裝船的運輸。
incoterms2010的主要變化
2010年9月27日,國際商會在巴黎召開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全球發布會,正式推出其於近期剛剛完成修訂的Incoterms 2010。這標志著被經貿界使用了近十年的Incoterms即將被新版本所取代。 新版本將於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一、Incoterms® 2010 與Incoterms 2000的關系:
雖然Incoterms 2010 將於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Incoterms2010實施之後並非Incoterms 2000就自動作廢。因為國際貿易慣例本身不是法律,對國際貿易當事人不產生必然的強制性約束力。國際貿易慣例在適用的時間效力上並不存在「新法取代舊法」的說法,即2010實施之後並非2000就自動廢止,當事人在訂立貿易合同時仍然可以選擇適用Incoterms 2000甚至Incoterms 1990。
外貿人員應該學習掌握Incoterms 2010新的規則。但是,外貿人也無須過於擔憂。首先,貿易一線的人員沒有必要擔憂,未來的兩三年Incoterms 2000仍然會是貿易合同的主角;法律界的法官、律師們更無須擔憂,Incoterms 2010糾紛兩三年之後才會大量出現。
二、Incoterms 2010主要變化:
1. 術語分類的調整:由2原來的EFCD 四組分為適用於兩類: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和水運。
(1)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的貿易術語:
CIP –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CPT – Carriage Paid To
DAP – Delivered At Place
DAT – Delivered At Terminal
DDP – Delivered Duty Paid
EXW – Ex Works
FCA – Free Carrier
(2)僅適用於水運(海運或河運)方式的貿易術語:
CFR – Cost and Freight
CIF –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FAS – Free Alongside Ship
FOB – Free On Board
2、貿易術語的數量由原來的13種變為11種。
3、刪除INCOTERMS2000中四個D組貿易術語,即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DES (Delivered Ex Ship)、 DEQ (Delivered Ex Quay),只保留了INCOTERMS2000D組中的DDP( Delivered Duty Paid )。
4、新增加兩種D組貿易術語,即DAT ( Delivered At Terminal )與DAP(Delivered At Place )。
5、E組、F組、C組的貿易術語基本沒有變化。
❽ 提單件和電放件有什麼區別
電放件不是件,COPY表示是副本提單。
提單的COPY件,一種是針對於正本提單的提單副本,還是一種意思就是指正本提單或者電放提單的復印件。電放提單是承運人應托運人的要求在其提供了電放保函之後將提單直接做電放,這樣的提單就是電放提單,就是提單表面顯示了電放的字樣 TELEX RELEASED 或者 B/L SURRENDED.
拓展資料:
一、件是否可以提貨?
1、原則上,正本提單是唯一物權憑證,件無效。
2、實際操作中,船東可在發貨人提供保函申請電放後,指示目的港可憑件提貨。
二、海運單與提單的區別和聯系
1、提單是貨物收據、運輸合同、也是物權憑證,海運單只具有貨物收據和運輸同這兩種性質,它不是物權憑證。
2、提單可以是指示抬頭形式,通地背書流通轉讓:海運單是一種非流能性單據,海支單上標明了確定的收貨人,不能轉讓流通。
3、海運單和提單都可以作成"已裝船(Shippedonboard)形式,也可以是"收妥備運"(Receivedforshipment)形式。海運單的正面積各欄目格式和繕制方法與海運單提單基本相同,只是海運單收貨人欄不能做成指示性抬頭應繕制確定的具體收貨人。
三、電子提單的優點
(一)快速
傳統提單流轉緩慢,而電子提單是傳統提單與EDI技術結合的產物,EDI技術是藉助於網路這個無國界的傳輸媒體運行的,這使得電子提單可以通過網路進行迅速傳遞,速度可以是傳統提單的百倍千倍。
(二)節約成本
提單無紙化之後最顯著的就是節省了大量的紙張,也意味著投入成本的節省,雖然只是EDI過程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每達成一筆國際貿易,平均需要接近40份不同的紙面單證,交易各方需要交換的信息量達200多項,其中70%的信息具有重復性。
❾ 電子支付中有哪些法律制度
一、電子商務交易安全保護法
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法律保護問題,涉及到兩個基本方面:第一,電子商務交易首先是一種商品交易,其安全問題應當通過民商法加以保護;第二,電子商務交易是通過計算機及其網路而實現的,其安全與否依賴於計算機及其網路自身的安全程度。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相關部門就已經開始著手制訂涉及計算機安全的法律法規和維護經濟秩序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到今天上述兩個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以至到我國目前還沒有出台專門針對電子商務交易的法律法規,因而面對迅速發展的這種商品交易與計算機網路技術結合的新的交易形式難以出台較為完善的安全保障規范性法律條文。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已經公布的有關交易安全和計算機安全的法律法規,保護電子商務交易的正常進行,並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步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子商務的法律制度,就成為當前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聯合國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法律保護
1、聯合國《電子商務示範法》
(1)《電子商務示範法》的制定
電子商務所引發的法律問題主要是指傳統的法律體制如何接納、調整這種新型的貿易方式,從而使其合法化。從世界發展現狀來看,電子商務無論從體繫上、組織上、模式上、法律上、管理上、技術上均還未完全成熟,各國也都處於摸索階段。電了商務是無確定界限的商務活動,它在提供新的商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盡管電子商務是全球性的活動,但調整它的法律卻屬於國家范圍內的,公司和企業面臨的是不同國家法律體系的制約,而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間並不完全兼容,甚至有的是相互矛盾的。而各國法律均具有規制電子商務的可能性,這將會使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因此,聯合國以及各國政府均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規范電子商務活動,並逐步取得各國的認同,使其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的法律規范。
為此,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以下簡稱「貿法會」)作為EDI國際立法的中心論壇,自80年代初期即開始探討EDI的法律問題,但各國法律均有對單證必須簽字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的規定,為此,貿法會建議各國政府:
① 重新審查涉及使用計算機記錄作為訴訟舉證的法律規則,以便消除對其使用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礙,確保這些規則符合技術的發展,並為法院提供適當的辦法來評價這些記錄具有法律上的可採納性;
② 重新審查關於某些交易和與交易有關的文件要用書面形式的法律規定,以期酌情允許把該項交易或文件的計算機識讀形式記錄下來或予以發送;
③ 重新審查關於以親筆簽字或其他書面辦法認證與貿易有關的文件的規定,以期酌情允許使用電子認證辦法;
④ 重新審查關於提交給政府的文件須用書面形式並親筆簽字的法律規定,以期酌情允許以計算機識讀形式向購置了必要設備並建立了必要程序的那些行政部門提交此類文件。
自1990年起,聯合國貿法會(UNCITRAL)就做出了題為《對利用電子方法擬定合同所涉及法律問題的初步研究》的報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報告指出,在今後有關電子商務的工作中將用「電子數據交換」替代以往的「自動數據處理」,由此電子商務的概念正式出現在聯合國貿法會論壇上。
貿法會在向各國政府作出上述建議後,為了給各國制訂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提供相應的範本,1996年5月,貿發會召開了第29屆會議,認為《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商務及有關的數據傳遞手段法律事項示範法草案》通過以來的兩年間,國際貿易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商務的發展勢頭強勁,迫切需要統一的法律參考。
1996年6月,聯合國貿法會提出了制訂《電子商務示範法》設想,同年12月,將其多次修訂的《電子數據交換和有關數據通信手段法律方面的統一規則草案修訂條文》交由聯合國大會討論,並且以大會51/162號決議的形式通過,正式命名為《電子貿易示範法》(以下簡稱「《示範法》」)。為各國電子商務立法提供了一個範本。《示範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關於電子商務的法律。該示範法出台的目的是促進協調和統一國際貿易法、消除因貿易法不充分和差異而對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阻礙,為各國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示範法規。它不僅能夠幫助那些在傳遞和存儲信息的現行法規不夠完善或者已經過時的國家去完善和健全其法律法規和慣例,也有助於所有國家增強他們使用的通訊和信息辦法的立法,並有利於那些目前尚無這種立法的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和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郵件和電子數據交換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多。然而,以非書面電文形式來傳遞具有法律意義的信息可能會因使用這種電文所遇到的法律障礙或這種電文法律效力的不確定性而受到影響。
《示範法》的目的即是要向各國立法者提供一套國際公認的規則,說明怎樣去消除此類法律障礙,如何為「電子商務」創造一種比較可靠的法律環境。此外,《示範法》中表述的原則還可供電子商務的用戶個人用來擬定為克服進一步使用電子商務所遇到的法律障礙可能所必需的某些合同解決方法。
《示範法》在規定數據電文的法律效力時,其基本原則是「對數據電文不加歧視」不能僅僅以某項信息採用數據電文的形式為理由而否認其法律效力,但是《示範法》也沒有承認任何數據電文都不加區分的一律具有法律效力,而是採用了「功能等同方法」。即當數據電文能夠滿足一些最低要求並能達到書面形式的基本功能時,就能同起著相同作用的相應書面文件一樣,享受同等程度的法律認可。
作為示範法,該法的內容對各國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只有各國在立法過程中將這些內容明確規定於法律法規中時方對各國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但它對於各國的電子商務立法具有很大的建議和指導作用,在電子商務法律領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電子商務示範法》的主要內容
《示範法》的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電子商業總則(從第一條至第十五條),它是該法的核心。總則將紙面文件的基本功能提煉出來,對電子商務交易文件可視為或等同於書面文件簽字效力等情況作了明確規定,保證交易雙方通過電子手段傳遞信息、簽訂合同的合法性。第二部分是電子商務在特定領域中的運用,主要是貨物運輸方面的法律規定。明確指出只要交易雙方確保電子提單的唯一性,就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通信轉讓貨物的控制權和所有權。《示範法》主要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① 數據電文適用法律要求
《示範法》第5條規定,「不得僅僅以某項信息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或可執行性。」
② 書面形式
《示範法》第6條規定,「如法律要求須採用書面形式,則假若一項數據電文所含信息可以調取以備日後查用,即滿足了該項要求。」第6條的是的不足確立這樣一項要求:在任何情況下,數據電文都應起到書面形式的全部功能。第6條並不注重於「書面形式」的某些特定功能,而是注重於信息可以復制和閱讀這一基本概念。
③ 簽字
為了確保須經過核證的電文不會僅僅由於未按照紙面文件特有的方式加以核證而否認其法律價值。《示範法》第7條規定:「如法律要求要有一個人簽字,則對於一項數據電文而言,倘若情況如下,即滿足了該項要求:
·使用了一種方法,鑒定了該人的身份,並且表明該人認可了數據電文內含的信息;
·從所有各種情況看來,包括根據任何相關協議,所用方法是可靠的,對生成或傳遞數據電文的目的來說也是適當的。」
《示範法》第7條採用了一種綜合辦法,它確定了在何種一般情況下數據電文即可視為經過了具有足夠可信度的核證,而且可以生效執行,視之達到了簽字要求,此種簽字要求目前構成了電子商業的障礙。第7條側重於簽字的兩種基本功能:一是確定一份文件的作者,二是證實該作者同意了該文件的內容。其確立的原則是,在電子環境中,只要使用一種方法來鑒別數據電文的發件人並證實該發件人認可了該數據電文的內容,即可達到簽字的基本法律功能。
在決定根據第一款所採用的方法是否適宜時,可予考慮的各種法律、技術及商業因素包括:
·每一當事方所使用設備的先進程度;
·他們所從事的貿易活動的性質;
·當事方之間進行商業交易的頻度;
·交易的種類和數額;
·在特定的法規環境下簽字要求的功能;
·通信系統的能力;
·是否遵行由中間人提出的核證程序;
·可由中間人提供的各種核證程序;
·是否遵行貿易慣例和做法;
·有無防範未經授權而發出電文的保險機制;
·數據電文所含信息的重要性和價值;
·利用其他鑒別方法的可能性和實施費用;
·有關行業或領域在商定該鑒別方法時以及在數據電文被傳遞時,對於該鑒別方法的接受或不接受程度;
·任何其他有關因素。
聯合國貿法會電子商務工作組第35屆會議通過的《電子商務統一規則草案》第2條根據《電子商務示範法》第7條提出:「『電子簽名』系指在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或在邏輯上與數據電文有聯系的數據,和與數據電文有關的任何方法,它可用於數據電文有關的簽字持有人和表明此人認可數據電文所含信息。」
④ 數據電文的可接受性和證據力
《示範法》第9條規定,「在任何法律訴訟中,證據規則的適用在任何方面均不得以下述任何理由否定一項數據電文作為證據的可接受性:
·僅僅以它是一項數據電文為由。
·如果它是舉證人按合理預期所能得到的最佳證據,以它並不是原樣為由。」
對於以數據電文為形式的信息,應給子應有的證據力。在評估一項數據電文的證據力時,應考慮到生成、儲存或傳遞該數據電文的辦法的可靠性,保持信息完整性的辦法的可靠性,用以鑒別發端人的辦法,以及任何其他相關因素
❿ SEA WAY BILL 和 電放提單的區別
海運單與電放提單
摘 要:隨著海運業和EDI貿易方式的飛速發展,提單的流程遇到了嚴峻挑戰,尤其是近洋運輸,貨等單的問題給買方及港口都造成了不便,負擔甚至損失.在此情況下,海運單和電放提單被廣泛 使用.海運單和電放提單雖極具相同點,但也有所差異.本文通過對二者的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中國應放棄電放提單的使用,轉而推廣使用海運單.
關鍵詞:提單 電放提單 海運單
一,海運單與電放提單產生的背景
海運單與電放提單產生的根源是提單危機.提單,是船方或其代理人在收到承運貨物後簽發給托運人的貨物收據,是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運輸契約的證明,法律上有物權證書的效用.提單自1500年問世以來,一直是國際海運中的重要媒憑,在運輸單據中具有顯赫地位.但近些年來,其優勢卻頻頻遭到沖擊,危機重重.
首先是由於海運業飛速發展而帶來的危機.近些年尤其是80年代以來,隨著海運業的發展,集裝箱運輸廣泛使用,高速船舶大量涌現,中途港大量減少,裝卸設備不斷改進,海運時間大大縮短.這對提單流程提出了挑戰:在提單流程中,收貨人必須憑提單正本提貨,而正本提單往往被賣方所控制,當貨到而提單未到收貨地,或收貨人未對匯票承兌,付款而得不到提單正本時,就會出現貨等單的問題,由此而引起延遲卸貨或碼頭擁擠現象,尤其是近洋運輸.如從中國青島港到韓國仁川一般航程為14小時,如採用提單,正本提單到達買方一般需一個星期左右,這樣貨物就要滯港至少5—6天,既給港口帶來了壓力,也給買方帶來不便或增加了額外的費用,如擔保提貨的資金佔用和倉儲費等.在此情況下,海運單與電放提單便應運而生.
其次是EDI貿易方式給提單帶來的危機.在"有紙貿易"中,提單有三種法律性質: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承運人收到貨物的收據,貨物所有權的憑證.在EDI被運用於國際貿易以後,租船訂艙由電子計算機自動進行.提單即表現為儲存於電子計算機內的電子數據,這就是電子提單.電子提單的使用對提單的物權作用提出挑戰.提單的物權作用目前要從電子信息傳輸中體現出來尚有困難.因為,首先買方不能把電訊傳遞的提單拿去提貨,承運人不承認其法律效力;其次,貨物在途時買方很難憑電訊傳遞的提單轉讓給新的買主.因此,有人提出在新的貿易方式下,提單的物權作用是否還有必要保留的問題,如不保留這一作用,那麼提單就可以被其他的海運單據(如海運單,電放提單)所替代.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就主張在出進口商的交易中,如果能夠確定進口商不擬出售在途貨物,而且目的港能夠確定,尤其是近洋運輸,鼓勵不使用海運提單,而鼓勵使用海運單.開證時要求不可流通轉讓海運單,以擴大海運單的使用面.然後通過EDI將海運單發展成為電子提單.現在世界上大型運輸公司正在研究改進不可流通轉讓海運單,亦即改進今後的電子提單,促使銀行對貨物能有控制權,讓銀行樂於接受.
鑒於以上原因,海運單與電放提單迅速發展.海運單於1977年開始被北大西洋之間部分運輸採用,8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目前已有比利時,巴西,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前蘇聯 等國採用了海運單.日本也在跨國公司內部採用海運單.美國雖未採用,但根據美國法律,採用記名提單或不可轉讓提單交付貨物時,不必要求收貨人提供提單,只需證明自己是提單上載明的收貨人即可,這樣的提單也相當於海運單.1983年國際海事委員會在威尼斯召開了關於提單的研討會,會議決定在不需要可轉讓單據的情況下,簽發提單的做法不應受到"鼓勵".會議結束後,便成立了關於海運單統一規則分委員會,專門研究海運單統一規則的制訂問題,並於1990年6月頒布了《1990年國際海事委員會海運單統一規則》,進一步促進了海運單的發展.
我國由於種種原因尚未使用海運單,但卻普遍使用與海運單作用相似的電放提單.電放提單雖然沒有國際法規加以規范,但也在一定范圍內廣泛使用.如青島比較大的一家國際貨代公司瑞士丹沙國際貨代公司,其業務中70%--80%都是使用電放操作,而與該公司長期合作的馬士基航運有限公司(AERSK),日本郵船公司(NYK),美國總統輪船有限公司(APL)等大型的國際環球航運有限公司都早已建立了各自的內部網路系統,使電放通知不僅僅是發一封E—Mail,一個傳真,而是通過資料庫聯網,使用EDI技術傳遞信息.只要在該票貨物的信息中加入電放操作的信息,即可通過網路進入目的港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的提貨資料中,減少了許多操作上的人為失誤(如漏發,錯發電放通知).使用電放提單的目的一是解決貨等單的問題,二是船公司與貨代之間為了減少工作環節,使業務操作方便,快捷.
二,海運單與電放提單的含義,運行程序及特點
(一)海運單的含義,運行程序及特點
海運單(Sea—way Bill),是證明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由承運人接管或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將貨物交給指定的收貨人的一種不可流通的單證.其基本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承運人收到的貨物收據.二是運輸合約的證明;三是解決經濟糾紛時作為貨物擔保的基礎.
海運單的運行程序如圖1:
圖1
(1)船公司簽發海運單給托運人;
(2)船公司在船舶到卸貨港前向收貨人發出到貨通知;
(3)收貨人簽署完這個到貨通知並退還給船代理;
(4)船代理據以簽發提貨單給收貨人;
(5)船抵港後,收貨人憑提貨單提貨,船方查明收貨人已將運費付清,辦理結關手續,船方就可放
貨.
由海運單的運行程序可見海運單有以下特點:
1.迅捷.在使用海運單的的情況下,不必向收貨人交運單,收貨人憑到貨通知換取提貨單而提貨.承運人只要將貨物交給海運單上所列明的收貨人或其授權的代理,就被視為已經做到了小心謹慎.從根本上避免了貨等提單的交付延滯,這是提單所不可比擬的.
2.對收貨人安全.由於海運單不是物權證書,不能轉讓,海運單上的收貨人必須詳盡表明,除收貨人之外他人不得提貨,即使第三者非法得到也不能提貨.因此對收貨人風險較小. 3.簡便.在使用海運單的情況下,不必向收貨人交運單,因此它可不與其它運輸單據同行.運輸單據可在裝完貨後立即發送給有關當事人.減少了發貨人的制單工作,簡化了復雜而謹慎的審單步驟.這對付款條件是預付或延期付款的不需隨附運輸單據的貿易,或總公司同海外分公司,海外分支機構之間的貿易是相當理想的.
4.承運人對錯交貨物須承擔風險.由於具體收貨人始終為承運人知曉,且必須交給該收貨
人,承運人必須做到萬分謹慎,驗明收貨人的確切身份.如果錯交必須承擔責任.
5.海運單對銀行的債權沒有保障.由於海運單不是物權證明,海運單項下銀行不能取得貨物
控制權.因此不可流通轉讓,海運單對銀行的債權沒有保障.因此海運單的使用是有條件的:(1)銀行接受海運單;(2)交易的雙方和最終目的港(地)已經清楚,毋須再更改;(3)收貨人同意;(4)不需要可轉讓物權憑證時.
(二)電放提單的含義,運行程序及特點
電放是由托運人向船公司發出委託申請並提交保函後,由船公司或船代以電報(傳)通知目的港代理,某票貨物無須憑正本提單提貨,收貨人可憑蓋收貨人公司章的電放提單換取提貨單以清關提貨的海運操作方式.
電放提單是指船公司或其代理人簽發的注有"Surrendered"或"Telex Release"的提單副本,復印件或傳真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一是承運人收到其照管的貨物收據,二是運輸合同的證明,三是用來換取提貨單的依據.其運行程序見圖2.
圖2
(1)由托運人向貨代提交一份電放保函,表明電放操作產生的一切責任及後果由托運人承擔.
(2)貨代向船公司提出電放申請並提交作用相同的電放保函一份.
(3)船公司接受申請及保函後給目的港船公司代理發一份電放通知,允許該票貨物可以用蓋章後的電放提單換提貨單.
(4)裝船後,船公司向貨代簽發Master電放提單(Master電放提單是指在Master單的正本復印件或副本上注有"Surrendered"或"Telex Release"字樣的單據,所謂Master單,是指由船公司簽發的提單,亦稱master bill of lading).
(5)貨代向托運人簽發House電放提單(House 電放提單是指在House單的正本復印件或副本上注有"Surrendered"或"Telex Release"字樣的單據,所謂House單,是指由貨代簽發的提單,亦稱House bill of lading).
(6)裝運港貨代向目的港的貨代傳真Master電放提單.
(7)托運人向收貨人傳真House電放提單.
(8)目的港船代理憑此Master電放提單簽發提貨單.
(9)收貨人將蓋其公司章的House電放提單交給目的港貨代處.
(10)目的港貨代憑此House電放提單交與收貨人提貨單.
船抵港後,收貨人憑此提貨單即可提貨.
此種形式是電放操作中最常用的,其模式為:船公司 電放 目的港貨運代理(簡稱貨代)電放 收貨人,若出口公司有專門負責出口的部門,自己能辦理商檢,報關,托運等業務,則不經貨代,直接到船公司租船訂艙申請電放,其運行程序則在上圖2中去掉貨代,其模式為:船公司電放 收貨人.另外還有一種模式是:船公司 電放 貨代 ,托運人 傳統提單傳遞 收貨人.採用這種模式,電放只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只在船公司和貨代之間使用,收貨人與托運人之間的單據傳遞及貨款支付方式等都與傳統的方式沒有任何區別.此方式多用於遠洋航運中,是長期合作,相互信賴的船公司和貨代之間為了減少雙方的工作量,節省郵寄費用,方便快捷地操作而採用的一種方式.
由電放提單的運行程序可見,電放提單有以下特點:
1.迅捷.電放提單可通過傳真在幾秒鍾內完成單據傳遞.收貨人憑電放提單換取提貨單並及時提貨,從根本上解決了貨等單的問題.
2.對收貨人安全.電放提單不是物權憑證,不可轉讓,對收貨人風險小.
3.簡便.採用電放提單,托運人一般用傳真方式將電放提單傳與收貨人,傳真方式不同於以往的郵遞方式,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也減少了其中間環節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風險和失誤,傳遞既簡便又安全,也減少了收貨人的風險.
4.承運人對錯交貨物不承擔責任.電放操作中由於有電放保函,承運人可將錯交貨物的責任推給托運人,而自己不承擔責任.他只要做到小心謹慎即可.
5.電放提單對銀行債權無保障.電放提單是提單的副本或復印件,不可流通轉讓,議付,不是物權證明,對銀行債權無保障.它的使用與海運單一樣,也是有條件的.
四,海運單與電放提單的異同
(一)相同點
1.作用基本相同.海運單與電放提單都是承運人簽發的貨物收據,都是運輸合約的證
明,都是為解決貨等單的問題而產生的,對收貨人安全,及時提貨提供了便利.
2.抬頭相同.由於海運單與電放提單都不能流通轉讓,所以對收貨人必須詳盡標明.
3.都不是收貨人據以提貨的憑證.兩種方式下收貨人都是憑提貨單提貨.
4.都可不必與其它單據同時運行.
5.托運人所承擔的風險相同,都要承擔貨,款兩空的風險.所以,托運人一般在預付方
式下,或收貨人是信譽好的老客戶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中才能使用.
6.對銀行債權都無保障,銀行不願接受海運單與電放提單,這對賣方用L/C支付帶來困
難,除非買方向銀行提供擔保或提交押金.所以,海運單和電子提單一般用於托收,預付,電匯等制服方式.
(二)不同點
1.承運人錯交貨物的後果方面.海運單方式下,承運人對錯交貨物必須承擔責任.而電放提單方式
下,承運人對錯交不負責任,當然承運人也必須做到盡職盡責.
2.法律規范及國際慣例方面.首先,海運單目前遵循的是國際海事委員會頒布的《1990年國際海事委員會海運單統一規則》.該規則共8條,包括適用范圍,常用關鍵術語的定義,代理,承運人的權利和責任,貨物說明,支配權,交付,效力.該規則為海運單的施行提供了法律規范.其次,《海運單統一規則》第4條規定,海運單所包含的運輸合同,應受強制適用於由提單或類似的所有權憑證所包含的運輸合同的國際公約或國內法的約束.根據這一規定,海牙規則和維斯比規則對海運單仍然適用.再次,海運單還適用於主要的國際貿易慣例.一是國際商會的《90通則》.《90通則》在"引言"部分專門有"不可轉讓的運輸單證代替提單"一節,其中規定,合同當事人知道買方不打算在貨物運輸途中出售該貨物,他們可以特別約定免除賣方提供提單義務,而以其他單據如海運單,班輪運貨單,貨運收據或類似單證所代替.《90通則》在6種水上運輸的術語(FAS,FOB,CFR,CIF,DES,DEQ)中,均承認在某些不同情況下,只要雙方當事人認可,FAS,FOB條件下,由買方自負風險和費用,CFR,CIF,DES,DEQ條件下,由賣方自負費用和風險,完全可以採用海運單代替提單作為合法的運輸單據.這對海運單的推廣十分有利.二是UCP500號.UCP500號規定,L/C要求港至港運輸不可流通海洋運單,除非L/C另有約定,銀行將接受不論如何命名的海運單.同時UCP500號對海運單做了詳細的,嚴格的規定,供海上貿易,跟單信用證時使用,這無疑對海運單的廣泛開展有促進作用.而電放提單目前既無專門的國際法律規范,也無相應的國內法規,使電放業務成為無法可依的操作行為.不利於有關糾紛的解決.
3.流通方面.海運單雖然不能背書轉讓,但有時在觀念上有準可轉讓性.《海運單統一規則》第六
條規定,除非托運人已行使選擇權,其是唯一有權就運輸合同向承運人發出指示的當事人,托運人有權在貨物運抵目的港前,甚至收貨人提取貨物之前的任何時候,都有權改變收貨人的名稱,但必須以書面或承運人能夠接受的其他方式通知承運人,由此引起的承運人的額外費用由托運人負擔.當然,托運人可改變收貨人名稱,但不能改變目的地.而電放提單一般不能轉讓.
結論:
1,海運單及電放提單是國際航運業及貿易方式發展的產物,它們在解決貨等單,促進近洋運輸,加強國際貿易與合作方面確實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2,我國外經貿事業在加入WTO後將飛速發展,貿易量巨大,海運量將佔90%左右,近洋貿易量亦
很大,如對港,澳,台,韓,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若一味堅持使用海運提單,出口時常發生過期提單,或減少交易量.進口時經常造成由貨等單而形成的不便或損失.由電放提單在我國的大量使用可知,在我國推行使用海運單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海運單與電放提單的特點與作用基本相同,但海運單比電放提單更具科學性,規范性和推廣價
值.我國完全可以放棄電放操作而推廣使用海運單.更好地與國際貿易慣例接軌,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
4,我們要大力宣傳並深入研究海運單,結合我國的國情,盡快組織運輸,貿易,金融,港口,海關等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措施,通力合作,積極試行,使海運單與海運提單結合使用,從而促進國際貿易及國際海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EDI的實施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