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安置協議簽完具有什麼法律責任
Ⅰ 跟開發商簽訂的拆遷安置房合同受法律保護嗎
這個拆遷協議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都是受法律保護的
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法律相關的知識,最好能夠請相關專業的人員幫你審一下合同,避免其中存在對自己不利的條款
Ⅱ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可以反悔嗎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一般不可以反悔。依法成立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一經簽字即產生法律效力,雙方需要根據協議履行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除非雙方協商一致或存在欺詐、脅迫或顯示公平的情形,否則不可一方臨時反悔。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Ⅲ 如何簽訂房屋拆遷協議與要注意哪些法律事項
一、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主體
拆遷補償協議簽訂的兩方主體一般是被拆遷人和房屋徵收部門。被拆遷人就是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條的規定,被拆遷人就是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也就是拆遷補償協議的簽訂主體。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因此,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另一方主體可以是房屋徵收部門,或者是房屋徵收部門委託的房屋徵收實施單位。
二、徵收補償協議的內容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Ⅳ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
為防止物權法實施後我國城市拆遷出現無法可依的狀況,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24日開始審議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授權國務院就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房屋與拆遷補償先制定行政法規。
目前,對於城鎮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房屋的徵收與拆遷的許可權和程序適用的是國務院2001年制定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今年10月1日起,物權法施行後,拆遷管理條例因與物權法的有關規定不一致,將停止執行,從而可能導致城市房屋徵收與拆遷工作無法可依。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規范徵收與拆遷補償活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和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物權法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法制辦會同建設部擬訂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建議依據立法法的規定,在有關徵收法律出台前,通過修改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授權國務院就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房屋與拆遷補償先制定行政法規。
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該法第一條立法宗旨確定了保護權利人的物權,該法生效後物權的權利人可以有效的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但目前物權法關於拆遷的內容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還是十分籠統的,需要實務中逐步完善。
第一,何謂公共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了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徵收個人的房屋或其他物權。該條確立了一個原則是物的權利人只有在公共利益需要的前提下,才無條件的將物權轉讓給國家;對於非公共利益的商業拆遷,物的權利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轉讓自己的物權。這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該法未對公共利益進行界定,卻是一個重要的遺憾,因為目前公共利益在有些情況下難易界定,徵收屬於公權力而不界定公共利益就無法實現立法目的,將嚴重侵犯物的權利人合法利益。
個人認為,公共利益應當符合一下幾個條件:第一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必須是國家或者不特定人;第二受益人的受益必須是不特定的多方面性,不能以某一方面確定;第三,公共利益的獲益必須具有持久性;第四公共利益的層次性要准確把握,將國家整體利益和地方利益有效把握。
第二、誰來界定公共利益
物權法沒有界定公共利益,今後的公共利益界定或者由立法部門對物權法進行修訂或者司法部門根據物權法的適用情況制定司法解釋。但這兩種都面臨一個嚴重的滯後性,不能有效的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比較可靠的是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及案件情況及時界定公共利益了,這符合實際情況,但這需要法院具有很高的中立性,不能被任何力量干擾,公正的行使司法審查裁判權。第七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駛,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三,強遷問題
強遷問題在我國各地十分普遍,情況也很復雜,對於符合公共利益的拆遷,如果實務中能滿足物權法規定的條件,強遷將變得沒有了存在的條件,因為被拆遷人獲得拆遷款,同時現有居住條件不降低,多數被拆遷人是不會拒絕的;對於非公共利益的拆遷,按照物權法的規定,權利人可以拒絕轉讓物權,此種情況下,不應剝奪權利人的自由意志,所以此種情況下不存在強制拆遷問題。
第四,符合公共利益條件下的拆遷補償問題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徵收個人房屋,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這確立了公共利益條件下拆遷個人住宅,權利人雖然必須轉讓物,但是獲得了兩個保障:第一是獲得補償權,第二是獲得現有居住條件不降低的權利。這樣可能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釘子戶。目前房價高漲不下,而以往拆遷都是按照被拆遷房屋價值評估計算的,但是實際中這種標准計算出的補償款要獲得同樣的居住條件幾乎不可能,所以如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成為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了。個人認為解決這樣的有效方式必須按照房屋在沒有被拆遷條件下的市場價值計算補償款,這樣可能問題就好解決了。
縱上,實際中的拆遷問題還很多,如何在物權法下有效的維護權利人的利益將是最重要的問題,也關繫到物權法的適用情況。
Ⅳ 拆遷協議簽了,可以反悔嗎
一般來說,《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一經簽訂,房屋拆遷當事人均應全面履行,不允許反悔。但是,由於房屋拆遷涉及的法律關系比較復雜,如果存在以下四種情形,《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可以反悔。第一、房屋拆遷依託於政府的行政許可,如果政府行政許可行為被撤銷或確認為違法,據此簽訂的《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的合法性就存在問題,當事人可依法請求確認《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無效。第二、房屋拆遷依託於房屋估價機構的估價行為,如果房屋估價機構不是依法選定的,或者房屋估價機構不依法進行估價,或者房屋估價結果顯失公平,當事人可依法請求變更或撤銷《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第三、協議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如果在簽訂《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過程中存在其他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情形,存在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簽訂合同的情形。第四、未成年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簽定的協議。
Ⅵ 房屋拆遷簽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一般依法簽訂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的拆遷協議通常是指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在其權利依法產生後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義務依法產生後,則受到法律的強制。依法訂立的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均無權擅自變更或解除。如果在履行協議中發生糾紛,協議條款便是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
一、生效條件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必須有拆遷當事人的單位、姓名、經辦人姓名,協議必須經雙方當事人簽名蓋章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拆遷非出租房屋,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協議;拆遷出租房屋,拆遷人應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簽訂協議。
二、主要內容
(1)拆遷補償方式,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期限;
(2)安置用房面積、標准和地點;
(3)產權調換房屋的差價支付方式和期限;
(4)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5)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或停產停業損失費發放標准和支付方式;
(6)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的方式;
(7)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條款。
至於每一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還應視拆遷補償方式不同而不同。對於實行貨幣補償的,協議中應主要載明補償金額、搬遷期限;對於實行產權調換的,協議主要載明安置用房的結構、面積和地點、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三、必須公證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拆遷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所訂立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即實行強制性公證。通過公證,保證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利於消除被代管人對協議的疑慮。
Ⅶ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有哪些法律法規
方式:
1、產權調換。
2、作價補償。
3、產權調換與作價補償相結合。
內容:
1、拆遷補償方式,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期限;
2、安置用房面積、標准和地點;
3、產權調換房屋的差價支付方式和期限;
4、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5、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或停產停業損失費發放標准和支付方式;
6、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的方式;
7、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