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法律責任
❶ 什麼叫做誤導,誘惑,欺騙消費者,在法律上有哪些規定
誤導,誘惑,欺騙消費者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以虛假信息來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租賃他人櫃台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1)誤導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❷ 什麼叫做誤導,誘惑,欺騙消費者,在法律上有哪些規定
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28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廣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虛假廣告: (一)商品或者服務不存在的;(二)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規格、成分、價格、生產者、有效期限、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或者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形式、質量、價格、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以及與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允諾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三)使用虛構、偽造或者無法驗證的科研成果、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信息作證明材料的;(四)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效果的;(五)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其他情形。
按照通俗的理解,虛假廣告主要包含虛假的內容宣傳和引人誤解的信息傳遞,一般表現為廣告宣傳的內容或服務並不具備相應的質量或不能達到其所宣傳的效果,抑或是使受眾對商品或服務產生錯誤的理解、聯想,因而誤導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前段時期查處的佳潔士牙膏廣告和碧生源茶廣告等都屬於虛假廣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也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了界定:(一)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的;(二)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於商品宣傳的;(三)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但以明顯的誇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於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如何衡量商品的宣傳行為是否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呢?該司法解釋對此也予以明確,即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發生誤解的事實和被宣傳對象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認定。
015年新修訂的廣告法,對涉及虛假廣告的相關責任主體及具體民事責任進行了明確。作為推銷商品或者服務,自行或者委託他人設計、製作、發布廣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我們稱之為廣告主,也就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各類企業。在強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眾多生產同類產品的經營者,廣告主為了最大限度推銷、宣傳自己的商品和服務,佔領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多利潤,有時會過分誇張、誇大宣傳其商品和服務的功效。廣告主若發布虛假廣告,根據法律規定可在一定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❸ 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或將承擔法律責任,對此你怎麼看
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了明顯的浪費行為,將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個人十分的贊同,而且希望能夠具體細化處罰,讓每一次出現的情況,都能夠得到相應的處罰。
現在的餐桌浪費情況,已經成為了糧食浪費,最為嚴重的情況之一。而且很多時候,作為餐廳經營者,為了自身利益,會故意誘導消費者多點餐,進而增加消費的金額。
因此想要杜絕餐桌浪費,我們還需要從自身做起。在外吃飯時候,不要做一個臉大肚皮小的人。
❹ 在百度知道被誤導的人可以追究法律責任嗎
一、前者不行,因為理性人都應該明白:回答者在網路上提供的只是「建議內」,不是醫生容行醫開葯方,提問者應當明白不能僅依賴回答者的建議而自己亂吃葯。
二、後者倒可能有法律責任喲:
1、可能的刑事責任。
《刑法》29條:
【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可能的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9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注意,我指的僅是可能,因為根據具體的情形不同,回答者可能負刑事責任(這個其實相當難!)也可能不負;可能負民事責任(其後果是,受害者可就其損失要求回答者負連帶責任)也可能不負。(提示,回答者可能同時負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兩者的要件是不一樣,後果也決然不同。)
❺ 保險銷售誤導行為的法律後果具體是什麼
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進行保險欺詐的 ,應承擔以下法律後果:
1.被保險人、受益人在未發生保險事故的情況下。謊稱發生了保險事故 ,向保險人提出索賠的 ,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 ,結束保險合同關系 ,並且不退還保險費。
2.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故意製造保險事故的 ,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 ,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也不退還保險費。
3.保險事故發生後 ,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偽造、變造有關證明、資料或其他證據 ,虛報事故原因 ,誇大損失程度的 ,保險人對其虛報的部分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保險欺詐行為致使保險人支付保險金或者支出費用的 ,應當退回或者賠償。
(1)他的行為屬於違法 ,嚴重的涉嫌構成犯罪。
(2)如果他的行為較輕、沒有造成較大損失或後果:屬於違反《保險法》的行為 ,應承擔行政責任 ,即:由保監構責令改正、並根據情況給予罰款、或吊銷業務證。
(3)如果後果嚴重、涉嫌構成犯罪的:由公安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保險代理人的身份 ,可能構成的罪名是保險詐騙罪、詐騙罪(有人認為是合同詐騙罪)
相關依據是:
(1)《保險法》第一百四十條:「保險代理人或者保險經紀人在其業務中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 ,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 ,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 ,並處以五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 ,吊銷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或者經紀業務許可證。」
(2)《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 ,進行保險詐騙活動 ,數額較大的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並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投保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 ,騙取保險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發生的保險事故編造虛假的原因或者誇大損失的程度 ,騙取保險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 ,騙取保險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 ,騙取保險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 ,騙取保險金的。
有前款第四項、第五項所列行為 ,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 ,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第一款罪的 ,對單位判處罰金 ,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 ,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 ,以保險詐騙的共犯論處。」
(3)《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 ,數額較大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
❻ 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負什麼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需要負民事法律責任。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經營者賠償,賠償以實際造成的損失為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第四條 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主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先行賠償。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前款規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❼ 誤導他人承擔什麼責任
如果給被誤導人造成損失,由誤導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法律分析
教唆人、幫助人實施了教唆、幫助行為。教唆行為,是指對他人進行開導、說服,或通過刺激、利誘、慫恿等方法使該他人從事侵權行為。教唆行為只能以積極的作為方式作出,消極的不作為不能成立教唆行為,教唆行為可以通過口頭、書面或其他形式加以表達,可以公開進行也可以秘密進行,可以當面教唆也可以通過別人傳信的方式間接教唆。幫助行為,是指給予他人以幫助,如提供工具或者指導方法,以便使該他人易於實施侵權行為。幫助行為通常是以積極的作為方式作出,但具有作為義務的人故意不作為時也可能構成幫助行為。幫助的內容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在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前,也可以在實施過程中。一般認為,教唆行為與幫助行為的區別在於:教唆行為的特點是教唆人本人不親自實施侵權行為,而是唆使他人產生侵權意圖並實施侵權行為或危險行為;而幫助行為可能並不對加害行為起決定性作用,只是對加害行為起促進作用。一般來說,教唆行為與幫助行為都是教唆人、幫助人故意作出的,教唆人、幫助人能夠意識到其作出的教唆、幫助行為所可能造成的損害後果。在幫助侵權中,如果被幫助人不知道存在幫助行為,也並不影響幫助行為的成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❽ 賣保險的人欺騙誤導消費者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導讀:欺詐消費者行為是一種帶有欺騙性質獲取利益的行為,是一種道德缺陷。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下面小編為您提供欺詐消費者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一)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二)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是《消法》對欺詐性損害行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懲罰性賠償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費。這對受害人來說具有充分彌補其損失的作用,對於侵害人來說具有懲戒功能。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實行的是實際賠償制度,沒有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消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三)《消法》規定的加倍索賠的適用范圍根據《消法》的規定,加倍賠償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欺詐行為的場合,也就是說,凡是經營者以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都要承擔加倍賠償的責任。那麼欺作行為如何認定呢?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採用捏造虛假情況、歪曲事實、掩蓋真實情況等手段實施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這里所指的欺詐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范疇內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四)《消法》產生的影響《消法》頒布後,打擊假冒偽劣,貫徹落實《消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有些售假者在為自己辯護時卻聲稱:知假買假者的動機是索賠,不是消費,因此不屬於《消法》所保護的「消費者」,不應當獲得加倍賠償。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無論知道不知道有假,都不違反《消法》第二條的規定,一律應視為消費者。因為《消法》第二條中「為生活消費需要」的立法原意是為了與購買生產資料的經營行為作區分,不應再作進一步的限制性解釋。況且,《消法》第四十九條沒有限定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是針對經營者制定的,只要經營者違反了這條規定,就構成欺詐,就要承擔加倍賠償責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以索賠為目的的知假買假是不道德的,希望以道德的力量來規范市場,而實際上不法經營者的惡意欺詐已遠離道德標准。面對龐大的市場,「打假」單純依靠政府職能部門,力度和廣度都不夠,國家制定《消法》第四十九條的本意,就是把一部分「打假」的權利交給消費者,形成社會性廣泛監督,「打假」的同時給消費者一些利益,給經營者相應的懲罰,可以調動起消費者「打假」的積極性。所以,勇於站在「打假」的前列,知假買假,向售假者索取加倍賠償,是應當積極提倡和鼓勵的合法行為。
想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可以進入 >> 「多保魚講保險」進行免費咨詢!
❾ 證券從業人員作出虛假陳述或信息誤導的,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證券法規定,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交易服務機構、專社會中介屬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或者證券業協會、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證券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的,責令其改正,處以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除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外,還應當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❿ 發視頻帶誤導性標題致他人名譽受損,是否需承擔法律責任
自從近期的熱播劇《三十而已》播放之後,就一直被網友津津樂道,不只是劇情很真實,就連裡面的一些人設也非常貼近真實生活,在電視劇中,毛曉彤飾演的鍾曉芹是一名商場物業,她在巡查時發現一名消費者指責商場售賣假鞋。隨後,消費者氣急動手,鍾曉芹為了保護店員失手將其推倒,這一幕被圍觀者拍下發布到了網上,並配上“售假被揭穿,工作人員毆打顧客”等標題,一時間鍾曉芹及其家人成為眾矢之的,那麼,發布帶有誤導性標題視頻的人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呢?
最後,也提醒大家,在網路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為了所謂的噱頭而胡編亂造,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