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包括
1. 法律責任及其一般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那日常的法律責任就是根據法律應負責的責任,要件是依法。被判決要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是違法,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法律責任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是由一定條件引起的,其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就是指構成法律責任所必備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可以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行為、心理狀態、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一)主體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二)行為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四)損害事實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3.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1 實施了法律行為
2 造成了一定的法律後果
3 行為與後果有直接關系。
同時符合就構成了法律責任。
4.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 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 (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 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5.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哪些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構成要件概括如下。
一、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二、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六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七十八條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6.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那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專等同於違法屬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7. 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承擔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責任主體、違法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五個方面。
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損害結果是指由於違法行為所導致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和精神方面的損失和傷害。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主觀過錯指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在主觀上存在的故意或者過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二百二十五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8. 法律責任的五個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9. 法律責任的四大要素
所謂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認為,犯罪構成之共同要件應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四大要素。
它們互相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犯罪的構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四要素的內容,簡要分敘如下——
一、犯罪客體:所謂犯罪客體,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佔的」社會關系」。
二、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客觀之外在的特徵或表現,具體要件方面,通常認為包含有:
1.危害行為:即在行為人的意識或意志支配下速實施危害於社會的身體行動與靜止。關於危害行為的方式,一般區別為作為與不作為兩種表現,其中對於由不作為的方式實現的犯罪,刑法理論亦分純正不作為犯及不純正不作為犯兩類。
2.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之犯罪行為對於直接客體造成損害之客觀事實而言。
3.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依據通行的「必然因果關系與偶然因果關系區分理論」,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因果規律,當某種行為,在一定得條件下,必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種結果,該行為與結果之間應被認定存在的因果關系。換言之,在同樣的條件下,重復同樣的原因,就會出現同樣的結果時,即具有所謂因果關系的必然性。相反的,與上述必然因果關系相對立,彼此間存在辯證關系的,為偶然性的因果關系,系指某種行為雖引起某種結果,但此結果在發展中卻與另外的行為或事件相競合,合乎規律的產生另一種結果,意即偶然的與另一因果過程交錯,則先前的行為並非最終結果的決定性原因,最終結果對於先前的行為來說,未必同樣發生,故行為與結果間只具有偶然結果關系。足堪成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的因果關系,僅限於前述之必然因果關系而言。
4.其它:包括犯罪對象、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及方法(手段)等。在刑法分則條文中規定為特定犯罪的構成必備因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