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主不管理群要負法律責任
⑴ 微信群主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法律分析: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即「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路群體空間。
法律依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第九條 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路群體空間。
互聯網群組成員在參與群組信息交流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為群組建立者、管理者進行群組管理提供必要功能許可權。
⑵ 群里發現不良行為群主會受到法律懲罰嗎
群體發現不良行為,
那要看是什麼行為。
一般來說群主是不會受到法律懲罰的,這也沒有這么嚴重。
如果發現不法的事情,群主有權制止或者舉報。
⑶ 群主的責任和義務
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路群體空間。互聯網群組成員在參與群組信息交流時,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群內管理員是義務為大家服務的公僕,應遵守以下規則:
一、以身作則,模範遵守QQ群規定,貫徹執行群主制度,自覺維護群形象。
二、刪除違反QQ群規定的成員,具體刪除成員標准如下:
(1)攻擊黨、國家和政府的內容;
(2)意識領域或者政治立場有爭議的內容;
(3)語言惡毒、無理取鬧、造謠生事、人身攻擊的內容;
(4)猥褻及色情內容
(5)亂發廣告者
三、提升綜合人氣,包括及時、公正地對Q群進行置頂公告。管理員應積極宣傳所在群,使更多人了解本群並加入進來。
四、及時維護群的正常秩序,積極中立的參與調節,公平公正的處理群內糾紛,確保持續、健康地發展。維護群主形象,任何時間情況下都不得與網友發生激烈沖突。管理員應盡量以和善而不是高傲的態度對待網友,對於在版面有不規范舉動的網友應盡量溝通,進行勸告。
五、耐心解答網友對於管理工作的質疑,虛心接受建議與批評,服從本群的統一管理。疏導為主,慎用權力,嚴禁濫用。
《規定》明確,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落實信息內容安全管理主體責任,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和技術能力,建立健全用戶注冊、信息審核、應急處置、安全防護等管理制度。
《規定》強調,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合理設定群組規模,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並採取必要措施保護使用者個人信息安全。
《規定》要求,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路群體空間。互聯網群組成員在參與群組信息交流時,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⑷ 群主的職責
群主的職責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群主對於群內發布、傳播信息的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有兩個判斷標准:一是疏於管理造成的損害後果,二是管理過程中有沒有主觀過錯。如果主觀上有故意或者過失,就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如果造成損害後果,也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在群主發現群成員違法違規而沒有採取措施造成一定後果的情況下,群主才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群主將首先受到來自平台方的處罰:「由平台方依法依約採取降低信用等級、暫停管理許可權、取消建群資格等管理措施。同時,平台方要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對違法違約情節嚴重的群組及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納入黑名單管理。」
第三、對於一些網友列舉出群主需要對群成員的信息發布和傳播行為而承擔的諸多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楊小軍明確表示了反對:「這個觀點實際上是讓群主一人負擔所有人的責任,甚至把管理部門的責任都歸到群主身上。這既不客觀,也不可能。」實際上,個人的責任還是個人承擔,群主要承擔法律責任也是因為群主自己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他還認為,對於因傳播虛假信息而違法違規的群主,應該盡量寬容,處罰操作標准應該更加細化。如果群主明知是謠言卻仍然傳播,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群主不知道或者難以判斷所傳播信息是虛假消息,則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
⑸ 微信群主承擔什麼責任
1、承擔來涉嫌聚眾賭博責任。朋友之間自,喜歡發點紅包增進感情,這種小額互發沒有盈利性質,可視為贈與,不涉及違法。但如果有人以營利為目的創建紅包群,群主就涉嫌聚眾賭博、開設賭場。
2、承擔傳播淫穢物品責任。《刑法》規定:不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傳播淫穢電影、表演、動畫等視頻文件達40個以上,或成員達30人以上的,對群的建立者、管理者和主要傳播者,以傳播淫穢物品罪定罪處罰。
3、承擔發表不當言論責任。在國家進一步加強網路監管的今天,大家一定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觸犯法律。不信謠不傳謠、敏感話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信息不發。
(5)群主不管理群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微信群主與群員權利的核心區別,決定了群主與群員的不同職責。群主作為群的管理者和權力的擁有者,當然負有監管職責。群主應規范群聊行為,維護群聊內容的非違法性。對於群員發布的違法內容,群主應予警告,直至將該群員踢出群聊。
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公民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於群內的違法行為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群主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⑹ 微信群聊天被罵群主不作為需要擔責嗎
微信群聊天被罵,群主不作為可能要擔責。
微信現在對於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訊工具,許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事物要通過微信處理,但是也有不少人通過微信閑聊,甚至導致在群聊中互相開罵的情形。
近日,廣州互聯網法院 就通報一起典型案例,其中指出,如果微信群里出現罵人的行為,群主慢作為或不作為可能要擔責。
據介紹,此前一案例中廣州一家物業員工李某為履行物業管理需要創建了一個小區微信群,其中有多名小區業主在群內長期多次發布針對張某的惡意辱罵言論,張某多次向擔任群主的李某發送信息,要求採取措施,但其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都無所作為。
隨後,張某對微信群內發表辱罵言論的業主提起侵權訴訟,法院生效判決認定業主在群內發表辱罵言論的行為構成名譽權侵權,判令業主書面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2000元。
張某認為物業公司的不當行為是其名譽受損的重要原因,起訴物業公司要求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
廣州互聯網法院審理認為,因員工李某創建微信群的行為系履行工作職務的行為,故由此所產生的民事責任應由物業公司承擔。而物業公司對微信群內的侵權行為負有注意義務。
法院指出,李某作為微信群管理者,比一般群成員多出發布群公告、將群成員移出群聊和解散微信群的許可權。故李某應當在自己的許可權范圍內預防和阻止群內的侵權行為。
法院認定,物業公司未及時履行群主管理責任,加重了張某名譽受損的程度,其過錯程度明顯小於直接侵權人,其責任亦應小於直接侵權人。
微信群主須履行注意義務
微信群主負有對微信群的管理職責,須履行注意義務,該注意義務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一是建群行為和群主享有的管理許可權,建群行為的直接後果是人為創設了一個群聊虛擬空間,微信軟體為群主設定了管理許可權,群主當然要為群成員承擔一定的注意義務;
二是網路空間治理規范,《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
三是基於特定身份的職責,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對物業管理區域內違反有關治安等方面法律、法規的行為,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制止,在上述案例中,微信群用於物業管理,應將其視為物業服務場所在網路空間的延伸,公然侮辱他人屬於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群主應履行工作職責,制止業主的辱罵行為。
⑺ 群主建群負法律責任嗎
根據2017年抄9月7 日國家網信辦發襲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群主在建完群之後負有一定的管理義務,建群這個行為本身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建完群之後群主需要對群的管理負責,對於沒有履行《規定》涉及的義務則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15081227
⑻ 微信群聊天被罵群主不作為或擔責,你怎麼看
首先,群主對群內可能會出現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或言論負有必要的注意義務,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制止發生在微信群內的侮辱他人名譽的行為。其次,群主作為微信群管理者,比一般群成員多出發布群公告、將群成員移出群聊和解散微信群的許可權,群主應當在自己的許可權范圍內預防和阻止群內的侵權行為。
群主「慢作為」「不作為」要擔責,涉及判斷標準的問題。一方面,群主應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公平、公正地處理和勸阻群成員之間的爭執、謾罵,不能出於個人情感,偏袒發表侵權言論的成員。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群主的能力不可能無限大,只要盡到積極預防、阻止群內侵權行為的責任,就可以視為盡到一定的注意義務,應減輕或免予法律責任。
⑼ 關於微信群成員違法群主連帶責任是真的嗎
群員犯法,為何群主「躺槍」 ?
1、群主和群成員有著最核心的權利上的區別:
群主可以刪減微信群中的所有成員,而群成員並不能刪減微信群中的其他成員。
2、群主也有著法律意義上的監管職責:
微信群主與群員權利的核心區別,決定了群主與群員的不同職責。群主作為群的管理者和權力的擁有者,當然負有監管職責。群主應規范群聊行為,維護群聊內容的非違法性。對於群員發布的違法內容,群主應予警告,直至將該群員踢出群聊。
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公民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於群內的違法行為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群主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3、群主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
群主如及時制止群員發布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則不會因存在過錯而與發布不當內容的群員承擔民事責任。否則,就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
治安處罰☞
對群員發布的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內容,群主如果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面臨共同的治安處罰。
刑事責任☞
對群員涉嫌犯罪的行為,如果不行使監管職責,放任群員違法犯罪,在主觀上,有可能構成間接故意,從而與涉罪群員構成共同犯罪。所謂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⑽ 群主的法律責任規定
法律分析:群主作為群的管理員,應該維護好群里的秩序,不要讓非法信息、違法行為群里泛濫,出現了問題要及時管理、報告。群組一旦出現違法情況,群主在履行義務不當或應當履行義務而沒有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九條 網路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信用,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二十八條 網路運營者應當為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偵查犯罪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
第四十一條 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第四十二條 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十三條 個人發現網路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發現網路運營者收集、存儲的其個人信息有錯誤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予以更正。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予以刪除或者更正。
第四十七條 網路運營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採取消除等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