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則有法律效力嗎
1. 准則與制度的區別
准則和制度的聯系、區別
我們要正確認識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之間的關系,它們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種規范。
兩者聯系:
(1)可統稱會計制度。
廣義的會計制度包括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還包括會計法律法規。各國的會計環境不同,一些國家只採用會計准則,而有些國家如法國和改革前的我國只採用會計制度,來規范各自的會計工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會計制度。
(2)都是會計標准。
會計標准無非是對各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依據和准繩,只不過有的標准原則一些,有的標准具體一些。但是它們都可以反映各自運用的會計政策。
(3)都屬於會計法規。
我國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都是由國家財政部門組織制定和發布實施的,因此它們都是同一層次的部門行政法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兩者區別:
(1)規范的目標不同。
會計准則規范的目標主要是解決會計要素如何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問題,同時也規范會計主體應當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而會計制度規范的目標主要是解決會計要素如何進行記錄和報告的問題。確認和計量是記錄和報告的前提條件,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記錄和報告就不可能。
(2)適用的范圍不同。
會計准則適用於股份公司的會計處理,而會計制度適用於所有企業。即使在美國也未要求股份公司以外的企業嚴格執行公認會計原則,我國已經發布的會計准則中,要求所有企業執行的也是少數。
(3)規范的具體內容和可操作性強弱不同。
由於規范的目標不同,決定了各自規范的具體內容不同。會計准則規范的內容主要是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進行「定性」的規定,例如在准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語言:該項收入(或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至於記錄到哪個科目,則由會計人員自己去判斷。而會計制度規范的內容則具體得多。毫無疑問,准則的可操作性較差,制度的可操作性較強。同時,從准則和制度規定的內容來看,准則是對某一類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加以規定,而制度是對某一類企業或全部企業的各類業務的會計處理進行具體規定。
(4)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不同。
由於可操作性程度不同,准則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而制度對這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
(5)在會計規范體系中的層次不同。
准則和制度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規范,前者(尤其是會計基本准則或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制約後者。根據會計法律法規權威性和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層次關系作以下劃分:會計法是第一層次,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是第二層次,會計准則是第三層次,會計制度和財政部制定的補充規定或暫行規定是第四層次。
2. 英國會計准則的權威性和法律地位
ASB在《會計准則前言》第16段中指出:「會計准則是對特定類別的交易和其他事項應如何在財務報表中反映作出的權威性說明。因此,為了使財務報表提供真實和公允的觀點,遵守會計准則通常是必要的。」第7段指出:「ASB發布的財務報告准則以及所採用的標准會計實務公告,都是《公司法》所承認的會計准則。《公司法》要求,除了小型公司之外,任何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應說明,它們是否根據適用的會計准則編制的,對與這些准則的任何重大背離是否均作了特別提示,並解釋了理由。」這表明,英國目前的會計准則不僅是對會計實務的權威性說明,並且英國《公司法》還對會計准則的存在作了法律上的承認,肯定了它們對財務報告的有益作用。
英國會計准則獲得《公司法》的承認,具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如上所述,在1990年之前,英國會計准則是由ASC制定的。但是,ASC所發布的SSAP 在英國1990年以前的任何《公司法》中從未被提及,因此它們在當時實際上並不具備法律效力。隨後,英國《1989年公司法》對《1985年公司法》作了修訂,首次引入了會計准則的定義,並要求公司董事說明財務報表是否根據適用的會計准則編制的。此外,《1989年公司法》在其附表4第36A段、附表9第一部分等49段以及附表9A第一部分第18B段等多處地方也均提及了會計准則。自ASB成立後,由ASB發布的「財務報告准則」被《公司法》奠定會計准則的地位;同時,由於在ASB於1990年8月24日召開的會議上,一致同意繼續採用當時存在的22項SSAP,這實際上也同時奠定了SSAP作為會計准則的地位,並且這一地位一直要保留到每一項SSAP被修訂、廢止以及被新的會計准則取代為止。由此可見,英國目前的會計准則不僅具有權威性,並且還已經取得了法律上的認可。
3. 會計准則是法律么
不是。
會計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並發布,或者國務氦骸份繳莓劑逢烯撫樓院有關部門擬定並經過國務院批准發布,調整經濟生活中某些方面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 會計行政法規制定的依據是《會計法》,會計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會計基本法。
《企業會計准則》是由財政部為了規范我國的企業會計行為代表國家制定的,財政部行駛的是行政權力,所以可以說是會計行政法規,但是,不屬於法律,《企業會計准則》中詳細規定了各種會計行為規范,其本身就是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最典型代表,當然我國還有很多統一會計制度沒有在准則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准則只是統一會計制度的一種
4. 公司的職業道德准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強制執行力
公司職業道德沒有法律效力,但是要不要強制執行就看公司的實際情況!如果公司很有優勢,條件待遇特牛,環境氛圍很好,強制執行就能落實好。相反,那就強制要求下去也執行不了!
5. 會計准則應用指南有沒有法律效力
指南沒有法律效力,但是准則有。
6. 國務院沒有立法權,也就是說它制定的法規,准則不是法律,那既然不是法律,又為什麼說具有法律效力
國務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規,效率低於憲法和法律,再下面還有地方住法規和規章。
立法法對制內定各種規容範性文件的許可權和程序都有規定。立法權是多層次的,全國人大或全常制定的才是法律(狹義上的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項,或不需用法律規定的事項,或法律實行中的具體方案細則,可以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等來規定
7. 從法理上看,原則,規則,規范三者是怎樣的關系
法律規范:
規范一詞含有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某種規格、標准、准則的意思,指人們在一定情況下應該遵守的各種規則,大體可分為技術性規范和社會規范兩大類。法律規范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法律規范是組成法的基本單位,屬於法的微觀結構,可以稱之為法的細胞。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功能的法律規范,可以構成不同的法律制度,而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就組成法的有機整體。
法律規范與規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條文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
(1)規范性法律文件構成的基本要素是規范,但又不限於規范,還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性規定等。(2)法律規范是以法律條文來表述的,兩者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3)還應注意法律規范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區別。因家專門機關製作的判決書、搜查證、逮捕證、公證書、結婚證等法律文件,是依據法律規范製作的,但只對特定的對象有法律效力。並不具有普遍約束力;而法律規范則是調整大量同類社會關系的共同規則。具有普遍約束力。
法律原則:
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准則。其特點是,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因此與規則相比,原則的內容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它在明確程度上顯然低於規則。但是,原則所覆蓋的事實狀態遠廣於規則,因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寬於規則。一條規則只能對一種類型的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原則卻調整較為寬闊的領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會關系的協調和指引。
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的區別
1. 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它著眼於主體行為及各種條件(情況)的共性;其明確具體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適用上的「自由裁量」。與此相比,法律原則的著眼點不僅限於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別性。
2.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由於內容具體明確,它們只適用於某一類型的行為。而法律原則對人們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它們是對從社會生活或社會關系中概括出來的某一類行為、某一法律部門甚或全部法律體系均通用的價值准則,具有宏觀的指導性,其適用范圍比法律規則寬廣。
3.在適用方法上,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既定的,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辦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原則是具有不同的「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於一部法律之中。
8. 守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不具有法律效用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專行為,必屬須服從。
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