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自動扶梯事故法律責任

自動扶梯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1 11:45:31

❶ 7·5北京地鐵四號線電梯事故的調查結案

北京市質監局2011年11月25日發布,經北京市政府批准,「7·5」北京地鐵四號線自動扶梯事故調查工作結案,調查組認定,此事故是一起責任事故。
調查組表示,扶梯製造單位對此次事故的發生負有主要責任。由於未能及時發放有關技術文件,對本次事故負有次要責任。依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八十八條規定,將對處以20萬、20萬和10萬元罰款。
事故調查組表示,負責事故扶梯日常維保的人員,將被吊銷作業許可證。涉嫌觸及刑律的兩名事故責任人,建議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北京市地鐵運行線路中停運的177台公共交通型自動扶梯,正根據整改方案實施整改,並承諾所有北京地鐵停用的扶梯都將於2012年春節前重新投入使用。北京市質監局、北京市交通委等相關部門表示,正研究制定《北京市交通運輸行業特種設備安全使用規范》,擬對地鐵扶梯的選型、加強人員值守疏導、增加日常維護保養頻次等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將研究建立公共場所電梯安全責任「終身制」制度,由電梯製造廠家終身負責本品牌電梯安全工作,落實電梯製造廠主體責任。此外,還將著手制定《電梯主要零部件報廢標准》,使電梯主要零部件的報廢有標准可依。

❷ 電梯墜落案的事故責任歸誰呢

發生電梯墜落事故由生產者或銷售者負責,經營者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第一千二百零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❸ 電梯出事故產權人和使用人的責任劃分

根據規定,電梯如果出了事故,第一責任主體是使用單位,電梯使用單位履行電梯安全管理責任。電梯未明確使用單位的,不得投入使用。
法律分析
電梯安裝後,建設單位尚未移交給電梯所有權人的,建設單位為電梯使用單位;委託物業企業管理的電梯,受委託的物業為電梯使用單位。將此事件定性為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可依照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法找出責任主體,進行責任劃分,並確定對責任主體的相關處罰措施。其次,如此定性後,部分主要責任人將面臨按照規定的重大責任事故罪定罪處罰的可能,即: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電梯屬於特種設備,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的規定,電梯的生產者即廠商在製造、安裝、改造等過程中應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對電梯進行校驗、調試。在對電梯的安全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了解時,發現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告知電梯使用單位並向負有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在知曉產品存在同一性缺陷的情況下,應立即停止生產並召回。廠商如果違反上述義務有可能會被處以罰款、責令停產,情節嚴重的,有可能會被吊銷生產許可證。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依法履行職責,導致事故發生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處罰,觸犯刑法的,還有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商場作為電梯的使用單位,應當對電梯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並定期自行檢查,有義務制定電梯事故應急專項預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當電梯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時,應對電梯停止使用,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第八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二)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未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繼續使用的;(三)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修理價值,或者達到安全技術規范規定的其他報廢條件,未依法履行報廢義務,並辦理使用登記證書注銷手續的。

❹ 如果電梯故障造成人員傷亡,電梯安全管理員要承擔哪些責任,

1、出現電梯安全事故,對外公司承擔責任,對內公司可以依據規章制度對電梯管理員處分。

2、若事故出現人員死亡,由公司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電梯管理員追究法律責任

3、如果不是產品質量問題,而是責任問題,可能涉嫌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罪,有牢獄之災的可能。

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崗位職責

1、按照國家制定的電梯安全運行規范進行管理。定期參加和接受相關主管單位的業務培訓,對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正確判斷和及時處理各項工作。分管單位電梯安全運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電梯管理各項規章制度。

2、做好電梯服務工作,定期巡視電梯運行情況;確保客戶及工作人員乘電梯的方便和安全;配合做好每年一次的電梯年檢工作和各項檢查考核工作。

3、督促駕駛員要按照安全操作規程操作電梯,遇到電梯故障,應立即採取措施,設法讓乘客就近安全離開電梯;認真做好電梯運行安檢工作;定期開展安全教育。

4、協助特約維保單位檢修人員做好電梯安全維護工作,及時通報電梯運行情況,確保安全運行。

5、負責記錄電梯維修單位每次維保工作質量情況。

6、在電梯定期檢驗有效期滿前1個月向檢驗機構做好申請定期檢驗工作。

7、完成上級交給的突發性、臨時性工作。

(4)自動扶梯事故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有關負責人:電梯安全涉及房屋開發建設、設備製造安裝、使用管理、日常維護保養等多個環節,涉及樓宇建設單位、電梯生產單位、電梯產權單位、使用管理單位、維保單位等多個主體。

目前存在著各方責任不明晰、安全主體責任未能有效落實的問題。對此,《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主體的質量安全責任,以推動主體責任的落實。

在房屋建設環節,有些房屋開發建設單位為壓縮建設成本,存在減少電梯數量、縮減電梯載客人數、降低電梯選型配置水平、忽視電梯質量等現象。

對此,《意見》特別強調了房屋建設單位應當對電梯井道、底坑、機房等依附設施的設置和土建質量負責,並按照建築設計規范等要求,保障電梯選型和配置符合相關規定,滿足乘客乘用的需要。

在製造安裝環節,針對部分電梯生產企業降低產品質量搶占市場的行為,《意見》規定,電梯生產企業不但要對電梯製造、安裝質量負責,還要做好在用電梯的跟蹤監測,為使用管理單位提供技術服務等。

在使用環節,根據法律,電梯所有權人應當對電梯的使用與管理負責。但住宅電梯一般是多業主共有,業主再委託物業公司對電梯實施管理,這樣物業公司即承擔電梯的使用與管理責任。

實際工作中,因業委會難以對物業實施有效監督,一些物業公司對電梯投入資金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造成電梯加速老化、帶病運行等現象。特別是有的物業公司「以包代管」,錯誤認為將維保業務承包給維保單位,自己就不需要履行管理責任。

對此,《意見》強調了電梯所有權人或其委託管理人應保障電梯使用安全,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備相關管理人員,對電梯做好日常檢查,對維保工作進行監督,做好值班,乘客困梯要及時安撫,及時通知維保單位實施救援等。

在維保環節,針對目前電梯維保企業規模水平參差不齊,存在部分維保企業低價競爭、偷工減料、流於形式等問題,《意見》強調了維保單位要保證其維保電梯的安全性能,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另外還要做好應急救援工作,在得到電梯困人等信息後,快速到達現場實施救援。

❺ 電梯墜落事故誰的責任

發生電梯墜落事故,如果是因電梯質量不合格造成的,由生產廠家負責;如果是因管理、維修、保養不到位,電梯質量有問題還繼續運行,造成的事故,由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如果是因乘坐電梯的人違反電梯使用須知,超載或者誤操作造成的,由電梯的使用人負責。
【法律依據】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八條
特種設備屬於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託物業服務單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種設備,受託人履行本法規定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義務,承擔相應責任。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❻ 電梯發生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乘坐電梯發生事故的,一般由電梯運營公司承擔責任,或者由電梯所在單位先行賠償,再由電梯公司賠償。若是電梯的生產者存在過錯的,還可以向電梯生產者主張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❼ 小區電梯事故責任劃分

法律分析:特種設備屬於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託物業服務單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種設備,受託人履行規定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義務,承擔相應責任。對於住宅電梯全體業主是電梯的產權共有人,物業公司進行管理並承擔相應責任。質監部門介紹說,通過對多起電梯安全事故的分析後發現,一方面和使用者不注意細節有關系,這些細節經年累月最終質變為造成事故的因素。另一方面,物業公司選擇社會上的一些低價維保公司,導致維保工作不能有效到位,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地存在於住宅電梯中。

法律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 第六十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一)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擔全部責任;

(二)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

(三)各方均無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過錯,屬於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

一方當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無責任。

❽ 電梯事故責任劃分是什麼

電梯屬於機械設備,在運行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事故。因事故產生人身或財產損害後,應依法確定責任主體及相關責任主體各自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目前確定上述法律責任的相關依據如下: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北京市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可知:

第一條 為了保證電梯安全運行,預防和減少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電梯的生產(含製造、安裝、改造、維修、日常維護保養,下同)、使用、檢驗檢測及其監督檢查等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電梯生產、使用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度。電梯生產、使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對本單位電梯安全全面負責。

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了物件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他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規定可知: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了消費者有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權利,第十八條規定了經營者有保障消費者安全的義務。

第十七條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的監督。

第十八條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❾ 發生電梯墜落事故誰負責

發生電梯墜落事故誰負責要根據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確定。如果因電梯質量不合格造成事故的,由生產廠家負責;
如果因管理、維修、保養不到位,電梯質量有問題還繼續運行造成事故的,則物業負責;如果由於乘客自己操作不當造成的,則由該操作人負責。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❿ 遭遇電梯事故怎麼辦,電梯事故責任劃分

電梯事故可大致分為發生在商場等場所以及住宅小區等,在司法實踐中,二者的裁決略有差別。在處理實踐中,當事方協商是更為主要的處理方式,如果不成,才訴諸法律。

與電梯事故相關的法律條文主要包括《侵權責任法》第37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條也規定,經營場所的經營者對消費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侵權責任的「兜底」條款,《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明確,「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款是小區電梯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據。

同時,電梯屬於特種設備,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以及各地相繼出台的《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對電梯的生產、安裝、檢測、維保等有一系列嚴格要求。相關單位沒有盡到安全管理義務,一旦發生事故,就要承擔相應責任。比如,未在顯著位置張貼警示標識,在司法裁決中往往會成為歸責依據之一。

但是,在不同案件中,各方的責任根據具體情況而不同,如果被害人有過失,也會承擔一定責任。在諸多案件中,被害人往往也因未盡到注意義務而承擔一定責任,法院酌情確定各方比例,是司法處理的重點之一。

電梯屬於產品,適用產品缺陷條款,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即,只要電梯存在產品瑕疵,生產企業就要承擔責任。侵權法第37條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較之產品責任瑕疵,保護范圍更廣。

侵權法的立法原則之一就是有利於被害人追償。雖然最終的責任劃分可能涉及生產方、使用方和維保等,但就受害人來說,要找最直接的責任者要求賠償,在商場造成損害,肯定要先找商場,不是要求商場有多大責任就賠償多少,而是要求它要有完全賠償責任。商場履行賠償義務之後,電梯質量或保養等有問題,商場再去找它們去追償,那是另外的法律關系。

近期發生在荊州的電梯致人死亡事件中,調查組公布了責任認定,生產企業和商場負主要責任。誰是主要責任,誰是次要責任,對於受害者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受害者找直接關系方就可以了,必須全部賠償。當然,受害人也可以讓三方都賠償,但這反而對於受害者來說未必合適,讓一方直接賠就可以。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被害人可以提出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以及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等賠償要求。

比侵權賠償更具威懾性的是刑事責任。生產企業、使用者等任何一方的負責人以及操作人員都可能因電梯事故而負刑責。電梯事故適用較多的《刑法》第134條,即重大責任事故罪。具體的適用條件是,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處罰一般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重大責任事故罪要求存在過失或過錯。根據學理是指,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狀態。

總之,電梯事故責任首先是民事賠償,往往由當事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才訴諸法院,提起刑事訴訟的案件更少。雖然法律明確規定了監管人員的責任,但從實際運作看,因電梯事故對監管人員的處罰更多是行政問責,刑事處罰並不多見。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