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損害行為必須違法構成教育法律責任

損害行為必須違法構成教育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1 14:56:10

1. 教育法規的歸責要件有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
(一)有損害事實
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池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違法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法行為造成了實際的損害,如體罰學生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另一種是違法行為雖未實際造成損害,但已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有關部門明知學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險,卻拒不撥款維修。
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表現為物質性的後果和非物質性的後果。物質性的後果具體、有形、能夠計量。如挪用學校建設經費,其數額可以計算。非物質性的後果抽象、無形、難以計量。如教師侮辱學生,造成學生精神上、心理上長期的傷害,則無法計量。
(二)有違法行為
即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行為違法也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這個條件也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只有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才是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考試作弊,毆打、侮辱教師,侵佔學校財產;也可以是消極不作為,如不及時維修危房、拖欠教師的工資等。另一方面,違法行為必須是一種行為。人的行為雖然受思想支配,但是如果思想不表現為行為,則並不構成違法。內在的思想,只有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時,才可能構成違法。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不承認思想違法。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例如,招生辦公室主任收受賄賂後,有意招收分數低的學生,不招收分數高的學生,致使分數高的學生落榜。
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例如,教師在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後,學生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該教師的行為即有過失的因素。
(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即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2.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有損害事實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
2.損害行為必須違法
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3.行為人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 教育法律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之間是什麼關系是各自獨立嗎還是缺一不可求解答

教育法律關來系主體的行為必須自違反教育法律法規。責任人有教育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

②存在著損害事實,即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

③行為人在主觀上有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故意或過失心理,即行為人有過錯。

④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內在、本質的必然聯系,即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以上所述四方面是教育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4. 教育法律責任承擔的類型有哪些,法律依據是什麼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5.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

你好,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一)有損害事實
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池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違法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法行為造成了實際的損害,如體罰學生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另一種是違法行為雖未實際造成損害,但已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有關部門明知學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險,卻拒不撥款維修。

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表現為物質性的後果和非物質性的後果。物質性的後果具體、有形、能夠計量。如挪用學校建設經費,其數額可以計算。非物質性的後果抽象、無形、難以計量。如教師侮辱學生,造成學生精神上、心理上長期的傷害,則無法計量。

(二)有違法行為
即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行為違法也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這個條件也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只有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才是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考試作弊,毆打、侮辱教師,侵佔學校財產;也可以是消極不作為,如不及時維修危房、拖欠教師的工資等。另一方面,違法行為必須是一種行為。人的行為雖然受思想支配,但是如果思想不表現為行為,則並不構成違法。內在的思想,只有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時,才可能構成違法。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不承認思想違法。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例如,招生辦公室主任收受賄賂後,有意招收分數低的學生,不招收分數高的學生,致使分數高的學生落榜。
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例如,教師在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後,學生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該教師的行為即有過失的因素。

(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即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6.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祝我的大朋友們節日快樂,永葆童心~

好了,開始我們今天的教師招聘沖刺

今天要復習的內容是教育法律責任

考點1:歸責要件

所謂歸責,是指法律責任的歸結。它要解決的是法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的問題。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這是指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2.有違法行為

這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

3.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這是指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考點2: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認和承擔法律責任時必須依照的標准和准則。學校教育活動是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侵權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這種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四項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同時,以過錯作為確定行為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2.過錯推定原則

推定,是指根據已知的事實所進行的推斷和確定。過錯推定,也稱為過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應推定被告有過錯並應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在造成損害時均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原則,來判定當事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外,我國《民法通則》在多個條文中都規定了公平責任,從而使公平責任上升為一項歸責原則。

4.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也稱為無過失責任,是指當損害發生後,當事人無過錯也要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

考點3:侵權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 END ——

7.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有損害事實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2.損害行為必須違法
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3.行為人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8.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9. 什麼是教育法規

教育法規是來調整教育自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

10.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有損害事實,有違法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專因果關系。

教育屬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上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10)損害行為必須違法構成教育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三條: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第三十四條: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十五條: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