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二審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
① 民事訴訟二審期限
【法律分析】
二審審限一般3個月。人民法院審理二審民事案件一律適用普通程序,針對判決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0天,不能延長。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案件的審限依據適用的程序確定,按照一審程序再審的適用一審普通程序的審限,按照二審程序再審的適用二審程序的審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第一百一十九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② 民事訴訟二審不同意調解法院會怎麼處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據此,筆者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原則歸納為三項: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自願原則和合法原則。下面分項論述。
一、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我國司法及執法工作所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法治原則,一切司法和執法活動都不能突破這條「底線」,否則,再多再好的法律都將成為一紙空文,「依法治國」的美好理想必將化為泡影。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就是對該項基本原則的重申和強調,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而嚴肅地將「事實清楚」確定為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的「基礎」,將「分清是非」作為調解的必要前提。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的一項審判活動,並非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簡單「談判」或「討價還價」,整個調解活動必須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嚴格依照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在查清案件事實,分清是非,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責任,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前提下,對民事糾紛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處理。究其本質,調解是人民法院的審判行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民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有機結合。因此,訴訟調解自始至終必須嚴格本著尊重事實、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持調解的法官必須秉持法律人的良知與理性,本著對社會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公平合法地審理案件,絕不能搞無原則的「和稀泥」,更不能罔顧事實與法律純粹地「忽悠」當事人。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審判實踐中,已經出現了部分令人擔憂的現象。個別法官為了提高「調撤率」,追求統計數據的好看,從而進行「不良調解」。究其「病理原因」,其一、案件數量與日俱增,承辦法官完成審判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基層法官,每天開兩到三個庭,經濟發達地區的法官一天開四、五庭的情形也不罕見。法官連寫判決書的時間都沒有,因此能調盡量調,至少可以免寫判決書;其二、調解結案不必擔心當事人上訴,免得多生「事端」,不管是否真正能夠做到「案結事了」,起碼在某個具體承辦人手上,作為一起案件在訴訟程序上已經「了」了;其三、當下民事調解已然成為「主旋律」, 「調解優先」也成了一項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成為司法人民性的一種表現。民事案件的「結案率」、「調解率」、「撤訴率」、「一審服判息訴率」、「上訴率」、「一審案件被發回重審改判率」等等一系列重要指標,直接關繫到法官的年終考核,影響法官的評先評優,甚至是職務晉升。此乃不可小視之「頭等大事」,事關法官的切身利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承辦法官所在業務庭在全院的績效位次,進而影響到所在法院在全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的績效位次,當然也就影響到庭長、院長的工作業績。在如此強大的動力和壓力之下,就難免出現部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注重對事實的調查了解,忽略對證據的審查認定,在案件事實沒有完全查清的情況下,就急於進行調解,以達到調解結案,快速結案的目的。此種情況尤其突出地表現在訴前調解中。即,不開庭審理,承辦人直接把雙方當事人約至法官辦公室進行調解。所有的訴訟程序均可簡化,一切「虛禮」都可免去,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經過承辦人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是「背靠背」,繼而「面對面」,法官只不過多廢些口舌,盡可能地「和人民群眾拉近距離」,「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很快雙方當事人便接受了法官的意見,達成協議。書記員馬上製作調解筆錄,雙方當事人簽字。稍頃,調解書也已「出爐」,一起民事糾紛就此得以圓滿化解,「案結事了」,雙方當事人即可簽字走人,審判工作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可是,筆者對這樣的調解心存憂慮。個人以為,這種「草草了事」的做法極易產生「後遺症」,搞不好「案結事發」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為,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並沒有把案件事實完整清晰地認定、記錄下來,以這種方式結案的調解筆錄往往也比較簡單,只對案件事實簡要地敘述「三言兩語」之後,便產生了「調解協議」,筆錄更難以反映出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和認定過程。因此,一但事後有任何一方當事人反悔,回想起當初在法院處理該案時,似乎受到了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或者是承辦法官的「忽悠」,法官在其中並未真正地主持公道,而使自己稀里糊塗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盡管從法律上講,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對調解書當事人不能上訴,無法啟動二審程序。但在實踐中不主動履行調解書的當事人已普遍存在,目前就調解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也與日俱增,自願達成的調解協議卻不能得到自願履行。如此,當事人必然會對法院心生怨氣,司法的公信力漸微,人民法院的形象受損。當事人不能上訴,那就只能申訴或上訪了。至此,事態已完全逆著我們的良好初衷而逆向發展,「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也難以實現。
季衛東先生曾經這樣論述法律程序的功能,他說:「在這里,只有原告、被告、證人、代理人,而不管他們在社會上是賢達名流還是販夫走卒。在這里,只討論紛爭中的判斷問題,而不管早晨的茶館談笑、傍晚的交通擁擠。在這里,只考慮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和法律,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義、五百年後的地球危機。總之,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來營造一個平等對話、自主判斷的場所。這就是現代程序的理想世界。」[1]法庭就是這樣一個場所,它給雙方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公平博弈的平台,一個發泄胸中怨氣的場所,也是集中展示法律威嚴的聖殿。法庭上的審判,與辦公室的調解所營造的氛圍和產生的「氣場」是截然不同的。曾經不止一次有當事人在筆者面前親口表達了其到法院打官司而未得進入的法庭的深深遺憾。雖然事情解決了,只因未能在庄嚴的法庭上一味為快,盡數對方的「惡行」,而總覺「美中不足」,似乎缺了點什麼。因此,筆者以為,最好是選擇庭審中的調解比較合理和穩妥。首先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法庭調查,將案件證據和事實固定下來,給各方當事人充分發言的機會,讓當事人把長期積壓在胸中的「怨氣」釋放出來,緩解一下雙方的對立情緒,在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充分陳述、情緒得以充分發泄,雙方基本已回歸理性,案件事實、證據被固定下來之後,法官再居中主持調解,這樣原告的付價不會太「離譜」,被告的還價也不至太「狠毒」。筆者以為這樣進行調解的成功率會比較高,而且事後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即使採用庭前調解的方式,也應該先將案件事實和證據在調解筆錄中完整清楚地反映出來,固定下來,以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二、自願原則
訴訟調解存在的前提是當事人對私權的自由處分, 是民法原理中意思自治原則,也稱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反應。民事調解主要基於各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達成的合意, 最明顯地體現出調解不同於判決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民事訴訟調解最顯著地體現了司法的民主性特徵。所以自願原則天生就成為訴訟調解的基本原則, 是人民法院調解制度得以生存的根基。
自願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具體體現為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和實體結果的支配權。也就說,在民事訴訟調解中,案件當事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法官只是充當程序的主持者和推進者,同時承擔對調解程序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和確認的裁判者角色。具體而言,在程序方面,當事人基於其真實意思,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進行調解(離婚案件除外);可以自願放棄某些程序上的權利,比如被告放棄自己的答辯期,提前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有權選擇調解的時機,比如可以在立案後、開庭前,也可以在庭審進行中,也可以在庭審結束後、宣告判決前申請調解。在實體方面,當事人有權提出自己的調解方案,同對方當事人交換意見;當事人也有權請求承辦案件的法官提出調解方案,供各方當事人協商決定;當事人有權決定調解協議的具體內容和文字表述,只要不違法,均應得到尊重。法官在調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引導和審查。一是組織各方當事人開展和平、有序的調解,避免矛盾激化和意外事件的發生,為有序和有效的調解營造一種理性、文明的環境和氣氛;二是引導當事人朝著正確的調解方向進展,避免產生「南轅北轍」的意外結果。努力尋求各方當事人利益平衡點,引導當事人確定一個各方都相對較易接受的調解方案。引導當事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打消「絕對個人本位主義」的錯誤思想,本著互諒互讓、文明禮貌的原則,力促當事人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達成協議;三是審查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是否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惡意調解行為,是否有可能系虛假訴訟,確保訴訟調解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訴訟調解中,也出現了一些違背調解自願原則的現象,有些案件的當事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進行調解,在無奈之下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概言之,在審判實踐中有如下幾種表現:一是一方當事人由於經濟狀況不佳,沒有委託代理律師,而另一方當事人有代理律師。這樣在調解過程中就明顯地感覺到雙方訴訟力量的不平衡。對法律一無所知的當事人無力招架專業律師的進攻。有些律師的言辭不盡完全合理合法,加之承辦法官結案心切,對此也漠然置之,視而不見,甚至還要再加上一句「你如果不同意這個調解方案,我看你最終連一分錢也拿不到。」在這樣的情形下,當事人也就只有承受「被自願」的結果,滿腹狐疑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此種弱勢一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原告,多為受害人。也有的承辦法官為了達到以調解結案的目的,反復多次調解,拖延訴訟,調解不成,堅決不判,審限已到,動員原告先撤訴,再立案,換個案號繼續調,直到把當事人調累、調垮,調到筋疲力盡,一直調到調解結案,調到「案結事了」為止。如此調解,何談司法公正?何談司法效率?何談司法權威?何談司法為民?筆者在此強調,作為一名人民法官,一定要本著對正義的崇尚,對真理與良知的追求,嚴格監督和審查當事人的協商行為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絕不能允許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利益肆意損害,更不能允許雙方當事人惡意調解損害第三人利益或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同時,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調解結案,而不顧訴訟效率,久拖不決,如此這般的「調解」,是更嚴重的不公平、不公正,已明顯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所確立的「調解不成,及時判決」的訴訟效率原則。
三、合法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訴訟調解的一項根本原則,該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均有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願調解的,應當及時判決。」這些都是訴訟調解必須遵循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規定。
調解的合法性原則包括程序上的合法和實體上的合法。程序上合法主要是指調解必須在遵循我國《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各項基本原則和程序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當事人所享有的各項程序性權利若非出於當事人自願放棄,絕不能被剝奪。比如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享有的答辯權、申請迴避權、向法庭提交證據以及質證的權利、法庭辯論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發表調解意見的權利、閱讀審查庭審筆錄或調解筆錄的權利,以及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申請重新鑒定的權利、申請庭外和解的權利等等,上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尊重。當事人的這些訴訟權利在適用簡易程序時,經當事人同意可以放棄,但絕不能未經告知而被剝奪,否則即是違法。實體上的合法性主要指雙方當事人所達成的調解協議,在內容上只能處分屬於涉案當事人自己的合法權益范圍之內的標的,不得處分屬於案外第三人的權益,不得處分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權益,更不能進行惡意調解,訴訟欺詐。同時,即使是對案件當事人自己權益的處分,也不能損害到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有違社會普遍遵循的公序良俗。違法,即無效。
結語
民事訴訟調解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基礎;自願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前提;合法原則是調解協議產生法律效力的最終保障。在事實沒有查清、是非不明的情況下就草草地進行「調解」,這樣達成的「調解協議」必有「後遺症」;違背當事人意志,誘騙、強迫或變相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違法的;盡管案件事實是清楚的,協議內容也是自願的,但如果調解程序不合法或者協議的內容違反國家強制性法律規定,或有損社會的公序良俗,則該種調解協議同樣也是無效的。
總之,法官在運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絕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的尊嚴,漠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調解而調解,言則為民,實則害民。當事人喪失了上訴權,減少了上訴案件,卻增加了上訪案件,最終走向司法為民的對立面。無原則的調解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極大的傷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與人民法院服務大局,為民司法,構建和諧社會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是每一位有人性良知和司法理性的人民法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最後,筆者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卡多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以警同仁。
「邏輯、歷史、習慣、效用以及為人們接受的正確的行為標準是一些獨自或共同影響法律進步的力量。在某個具體案件中,哪種力量將起支配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決於將因此得以推進或損害的諸多社會利益的相對重要性或相對價值。最基本的社會利益之一就是法律應當統一並且無偏私。在法院的活動中,一定不能有偏見或偏好,一定不能有專斷任性或間歇不定。
③ 民事案件,一審判決我勝訴,對方提出上訴,請問我怎麼樣才能知道二審法院立案了。
民事訴訟案件,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不能再提出上訴。而是以第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為終審的判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不能對該判決提出上訴。如認為判決有錯誤,可以向上級法院提出申訴或者申請再審。
法律分析
如果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因為二審立案與一審流程相同,在當事人提交上訴狀,人民法院對上訴請求作出審查後會作出相應審理決定。同時會告知當事人開庭時間、舉證期限並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對具體案件的立案流程有疑惑的,可聯系法院詢問,到法院立案庭查詢立案進度。民事案件的審限自立案之日起三到六個月內審結。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④ 民事終審判決何時生效 中國法院網
1、二審法院當庭作出判決時,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2、未當庭判決的,二審法院的判決書送專達之日,判決才屬生效。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的,如果二審法院判決維持原判,二審法院判決生效時原一審法院判決生效。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判決於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後對當事人產生法律效力。因此,一審法院的判決於二審法院維持原判的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後生效。
《民事訴訟法》第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實行……兩審終審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也就是說,經過二級法院的審判,案件即告終結,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是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判決,是未附加任何條件的,法律並沒有規定必須以送達當事人為生效條件啊。即使未送達當事人,對其本身的效力並沒有影響,仍然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⑤ 最高法院:二審判決書到底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
您好:
二審判決書到底何時發生法律效力,看起來是個技術問題,但在司法實踐中莫衷一是,各地法院的執行標准也不一致。
准確無爭議地確定二審判決書的生效時間對於審判和執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具體如下:
1、可以確定申請執行期間;
2、可以確定再審申請期間;
現經常出現各執一詞,自說自話的情形。為此,筆者翻閱檢索了各大資料庫,以規范性的文件作支撐,試圖給大家一個可以參考適用的答案和標准。
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理論爭鳴
1作出生效說
依據該學說,二審判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2宣判生效說
依據該學說,二審判決一經宣判即發生法律效力。
3送達生效說
3.1最先送達生效說
依據該學說,二審判決一經送達一方當事人即發生法律效力,乙學校已經收到二審判決,該判決自然就發生法律效力。
3.2最後送達生效說
依據該學說,只有當事人同時收到二審判決時,判決才發生法律效力,且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最後一個當事人收到判決書的日期。
3.3分別送達分別生效說
依據該學說,二審判決僅對收到的一方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換句話說,二審判決對未收到的當事人不發生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權威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二審判決維持原判的案件在二審期間債務利息如何計算問題的復函
1998年8月5日 [1996]經終字第199號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關於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案件賠償金應自何時計算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上訴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權利,當事人依法享有;你院作出的(1995)高經初字第8號民事判決系一審判決,應於我院(1996)經終字第199號民事判決書送達後生效。因此,二審期間對原審被告陝西銅川汽車運輸公司所欠車款及其他費用本金應計收利息,而不應加收罰息,利率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流動資金貸款利率計付,起止日期從1996年4月27日起至二審確定的給付之日止。
最高法院法官的觀點
一審法律文書的生效時間應是二審法律文書送達之日,而不應追溯到一審判決送達之時,因為一審的內容是在二審判決生效(送達)之日才具有確定性效力的。
——《<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實用解析》黃金龍著
廣東省法院的操作指引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關於出具裁判文書生效證明的暫行規定
發文機關: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2006.11.21
生效日期:2007.01.01
時 效 性:現行有效
文號:粵高法辦發〔2005〕12號
第四條確認裁判文書生效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一審裁判的,法律文書全部送達,且上訴期限、抗訴期限已屆滿,沒有上訴或抗訴的情形;
(二)二審裁判的,法律文書全部送達。
浙江省法院的操作指引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關於印發《關於出具裁判文書生效證明的規定(試行)》的通知
發文機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2011.09.26
生效日期:2011.09.26
時效性:現行有效
文號:浙高法〔2011〕253號
第四條具備以下條件的,確認裁判文書生效:
(一)一審裁判的,裁判文書已全部送達,且上訴期限已屆滿,沒有上訴的情形;
(二)二審裁判的,已公開宣判或裁判文書已全部送達;
(三)調解結案的,調解書已全部送達或者雙方當事人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生效,且已簽名或者蓋章。
⑥ 最高法院:二審判決書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
二審判決書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二審就回是民事案件的終審,判決書送答達即為生效。就是你對於二審不服,而申請到上一級高級人民法院的再審立案的,在再審審理、改判前,也不影響二審判決的有效執行的。
⑦ 民事判決具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民事判決的效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二是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效果(也稱法律後果)。
(一)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所謂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有時也稱生效判決。民事判決生效時間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上訴期屆滿當事人未上訴的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允許上訴的一審判決,在上訴期內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上訴期屆滿,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2、不能上訴的判決。這類判決包括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二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不準上訴的一審判決,如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和適用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除權判決。上述判決一經送達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二)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後果
一般認為,民事判決生效後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法律後果:
1、拘束力
無論是一審判決還是上訴審判決,在其宣告或者送達後,就發生一定的形式效力。即作出該判決的法院,自判決成立後,即受其拘束;以後該法院在同一審級內不得自行撤銷或者變更其判決,即使當事人同意撤銷或者變更時,也不能變更或者撤銷該判決。
判決對法院的拘束力是判決的內在屬性。為此,各國民事訴訟法都認為,判決成立之後就產生拘束力。
2、既判力
既判力又稱實質上的確定力(也有人稱為對事的確定力),是指確定的終局判決所裁判的訴訟標的對當事人和法院的強制性適用力。
3、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給付判決可以作為執行根據,判決中的權利人在義務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時,有權請求法院予以強制執行。
(7)法院二審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民事判決種類
1、根據其所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訴訟案件的判決和非訴訟案件的判決。
訴訟案件的判決,是解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爭議,確認爭議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判決。非訴訟案件的判決,是指對申請人要求確認的法律事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決。
2、根據其所解決爭議的方式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
給付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責令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或者給付一定金錢、財物的判決。
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確認當事人間存在或者不存在某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或者某項法律事實的判決。
變更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變更或者消滅當事人之間原來存在的無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之判決。
3、根據其所依據的審級和審判程序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
一審判決,是一審法院適用第一審程序對案件進行審理後作出的判決,它包括適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和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
二審判決,是二審法院依照第二審程序對上訴案件進行審理後,依法作出的判決。二審判決是終審判決,判決書在宣告或者送達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對此不得上訴。
再審判決,是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適用再審程序,對案件再行審理後作出的判決。
4、根據其是否生效,民事判決可以分為生效判決和未生效判決。
生效判決,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更改的判決,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或者依法不能上訴的一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以及所有的二審判決。
未生效判決,是指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例如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所作的未過上訴期的一審判決。
5、根據其是終結案件的全部還是一部,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全部判決和部分判決。
全部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全部審理結束時所作出的判決。全部判決作出後,該案的訴訟程序即宣告結束。
部分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那些案情比較復雜、全部案件事實難以在短期內查清的案件,為及時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已查清的部分事實所作出的判決。
6、根據雙方當事人是否都出庭,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對席判決和缺席判決。
對席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自始至終都參加訴訟活動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決。缺席判決,是在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情況下,法院所作出的判決。
7、根據其作出的先後時間,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原判決和補充判決。
原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一個案件審理後首次作出的判決。補充判決,是指在原判決宣告後,人民法院在原判決主文不明難以執行或者有遺漏錯誤的情況下,針對原判決所作的更正、解釋或者補充的判決。補充判決與原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⑧ 民事案件二審判決什麼時候生效是法院判決作出後不用送達當事人立即生效
從宣判起生效,判決書是否送達和判決書生效無關,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專訟法》
第八十七屬條 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採用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但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除外。
採用前款方式送達的,以傳真、電子郵件等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八十八條 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8)法院二審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判決書的法律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 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判決書內容包括:
(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