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職務行為責任承擔法律條文6

職務行為責任承擔法律條文6

發布時間: 2022-04-21 23:46:51

❶ 職務行為在企業承擔什麼責任

職務抄行為就是代表企業行使權力,比如投標簽署合同:企業的法人如果親自出面就是企業的標志,如果法人不能親自簽署,要簽署一個授權書,授權給出面簽署合同的人,然後這人簽署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應,違反合同就要根據合同中所規定的予以賠償…………

❷ 用人單位員工的職務行為違法,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依據多謝!

那你應該提交該員工的職務范圍證明文件~證明之後應該是歸公司的~

❸ 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抄則》第四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❹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是怎樣的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如果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均由單位承擔。
如果是刑事責任,由本人承擔。
比如駕駛員工作中交通肇事,受害人的損失,可以由單位承擔,但判刑仍然是駕駛員個人。

❺ 民法典關於職務行為的規定

民法典關於職務行為的規定是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法律分析
因公致傷的可能不止有員工本人,還可能造成對其他人的人身傷害,那麼這種在工作中的意外情況被稱為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這種因為工作才導致的以外是否與員工的工傷一樣,由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依據國家法律的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而企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的行為究竟是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依據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對於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主要由用人單位進行承擔,這些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工傷的賠償一樣,一定要先認定是否為職務行為,避免存在有些人想要逃避責任的情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❻ 求助律師如何理解經濟糾紛中的職務行為

通俗的說,就是說,不是個人的行為,是職務的行為,負責是由後面的單位來承擔,不是個人承擔.

希望對你有幫助,下面是我給你找的資料.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國家機關或工作人員行使職務上的權力(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如,衛生局的工作人員檢查衛生、警察執勤、稅務人員收稅、法官審理案件等都屬於行使職權的活動。

職務行為是行政侵權賠償的要件之一,所以對職務行為的界定涉及到受害人求償權的實現。由於對職務行為缺乏相關的科學的法律界定,實務中認定不一,影響法律適用之穩定和統一性。 關鍵詞:行政 職務行為 認定標准 職務行為是行政侵權賠償的要件之一,這在各國的賠償理論和立法中已是共識。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條規定行政賠償應當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的行為,並且《國家賠償法》第5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可見,職務行為的認定是受害人能否獲得賠償之關鍵。立法對職務行為未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實務中對職務行為的認定也缺乏科學認識,影響法律適用的穩定性。 一 問題的提出 焦作市解放區工商局聘用趙某為農貿市場管理員,某日,張某的汽車停於該市場內,趙某認為該車的停在市場,影響市場交易,欲將車開出市場,結果汽車撞至油鍋,致李某損害,李某訴之法院,一審法院審理認為:趙某為職務之行為,損害應由解放區工商局承擔。區工商局上訴至中級法院,二審法院認定事實與一審相同,但認為趙某行為非職務行為,應由趙某個人承擔賠償責任,區工商局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二審均認為職務行為是工商局承擔責任的前提,但對同一事實,卻有不同之結論,可見職務行為這一「經常出現的困擾行政訴訟法的難題」[1]進行探討,對於理論及實務均有重大意義。 二、 職務行為的立法規定及判例之比較 普通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行政人員由於職務上違法行為侵害公民權利時必須按照法律原則承擔賠償責任。[2] 美國法律規定,職務行為是不進行超出職責界限的活動。大量的行為是否屬於職務行為的認定,是由法院在判例法中解釋的。[3]美國的判例認為在美國如果雇傭人僅告訴受雇傭人執行職務的地點而未告訴具體路線,結果受僱人在途中發生車禍,屬於執行公務,反之如果雇傭人明確告訴受僱人執行職務地點及前往路線,而受僱人別另行選擇前往路線,而致人傷之,則不屬於職務范圍。 在英國,職務行為是以雇傭人規定的業務范圍為限。英國主張,構成國家責任的行為應當是違反對特定人的法定義務或雇員對僱主的義務的行為,當然還包括行政人員利用職權損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在G.VS.G中,被告之工友誤以為原告未購買火車票而將其拘留,法院認為,鐵路對於未買票的旅客,有拘留之慣例,故工友之行為為職務行為。而在E.V.L案中,被告的工友認為原告有盜竊嫌疑而將其逮捕,該行為超出鐵路日常業務范圍,因此法院認為不屬於執行職務。[4] 日本賠償法規定執行職務系指在客觀上,外形上可視為社會觀念所謂之「職務范圍」,不問行為者意思如何,凡職務行為成與職務有關不可分之行為均是。[5]日本司法實務上關於職務行為之典型判例①(最高裁判所於昭和三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稱:不以公務員主觀上有行使許可權意思之情形為限,即使意在為自己利益之情形,客觀上具備執行職務之外形,致生損害於他人時,國家或公共團體應負損害賠償之責任」[6] 瑞士聯邦責任法第3條規定:執行公務行為,包括事實行為,不作為以及具有公權力性質的行政處分與調解糾紛的決定等。[7] 瑞士的判例認為,只要受害人有可信的理由相信國家雇員是在履行職務,國家就必須負責賠償[8]。 法國界定公務行為的標準是公務人員處於行政機關的地位,行使國家賦予的職權時所作的行為,均視職務行為,包括不作為。法國行政法院在判例中指出,無論一個人的一個具體行為是否必須被認為是一種行使職權的行為,都是由這個人所從事行為之特定目的是否應當被認為是主權活動所決定的。如果屬於一種主權活動,則無論該行為的目的與造成的損害之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緊密的聯系,那麼這種活動同樣也必須被認為屬於主權活動的范圍。特定情況下,國家責任可以由於某官員在公務以外的行為產生。[9] 我國台灣地區判例認為:「所謂受僱人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不僅指受僱人因執行其所受命令或委託之職務,執行該職務所必要之行為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就令其為自己利益所為,亦應包括在內。[10] 從以上關於「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和判例來看,立法和判例多將職務行為同行政機關所承擔的職責聯系起來,作為、不作為、事實行為及其他履行法定義務的公務行為均可為職務行為。職務行為又稱為職權行為,這是因為職權在涵義上指「職務法律行為所包含的權利和責任,在法律上它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11]職權要素是(職務行為)最本質要素。 [12]在認定職務標准上,英國和美國以雇傭人之意思為判斷標准,執行職務的范圍僅限制於雇傭人辦理的事項范圍。學者稱之為「主觀標准」。日本、法國、瑞士以及我國的台灣地區認為所謂的職務行為須屬於雇傭人所命令或委託事項之行為或與之相牽連而必要之行為,是否執行職務應以外觀標準定義,凡外觀上具有執行職務之形式者,不受雇傭人或受僱人之意思,亦不問為他人抑或為自己謀取利益,為執行職務。學者稱為「客觀標准」。 主觀標准和客觀標准相比,雖有也其合理的一面,但行政機關內部業務、職能、職責許可權之分工,均不易為行政相對人知曉,且行政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之內心意思外部人難以推知,所以適用主觀標准行政機關易於免責,不利於對受害人利益之保護,和我國《國家賠償法》「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之宗旨不符。客觀標准說不以公務員主觀上有執行職務之必要,行政行為只要在客觀上、外形上依社會觀念,為執行職務者,至於加害行為之公務員,是否另有其個人目的或意圖,系為自身或第三人之利益,抑或國家之利益,在所不問。[13]采此說有利於對人民全面的保護,為實現《國家賠償法》對人民保護之精神,我國實務中傾向采客觀標准說。 客觀標准只是從宏觀上確定執行職務行為的范圍界限,但對於某一具體行為是否屬於執行職務的行為,還須藉助於判斷規則加以認定。[14] 三 職務行為的界定標准 我國學者對職務行為的界定標准:主張主要如下:(一)以時間、地點、目的行為方式為判斷標准。[15](二)考慮執行時間和地點,實施行為時的名義和職權的內在聯系;[16] (三)以時間、名義、公益、職責、命令、公務標志等要素,綜合加以判定;[17] (四)有的學者認為的職權要素是國家公務員行為最本質的要素;[18](五)相對客觀標准。有的學者認為應指行為人是公務員人員的前提下,其行為外觀被人們自然地認為是執行公務的,即認為是職務行為,否則,即個人行為[19];(六)有的學者認為應從主體(公務人員)要件、形式要件(以行政機關名義)、實質要件(職權范圍)主觀要件(適當的動機和目的)四個方面來判斷;[20]我國台灣學者史尚寬認為:職務行為之標准有二:外觀上足認為機關之職務行為;與職務行為有適當牽連關系之行為;[21]王澤鑒認為:確定職務范圍一般原則應指一切與僱用人所命執行之職務通常合理相關聯的事項,除此之外尚應斟酌各種因素。[22] 對上述學說的分析:第(一)、(二)和(三)三種觀點以時間、地點名、義等作為判斷職務行為的依據,優點是判斷標准明確,不足之處是沒能揭示職務行為職權因素的本質特徵,縮小職務行為的范圍,不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但(三)的觀點認為時間、地點以及名義應和職權聯系的是可取的。史尚寬和方世榮的觀點雖抓住了職務行為的本質要素但缺乏具體的判斷標准,實踐中不易掌握。相對客觀標准認為應強調職務行為的主體應是公務人員,我們討論的職務行為就是建立在公務人員行為的前提下的討論,再加上此條件毫無意義。且外觀被人們自然認為是執行公務為標准,並未揭示職務行為職權的本質。第(六)種觀點實質上混淆了合法職務行為和不法職務行為,強調的是職務行為必須是行政工作人員的合法行為,該標准縮小職務行為的范圍,因為行政人員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大多也是職務行為。王澤鑒先生的觀點比較合理值得借鑒。 筆者認為,對於職務行為之判斷必須考慮到我國的國情:我們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法治國需很長的一個過程。加上受封建等級制度之影響,公務人員濫用公權力的危險性及其危害性非常大,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人都顯得是那麼渺小和弱勢,為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培養人們的法治觀念,也為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確保《國家賠償法》依法保障人民獲得國家賠償之權利實現的宗旨,實務中對職務行為之解釋更應符合中國發展之需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判斷: 職權要素應為首要因素。從上述立法的判例規定,不管其採取標准如何,都毫不例外認為執行職務是與其承擔的職責相聯系。因為職權在本質屬性上是指公務員在利用國家行政權力處理事物,公民個人是不可能具有這一屬性的。由此最能反映公務員身份及行政性質的標志是行政職權的運用。因此職務行為的本質要素是職權要素。對於職權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包括:執行職務本身的行為和與職務行為有適當牽連關系之行為。執行職務本身行為易於判斷,不再祥述。惟「與職務密不可分聯系之行為」雖本身不是職務行為,甚至有些為禁止之行為,但與職權活動密切相關,也應視為職權范圍。主要有:(1)為執行職務而採取不法手段之行為。如警察對違反《治安管理條理》之人予以強制傳喚時,而對其毆打之行為。又如稅務人員對服裝個體戶征稅時發生爭執時,拿走其衣服之行為;(2)利用職務之便所實施行為。利用職務之機會、條件而實施非法目的,如警察甲與乙有矛盾,乙因與他人吵嘴,而被甲帶至派出所,予以拘留之行為。如消防員滅火之後將其保管的受災人的財物侵吞歸己之行為。 3行政越權行為。行政主體超越職權而進行的行政行為,包括時間上的越權、空間上的越權、事物上的越權。[23]。不能認為超越職權之行為都不是執行職務之? 雖然職權行為與個人行為從理論和法律講是不同的兩種事物,但由於行政職權行為主體既是自然人又是行政主體的雙重身份。所以判斷職務行為不能僅憑職權要素,還應考慮以下標准: 1、行為之時間 行政人員行為之時間,於決定職務行為范圍甚為重要。國家工商管理人員在上班時間對市場進行管理,應為職務行為。但其上班後去市場買菜時對市場進行管理,是否屬於執行職務,實務中尚有疑問。筆者認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人員是否處於職務時間屬國家行政機關內部安排,行政管理相對人不易知曉,工商管理人員的行為在外觀上是否被社會觀念認為與執行職務有關,一般應認定職務行為。這里法國最高行政法院1973年10月26日的判決頗值實務中借鑒。佩槍警察在住所搬弄手槍不幸擊中同伴,其行為雖發生與執行職務時間以外,但產生過失的機會與工具和公務有聯系,行政機關負有責任。[24] 2、行為之地點 一般來說,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應在轄區內執行職務。但如果行政主體在轄區外的行為也不能一概認定非「職務行為」。如甲區警察於乙區對於賭博之人抓獲予以罰款,不能視為警察個人行為。正如日本學者鹽野宏所言:「……即使認為進行該濫用的公務員的行為粗要進入事物管轄的范圍,也不一定屬於土地管轄范圍」。[25] 3、行為時名義 公務員實施行為時的名義為判斷職務行為一個較重要標准,通常情況執行職務應以表明身份為前提,但也不能絕對化。如某警察回家探親時,遇歹徒飛車搶劫,該警察騎路旁摩托車追趕歹徒,結果摩托車摔壞,在此情況下,如果認定為警察的個人行為,則歹徒拒捕,不能構成妨害公務,不利於鼓勵警察行為的保護。 當然,考慮時間、地點以及行為時的名義前提必須是行政行為必須是和公務人員的職權具有相當的關聯性。 不作為職務行為的認定標准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不作為職務行為指應當執行職務而不執行之消極行為,如稅務員應退之稅款而不退還;房屋登記機關對房屋產權登記錯誤,經當事人申請不予更正。對不作為職務行為的認定標准,學者基本沒人涉及。筆者認為不作為的職務行為有時比積極作為的職務行為的危害性還大,①所以有探討的必要。 對於不作為職務行為的認定標准,應以法律上有作為義務為前提。「所謂法律上有作為義務,不僅指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其他依公序良俗,由法律全體之目的及精神觀之,有作為義務者,也屬此之所謂法律上有作為義務。」[26] 考慮到我國行政執法主體素質普遍不高的現實,對於「作為義務」應以法律明文規定為宜,以免不適當增加行政機關的賠償責任。但對於法無明文規定規定行政機關有明確承諾的,如「110」承諾在報案十分鍾到達現場等,在實踐中比較復雜,限於篇幅,本文不作探討。 綜上所述,行政職務行為如何認定,應是斟酌各種情況的價值判斷,非憑一項原則所能確定,不管怎樣,應本著既增加受害人獲得國家行政賠償之機會又要避免過分加重行政機關的負擔的原則,在具體案件中,應斟酌各種情勢,使受害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獲得最大之平衡。

❼ 員工因職務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可否向其追償

員工因為職務抄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可以向其追償。

❽ 履行公司職務行為的會計,公司注銷後,誰承擔責任,法律條款是

公司在被注銷前具有責任承擔的主體資格,但公司的債務在被注銷後,又該由誰來承擔呢?當企業注銷了之後,訴訟主體要如何確定?公司的債務要如何償還?

一、關於企業法人歇業、被撤銷和吊銷營業執照後,如何確定訴訟主體的問題
1、企業法人歇業、被撤銷或吊銷營業執照,在其辦理注銷登記前,其法人資格及相應的訴訟主體資格依然存在,應以自己名義起訴、應訴。已依法成立清算組織的,可以清算組織名義參加訴訟。是否追加企業主管部門、開辦單位、股東或者出資人參加訴訟,屬當事人意思自治范圍,當事人不請求追加的,一般不要主動追加。因無企業法人清算組織或因人員下落不明無法到庭訴訟的,可公告送達或者直接送達給清算義務人。原告只起訴企業主管部門、開辦單位、股東或者出資人的,要區分情況:要求其履行清算義務的,法院可不必追加企業法人;要求其清償企業的債務的,如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可逕行判令企業主管部門、開辦單位、股東或者出資人承擔清償責任,而不必追加企業;如企業具備法人資格,僅存在投資瑕疵的,應追加企業為共同被告。
2、清算義務人應按照主管或投資關系確定:非公司制的國有企業法人的清算義務人為其上級主管部門,非公司制的集體企業法人為其主管部門或開辦單位,法人型聯營企業為其聯營各方,中外合資企業法人為合資各方,外商獨資企業法人為其投資主體,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義務人為其全體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義務人為其控股股東。
3、企業法人已辦理注銷登記,其法人資格及相應的訴訟主體資格消滅,因未清算的遺留債權債務發生糾紛的,應以清算義務人為當事人。
企業法人未依法辦理年檢的,不影響其訴訟主體資格,可以自己名義起訴、應訴,除非其已被依法注銷。
二、公司注銷後公司債務的償還情況,每種情況下償還方法不同
1、公司注冊資金不到位,出資不足的(虛假出資)、虛報注冊資本。
如果實際到位的注冊資金沒有達到公司法關於公司注冊資金的最低標准要求,使公司的法律人格未能合法產生的由股東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即公司和股東都要承擔責任);如果實際到位的注冊資金達到了公司法關於公司注冊資金的最低要求,股東對差額部分承擔賠償責任。
2、股東抽逃公司資產,導致公司履約能力不足。
股東應在抽逃公司資產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這里的連帶清償責任就是指公司要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股東也應在抽逃公司資產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3、公司的實質股東僅一人,

❾ 職務行為公司承擔責任的法律規定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❿ 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則復》第四十三條規定製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