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有什麼論點

法律責任有什麼論點

發布時間: 2022-04-21 23:58:21

法律責任包括什麼

法律責任包括: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

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有什麼論點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㈡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㈢ 法律責任有什麼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㈣ 論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論點是什麼 好

論點:(根據題型的不同,進行取捨刪減)
一、什麼叫法律責任
二、審計人員的分類
三、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五、我國現行法規中對審計人員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六、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防範

一、什麼叫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一般特徵是: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定義務的後果;法律責任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律責任具有強制性。法律責任一般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審計人員的分類
審計人員可分為國家審計人員、內部審計人員與社會審計人員

三、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
1.違約。審計人員的違約可能是由於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未能完成預定的合同內容,可能是違反了合同中規定的保密條款,也可能是提供的服務質量未能達到委託方的要求。
2.過失。過失的產生源於審計人員在從事審計業務時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
3.欺詐。 欺詐又被稱為舞弊,在法律學上的定義是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一種故意的錯誤行為。欺詐者的共同特點是有不良動機,而審計人員的欺詐行為往往是為了得到不正當利益,與委託方串通所致。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法》第52條規定: 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審計法》對國家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進行規定,特點為:
(1)《審計法》對審計法律責任的規定,是針對國家審計,而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
(2)審計法律責任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相應的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2、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規定
對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泄漏秘密的內部審計人員,由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3、社會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規定
社會審計人員的違法行為一旦構成犯罪的,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審計人員在提供審計服務中,故意提供虛假報告或故意隱瞞事實真相,屬故意犯罪行為。
(2)《注冊會計師法》的相關規定
《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對本所注冊會計師按規定承辦的業務,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事務所違反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①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②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不得有違反相關法規的行為
(3)《證券法》的規定
《證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證券服務機構未勤勉盡責,所製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服務業務許可,並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撤銷證券從業資格,並處以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4)其他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中的第24條規定: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及其直接責任人違反證券法第162條和第202條的規定,虛假陳述,給投資人造成損失的,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賠償責任。但有證據證明無過錯的,應予免責。證券承銷商、證券上市推薦人或者專業中介服務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而不予糾正或者不出具保留意見的,構成共同侵權,對投資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五、我國現行法規中對審計人員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目前為止,我國法律未就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可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
在我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我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六、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防範
防範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的對策主要有:
1.明確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責任
2.嚴格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和執業准則
3.所有的審計業務必須採用經雙方同意和簽字的協議書
4.聘請熟悉和精通法律的法律顧問
5.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
6.為審計人員提供充分的職業培訓和職業咨詢
7.建立審計工作的有效監督和檢查體系。

㈤ 對社會責任有幾種觀點,其觀點內容是什麼

在社會責任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1、傳統經濟學觀點:

為股東實現組織利益的最大化是企業的天職,否則就不成其為企業,幸和保護社會福利是政府和非贏得組織的責任。

2、社會經濟學觀點:

企業不只是對股東負責的獨立實體,它們還要對社會負責,因此企業不只是創造利潤,還應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

(5)法律責任有什麼論點擴展閱讀

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這里不僅指企業責任,還有其他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社會法和經濟法中規定的個體對社會整體承擔的責任,是由角色義務責任和法律責任構成的二元結構體系。

責任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指分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這種責任實際上是一種角色義務責任或者說是預期責任。

第二種是因沒有做好分內之事(沒有履行角色義務)或沒有履行助長義務而應承擔一定形式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即過去責任,如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等。

㈥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什麼

法律責任有其自身的特徵:
第一,它是與違法行為相聯系的。沒有違法行專為,就談不上法律屬責任。由於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因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不相同。
第二,它的內容是法律規范明確加以具體規定的。法律責任是一種強制性法律措施,必須由有立法權的機關根據職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委規章或者地方政府規章來加以明文規定,否則就不構成法律責任。
第三,它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責任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所謂國家強制力,主要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或者國家授權的行政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強迫違法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象社會責任中的道德責任,只能通過輿論監督等途徑保證執行,而不能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
第四,它是由國家授權機關依法實施的。對違法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由國家有權的機關,主要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和有關的國家行政機關依法進行。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均無權進行。

㈦ 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什麼

1、道義責任論。它從人的意志自由的假定出發,主張人有自覺行為和行使自由選擇的能力,由此推出一個人之所以應負法律責任是因為他違背了正當行為的道德命令,「沒有道德上應受懲罰的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有正當理由來確立應受懲罰的法律責任」。總體來說就是,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所在。

2、社會責任論。它認為社會是一個包括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等各種利益在內的利益互動系統,各種利益的法律表現就是確認權利以及保障權利的措施。法律責任就是由於發生侵害權利的行為而出現的糾錯(糾惡)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責任本質上「是以對受侵權利的補救來否定侵權行為,以對受到侵害的利益的加強來限制侵權者的任性,是對合法社會利益系統的保護」。

3、規范責任論。它首先指出法律是指引和評價人們行為的規范,對合乎規范的行為,法律給予肯定的評價、承認及保護;而對不合規范的行為,法律則給予否定的評價。而否定性評價體現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中。因此,「對行為的否定性規范評價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

4、法律關系說。該學說主張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它認為,國家通過授權機關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來制裁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這樣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人與國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需由法律規范加以調整,進而在法律規范的約束下,就轉化為一種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正是這種法律關系的體現。

5、綜合說。該觀點主張法律責任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進製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手段」。它認為任何違法行為都是對統治階級根本利益和國家確認、保護和發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侵犯,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法律責任是一種手段,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和譴責。

㈧ 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就是違法,這一觀點合法嗎,請說明理由

前半句正確,後半句不正確
違法,顧名思義,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必然要承擔法律責任。
但法律責任內涵非常廣泛,既包括刑事責任也包括民事責任。普通自然人之間的民事糾紛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不能說都違法。(比如普通的借貸關系,借款人要承擔還款的法律責任,但肯定不違法等等……)

㈨ 建設活動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監理工程師的法律責任,不外乎以下三類: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

1、涉及監理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

《建築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工程監理單位不按照委託監理合同的約定履行監理義務,對應當監督檢查的項目不檢查或者不按照規定檢查,給建設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與承包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二十一章「委託合同」第四百零六條規定:「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受託人超越許可權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工程建設監理規定》第二十一條「監理單位在監理過程中因過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應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

這些法律、規章都對監理的違約責任作了原則規定。具體分析監理行為的過錯可能有哪些?為這些過錯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作為非建設工程合同的主體,監理單位不為建設工程的項目法人和承建單位的任何違約承擔任何責任。

1)「監理單位是建築市場的主體之一」。但監理單位並不對建設工程的質量、投資和工期的合同目標承擔任何實施義務。建設工程的質量、工期和投資實施責任應該體現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和《合同法》之中。

《合同法》第二百六十九明確規定:「建設工程合同是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合同的主體,即發包人和承包人,沒有第三方監理人。

很明顯,《合同法》中規定的發包人和承包人之間關系,確立和包含了工程建設實施責任的全部關系。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一、二條明確規定了承包人對合同工期的責任和對工程質量的全部終身責任;第二百八十三、四、五、六條則明確了發包人對工期、費用的分擔責任,但沒有任何發包人對工程質量的分擔責任。

概括地講,「建設工程合同」明確了承包人對工程質量的全部和終身的責任,劃分出了發包人與承包人對合同期和費用責任的分擔辦法,也就是明確了合同主體雙方(而不是三方)對「建設工程合同」三大目標(質量、工期、投資)的實現責任。這是第一點要說明的。

那麼,是不是說監理就一點責任也不負了呢!不是的。監理對三大目標不負直接實施責任,但不等於監理不負其它責任,監理對三大目標的實施究竟負什麼責任呢?

2)監理單位(監理人)只對建設工程的質量、投資和工期三大目標的實施承擔監督、檢查和驗收的義務,在目前應該說承擔部分監督、檢查和驗收的義務。

監理人對工程三大目標應負的責任,應體現在發包人和監理人簽訂的《監理合同》中。正如大家所知:《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六條規定,建設工程中發包人與監理人的關系屬於「委託合同」關系。那麼,委託合同又是什麼呢?

《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條開宗明義,「委託合同是委託和受託人約定,由受委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那麼發包人委託給監理人關於「工程建設合同」中的「事務」又能是什麼呢?其一,不可能是「建設工程合同」中規定的應該由合同主體之一的承包人應該承擔的「事務」。簡單地講,就是監督、檢查和驗收。因此,就「建設工程合同」而言,監理人不是合同責任的獨立一方;就實施而言,監理行為僅僅是發包人行使其合同權力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不是履行合同義務)。而現階段在監理委託合同中,委託人往往都保留了對「監督、檢查和驗收」的最後行使權。因此,監理人在建設工程合同中承擔的也僅僅是「監督、檢查和驗收」義務的一部分。

那麼,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監理人作為「建築市場的主體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呢?「監理的建築市場主體」的身份和地位,並不是體現在「建設工程合同」的主體中,而是體現在「委託合同」的主體之中,體現在「公正、獨立、知主、的社會性行為原則中。

綜上所述:因為監理人不是」建設工程合同「的主體,因此監理人就不存在因為承包人的違約而對承包人承擔責任的問題,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訂的《建設工程監理合同》標准條件等27條約定,監理人對承包人違反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和完工(交圖、交貨)時限,不承擔責任。因不可抗力導致委託監理合同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監理人不承擔責任。但對違反第五條規定(應認真、勤奮地工作,為委託人提供與其水平相適應的咨詢意見,公正維護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引起與之有關的事宜,向委託人承擔賠償責任。在FIDIC合同條件中,這樣的闡述多處出現
。這些都強調了監理人在」工程建設合同」中的特殊地 位和法律關系。

2、監理人需要對自己的違約而對委託承擔責任。

作為委託合同的主體,監理單位必須對其在委託合同履行中的違約承擔民事責任。

1)監理單位受委託從事的主要工作內容。

《工程建設監理規定》第九條明確,「工程監理的主要內容是控制工程建設的投資、建設工期和工程質量;進行工程建設合同管理,協調有關單位間的工作關系」。具體的工作要求主要通過《監理合同》來體現。

2)監理單位的違約沒有給委託單位造成損失時,可以承擔支付違約金的責任。

監理單位在《委託監理合同》責任期內的合同義務,無論如何細分和描述,都可以歸結為《合同法》中闡述的監督、檢查、驗收加上咨詢服務。在履約過程中,就工程的質量方面,凡是對承包人的工作該檢查的沒有檢查、該核驗的沒有核驗、該該通知的沒有通知、該不同意的批准了、該返工的驗收了,這些不論是否造成不良後果,就是沒有履行合同義務,就是失職;就工程的進度方面,如果承包人沒有按照合同的要求來組織項目的實施,以至於有可能影響合同工期目標的實現,而監理單位對此又沒有提出預控意見,那麼,不論是否良後果,監理單位就是沒有發揮作用,就是失職;如果業主按合同規定應該提供的條件沒有提供好,有可能影響工期而導致業主承擔違約責任,這時監理單位也沒有提出預控意見,那麼,不論是否造成不良後果,監理也就失去了服務的作用,也就是失職。
但是,上述所述的監理單位沒有履行合同義務的失職和違約,其實施責任都是在承包方和發包方,對於監理而言只是沒有發揮作用。沒發揮作用最多等於沒有參加。所以按照「監理單位不對建設工程合同主體的發包人、承包人的任何違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的論點,監理人的失職與建設工程合同履行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自然也構不成委託人的損失。那麼,委託人委託監理的意義又在哪呢?項目法人委託監理,與其說是發包人處於對其投資的社會效益的責任感,不如說是處於其投資的自身效益的利益感。委託人委託監理的意義,首先是為了保護發包人的合法利益,其次才是維護合同雙方的合法利益。當然,監理參與不僅要維護發包人的利益,而且還要維護承包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雙方當中,社會公認的弱者(是指在工程專業方面)是發包人,而不是承包人;對發包人利益的潛在侵害者是承包人,也不是監理人。監理人的失職行為可能誘發潛在侵害者成為事實侵害者,但決不存在著因果必然。侵害者應該對其侵害行為全部負責;監理作用的本質就是預防。

對於這樣的違約,如果委託合同有約定時,監理單位應該根據約定承擔支付違約金的責任。

3)監理單位的違約給委託單位造成損失的,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

監理單位應該對因其過錯而給委託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這里包含三個要素,其一,監理單位存在過錯;其二,委託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其三,監理單位的過錯與委託單位的經濟損失存在著因果關系。

監理單位的過錯能夠導致委託單位經濟損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監理單位超越委託許可權,指令承包人如何如何施工而導致工程質量達不到合同要求,由此引起發包人(委託人)違約而造成經濟損失;②監理單位超越委託許可權,指令承包人如何如何施工而導致工期延誤、費用增加,由此引起發包人(委託人)的違約而造成經濟損失;③監理單位對工程進行的檢查、驗收超過了合同規定的時限,影響了承包人的正常施工而引起發包人(委託人)的違約造成經濟損失;④監理人對承包人提出的進度款支付申請、合同外簽證、合同價格調整等要求定奪不準、審查不嚴,直接造成發包人(委託)的損失。這時,監理單位就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制訂的《建設工程委託監理合同》標准條件二十六條約定,監理單位對委託人的「累計賠償不應超過監理報酬的總額(除出稅金)」。

二、行政責任

執行建設監理制是國家實行基本建設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監理單位作為企業法人,建築市場的主體之一,其行為不僅受委託合同的約束,一旦違約要承擔民事責任;同時還直接受到國家法律和行政規章的約束,一旦違法還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受到行政處罰。

《建築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工程監理單位與建設單位或者建築企業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的,責令改正,處以罰款,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質證書……。工程監理單位轉讓監理業務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工程建設監理規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行政規章也都有類似的行政處罰規定。

從以上可以看出,監理單位承擔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在主觀方面,行為是故意的,如果沒有故意就不會受到行政處罰;在客觀方面,必須有「與建設單位或建築企業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或轉讓監理業務」的行為,但不是必須導致後果。

三、刑事責任

1、法律規定

《建築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工程監理單位與建設單位或者建築企業串通,弄作假、降低工程質量……;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型,並處罰金。這就是所謂的犯了「工程得大安全事故罪」。

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99]16號文規定「因參建單位工作失誤導致重大工程質量事故的,除追究參建單位法定代表人的領導責任」。

2、監理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監理單位犯「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構成要件,首先,在主觀方面,監理單位對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並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而是過失,也就是說,監理單位在主觀上並不希望產生重大安全事故。但是,監理單位指令施工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准」或「與建設單位或建築單位企業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的故意,即使發生了重大安全事故,也不構成本罪。其次,在客觀方面,監理單位必須實施了指令施工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准」或「與建設單位或建築企業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的行為,並且產生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後果。如果沒有後果,即使故意實施了這些行為也不構成本罪。

由此可見,有些人認為「工程監理單位嚴重不負責任,對建築工程質量不認真進行檢查,或發現問題不向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提出糾正意見」從而導致工程的重大安全事故,就是犯有「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見《刑法新罪名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觀點顯然不對。我們認為,只有當監理單位故意串通或指令施工單位(或設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准施工(設計)時,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才構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建設監理的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類。監理單位要為其在監理委託合同中的違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要為其在監理活動中的違約行為和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要為其在監理活動中的嚴重違法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和監理責任人員,要承擔刑罰的後果。

熱點內容
人性化道德 發布:2025-04-24 22:41:58 瀏覽:356
勞動法104天是指什麼 發布:2025-04-24 22:31:16 瀏覽:390
新婚姻法是不是一方不同意 發布:2025-04-24 22:29:11 瀏覽:912
化工有限公司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22:27:07 瀏覽:996
79刑法追訴期 發布:2025-04-24 22:26:02 瀏覽:678
他人使別人的孩子掉了付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22:20:40 瀏覽:435
汪偉律師 發布:2025-04-24 22:03:02 瀏覽:6
國防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5-04-24 21:48:35 瀏覽:75
問責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4-24 21:48:33 瀏覽:350
抖音法官女孩 發布:2025-04-24 21:48:31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