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贍養是法律道德責任
① 空巢老人精神贍養的社會支持有哪些
一是對於孤苦無依、生活困難的特殊空巢老年人,政府有責任進行免費救助,通過機構供養的方式,讓這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二是對於大多數空巢老年人來講,國家應通過興辦養老福利機構和建設養老福利設施,培育和發展養老護理服務市場,運用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多種方式,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護理和社會照料的困境」。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草案要求兒女「常回家看看」,不是單純將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綁給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隨著空巢問題的凸顯,今年初,一場關於「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討論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據了解,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擬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對於上述規定,不少市民認為,「精神贍養出自心關乎情,屬於道德上的義務,而不是法律上的責任」。
② 老人贍養是不是老大先照顧
出嫁女兒是否負有贍養義務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子女包括有負擔能力的兒子和女兒。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性別不同、出嫁與否而有所差別。這是男女平等原則的體現。因此,出嫁的女兒同樣有贍養父母法定的義務,可以從夫妻共同財產中支付贍養費。在審判實踐中,很多贍養案,父母追究兒子的責任,並不告女兒。這是受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這樣也不利於保證老年人的生活,也容易造成子女之間的矛盾。(5)多子女對父母如何分擔贍養扶助義務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子女應共同承擔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贍養人之間可以就履行贍養義務簽訂協議,並徵得老年人的同意。贍養、扶助父母的方式,應該根據每個子女的生活、經濟狀況進行協商,視具體情況來確定。如果達成贍養老人的協議後情況發生了變動,子女可以重新協議解決。贍養費的數額,既要根據贍養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又要照顧父母的實際生活需要。一般而言,應不低於子女本人或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以確保老人的生活需要。有關贍養問題出現爭議調解不成的,當事人也可以向法院起訴。(6)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贍養問題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些老年人在追求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更加註重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少關於精神贍養的訴訟案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1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此條款可以說是我國法律對於精神贍養的規定。從法律層面來講,這種規定為倡導性規定,因為並沒有法律責任的規定。另外從判決執行的層面來講,精神贍養義務有很多道德上的內容,難以量化,因此造成精神贍養判決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差。但是,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具有可訴性。首先精神贍養是有法律根據的,雖規定不甚具體,但這不是不適用法律的理由;其次,精神贍養不僅僅是道德義務,也是一種法律義務。比如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物質保障、對老人的看望或探視、不虐待老人等等都是必要的法律義務;最後,這些內容的贍養義務也都是可以量化、便於執行的。總之,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作為贍養義務人的子女應當經常關心照顧老人,與老年人加強溝通交流,使父母在年老後仍然感到家庭的溫暖,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使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案例釋評
③ 精神贍養的主要性質
首先應當肯定,法律對不履行精神贍養的法律責任確實規定的不具體。而且,對精神贍養的判決和執行,確實比物質贍養的判決和執行要復雜的多,麻煩的多。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精神贍養的可訴性。
1、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婚姻法規定了子孫對父母等長輩有贍養義務。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則具體規定:贍養就是「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婚姻法沒有排除精神贍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有精神贍養。可見,精神贍養是有法律根據的。
2、精神贍養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或道德義務,也是一個法律義務。對於需要對老人提供精神贍養的作為行為(即應當作為而不作為),包括提供精神需求上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慰藉,屬於給付之訴的,老人可以提起給付之訴;對於對老人進行精神虐待或限制老人人身自由(包括精神生活自由)的行為(即對於不應當作為而作為),屬於侵權,老人可以提出排除妨害和停止侵害之訴。
3、雖然有些精神贍養(主要是道德層面的)不可訴或難以判決,但不能因此而否認整個精神贍養的可訴性。精神贍養的范圍很廣,一切事關老年人的精神愉悅與否的贍養內容和方式,都可能涉及精神贍養問題。因而分析,至少下列幾個方面的精神贍養,完全具有可訴性:
1、物化的精神贍養;
2、必要的探望;
3、子女有條件者,老人要求與子女同居;
4、子女「分爹分媽」贍養,當子女有條件時,老人要求夫妻同居者;
5、子女限制老人精神生活或自由,老人要求排除或停止侵權者;
6、子女對老人進行精神虐待,老人要求停止侵權者;等等。 1、精神贍養中的物質供給需要通過訴訟解決。否則,老年人只能滿足物質上溫飽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就得不到法律保障。
2、不僅物化形式的精神贍養需要通過訴訟解決,單純的精神贍養或情感慰籍,也需要通過訴訟解決。父母要求與子女看望或共同居住,而子女有條件而拒絕,對此,也只能通過訴訟手段解決,否則,老人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保障。
3、對於子女對老年人進行精神虐待或者限制老年人精神生活自由的行為,不僅具有可訴性,而且有的也只能通過訴訟,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所謂精神虐待,指使受害者在精神上及心理上備受困擾的虐待行為,例如打罵老人、當眾或私下羞辱老人、隔離或孤立老人,不準老人與家人或朋友來往、控制老人的行動、干擾睡眠,等等,均屬之。
④ 精神贍養的法律規定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從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施行,該法首次將「常回家看看」精神贍養寫入條文。
⑤ 精神贍養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律責任
精神贍養,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贍養人理解、尊重、關心、體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給予其慰藉,滿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悅、開心。近年來,在許多老人贍養案件中,老人們對物質贍養的要求一般都較低,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即可,但對「兒孫繞膝」的嚮往卻很強烈,有不少老人在法庭上明確提出了精神贍養的請求。 但有些法院審理精神贍養案件時,以「對贍養人不履行精神慰藉義務應承擔何種責任,法律上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為由,駁回訴訟請求。而有些法院則是支持了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在於「精神贍養」究竟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律責任。 反對者認為如果支持精神贍養的訴訟請求,就是法院把道德問題法律化。精神贍養應是道德上的義務,而不是法律上的責任。以法律取代倫理道德,這既不符合人類設立法律的目的,也導致國家財力無法支撐倫理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 支持者則認為精神贍養有法律依據。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一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贍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上供養,二是生活上照料,三是精神上慰藉,四是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其中,後三個方面都應當主要屬於精神層面。 這是法律層面上的爭議,作為法律人,我們還需要關注現實層面的一些情況。 由於在實際的操作中,老年人無從要求精神方面的贍養。因為,除了經濟上供養容易明確以外,其他三個方面都不能量化,也沒法准確考查,它基本上取決於當事人雙方的感覺,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東西。法院在判決時只能作出明確具體可操作的結論,而不能作出不能明確執行的行為和感受。同樣,當事人也沒有衡量應盡這些義務的標尺。但是這並不能成為反對法院將精神贍養寫進判決書的理由。 現實中,對老人的物質贍養方面,全社會已普遍了解認同,但對於精神贍養問題,由於宣傳少,各地人民法院對類型案件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有些家庭人員並不知曉精神贍養也是自己的義務,導致精神贍養責任不能履行,也使家庭成員的受精神贍養權遭到漠視。 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較於物質需求,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更為強烈。形成精神贍養訴訟。同時,在有些情況下,有的老人收入比子女高出許多,仍到法院起訴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如果不判老人勝訴,沒有法律依據,如果支持了老人,又不符合實際,不能體現公平的原則。因此對於此類糾紛,有的法官就認為應以子女對老人多盡一些精神上的撫慰及體力上的扶助為宜。 但現實情況是,即便是支持了精神贍養的訴訟請求,法院的執行也有一定的難度。 這並不是說,在立法尚未作出圓融自洽的規定之前,我們就無所作為。為解決「精神贍養」這一社會問題,有兩種途徑:1.依賴社會的自組力量。例如,北京宣武區老齡委業已推出「雙養協議」(雙養即「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雙養協議」在該區老齡委、司法局的主持下由子女和老年人共同簽訂,並進行公證,協議由居委會主任監督實施。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重視法律對人們行為的引導功能以及判決的社會效果,將精神贍養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在進一步將精神贍養從道德責任「硬化」為法律義務的道路上邁出應有的一步。 綜上所述,筆者支持將「精神贍養」寫進判決書。此舉不僅有相應的法律依據,而且也符合現實中的強烈需求,應在司法實踐中繼續貫徹。
⑥ 辯論賽提問的問題,求指教!
既然反方認為精神贍養是道德責任,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你們認為精神贍養是人之常情,無需列入法律之中,也就是說,一個人並沒有做到精神贍養,以反方的觀點,我們只能從道德上來譴責他,卻不能從法律上來懲治他?
⑦ 精神贍養的解決方法
精神贍養
處理涉及精神贍養訴求的糾紛,應更多地從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
一是從立法層面上完善對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在婚姻法或其他保護老年人權益的相關法律中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及不履行精神贍養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規定。
二是充分發揮政府、民政、村委會等部門的作用,在訴前有效消解贍養糾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通過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風氣。
三是加大調解力度,強化訴調對接。對贍養糾紛,盡量以調解方式結案,從道德義務與法律責任結合的角度,多做被告人的說服教育工作,促使其主動履行義務。發揮民調組織的作用,並積極指導調解員開展調解工作,化解贍養矛盾。
四是即使以判決方式支持精神贍養,應當加大說理的力度,充分閘述精神贍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僅起到教育贍養人的目的,還起到法律宣傳的作用。判決後,盡可能對案件進行回訪,用人性化執法去說服教育贍養人。
五是加大對拒不履行義務者的處罰力度,可以採取罰款、拘留等措施,提高贍養人履行義務的主動性。
⑧ 老人的精神贍養是道德還是法律范疇
法律!
⑨ 精神贍養的表現形式
精神贍養的表現形式或方式主要有作為和不作為:
1、作為形式的精神贍養,就是積極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包括
(1)、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生活的物質保障,滿足老人精神生活的物質需求(即物化的精神贍養)。如購買電視機和其他必要娛樂器具等精神生活物品或者給付相應的費用。
(2)、對老人進行親情慰藉(即情感的精神贍養)。這里包括的內容和范圍很廣,有道德層面的和法律層面的。從道德層面上看,非常廣泛,要求很高,可以說是沒有止境的。但總的要求是:盡量做到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使老人常常感到欣慰。從法律層面看,對老人必要的探視或看望等,是不可缺少的。 2、不作為形式的精神贍養,就是不對老人製造精神痛苦或精神虐待。包括:
(1)、在行為上不傷害老人(如侮辱行為和動作),更不能毆打老人。
(2)、在言語上不傷害老人(不諷刺挖苦老人),更不能辱罵老人。
(3)、不能限制老人生活自由和人身自由。如老人再婚,找伴侶、交朋友,參加文藝體育活動,以及對其他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進行限制。從其性質看,不作為形式的精神贍養,主要是法律層面的。也就是說,不作為的精神贍養,要求贍養義務人通過不作為的形式來實現精神贍養。如果作為後,往往會觸犯法律,情節嚴重者,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可見,精神贍養,從其形式或方式上劃分,有作為形式的精神贍養和不作為形式的精神贍養;從其內容上劃分,有物化的精神贍養和情感的精神贍養;從其性質上劃分,有法律層面的精神贍養和道德層面的精神贍養。
⑩ 精神贍養: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律責任
是法律義務。贍養義務包括精神贍養和物質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