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責任與義務在法律當中體現出來了嗎
⑴ 中國有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公民應該愛國
愛國是公民的道德規范和法律義務。道德規范就是調整個體(包括個人和民族)利益和祖國利益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軟性的要求,靠規范、輿論、習慣和社會成員自覺自願來履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規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是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規范。同時也規定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要引導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提倡學習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艱苦創業、勤奮工作,反對封建迷信、好逸惡勞,積極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自覺遵循道德義務是一個人品格和素質的體現,並且有助於社會注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有利於實現以德治國。
法律義務具體來說,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由於法律的規定所應承受的行為約束。即法律規定公民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它是剛性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第三條規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公民的職責和義務。」履行法定義務是我國法律向公民提出的愛國的具體約束。自覺履行這些義務,也是愛國和遵守法紀的表現。只有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才能促進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利於實現依法治國。
作為遵循道德規范和履行法律義務就是要求公民把祖國利益置於個體利益之上,將個體利益自覺地服從祖國利益看做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因為祖國絕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同整個祖國利益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祖國利益是實現個體利益的基礎,源泉和保證,是由無數個體利益之和構成的,因而是長期的、持久的,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個人利益是局部利益,離開了祖國利益就談不上個體利益的存在和實現。因此,祖國利益高於個體利益,處於至高地位。這是被無數歷史史實證明了的。在西藏古近代史上,因為祖國的強大,才有乾隆派兵平定廓爾喀人入侵西藏的光輝篇章,才有布達拉宮門前至今矗立的紀念碑和無上的榮光;正因為祖國羸弱,才有江孜保衛戰的悲壯和慘烈以及失敗和無數同胞生靈塗炭,中華民族尊嚴受到嚴重傷害,傷痛至今深埋在熱愛祖國的每個公民的心中。
遵循愛國道德規范和履行愛國法律義務,就是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讓我們每個公民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西藏各族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如今祖國的任務是又好又快的發展。而發展需要穩定的環境,在西藏尤其如此。在西藏愛國就是要為發展與穩定,為民族間的更加和諧積極行動起來,只有這樣,西藏各族人民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⑵ 「愛國」與「守法」有什麼關系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兩者的關系越多越好,要有道理。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中的「愛國守法」,包含著「愛國」和「守法」兩方面的內容。記者近日就此對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魏英敏進行了采訪。
記者: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政治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人們有道德嗎?讓他們從愛國做起。」在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軍人道德規范中,「愛國」都處於突出位置。這些是否意味著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公民都應當「從愛國做起」?
魏英敏:是的。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儒家傳統文化里強調「捨生取義」,其意義就是為了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愛國一定程度上是保證人的生存自由權利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愛國的內涵與以往有了質的變化。封建時代執政者強調人們愛國,但本質是維護皇權,人民生活在國中,但國不屬於人民。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樣,公民愛國,實際上就是愛自己的政權,捍衛自己的根本利益。而愛自己的政權與愛共產黨又是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共產黨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領導人民建立新政權,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以愛國與愛黨是統一的。
愛國內容是隨著時空變化而變化的。革命戰爭年代講愛國,主要是為獲得民族解放、奪取政權而英勇獻身。現在講愛國,主要是振興中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有國家強大了,國人才能揚眉吐氣,國家才能為世界所矚目。所以把愛國放在公民道德行為之首,是必然的;做一個有道德的公民要「從愛國做起」,則是必須的。
記者:有人說,愛國是一種情感,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是不愛國的。是這樣嗎?
魏英敏:把愛國當作一種情感,黑格爾就有這種看法。其實愛國不只是個情感問題,更是個道德問題,從道德上來審視愛國意識更准確些。如果說愛國是人們普遍存在的意識,那可以說世界上哪個民族都是愛國的。當然,這也要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愛國主義作具體的歷史的階級的分析,不能因此而模糊了愛國的階級性。
記者:當前人們應當怎樣做才能進一步體現愛國思想和精神?
魏英敏: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始終是強烈的,絕大多數人始終是愛國的。但也有一些公民在為國家盡義務上存在著不足,比如奉公守法的義務、照章納稅的義務、服兵役的義務、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義務等。而這些都是愛國的具體表現,離開這些講愛國就是空話。所以說,愛國就是要從盡職責、盡義務、守法規等方方面面做起。同時愛國要求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前面說的是基本層次,危難時刻還要有獻身精神,這是高層次的。
記者:接著盧梭前面的那句話還有一句:「但是,他們的國家待他們如陌路人,不給他們任何利益,他們怎能愛國?」這是不是說執政者越是熱愛人民,越是關心人民利益,人民就越愛國?
魏英敏:是這樣。英國哲學家洛克在《論寬容的信》中說:「在我看來,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一個社會,人們組成這個社會,僅僅是為了謀求、維護和增進公民自己的利益。」政府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為人民做實事,人民就會反過來加倍為國家效力。愛國與愛人民是互動關系。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歷來是最愛人民的。當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襲來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抗洪第一線慰問受災群眾,派出大批解放軍指戰員抗洪搶險,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人民生命安全。每年元旦、春節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深入基層,訪貧問苦,慰問下崗人員,送上救濟物資。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和愛護,切切實實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懷,人民就會更加熱愛黨、熱愛政府和國家。
記者:下面談談守法問題。記得1983年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提出「五講四美三熱愛」的要求,那時好像沒專門涉及守法問題,而這次「守法」被提到顯要位置,說明了什麼?
魏英敏:這說明我們的社會進步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法制國家。現代化的國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建設上的,一是精神生活上的。在經濟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法制建設和人們的守法意識不是顯得更加重要了嗎?精神生活上進一步加快了民主化進程,法治逐步代替人治,為此人們守法意識的重要性也就凸現出來了。法制是制度化的東西,而制度是相對穩定的、長遠的、管根本的,不容松動,人人必須遵守。守法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對公民的起碼要求;公民也應當把守法當作基本的行為准則。公民守法實際上是尊重社會公眾的利益和意志。守法還意味著尊重公民的基本的自由權力。因為法是自由的保證,不守法就失去了這種保證。所以,強調依法治國,不僅要立好法、執好法,還在於守好法。
記者: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說的:「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實現法治。」那麼,當前人們在守法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
魏英敏:最重要的是誰更要守好法的問題。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是反映人民意志的,人人應該守法。現在似有一些人有超出法律之上的特權,比如一些有執法權的人,有領導權的人,有行政權的人,他們往往不去自覺遵守法律,把自己置於法律監督之外,甚至干預公正執法。這樣法律在生活中就不是剛性的,而是彈性的了。過去有一條規則:執法犯法,罪加一等。現在不一定這樣說,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可動搖的鐵律。所以,除了普通公民要依法行事,重要的是手中有領導權、執法權、行政權的人一定要帶頭守法。
記者:作為軍人公民應該怎樣更好地守法、守紀呢?
魏英敏:軍人守法、守紀的具體要求,在《軍人道德規范》中都很明確。軍人首先是公民,除了遵守軍隊紀律外,更要遵守國家的每一條法律,因為軍人是社會群體中的先進分子,要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走在全社會的前列。軍人守法,既要有公民意識,還要時刻保持軍人意識,以軍人的行為規范高標准要求自己,這樣才能自覺遵循守法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的意義 愛國作為法律義務,在法律條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體現在憲法
第二十四條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⑷ 愛國作為法律義務,在法律條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⑸ 憲法要求所有公民都要愛國這是什麼義務
法律分析:憲法應該規定公民的愛國義務。在現代法治社會里,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政治、法律聯系是由憲法規定的。憲法的首要法律功能就是國家與公民個人之間的法律契約。基於憲法,國家以及國家機關負有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義務。與此同時,公民也必須要向自己國籍所在的國家履行必要的法律義務。也就是說,公民也要履行憲法上所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在當今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允許只享有基本權利而可以不履行基本義務的公民個體的存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五條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⑹ 憲法應不應該規定公民的愛國義務
應該!
首先,在現代法治社會里,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政治、法律聯系是由憲法規定的。憲法的首要法律功能就是國家與公民個人之間的法律契約。基於憲法,國家以及國家機關負有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義務。與此同時,公民也必須要向自己國籍所在的國家履行必要的法律義務。也就是說,公民也要履行憲法上所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在當今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允許只享有基本權利而可以不履行基本義務的公民個體的存在。
其次,我國現行憲法從第52條到第55條詳細規定了中國公民的各項基本義務,其中,「愛國」是一項最基本的憲法義務。憲法第5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⑺ 關於熱愛祖國的法律法規
愛國,是憲法規定的我們每一個公民的法律義務,不是一個可以選擇的自由,你不能想愛就愛想不愛就不愛。
是的,法律不能強制你產生愛國情感,但法律對你的行為,從正面、反面都作出了規定。
2
維護祖國榮譽,是你應當遵守的憲法義務
你我作為中國公民,憲法規定,我們有維護祖國的榮譽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榮譽的行為。
3
為國家而戰,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我國憲法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我國刑法還規定,「煽動、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是犯罪。
4
不得侮辱國旗、國徽,違者,可能會坐牢,可能會拘留
國旗、國徽,都是我們國家的象徵和標志。
任何人,不得在公眾場合,故意侮辱國旗、國徽,焚燒不行,毀損不行,塗劃、玷污、踐踏也不行。
我國刑法規定,有此行為,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國國旗法、國徽法規定,有此行為,情節較輕,不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可以處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5
國歌,也是我們國家的象徵與標志,不得侮辱
我們的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去年國慶節,國歌法正式施行。在此之前,1990年國旗法頒布,1991年國徽法頒布。
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的,跟侮辱國旗、國徽一樣,可能拘留,也可能坐牢。
奏國歌表達愛國感情是好的,但是,跳廣場舞,在公共場所使用的背景音樂,不能用國歌。
6
慶祝國慶,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
這是我國國旗法第十七條的規定。
7
親友去世,你不能用國旗、國徽,不能奏國歌
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都規定,不得用於私人喪事。
8
你家裝修,不能用國徽
國徽法第十條規定,國徽及其圖案不得用於日常生活的陳設布置。
9
國慶節,不是什麼場合都可以掛國旗
任何商家,都不能用國旗、國徽做廣告,你看到,可以舉報。
根據國旗法第七條的規定,你家所在的小區,有條件的話,可以升掛國旗,當然,即使有條件,也可以不升掛國旗。
⑻ 愛國主義是法律規范么
正確
愛國主義的調節對象是個人與祖國之間的關系。愛國主義既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又是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愛國主義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礎,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重要法律規范。愛國主義的實質是:愛國主義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
在愛國主義方面,我們既要表現出我們的熱情、感情,又要表現出我們的理性和冷靜。例如,在當今各國之間的體育競爭等方面,需要我們表現出對自己國家的運動隊或選手的熱情、感情,在涉及處理各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關繫上,我們要更多地表現出我們的理性和冷靜。
(8)愛國的責任與義務在法律當中體現出來了嗎擴展閱讀
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是從本國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它對個人同國家和民族的關系起調節作用。愛國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重要規范之一。它要求人們把對祖國的熱愛變成自己的行動,努力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反對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優越感;同國際主義相聯系,既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又是一個堅定的國際主義者;要求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和道德基礎。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
⑼ 愛國是義務嗎
國是憲法規定的每個公民都應盡的義務。
沒有不以愛國主義為前提而無拘無束的自由,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國家被侵略,國破家亡的後果便是便是自由得不到保障;而愛國主義如果不以自由為目的,那麼國家政權也會得不到擁護,愛國主義也將會成為無稽之談。
自由要以愛國主義為前提,有了愛國主義這個框架才能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權力,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自由。而愛國主義達到的最終目標也便是保障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是人民得到應得的自由。自由與愛國主義的關系並不是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概念,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兩對概念。在後行使自由的時候,要時刻警醒自己是不是損害到了國家的利益,自由不等於無拘無束的自由,只有在以愛國主義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愛國,既是人的道德品格,也是國民的法律義務。這是一個古今適用的命題。一方面,叛國和分裂國家,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各國要施以刑罰的重罪;另一方面,愛國作為人類共同的道德品格,在世界各民族皆得以代代傳承。在現代社會,愛國有時會被視為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高調大詞」,似乎是離個人平常情感比較遙遠的虛偽宣傳輿論。事實上,愛國不僅作為古老德行不是空洞虛渺的,而且在現代國家亦是實實在在的公民美德。即使在美國、法國這些現代國家,愛國也一直都是道德和政治上的強勢話語。「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這是美國民族英雄內森·黑爾講的話。「不要問你的祖國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祖國做什麼」,這是美國總統肯尼迪的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法國的拿破崙、孟德斯鳩等政界和學界名人,也將愛國看作現代文明人的道德品行和政治美德。
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是在哪個國家,愛國都可謂人類普遍的道德品格和法律義務。
一、愛國,是古聖言行所充分體現出的人之為人的天然正義情感
佛陀,是釋迦族的聖人,雖然出家,但在故土家國面臨戰爭危險時挺身救護。佛陀在琉璃王率軍隊攻打迦毗羅衛時說,「親族之蔭,故勝外人」,顯示出佛陀對故國的眷戀和愛護,亦道出了人類對於親族的一般情感。佛陀也以此言行,深遠地影響著後世,中國佛教界因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愛國護教傳統。孔子,是古代中國的聖人,雖然成道,但對故土家國始終抱有眷顧愛護之心。據《史記》記載,在聽說故國魯面臨外軍入侵時,孔子對弟子說:「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最終,孔子讓弟子子貢巧妙地解除了魯國的危難。孔子常年遊走於外國,但對故國魯始終存有留戀之心。據《孟子》記載,「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孔子對於「父母之國」所顯現出的此種依依不捨,實屬人之常情,並非聖賢獨有;而這一常情在聖賢言行上亦得自然流露,足見此常情的可貴。孔子晚年,得以「歸魯」,在故國離世,這與「葉落歸根」「月是故鄉明」的民族心理亦是十分契合。總體看,佛陀和孔子,都以質朴的言行,為後世樹立起需要追隨也值得效仿的正當愛國心態和護國行為典範。而且,這兩位聖人雖然看上去超凡脫俗,但對國事卻並非完全漠不關心。就國家治理,佛陀講過「七不衰法」,孔子也講過「為國九經」,都透顯出對國家安定的期望。千載之後,古聖先賢的這些道德言行,仍不失為寶貴精神財富,值得現代人深思省察。
二、愛國,是中華文化傳統中作為民族精神傳承的高尚道德品格
從根本看,佛家的終極關懷在「眾生」,儒家的終極關懷在「天下」,並不能因為佛陀和孔子表現出愛國情懷,就認定他們是國家至上主義者。不過,無論是在佛家教義還是在儒家教義中,國家都是從個人到「眾生」、從自身到「天下」之間的中間道德形態。換言之,愛自己的國人民族,是普度眾生、賓士天下首先要達到的道德要求。相對普度眾生、賓士天下而言,愛國是更為基本的道德水準;而相對自私自利而言,愛國又是更為高尚的道德心態。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尤為清楚地表達出人道德進步的這種次第結構。基於愛國角度審視,蘊涵在此結構中的一個基本原理是,愛天下人,需要先做到愛國人,而做到愛國人,又需要先做到愛族人和家人。明顯的是,在此道德次第結構中,國家處在人的道德修為境界程度比較高的層次;愛國屬於人類高尚道德品格,呈現出人的愛心或道德情懷向外更大范圍、更大程度的擴展。「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比照《大學》開篇的這句話看,愛國實為「親民」的一種表現,是最終達到「止於至善」需要經歷的道德階段。可以說,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愛國既是一種有著天然親族基礎的正義情感,也是人的一種道德能力和道德責任,是人生的重要道德實踐,有著人格完善的明確道德路向。這一道德實踐,在中國歷史上,通過「精忠報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愛國話語,以及很多人誓死抵禦外來侵略、不惜舍棄身家性命而不選擇反叛背離祖國的愛國行為,不斷得以充分展現。也因此,愛護國家、捍衛國土、救濟國民,最終成為融入中華血脈的民族大義。從文化層面看,作為民族大義的愛國,不僅有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基礎,也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道德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