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3 13:08:52

⑴ 對於法律意識的總結

關於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的心得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法制正在不斷完善的時代。法律是我們的保護傘,敬畏法律是錯誤的想法。當代大學生有必要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修養。在生活當中要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當今,我們國家的法律還不健全,所以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去為法治社會貢獻力量。提高法律修養要在認識和知識構成上都有所提高才行。

一、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1、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積極學法,嚴格守法,主動用法,自覺護法的重要性。2.導向功能。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某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3.評價功能。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覺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法律尊嚴。而就法的適用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專門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切實有效和公正、及時的實施。在這里,主要體現的是評價功能。當然,由於大學生缺乏判斷和辨別復雜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在做價值判斷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評價功能的發揮。 4.規范功能。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法律來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范,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法律目的的實現除依賴國家強制力外,還必須依賴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構建可以使他們自覺按照法律所體現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去規范自己的言行。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1、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 (1)、應培養大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2)、應培養大學生關於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3)、應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和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4)、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2、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1)、進行普法教育,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2)、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①.組織大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大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②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大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法律的內容,提高學法興趣。

③組織大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旁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大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

④組織大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要徹底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的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時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條件。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網上幫你找的哈!!!

⑵ 如何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一、從小做起,樹立法律意識。
二、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
三、觀看法制宣傳視頻或者電視節目,增強法律意識。 四,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活動和志願活動,親身體驗實踐,增強法律意識。

⑶ 如何增強法律意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齊心協力,共同建設,法治峽山

1、要有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2、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3、培養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4、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5、應培養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6、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⑷ 結合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談談自己的法制觀。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據此,我們可以將大學生法律意識表述為: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是積極的,能動的。這種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同層次和組成部分,正如劉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徵,又有自己的特徵,同時還區別於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就其主體而言,大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於其他社會群體或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於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雖然客觀上講,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法律意識必然包括法律思想體系的理論內容,但就實際狀況而言,在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法律思想體系理論內容的比重還是較低。

⑸ 如何加強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英盛觀察法律意識乃社會法制之根本,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立及正常運行依賴於法律意識的完善。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強弱,直接關系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快慢,甚至決定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當前,與中學生有關的違法犯罪案件明顯增多,除了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刻不容緩,必須從根本上加強和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所謂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性認識,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實際上支配人們法律活動的思維方式。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體現在他們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權威,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的思想觀念。它是中學生對法律問題的自覺反映。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學習中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法律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依法治國條件下,法律意識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先導觀念。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對於推進我國法治化進程,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保證中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要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五育並舉,德育為首」,道德教育在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其行為不僅要受到法律規范的約束,更多的還要受道德規范的引導和調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引導、榜樣的示範及人們的信念來維持,道德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但道德與法制密切相關,許多道德規范就體現在法律條文之中。如果中學生普遍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具有高尚的理想與情操,那麼學校的法制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有效地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應當採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如主題班隊會,以案說法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講座、演講、徵文等競賽活動,組織和舉辦展覽會、報告會、演講會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自覺地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預防和減少中學生違法犯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應當強化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著重抓好學生在日常行為方面依法辦事的養成教育。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知法、愛法、守法、用法。強化日常行為的法律意識,採取系列有效措施,填補養成教育空白,掃除學生法律意識盲點,使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培養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要和法制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眾所周知,法制教育是培養中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形式。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最重要場所。中學法制教育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工程,對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普及法律知識,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進而達到自律,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變化時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斷是非的能力也較弱。因此,中學法制教育主要是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使其了解法的作用和我國法制的原則,樹立憲法權威的觀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的觀念。同時,使他們懂得公民應依法辦事,違法必須受制裁,從而提高其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在中學法制教育內容上,要注意從公民與法律、道德與法制、民主與法制、國家政權制度與法制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以及個人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的教育。要著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守法用法意識,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

⑹ 家庭如何培養增強子女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生活中就要提醒孩子,不要特意說,要不知不覺中,就讓孩子知道,比如,不能玩火,你只說內不能,孩子會想,為什麼不許呢,我一定要試下會是什麼樣的,所以,要告訴孩子後果,多看看中央12法制頻道,裡面很多內容對家庭,對自己都有意義的案例,還有道德與法,一邊看,一邊給孩子講,而且自己也要做到,以身做則,看電視的時候,有可能孩容子看不懂,你加以講解,有圖像,再有你的說明,孩子會很快理解的,並記的牢固,在自己遇到一些事的時候,就會出現電視中出現的場景,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了

⑺ 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法律意識只是讓人遵法守法 。
社會責任感對人要求更高更多,要求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素質有教養。
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看懂了嗎

⑻ 什麼是社會責任感如何加強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裡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具體點說就是社會並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主要路徑

1、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教育,而在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教育也應該作為其主要途徑。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策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感道德建設。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從細節入手,讓孩子初步認識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家長還應該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公民社會責任感。

2、其次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發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從幼兒園、義務教育一直到學業結束,學生在學校不僅要接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還應該接受完整的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校、教師應該以提高公民素質為目標。

從思想道德、責任意識、法律意識、集體意識、社會屬性等角度對學生開展教育,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後,能夠成為一個符合和諧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

3、再次是社會教育。社會是一所學校,它對於公民的教育是實用且有效的,學校雖然也會針對公民社會責任感進行教學培養,但是其教學內容相較於社會實踐則顯得沒有說服力。

學生在進入社會後,會接受社會的洗禮,並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國家的發展階段,並面臨多元化社會價值理念對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沖擊,進而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公民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

(8)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擴展閱讀

公民社會責任感相對薄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在政治領域,官僚主義仍然存在,個別地方官員將國家公器作為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通過權錢交易破壞市場的公平性。近年來落馬的貪腐官員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

此外,政績工程、懶政庸政等現象的存在也破壞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在經濟領域,經濟利潤最大化成了許多企業經營發展的「金科玉律」,在市場競爭中,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的產品充斥其中,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文化領域,資本的大量湧入摧垮了一些文藝工作者的人文情懷,大量抄襲、盜版的作品充斥市場,使得精品文化資源越來越少;

在思想道德領域,部分公民個人誠信意識薄弱,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崇洋媚外等價值觀成為其指導思想、行為主導,從而造成了公民道德素質的滑坡。

⑼ 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共有四個重要意義:
1.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和認識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掌握我國憲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積極學法,嚴格守法,主動用法,覺護法。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在的行為變為覺的行為,從而意識到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把法律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終實現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導向功能。我們正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前,社會主義法制基礎相當差,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我們雖加快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步伐,但仍未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過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規已經不適應不斷發展的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強執法(包括司法)更顯迫切。立法的前提條件是客觀條件的需要,這里的客觀條件除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之外,還包括公眾的法律意識的現狀。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們相關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果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處在較低的層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即使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因此而增加法的實施成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與法律實施的關聯程度較大,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
3.評價功能。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覺依法辦事,覺維護法律尊嚴。而就法的適用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專門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切實有效和公正、及時的實施。在這里,主要體現的是評價功能,即對行為的正確與錯誤,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實施是否有效做出價值判斷,從而影響法制建設的進程。當然,由於大學生缺乏判斷和辨別復雜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在做價值判斷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評價功能的發揮。
4.規范功能。統治階級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法律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范,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法律這一目的的實現除依賴國家強制力外,還必須依賴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因為國家強制力僅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識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在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因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構建可以使他們覺按照法所體現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去規范己的言行。

熱點內容
立水橋律師 發布:2025-02-11 15:58:04 瀏覽:364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尋親路 發布:2025-02-11 13:34:31 瀏覽:770
刑法的私塾pdf 發布:2025-02-11 13:12:04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