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意思
Ⅰ 不追究法律責任是什麼意思
你這個概念說的有問題吧,法律責任有刑事責任、民事責任還有行政責任。如果內廣泛說,雖然容你的行為違法了法律的明文規定,但是出現了法定的免責事由,那麼就不追究你的法律責任,但是會出現不追究刑事責任,但是要你進行民事賠償,並不是完全的免責
Ⅱ 法律負擔是什麼意思 與法律責任的區別 謝謝
法律負擔,這個詞白話講就是依照法律規定要負責、承擔的義務,比如交通事故中有錯的一專方,要負擔沒錯屬的一方的維修費用、醫療費用,通常這個負擔是可以轉移、取消和替代的;
法律責任 是指法律規定中,你必須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是不能被取消、替代和轉移的,比如子女有責任給父母養老,這是作為子女的責任,你不能因為自己日子不好就不負這樣的責任;
在比如殺人犯,應當承受他違反法律(殺人)的責任,這個責任是不能被他人替代、轉移和取消的,即便是這個殺人犯為國家立了大功,國家赦免他,也僅僅是(因為立大功而)不處罰他,而不是取消他殺人,這個行為本身是違法的認定,和他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Ⅲ 法律責任競合的意義是什麼啊
責任競合是指由於某一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事責任,這些民事責任被數個法律規范調整,彼此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在民法中,責任競合常常表現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競合是法律上競合的一種,它既可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上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也可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之間的競合。
責任競合的特點:
(1)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
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別追究,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2)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
如果是數個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法律規定,並且符合不同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則應針對各行為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按責任競合處理。
(3)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行為人雖然僅實施了一個行為,但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規范,符合數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導致了數個法律責任的產生。
(4)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如果數個法律責任可以被其中之一所吸收,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吸收了其行政責任;或可以並存,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與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同時追究,則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
當責任主體的數個法律責任既不能被其中之一所吸收,也不能並存,而如果同時追究,顯然有悖法律原則與精神時,就發生法律責任間的沖突,產生競合。
(3)法律責任的意思擴展閱讀:
1、法律責任競合產生的原因:
因為不同的法律規范從不同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於法律規范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規范,面臨數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
在民法上,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存在明顯區別,如責任主體與受害人之間是否存在合同關系,違反的是約定義務還是法定義務,侵害的是相對權(債權)還是絕對權(物權、人身權等)等。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區別只能是相對的,典型的如產品責任案件,生產或銷售有缺陷產品致他人損害,會構成侵權責任,而如果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則會又構成違約責任。
2、法律責任競合的處理
(1)一般規則
對於不同法律部門間法律責任的競合,一般來說,應按重者處之。如果相對較輕的法律責任已經被追究,再追究較重的法律責任應適當考慮折抵。
(2)法律實踐中的做法
目前在實踐中,法律責任的競合較多的是指民事上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對這種法律責任競合的性質及法律上如何處理,理論上存在爭議,各國的法律規定也有所不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即在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其中一種責任提起訴訟。
Ⅳ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內屬於法容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法律責任的意思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Ⅳ 法律中的自行承擔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中的自行承擔責任是指由行為人或者當事人本人自己承擔損害的後果。
Ⅵ 法律責任的免除是什麼意思
法律責抄任的免除,也稱免責,襲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而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從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免責形式: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在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全部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Ⅶ 法律責任對法實施的意義
是因違反會計法律所應承擔的責任。會計法對於法律責任有專章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年1月21日六屆人大九次會議通過,1993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修正,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修訂)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一般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特定責任】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特定責任】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五條【特定責任】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特定責任】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監管部門瀆職責任】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泄露檢舉情況的責任】違反本法第三十條【檢舉】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依法處罰】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Ⅷ "責任"的法律意義是什麼
法律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行為人因此內要受到兩個容或兩個以上的法律的管轄,並根據管轄法律的規定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權利人可選擇適用相關的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責任競合的意義有
:因為不同的法律所維護的社會秩序及追求目標不同,所以不同的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很可能是不一致的。傳統的合同法確認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只是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而對違約人同時違反了其他法律的規定缺乏管轄的依據,於是只得追究其違約責任,而不能追究其更為嚴重的其他法律責任。現行合同法規定了法律責任競合制度,如果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合同的約定,同時又違反了其他法律的規定,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時,受損害方可選擇適用合同法或其他法律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以更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Ⅸ 法律責任的定義和出處
1.法律責任的概念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種含義。廣義的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同義,如每個公民都有遵守法律的責任(義務),人民法院有責任(義務)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等。狹義的法律責任,專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某種法律上帶有強制性、懲罰性的責任。這種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密切聯系,即凡是進行了違法行為的人,都必須對國家和受害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追訴性的責任,我們在這里論述的也正是這種責任。
2.法律責任的特點
法律責任不同於其他的社會責任如政治責任、道義責任等,具有如下主要特點:(1)法律責任與違法行為相聯系,只有對違法者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違法是承擔法律責任的根據,不構成違法,不承擔懲罰性的責任。由於無過錯而不構成違法,但是造成損害的,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補償性的責任。(2)法律責任主要是一定國家機關代表國家對違法者實行法律制裁的根據,在法律上應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對不同的違法行為,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不同,違法者只對其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規定的相應責任。(3)法律責任體現了違法者與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它意味著一定的國家機關要代表國家查清違法行為的性質、特點、情節;它具有國家強制性,是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障的。因此,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和國家授權的專門機關來追究法律責任,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此項權力。(4)法律責任還意味著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性反應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