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組織加工法律責任
⑴ 委託加工合同管轄法院如何規定
根據現行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涉及到委託加工合同的法院管轄問題包括以下幾種:
1、以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為原則。
2、以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為原則。合同履行地包括合同簽訂雙方任何一方所在地、實際加工業務開展地、收取加工貨款所在地等方式進行綜合認定。
3、約定管轄方式原則,常見如約定合同簽訂地法院管轄、交貨地法院管轄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⑵ 委託方是否需要承擔代加工單位的生產安全風險
委託方相當於僱傭方,所以他們是應該承擔加工單位的生產安全的,雖然他們只需要承擔一部分,但是也需要有一點。
⑶ 如果沒有生產許可證,委託別的公司代生產,請問會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和後果
可以
需要找有資質(計量器具製造許可證)的廠家幫忙生產,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便可以,但需要做下委託備案;但是你找到的生產廠家沒有資質的話,就是違法的,後果自負。
委託加工備案程序:
一、委託企業申請備案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 、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有效營業執照,經營范圍應當覆蓋申請委託加工備案的產品;
2 、申請委託加工備案產品涉及產業政策的,應符合產業政策有關要求;
3 、已簽訂了有效委託加工合同並公證,且委託加工合同必須明確委託企業負責全部產品銷售。
二、被委託企業申請備案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 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有效營業執照,經營范圍應當覆蓋申請委託加工備案產品;
2、已獲得生產許可證;
3、已簽訂了有效委託加工合同並公證,且委託加工合同必須明確委託企業負責全部產品銷售。
三、委託企業和被委託企業共同向雙方所在地省級許可證辦公室提出備案申請,並提交以下備案申請材料:
1、《計量器具製造許可證委託加工備案申請書》一式二份;
2、委託企業和被委託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
3、被委託企業的生產許可證復印件;
4、公證的委託加工合同復印件。
(3)委託組織加工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2017年6月,國務院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簡化審批程序:取消包括輸水管、蓄電池在內的19類產品事前生產許可,電熱毯、摩托車乘員頭盔等產品轉為強制性認證,不再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同時下放8類產品由地方質監部門實施。經此一「砍」,生產許可證取消、轉認證、下放幅度達50%。
2015年以來,國務院持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已從最初的487類縮減到目前的60類,許可前置條件大幅取消。
生產許可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一、政府設定的門檻會為企業進入市場帶來一定障礙;
二、取得生產許可證需要企業滿足在生產規模、生產能力、技術規范方面的要求,而在這一論證過程中,企業會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和財力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中共政府法制信息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進一步壓減生產許可
⑷ 我是食品銷售企業,委託某食品廠生產加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根據委託合同上約定的雙方權利義務來界定行政責任。
食品委託生產有很多種具體情況,應該根據委託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來分析產品質量問題是由委託方還是受託方造成的,比如食品質量問題是委託方在合同中提供的產品質量標准、原料配方、檢測方法、生產工藝等的選擇等因素造成的,那麼應由委託企業承擔由此導致的產品質量責任。
如果食品質量問題是因為受託方在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疏忽或失誤造成的,則應由受託方負責。
(4)委託組織加工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食品生產環節後期的清潔消毒,可以參考《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對硬體、軟體都有要求和規定。針對不同產品要求的嚴格程度或具體措施又有所不同。若對食品的特性了解不足就會出現管控失誤的問題。
2、有必要在鑒別食物風險特徵基礎上細化《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中相關條款的執行要求才能做到有效清潔和消毒。
3、不同食物有不同風險,比如高風險食品在加工的時候溫度管控一般要低於10攝氏度,保溫的食品保存則要求60攝氏度以上,冰箱里拿出來食物的再加熱需達到70攝氏度以上才比較安全等。
⑸ 代加工公司 需要承擔的法律法規責任
當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你需要核查委託加工項目是否符合食品加工必須的法律法規要求;是否有侵權行為;是否對方提供的原料是否及生產出的產品是否不會對公眾產生危害等
⑹ 受委託組織行使職能時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由誰承擔
受委託組織行使職能產生的法律責任,由委託機關承擔。在行政授權中,被授權組織在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行政職能是是行政主體,具有與行政機關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被授權組織以自己名義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能,並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職能的行為對外承擔法律責任,在非行使行政職能的場合,不享有行政權,不具有行政主體的地位。在行政委託中,受委託組織不是行政主體,它行使一定行政職能必須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且由委託行政機關對其行為向外部承擔法律責任。
⑺ 委託加工飲料出現質量問題如何確定責任方
食品工廠。
我們先來看下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責任進行界定的法律條款。
《食品安全法》第四條: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依據這個條款,食品質量安全由生產者和經營者承擔責任,如果是在生產環節出現的質量問題,責任由生產方承擔;如果由於經營者(委託方)貯存方式不當,導致產品的質量問題,則由經營者(委託方)承擔。
201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對於委託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更為明確的界定。《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 「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委託生產食品、食品添加劑的,應當委託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的生產者生產,並對其生產行為進行監督,對委託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負責。受委託方應當依照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標准以及合同約定進行生產,對生產行為負責,並接受委託方的監督。」
從這個法條,可以梳理出以下內容:
第一、委託方對委託加工的食品安全負責。
第二、委託方應對受委託方的生產行為進行監督(針對委託加工的食品)
第三、受委託方的生產行為必須符合法規、標準的要求,以及雙方的合同約定。
在實際生產中,委託加工涉及到的各種情況非常多,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將委託加工合同中常見的質量問題進行匯總。
1、原料、包裝材料不合格所導致的責任——可以在合同中明確,由原料和包材提供方承擔因此帶來的一切損失,包括貨物損失和賠償金,均應在合同中進行准確界定。
2、生產過程不合格所導致的責任——可以在合同中明確應由受委託方承擔責任,並規定具體的賠償方式。
3、貨物驗收——可以在合同中明確檢驗的方式、地點、承擔檢驗的部門或者機構、檢驗的指標、相應的產品執行標准要求以及完成檢驗的最後時間。
4、產品貯運——可以在合同中明確:對於驗收合格的貨物,在保質期內的貯運期間,出現的質量問題由委託方承擔。
5、監督方式——可以在合同中明確委託方對受委託方的具體監督形式和工作要求。
6、產品標簽——可以在合同中直接界定為委託方承擔責任,但是受委託方應對標簽進行進貨檢驗,如果發現異常,應通知委託方。
7、交貨周期——應在合同中明確不能按時交貨,責任方相應的賠償責任,同時也應註明由於不可抗力原因的免責條款。
8、賠償——由於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或者賠償,應在合同中明確責任方具體的賠償形式和金額。
⑻ 代加工食品法律責任主體怎麼確認
委託方和受託加工方都是法律責任主體方,雙方承擔連帶責任。
消費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委託方和受託方提起訴訟要求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⑼ 關於飼料異地委託加工,國家或地方有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啊
現有一部分飼料加工廠因為飼料加工標准不達標,所以現階段不能生產,而用自己的配方要求到其他達標企業生產,這樣做,是委託方,還是加工方的違法?如何做合法?
⑽ 委託加工合同需要注意什麼
委託加工合同的主要注意事項:1、委託產品的質量標准;2、委託包裝要求;3、原料來源;4、受託加工方的報酬及支付方式;5、違約責任;6、承攬方必須具備履約能力和條件;7、定作方必須明確提出定作物的品名、數量、質量及其他特殊要求,承攬方不得擅自改變定作方的要求;8、訂立合同時要符合法定程序和合同要件要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二十條 委託人可以特別委託受託人處理一項或者數項事務,也可以概括委託受託人處理一切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