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合同的法律效力
1. 如何認定合同的內容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判定合同內容有效的方式:
1、合同主體適格。即合同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2、合同內容及形式不違反法律規定;
3、意思表示真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2. 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
一、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於法律,或來源於道德規范,或來源於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於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是無可懷疑的法律判斷。合同是當事人之間關於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無論民事權利,還是民事義務,都是法律強制力保護之下人們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因而,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內容的合同當然應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否則合同就成了兒戲或與「君子協議」無別。同時,合同也只能從其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立之前合同尚不存在,當然不存在合同的約束力問題,雖然在合同成立前,可能會有復雜的訂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存在著當事人的先契約義務或產生締約過失責任,但它們都不屬合同本身的約束力,而是訂約過程中的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以及先契約義務的法律後果。這里應予特別指出,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不意味著在合同成立之前,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現象發生或存在。其實,要約、承諾行為同樣是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行為,如要約一經發出即不得隨意撤回。在要約有效期內,要約人受其要約的約束。此外新合同法第42、43條所規定的先合同義務同樣也構成了對訂約人的法律約束力。只是,這種約束力屬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它與合同本身的約束力不同。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當然是附有前提條件的,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取得法律約束力,這也是法律概念和法理的邏輯結論。如同法律只承認合法的民事行為才為民事法律行為一樣,法律也只能賦予合法的合同以法律約束力。非法成立的合同不應該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因而也不可能取得法律的約束力。二、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合同的效力是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異常復雜的法律概念。在對它的內涵進行界定之前,有必要首先對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作一分析。所謂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系指當事人對合同的生效約定條件或期限,合同雖已簽訂成立,但並不立即發生效力,而待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時合同才生效。在此,所謂合同的效力顯然已不是指合同的約束力,因為合同的約束力此前已在合同成立時發生。這里的合同效力實指當事人約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發生,在合同生效前,這種權利和義務雖由合同約定,但卻只是一種可能性(附條件的合同)或是將來發生的必然性(附期限的合同),只有在條件成就、期限到來,即合同生效後,它們才變成為一種現實性。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附條件或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或合同時,所稱「效力」、「生效」和「失效」顯然是指此種意義上的效力。陳麗萍、黃川在《論先契約義務》①一文中,稱此種效力為「履行合同之效力」。合同生效發生的正是此效。所謂合同的有效與無效,是指合同因符合或不符合法定條件而發生的法律後果,有效者,即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亦即具有法律的強制力,能夠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無效者即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亦即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不能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在此,有效與無效中的「效力」顯然非指當事人對合同權利與義務的實際享有與承擔,而是指合同的法律約束力。對於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而言,如果這種合同因違法或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應是指合同從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只是合同權利義務的不發生。換言之,對此種無效合同,在約定的條件發生或期限到來前,當事人完全可以有意地阻礙條件的成就或處分期限利益,而此種行為並不為法律所禁止,因為此種合同原本無效。由此可見,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有效合同與無效合同時,所稱的「效」或「效力」,其實就是合同的法律約束力,這正是合同法第56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立法根據。問題和矛盾已經顯現,同一個合同效力的概念,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法律條文中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履行合同之效力,即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另一種涵義是指合同的一般法律約束力,二者究竟何為合同的效力?無論從傳統民法學理探討,還是根據現行民事立法,看來都很難對其中任何一種涵義予以全面否定。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是民法及合同法上最基本的民事制度和理論,恐怕誰也不能懷疑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時,我們也不可能將合同的有效與無效作狹義的理解,即不可能把它拖後解釋為權利義務的是否發生,否則將會出現違法的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以及違法的待批准或待登記合同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荒唐結果。同時,因為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的存在,因為法律、法規對某些合同需經批准或登記方能生效的強制規定,使合同的成立及其法律約束力與合同權利義務之存在肯定會出現過程上的分離和時間上的先後,在此種意義上對合同效力的理解和使用同樣既有深遠的法理傳統,又有著現實的立法根據,要完全摒棄合同效力的此種涵義同樣也是不可能的。由此看來,我們在此問題上的作為十分有限,但仍可有所作為,即在發現對合同效力理解和使用上的矛盾的基礎上,能否建立這樣的理論判斷:合同的效力,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涵義,廣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的約束力,它存在於合同自成立至終止的全過程,合同的有效與無效系指此意。狹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它存在於合同自生效至失效的全過程。附條件或附期限生效或失效的合同、需辦理批准、登記等特別手續才生效的合同中的效力系指此意。至於合同的效力與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者之間不存差異,應是涵義完全相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無論是廣義上的法律約束力,還是狹義上的權利義務的發生與消滅,都是指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強制力和效果,此與法律效力的涵義並無區別。因此合同的法律效力與法律約束力之間的關系,在廣義上說,二者涵義相同,並無實質差異,有的學者對此加以區別和分析,不僅過於勉強和論證無力,反過來倒證明了二者的同一。有文章①認為: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根源於法律效力,合同約束力發揮作用,必須以法律效力為基礎;法律效力是法律自身規定性的集中表現,是國家強制力通常採取的較文明的狀態,合同的約束力是法律賦予的,是法律效力較高級的形態;合同效力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具有較大伸縮性,可由當事人逐步加以改變,法律效力一般不具有此種屬性;合同約束力既要依賴於國家的強制力,又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它的直接介入,而法律效力則不具備此特點。
3. 合同效力有哪些
搜索詞條
合同效力
更多圖片(6張)
合同效力是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產生的約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為四大類,即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中文名:合同效力
性質: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
釋義: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
特色: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分享
基本概念
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對合同當事人產生的必須履行其合同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這個「法律效力」不是說合同本身是法律,而是說由於合同當事人的意志符合國家意志和社會利益,國家賦予當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否則即依靠國家強制力,要當事人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
具體表現
1、合同對當事人的一般拘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2、合同的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合同的效力體現為雙主事人訂立合同的效果意思產生的法律效力,每一個合同的效力都是特定的,各個合同之間的效力都是不相同的。
合同內涵
(1)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成立效力);
(2)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履行效力)。這兩層涵義相互聯系,統一於有效合同之中,同時存在於合同有效狀態之下。後者以前者為前提,當事人失去任一約束,都不利於合同目的的實現。同時,這兩方面的約束力又有區別的必要,並非同時存在於任一合同效力狀態之下。在合同無效的狀態下,二者均不存在;在合同未生效的狀態下,二者產生分離,只存在合同的成立效力,沒有合同的履行效力。合同效力涵義的這種二重性不僅是合同本身的內在要求,也符合國家法律的價值要求。一方面,合同行為過程本身就包括締結合同與履行合同兩個密切聯系又相互獨立的階段,並且各階段的信用要求不同。合同訂立過程中,要求當事人言之屬實,不欺騙對方,善意地安排雙方的權利義務;在合同成立之後履行之前,要求信守諾言,不隨意反言;在合同履行階段,要求當事人有言必行,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與合同約定,可見合同成立約束力內容與合同履行的約束力內容不同。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此可見,合同法明確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既有「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即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束;又有「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即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我國《合同法》將合同生效制度設置於合同成立制度之後,表了法律對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分,也反映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廣義上講,合同生效應包括產生成立效力和履行效力兩重含義。由於合同依法成立,即產生成立效力。因此,從邏輯上分析,不難看出,於合同成立後所說的合同生效,顯然應解釋為履行效力的產生。這樣分析不僅具有理論依據,而且可以解決附條件與附期限的合同,在條件成就前與後或期限屆滿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效力待定合同追認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未生效合同的效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效力內容
效力內容有三:
①從權利上來說,當事人的權利依法受到保護。
②從義務上來說,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否則要承擔違約責任。
③在一定條件下對第三人的拘束力。
合同特徵
①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具有效力,才受法律保護。
②合同效力表現為對特定主體的約束力和強制力。但在一定的條件下涉及第三人。
③合同的效力是法律賦予的,是法律效力的體現。
4. 合同和協議有什麼異同兩者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嗎
協議與合同有什麼區別 ?
答:合同與協議是同一概念,協議是人們一種習慣上的叫法,類似的提法還有契約,如房契、地契。
合同法第2條對合同所作的定義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由此可見,合同就是具有特定內容的協議,用來約定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樣具備上述特徵的協議就是合同。實踐中,合同可以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合同,合同書,協議,協議書,備忘錄,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內容。
5. 試述合同的效力
合同效力的含義 合同效力(Contract Effectiveness)又稱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拘束當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強制力,即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拘束力。所謂法律拘束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而言,即法律以其強制力迫使合同當事人必須按照其相互之間的約定完成一定的行為。合同本身不是法律,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因此不能具有與法律一樣的效力。換言之,合同的法律拘束力並非直接來源於當事人的約定,而是源於法律所賦予的強制力。
合同效力的內涵
(1)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成立效力);(2)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履行效力)。這兩層涵義相互聯系,統一於有效合同之中,同時存在於合同有效狀態之下。後者以前者為前提,當事人失去任一約束,都不利於合同目的的實現。同時,這兩方面的約束力又有區別的必要,並非同時存在於任一合同效力狀態之下。在合同無效的狀態下,二者均不存在;在合同未生效的狀態下,二者產生分離,只存在合同的成立效力,沒有合同的履行效力。合同效力涵義的這種二重性不僅是合同本身的內在要求,也符合國家法律的價值要求。一方面,合同行為過程本身就包括締結合同與履行合同兩個密切聯系又相互獨立的階段,並且各階段的信用要求不同。合同訂立過程中,要求當事人言之屬實,不欺騙對方,善意地安排雙方的權利義務;在合同成立之後履行之前,要求信守諾言,不隨意反言;在合同履行階段,要求當事人有言必行,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與合同約定,可見合同成立約束力內容與合同履行的約束力內容不同。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此可見,合同法明確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既有「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即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束;又有「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即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我國《合同法》將合同生效制度設置於合同成立制度之後,表了法律對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分,也反映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廣義上講,合同生效應包括產生成立效力和履行效力兩重含義。由於合同依法成立,即產生成立效力。因此,從邏輯上分析,不難看出,於合同成立後所說的合同生效,顯然應解釋為履行效力的產生。這樣分析不僅具有理論依據,而且可以解決附條件與附期限的合同,在條件成就前與後或期限屆滿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效力待定合同追認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未生效合同的效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合同效力的生效條件
一般認為,合同的效力源於合同有效,即合同符合國家法律的價值要求,其效力源於法律的賦予,法律對符合其規定要求的合同賦予約束力。法律不僅賦予依法有效合同具有約束力,也賦予依法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以約束力。只不過法律賦予了有效合同同時具有前述兩個方面的約束力,僅賦予依法成立但未生效合同具有不擅自毀約的一個方面的約束力而已。法律賦予生效合同的效力實質是在合同已具有成立效力的基礎上增賦了履行效力;由此可以推論,合同成立效力的基礎是合同依法成立;合同履行效力的基礎是合同依法生效,合同兩個方面的效力基礎,就其產生的依據來說,具有同一性,均源於法律的賦予,但就其產生的基礎來說,不具有同一性,成立效力以合同成立為基礎,履行效力以合同生效為基礎,這兩方面的效力均系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和體現。由於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分屬於兩種不同的合同事實,因此不僅合同成立效力與履行效力發生的基礎不同,而且合同成立效力與履行效力發生的具體條件也不同。合同成立效力產生的條件是合同成立。
依通說,合同成立的要件有二:一是具有雙方締約人;二是締約人對主要條款達成合意。由此可以推論,此二條件即為合同成立效力的具體條件。所謂依法成立的合同,意為同時具備此二條件。合同履行效力產生的條件是合同生效。依通說,合同生效的要件有四:一是締約人具有訂立合同的相應行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真實;三是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四是符合特定的形式要求。由此可以推論,此四條件即為合同履行效力的具體條件。所謂依法有效合同,意為具備此四條件。合同法雖然沒有直接規定合同的生效要件,不是對合同沒有生效要件要求,而是通過規定不符合生效要件合同的立法方法,同樣能夠達到明確合同生效要件的目的。同時,我國《民法通則》已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合同法律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之一,同樣應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要求。上述分析表明,依法成立的合同不等同於依法有效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的表述,不能清楚地表明依法成立的合同與依法有效的合同的區別,也未能明晰合同的成立效力與合同履行效力的區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建議修訂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當事人不得擅自毀約。依法有效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相當於法律的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
6. 無效合同具有哪些法律效力
論無效合同的法律效果有:
1、無效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約束;
2、當事人應當及時返還因該無效合同而取得的財物,無法返還或沒有必要再返還的,應當由獲益一方對受損方折價補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7. 什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應
合同具有法律效應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簽定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
2.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3.簽定的合同、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效力性法律規定(如,不得違反公序良俗,說白了就是公共道德秩序)。
4.合同或協議內容不損害國有、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
(7)論合同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只要雙方同意合同書上的內容並在上面共同簽字的,就具有法律效力,對雙方都有拘束力。
但是,合同要具有法律效力,還要注意合同內容不能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能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不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另外,有一些特殊種類的合同是需要到國家相關部門登記才能生效的,例如專利轉讓要到專利局登記等,這種情況一般在你這種合夥做生意中可能涉及較少的。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8. 只有書面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嗎
並非只有書面合同才有效力。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無論口頭合同還是書面合同,只要是當事人依法訂立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