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行為都能引起法律責任嗎
1. 民法上的自助行為,必須是要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中的請求權嗎
不是的。包括但不限於請求權,只要是合法的權益都行。
【解讀】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其合法權益,在情況緊迫的情形下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是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它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公認可的行為。
一、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目的要素。1、權利人是為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採取措施。這就要求權利人採取自助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若是違法的或不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或權益則不適用自助制度,這樣的權利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中也是不可能給予正當的法律救濟的。2、這種基於自助產生的請求權利還要受到相關法律規定的限制,法律規定不得強制執行的請求權不得通過扣押或毀損手段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進行自助。
(二)情勢要素。這主要是要求一種採取措施的狀態條件,即,情況緊急,如果不採取自助行為,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將受到無以彌補的或是以後難以實現的損害。只有在此情形下,方可進行自助來進行維權。
(三)方法要素。一般有兩種手段:第一,對物的扣押和毀損。自助人可以通過扣押侵權人的物品的方法迫使其對自己權益的損害加以補救。但是這也必須在義務人沒有表示或根據其反應得知其並無意進行賠償或是補救的,才能採取該措施。第二,限制人身自由。只有在義務人有潛在逃亡危險而又別無他法的情形下方可為之。
(四)限度要素。作為一種私力救濟的方式,與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一樣,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至於這個限度的衡量標准,應當以自助人請求保全的權利大小為准。
(五)及時申請要素。這個條件主要是指,權利人在採取自助行為之後要及時的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請予以處置,將扣押的財務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交由法院或有關機關,請求為適當處置。
二、自助行為的法律後果
正當的自助行為的行為人對其行為引起的後果不承擔民事責任。像此規定,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中有所體現,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對於他人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者,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是正如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一樣,不能完全排除行為人的不正確不適當的行為,而在此情形下產生的損害後果,行為人是應該要承擔的,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自助行為錯誤。這主要是指行為人錯誤判斷,以為發生了債務人逃跑、轉移財產或是其他看起來將要造成自己權益的侵害,又來不及想國家機關請求援助而實施的針對性侵權行為。因而,對因錯誤舉動造成的損害行為人應承擔全部責任。
(二)自助行為過當。行為人在實施自助行為時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如因為行為人的扣押行為中管理不善而使對方受到損失,只要行為人超過必要的限度,給不法侵害人或債務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那麼根據過錯責任原則,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申請不及時。因為行為人沒有及時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請,延誤處置時間,給債務人或不法侵害人
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時,行為人除了解除當前針對侵害人的措施之外,行為人應該對不法侵害人或債務人不必要的損失承擔民事責任。
(四)濫用自主權利。主要是指行為人出於主觀惡意,不符合自助行為的要件,違法對他人或債務人實施措施的侵害行為。自助行為的設立就在於更好的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一種有限制的私力救濟措施,所以決不允許以自助為幌子侵犯公民的人身、財產權,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應該受到法律嚴格的保護,不容任意侵犯。
三、我國民事立法應確立自助制度
隨著隨著法治的健全,國家權力的加強,特別是民事主體人格獨立及尊重人格的法律思想的發展,在現代法治中,各國均原則禁止債權人私自對債務人的強制執行,在債務人不能履行義務時,權利人只能訴諸國家機關請求保護,否則,應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但是,法的精髓在於對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情況緊迫,權利人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事件,如果不允許權利人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救濟,對債權人的保護就會出現漏洞和偏差。因此,在一些國家,除注重運用公權力保護權利人利益之外,還允許特定情況下權利人的自力救濟,此即自助行為。國外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對自助行為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民事立法確立自助制度,有重大的法律意義。
第一、即使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一些當事人在民事權利受到損害時,也會自發地採取保護自身的行動,但因這些行為缺乏法律指導而往往失去合適的限度或是盲目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反而引起不應有的侵權糾紛。因此,如果我國的民事立法規定了自助行為制度,明確了實施自助行為的條件以及違反了該條件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不僅可以使自發的自我保護行為得以引導,而且還可以有效抑制自助行為的濫用。
第二、權利人在情況緊迫,且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只有允許採取自助措施,,使權利人請求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得到切實的保護,從而避免或減輕對自己財產或人身權利的侵害。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頻繁,債務人逃避應履行的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法律上允許行為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自助行為,則會迫使義務人履行其義務。而且,對少數品質差,法制觀念淡薄的人可以起到懲戒的作用,從而也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
2. 自助行為的意思
法律分析: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 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 如何看待網紅直播被觀眾催喝葯,朋友次日宣布離世,觀眾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需要。
在我國,雖然刑法並沒有對鼓動他人自殺等行為進行明確違法定性,而教唆、幫助自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罪,在法學界也是有爭議的。
但不管怎麼爭議,鼓動、起鬨與教唆他人自殺,都有兩個不可否認的典型特徵:一是教唆與起鬨、鼓動者主觀上構成漠視生命甚至殺人的故意;二是起鬨與鼓動、教唆他人自殺,有相應嚴重的後果。比如他人本來不想自殺,但起鬨者的刺激促成了他們的自殺等。
基於此,起鬨與鼓勵,引誘與教唆他人自殺,明顯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必要。
「網路直播」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在網上提供電視信號的觀看,例如各類體育比賽和文藝活動的直播,這類直播原理是將電視(模擬)信號通過採集,轉換為數字信號輸入電腦,實時上傳網站供人觀看,相當於「網路電視」。
另一類是人們所了解的「網路直播」:在現場架設獨立的信號採集設備(音頻+視頻)導入導播端(導播設備或平台),再通過網路上傳至伺服器,發布至網址供人觀看。
2021年4月23日消息,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網路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5月25日起施行。
4. 法律的免責的理解問題
免責多用在犯罪案件和行政違法案件中。民事案件,如果原告起訴要追究責任,是不能不負責任的,如果原告不起訴相當於給對方免責。
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即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法律責任。對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督促法律關系的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債務,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不訴免責。即所謂「告訴才處理」、「不告不理」。 在我國,不僅大多數民事違法行為是受害當事人或有關人告訴才處理,而且有些輕微的刑事違法行為也是不告不理。在法律時間中,還有一種類似不不訴免責的免責方式,即在國家機關宣布有責主體須承擔法律責任的情況下,權利主體自己主動放棄執行法律責任的請求,必須注意,作為免責形式的「不告訴」必須是出於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自由意志。如果「不告訴」之不作為是在某種壓力或強制環境下作出的,則不構成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條件和依據。
3,自首、立功免責。即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責任。
4,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這種免責的理由是違法者在歸責之間已經超前履行了第二性義務。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即基於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協商同意的免責,即所謂「私了」。這種免責一般不適用於犯罪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僅適用於民事違法行為。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事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自助行為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法律責任。
7,人道主義免責。權利是以權利相對人即義務人的實際履行能力為限度的。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在有責主體無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即使人民法院把法律責任歸結於他並試圖強制執行,也會因其不能履行而落空。
5. 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是不是屬於自助免責
不屬於。
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的確在刑法和民法中都可以作為抗辯事由,但並非免責事由。根據法理學,免責是以法律責任存在為前提的。如果法律責任根本就不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法律責任的免除。
因此,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不屬於免責條件。
另:請注意的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不屬於自助行為。自助行為一般是對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適用條件、行使方式均有所不同。
6. 自助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嗎
您好!目前公布的民法總則還沒有明確規定民事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自助行為的性質屬於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於其是權利。私力救濟分為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上述的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就是自衛行為。
如能更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7. 民法中,自助行為和自衛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民法中,自助行為和自衛行為的區別:
一、自助行為和自衛行為定義不同。自衛行為,是指由高度缺乏的需要或長期未獲滿足的需要引起的挫折、沖突及緊張之類的應激行為反應。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
二、自助行為和自衛行為性質不同。自衛作為一種阻卻違法的理由,是指當一個人受到他人的即時非法打擊並沒有機會為其抵抗打擊而訴諸法律時,而對侵犯者採取合理的武力打擊以防衛自己不受身體傷害,其在這種情況下對加害人的打擊是合法的,不成立任何犯罪。
自助行為的性質屬於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於其是權利。私力救濟分為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上述的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就是自衛行為。
三、自助行為和自衛行為實施的條件不同。自衛中的武力行為的使用,必須首先具有對方的暴力行為,或至少自衛者合理地相信他人的非法暴力行為的存在。非法的暴力行為一般包括犯罪行為,如謀殺、非預謀性殺人、企圖的謀殺的毆擊、襲擊等,和侵權行為(一般是毆打和恐嚇),對合法的武力不能使用暴力進行自衛。
8. 什麼是自助行為,其是否構成侵權
您好,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事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財產或人身施加的為法律和社會功德所認可的強制行為。
自助行為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必須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2)必須情事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3)必須不得超過必要限度;(4)必須為法律和社會功德所認可;(5)必須事後及時提請有關部門處理。自助行為是侵權責任的一個抗辯事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9. 自助行為的適用限制為哪些
摘要 第二,來不及公力救濟。之所以自助行為可以不違法,不構成侵權,就在於公力救濟保護不夠,需要私力救濟的補充。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情況緊急或者有關管理機關正在假日,無法尋求公力救濟。比如,債務人在國內欠有大額債務,馬上就要登機了。如果可以馬上通知有關機關自然可以不採取自助行為對債務人的人身加以拘束,可是正值夜間,無法及時通知警察機關則可以採取自助行為。當然,對於這種「時機緊迫」的判斷需要當事人自己盡足夠的斟酌義務,由其自己承擔判斷失誤的法律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