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學費
1. 法律碩士進!有沒有人可以詳詳細細的告訴我到底哪些學校招法律碩士,各自的方向和學費
肯定是浙大的碩士好。浙大好像沒有公費,師范大學有沒有,不太清楚。你可以查查這兩個學校的招生簡章,裡面應該有學費的說明。目前法律碩士很少有公費的了,除非是那些地理位置不太好的學校。
2. 法律碩士還選擇什麼考研學校不用太好的學校,能考上最好!
您好,158教育在線為您服務!
教育市場只存在法學碩士一種商品的情況下,希望繼續深造的學生只有一種選擇,法律碩士專業的設立打破了這種獨家壟斷的局面。老子有雲:少則得,多則惑。我們的考生會不會也陷入這樣的困境中呢?經過論證,我得出的答案是不會,但是有一個前提--每個考生都是理智的,並且知道如何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法學碩士的招生對象是具有本科或同等學歷的大學畢業生,沒有專業的限制;法律碩士的招生對象是具有本科或同等學歷的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法律專業畢業生不得報考法律碩士。國家對法律專業大學畢業生的限制是明智的,既避免了法律碩士入學過程中的不公平競爭,又提高了法律碩士的整體素質,同時國家設置法律碩士專業的目的--培養復合型人才--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實現。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非法律專業畢業生報考法學碩士而不是法律碩士的現象,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理由不外以下這兩種:第一,為了從事理論研究;第二,法學碩士不收高昂的學費,經濟上可以節省很大的一筆開支。表面上看來,這兩條是足夠充分的,但是稍加分析之後,你會發現沒有一條站的住腳。
第一條的成立需要兩個限制條件:1 讀法律碩士將不會從事任何的理論研究;2 研究做到法學碩士的水平就已經足夠。第一個限制條件沒有必要討論,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法律碩士不做也做不了理論研究。第二個限制條件如果成立,那些報考法學碩士的非法律專業的考生將來是不應該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因為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具有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任一學位即可,他們沒有必要在開始起步時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而且在理論上,法學博士應該是按照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來錄取的。對於想繼續深造的法律碩士,非法律專業背景對於學術中的創新具有先天的優勢,而法學理論的進步與創新是必然的趨勢。關於這一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近年來的長足發展已經有了定論。可能有人會堅持說:做學問,法學碩士的理論水平也夠了。我不否認法學碩士的理論水平不夠,因為博士的頭銜對於認真做學問的人而言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但我們不妨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法學碩士畢業後一心一意的從事理論研究工作。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2000年畢業的101名法學碩士中,只有12人以法學碩士的身份從事了教學和科研工作,比例不到8%,65%的畢業生都從事了實務工作。在12名進入教學科研機構的人員當中,大約又有一半左右可能是從事學校的行政工作。所以,真正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法學碩士非常的少,想繼續深造或做研究的都選擇了讀博或出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沒有法律碩士專業以前,法學碩士的最主要作用是為社會輸送實務人才。可見,非法律專業背景的考生報考法學碩士立志從事理論研究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條理由只會在不能用經濟分析眼光看待問題的人的腦海中成立,因為他們沒有區分財富的現值和未來值。打個比喻,你現在有100元,這是現值;10年後,這100元可能會變成150元,這是當初100元的未來值,在理論上現在的100元和10年後的150元是完全等價的。反過來說,10年後你將擁有150元的財富,意味著現在你已經擁有了100元的財富了。現值和未來值之間是可以通過計算方法相互折算的。
現在假設一個非法律專業的考生打算報考法律專業的研究生,他是考法律碩士還是考法學碩士合算呢?這里仍然以北大法學院為例。如果這個考生的學習能力相當的不錯,那麼認真努力半年,他可能就會被錄取為法律碩士。但是,如果他想考取法學碩士,他就得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因為他首先必須得自學完法律本科的主幹課程,按照北大法學院本科生的教學計劃,這一階段大約需要兩年。所以,粗略的算來,考法學碩士僅僅在時間值上就至少比考法律碩士要多花一年半的時間。這僅僅是個保守的數字,我的身邊充斥著這樣的贊揚之聲:我的朋友,某某某,在北大蟄伏了三年,除了讀書聽課之外什麼都不做,一心要考上北大法學院,在前兩(或一或三甚至更多)次失利的情況下,今年終於如願以償。真讓人感動,我們應該為他感到驕傲。在為他感到這里的驕傲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這樣做到底值得與否。
同樣一個非法律專業的考生,考取法律碩士可以節省將近兩年的時間,而考取法學碩士可以節省大約50000元。用兩年時間換取50000元,這個買賣表面上顯得並不賴,實質上吃的虧很大。假設有兩個考生,一個在23歲大學畢業時考取了北大法律碩士,另一個在23歲大學畢業後額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考取了北大法學碩士。短期的結果是第一個考生將會比第二個考生提前兩年工作,長期的結果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在給定平均壽命和工作年限相同的情況下,第一個考生將比第二個考生多工作兩年,沒理由認為誰比誰一定長壽或者工作壽命更長。假定兩人都工作到65歲,第一個考生的工作經歷按照時間排序為:1,2,......38,39;第二個考生的工作經歷按照時間排序為:1,2,......36,37。兩者一比較你會發現第二個考生比第一個考生少工作了最後的第38和第39兩年。參照世界上任何一個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律師收入水平,年長的資深大律師收入都是很高的,這同律師職業本身的工作性質有關。第一個考生在開始時多支付的50000元是用來換取比第二個考生多工作最後兩年所獲得的收入。現值50000元在42(讀書的3年加上工作的39年)年後的價值是多大呢,經濟學家用實證的方法測算出在一個發展比較穩定的社會里,年均實際利率大約是2%,根據2%實際利率計算出50000元的未來值大約是114862元。但是40年後一個已工作了37年的資深律師的最後兩年的實際收入可能會是多少呢,具體數字可能不好枉加猜測,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今天的一個已工作了20年的從名牌法學院畢業的律師的收入水平,我相信絕大多數都遠遠高於114862元,這僅僅是現值。所以單純從經濟的角度而言,一個非法律專業的畢業生棄法律碩士而取法學碩士是極不明智的舉措。
既然以上兩點理由都不能成立,又如何來解釋非法律專業考生報考法學碩士的現象呢?真實的原因是:第一,法學碩士教育開展已經有20餘年的歷史,而法律碩士是近幾年才開始正規招生的。也就是說在法律碩士開辦之前,一個考生如果想獲得一張較高層次的法律專業的文憑,他除了法學碩士之外別無選擇。但是當法律碩士出現之後,他為什麼還執迷不悟呢?因為他是欲罷不能,他的沉沒成本太大。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一旦投入就沒有辦法收回的投資。只要該考生自信下一年肯定能夠被錄取,他就有繼續努力的動力和理由,畢竟先前已經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再說我們也不能先驗的認為每個考法學碩士的考生,在其轉考法律碩士的時候都能考上,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現實情況中就是有學習能力的高低之分。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北大法學碩士的錄取比例相對法律碩士較高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法學碩士教育開展了20多年,而招生人數的相對較少必然使考生一年比一年為多從而造成了大量的考生積壓,由於沉沒成本的緣故使得考生不捨得放棄。分子沒有多大變動,而分母以加速度增長,錄取比例不低反而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只要法學院在今後的法律碩士招生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負責任的態度,20年後的法律碩士的招生比例就決不會比現在的法學碩士低。
第二,法學界充斥的關於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孰優孰劣的爭論使得一些考生誤入歧途。如果不是真誠的想僅以法學碩士的身份從事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那麼某些考生的選擇恰恰反映了他們在分析自身前途問題上的短視。既然是推行市場經濟,就應該對市場的發現和糾錯功能有信心,偏見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灰飛湮滅。處在一個變動的時代,被偏見所迷惑從而不能正確的把握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考生實在算不得精英。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報考法律碩士絕對是非法律專業又喜歡法律的考生的明知之舉。當然,由於現實生活的復雜性,也可能存在特殊情況。但我相信上面那些分析還是具有普遍性的。希望考生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實現自己考研利益的最大化
如有疑問,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3. 西南財經大學法碩值不值得讀
熱愛抄法律的話,就去讀,為了找好工作,最好別去了,現在法碩是很熱門也很多報考,具體的你可以查看的它的歷年招生人數。
《2018西南財經大學628法學綜合一(含法理學、憲法學)考研專業課復習全書》(含真題與答案解析)
《2018西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一考研專業課復習全書》(含真題與答案解析)
如何想要考的話,復習資料可以看看下吧
4. 西南財經大學法碩怎麼樣
西南財經大學法碩專業是該學校的優勢專業,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法回學學科在全國600多所法學院答系中並列第21位,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為B類。
西南財經大學法碩專業所屬的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是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校外法學教育實踐基地」; 教育部「法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法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西南財經大學法學碩士專業的硬實力。
(4)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學費擴展閱讀: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擁有全國首家以信息工程學和統計學進行法治理論與應用研究的「法治量化與信息工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國內金融法方面唯一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法治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環境與資源法學」科研創新團隊。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積極推進「以科研促教學」、「研學合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發展思路。通過實施科研精品工程,強化科研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學院教師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質量。
5. 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學費多少
學習年限及學習方式
專業學位名稱
學習年限
學習方式
法律碩士(J·M)
3年
不脫產學習
1 、在職 JM 學制為 3 年,學習方式為不脫產。學業優秀且提前修滿學分者,可申請提前畢業。
根據學生錄取後的實際情況及要求,學習方式具體分為以下兩種:
(1)每學期集中 6--8 周時間住校學習(集中班);
(2)每學期集中 12--14 周在晚上和周末走讀學習(周末班)。
2 、研究方向:(1)民商法;(2)經濟法;(3)刑法;(4)訴訟法;(5)國際經濟法;(6)行政法等。
3 、第 1 — 4 學期為課程學習時間,第5 學期為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和撰寫時間,第 6 學期為論文答辯時間。
4 、教學方式以課程教學為主,兼采講座、報告、專題討論等形式,重視和加強案例教學。
5 、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入學時即為每個學生配備雙導師,學院在本院遴選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教師和在法律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或政府官員共同作為專業導師,承擔理論和實務課程的教學、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論文寫作和就業等。
6、富有財經特色的課程設置。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西方經濟學》、《法務會計》、《證券與投資》、《稅法》、《人力資源管理》等財經管理類專業的理論和實務課程。
7 、實行學分制。修滿規定學分,撰寫學位論文並經答辯通過,由我校按學位條例和學位申請程序審定,頒發由教育部統一印製的法律碩士( J.M )學位證書 。
十、學費:人民幣28000元。分兩次付清,首付不低於50%
6. 法律碩士報考哪個學校好
第一批(八所院校)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的法學院實力雄厚,對任何讀書的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個夢想。
北大跟人大一樣,每學期開設的講座很多,經常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和律師去講課,很吸引人。不過北大法碩,對廣大的貧下中農來說,他收的學費確實太貴了。除了4萬多的學費,畢業論文答辯還要另外交錢,沒有生活補貼,性價比不是很好。需要注意的:報考北京大學不能保證一定在北京上學,每年分數排名在後的要去深圳研究生院。關於北大深院:
1、同樣是法律碩士,其他學校收費每年或5000或8000或10000不等,本部也只有14000元。但每年北大深院是22000元。懸殊甚大。
2、盡管有個別優秀的老師來深圳上課,但在整體上,其師資、圖書、體育設施等嚴重欠缺,和本部相比差距較大。
當然,如果有意在南方的廣州與深圳工作(很有錢的城市,法律職業也比較發達。)同學,我覺得去深圳讀書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真心做學術的這年頭也不多!
中國人民大學
培養法碩歷史悠久,實力雄厚,是第一批開始招收法碩的學校之一。
人大每年報的人在2500以上,錄取率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從04年開始招生規模縮減將大大提高報考難度。學費不便宜,往年(現在已經沒有了)有20左右的公費名額,公費分數線在370左右。另外人大由於宿舍比較緊張,所以不解決住宿,但學校最後會盡力想辦法解決的,人大每年在大運村給安排部分住宿,那邊環境很好,學習生活都很方便,離人大也不遠。
人大對就業工作非常重視,每年人大法碩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人大畢業生向來有去國家機關的傳統,人脈很廣。03年結業的形勢不太好,又遇上了非典,但是單單就人大法碩的就業來說,還是不錯,比法學總體會好一點。去機關的最多,佔一半以上。留北京的也很多,一班因為應屆生比較多,三分之二上都留在了北京。去部委的不少,中紀委、工商總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公安部、質檢總局、審計署、國務院對台辦等;回省的很多都在省廳機關,或者在一些大單位的省級機構,如保檢會分會。有部分去了公檢法,如北京市高檢,一中院,區級法院。去銀行也比較特別多,除了北京也許去廣州的最多,有廣州日報2個,市委辦公廳,人事廳,中行深分,廣東中行等等。還有部分去了企業,象什麼中興,大唐之類的。
人大法碩只有2年,這是全國唯一的,早畢業早就業,未嘗不是好事!
中國政法大學
大量的公費和地處北京,吸引了千萬學子,是該校難考的最重要的原因。再次,他是中國最大的專業法律大學,校友多,就業不錯,最後學費也不高,性價比比較高。所以中國政法大學報名人數比較穩定,一直維持在2000人左右。不利的地方是政法的法碩上課地點在昌平,離市區較遠,坐公共汽車需要2個小時左右時間,也有可能喪失一些交流、聆聽知名教授授課、找兼職實踐的機會。
對外經貿大學
硬體很好,就像上海的復旦,吃的好,住的好,還在繁華的朝陽區,離CBD中心近,宿舍還有鳳凰衛視看。國際法實力雄厚,與經濟有關的學科以及與外貿有關的學科實力很強大,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貿大名氣沒北大人大響,但學費不貴,就業不錯(主要去「國」字型大小的大型企業以及跨國公司以及與經貿有關的國家機關),是值得報考的學校之一。
吉林大學
03年宣傳的比較多,法律碩士們也很團結,學校對法碩培育也比較重視,在BBS上吉林大學法學院的老師還專門開設一個專欄介紹吉大的情況。04年有2200人報考,這跟吉林大學對法碩的重視程度和雄厚的法學實力是分不開的。但吉大的缺點也很明顯:地域較差,東北三省的重工業比較發達,但服務業太弱;就業信息的獲得有限,從其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看,大部分人留在了吉林省工作-在中國,就業的地區性歧視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消除;外部聲譽方面與原來的法學四大天王中的其他幾位相比已經有所下滑。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與吉林大學比較相似。原先可能對法碩不太重視,不過現在有所改觀,新設立了以院長曾令良為首,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莫洪憲等為副的法律碩士培養中心(各校現在幾乎都已經成立獨立的「法律碩士管理中心」等類似的專門機構,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法碩師姐師哥抗爭的結果。),其中有曾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律師的教授指導實習,有律師事務所和弱勢群體救助中心可供實習,任課老師都是至少在武大小有名氣的中青年教授博導,師資力量還可以。
不過由於法律碩士還屬於新興事物,甚至在一些任課老師中仍存在誤解,教理論法學的老師大都對法碩薄有微詞,而教行政法,刑法等課的老師則較重視法碩。武大整個校風很自由,有最漂亮的校園,到櫻花開放的時候,確實很美-武漢大學是全國最漂亮的校園。
華東政法學院
我國歷史最悠久也是實力最強的法學教育-「五院四系」。「五院」是:中國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東政法學院。「四系」是:北京大學法律系、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
這些才是現在我國法律教育的頂峰所在。甚至可以有點誇張的說,只有這五院四系的法學畢業生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法學「科班出身」。
優越的地理位置,全國的經濟中心,自由法制的社會氛圍,上海自然很有魅力!在上海開設法律的大學不少於10家,但只有華政在這五院四系之中,復旦法學院的上升勢頭很強,不過至少現在他的法學教育實力還不能和華政相比。華政有法學教授40多位,博導數十位,法學博士點四個。考華政容易一些,因為招生名額多。如果不想去北京,選擇華政也是不錯的。
西南政法大學
傳統的法學院,深厚的歷史底蘊,學術特點體現務實。03總人數259人,按生源地分5個班,住宿為新裝修宿舍,約30平米,帶衛生間,水房,201電話,寬頻介面,空調,傢具與床一體,費用1200/年。
西政是有理由驕傲的,強大的法學科研實力,輝煌的法學業績,大量優秀的法學畢業生分布全國各地,讓法律院校汗顏的「西政現象」等等。當然,也有地理位置偏僻,降為「地方隊」的尷尬,但仍舊無法掩蓋它在法學界的地位!04招生規模很大,而其地域的局限又掩蓋了其在就業方面和傳統人脈方面的優勢,一部分考生會選擇其他院校,另外由於不提供生活補助、獎學金和公費醫療,吸引力在下降。但說實話在法律系統中,他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第二批(五所院校)
廈門大學
環境一流,在那裡上三年真的一點都不虧。廈門經濟不錯,法學院實力雄厚,是第二批招生的,廈大的就業也不錯。
南京大學
學費很低,就業很好,南大的牌子也不錯。雖然南大法學院實力是確實比不上人大北大,但因為江蘇是一個經濟大省,南大的法碩在本省就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南大法碩學習氣氛特別刻苦,很另人欽佩。基本情況:
1、招生名額一直控制在80左右。
2、有十個公費名額,不用交培養費和住宿費,均為應屆生,每月享受研究生補助。
3、對自費生和委培生提供國家助學貸款。
4、復試公平,嚴格的差額復試。
5、外地生提供住宿,五人一間,每人600/年。
6、授課老師都是最受歡迎的老師,與法學碩士的配置完全相同。
7,第一學年末分配導師,每個導師大約帶5名左右。
中山大學
新生進中山大學,首先學校給我們介紹中大歷史,校訓和中山先生的精神。法學院在中大歷史不是很久,在中國不算前幾名,但肯定不算差的法學院。對法碩也非常重視。另外中大招生廣東省考生佔多數。
中南政法學院
中南政法大學法學實力一般,但幸運的是它與別人合並成立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為原來5大政法院校中唯一的211院校,這樣在學校硬體,資金投入方面無疑佔了一些優勢。
西北政法學院
業內人士都知道西政的實力不錯。大家都在研究生樓上住,收費一模一樣。宿舍按級分不按專業分,一個宿舍四個人有陽台有空調。各方面都不錯。03年有近30個公費名額。
第三批(九所院校)
復旦大學
藉助上海的優勢,前景不錯。復旦的學生在上海就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對全國各地想去上海發展的學生來說,吸引力特別大。不過應屆生人事檔案調入學校,外地生員戶籍調入學校;非應屆畢業生一律不轉戶口和檔案。
浙江大學
給的我感覺就是「三美」:美食、美女、美景。浙大就在西湖邊上,風景很美,伙食也不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女就不用說了吧。基本情況:
1、法學院在合並以前屬於杭大,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浙大有雄厚的資金,在引進人才和教學質量方面可謂不遺餘力。浙大的強項是法理學、憲法和行政法,其中李龍,孫笑俠,林來梵都是國內外著名學者。在民商法方面,原來確實比較弱,但是馬上將變得「強大的不能再強大」,原因是法學院即將引進幾位超重量級的人物。在刑法方面,今年增加了碩士點。
2.對法碩的教學非常重視,每天上午都是課滿,有的老師說相比法學碩士,更喜歡法碩。每兩個人跟一個導師,學習上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去問。壓力挺大,因為法碩和法學碩士一樣,要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才能發學位證書。不過這體現了浙大培養方案的嚴謹務實。
3.待遇方面,與別的研究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往界生沒有補助與醫療保險。住的是碩博樓,居住氛圍感覺不錯。
黑龍江大學
無論地理位置還是法學實力都是很一般,還不如遼大,估計是為了照顧東北三省的緣故,各省都有且只有一所法碩院校;如果想留在黑龍江工作,還是可以考慮的。
湘潭大學
實力一般,師資還可以,歷史悠久,適合附近考生或者有意去廣東一帶工作的學生報考,經濟實惠,就業主要去南方的廣州深圳佛山等,法學實力比湖南大學強,有幾個在法學界響當當的人物,入他們的法學院院長邱興隆教授,知識產權的馮曉青教授,還有幾個國家級或省級的青年法學家。
四川大學
法律系傳統上有一定的實力,就業方面亦可。同時因在西部,分數線不可能太高,且自主劃線,有望降分錄取。每年都接受調劑。
安徽大學
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蘇州大學
蘇大的法學實力較強,歷史更是悠久,可以追溯到國民黨的動武大學法學院,加上蘇州異常發達的經濟實力(比省會南京發達的多),就業很不錯。
山東大學
在山東是絕對的老大,其他學校和它水平差距很大,合並後實力和吉大有一拼,師資力量強大。就業顯然也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
鄭州大學
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第四批(六所院校)
清華大學
法學樓非常氣派,我估計大門口的那幾跟柱子一根就值幾百萬。法學院資金雄厚,發展很快,對法碩非常重視,學院從03年開始加大力度注重法碩的培養。住宿條件不錯,女生三人一間,男生兩人一間,一般是一個法碩和一個法學研究生住一起。不過招生人數比較少,每年報考的人數比較多,所以難度大。考上的都非常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學風是有目共睹的。往年的畢業生就業不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些大的企業事業單位都有人去了。但由於不是傳統法律名校,整體實力還遜一些,畢業生以後發展不象人大北大吉大那樣有人脈支撐。另外清華大學在深圳設了一個研究生分院,那邊招100的法碩。不過有人反映那邊的情況不是特別理想,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很大。
南開大學
法碩可以選修任何法學的課程,無論是研一還是研二的,只要教室可以坐的下。老師是南開法學院最好的老師,因此師資問題是不用考慮的。上課的地方是南開教學設施最好的地方—模擬法庭,是法碩專用的教室。法碩的統一教材是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組織編寫的,每本書的撰稿人都是本領域的權威人士。法碩研究生都住在校外,因為學校住宿條件有限,法碩也安排在校外住宿。四人一間,單獨衛生間,有電扇,每人一個書桌和大衣櫃還有一個貯物箱。條件還是不錯的。實力一般,但牌子好就業好啊,是天津考生第一選擇.
山西大學
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蘭州大學
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雲南大學
地方太過偏遠,雖然雲大實力很強,但現狀不好,又因為出了馬事件,未來發展前景堪憂,就業方面也受地域限制多多。
遼寧大學
對法碩還是比較重視的,在大連與沈陽就業還是很有區位優勢的。
第五批(十一所院校)
貴州大學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海南大學
實話實力一般,但海南做為一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是他的一個賣點,今年報考人數不多,接受調劑。
河南大學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更何況還有法律實力名氣更強的鄭大。
湖南大學
實力一般,歷史悠久,適合附近考生報考,經濟實惠。
南京師范大學
地理位置不錯,江蘇省經濟實力很強,法學實力也不錯,法理學、訴訟法學蠻有實力,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就是他們法學院的院長公丕祥教授。
江西財經大學
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
煙台大學
地理位置好,自然環境一流,民商法學實力在全國很有影響,有幾個著名教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在北京,就業渠道穩定,很強的軍事院校色彩,以後會越來越受到考生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
2002年6月才成立法學院。交大04年是第一年招法碩,在宣傳上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他的吸引力在於二年半二萬元學費上,這在第一檔高校中,無疑是很低的,而上海的地緣優勢也是很強的!這無疑會成為很多考生報考的目標。他的缺點在於他不是法學傳統強校,在業內人脈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新增招生單位中最受期待的,當然他的吸引力一是傳統法學實力強悍,二是地處北京的優勢,三是未來的就業期望較高,四是他們有意在法碩教育探索方面作出一點貢獻!05年不招生,估計與去年的招生丑聞有關吧。
7. 請問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法學)有沒有獎學金學制幾年
千萬不要去,法學專業已被教育部亮紅燈了。再說這個學校以經濟,金融,會計為主。如果你是考上會計,金融,經濟專業的研究生,那強烈建議你去。法律就算了嘛,不法學院在財大根本就說不上話,畢業了法律專業也不好找工作,有關系另當別論哈。建議不要去,也建議你考財大的會計哈!
8. 西南財經大學的研究法律碩士在職雙證研究生怎麼樣
首先:整體不錯,西南財經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院校,實力雄厚,擁有雙證對以後的就業和發展,都有幫助。
簡介:
西南財經大學(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於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入選「2011計劃」、「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是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體、金融學為重點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被譽為「中國金融人才庫」。
西南財經大學始於1925年創建的上海光華大學。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愛國怒潮中,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愛國師生脫離該校,擁戴張壽鏞先生創辦光華大學。校名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卿雲歌》),象徵著復興中華、反抗帝國主義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1938年,光華大學在抗戰烽火中由上海內遷成都,成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為私立成華大學。1952年私立成華大學改為公立,調入部分院校或系科組建四川財經學院。1960年分設四川財經學院和四川科學技術學院,1961年合並更名為成都大學。1978年恢復為四川財經學院。1979年由四川省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主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
在學校辦學歷程中,胡適、周有光、錢鍾書、徐志摩、葉聖陶、謝霖、陳豹隱等大師曾於此著述立言;彭迪先、李孝同、梅遠謀、劉洪康、楊佑之、湯象龍、王叔雲、劉詩白、曾康霖等經濟學家於此傳道授業。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攜光華、柳林兩校區,轄地2300餘畝;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2600餘人;開辦33個本科專業,下設27個學院(中心、部);擁有專任教師1380餘人。
9. 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學費是多少獎學金比例。。。謝謝。。。
不錯的財經特色法學院,但具體學費多少、獎學金政策如何,以當年的招生簡章為准,8月份左右發布,再去看看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相關文章查詢相關文件,另外,結合《永平法碩擇校3因素論》進行分析,會對西財有更准確的認識。
參考資料:永平法律碩士就業網
10. 考研法碩新增的好不好考 +200分
新增的法碩顯然比普通的法學碩士好考。
以前,法學碩士是給應屆生准備的,法律碩士是給在職的人准備的。二者互不幹涉。
新增的法碩,應屆生可以報考,並且全日制、有雙證,但學費參照原來的法律碩士。因此應屆生不喜歡考,在職的又考不了。競爭不太激烈,只是要多掏銀子了。
這里有個2009年法學學科全國排名,僅作參考,你可根據自己的實力報考,如果覺得自己實力一般,可考慮20名以後的學校。
學校代碼及名稱 排名 得分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 90
10053 中國政法大學 2 84
10001 北京大學 3 79
10486 武漢大學
10183 吉林大學 5 73
10003 清華大學 6 72
10276 華東政法大學
10384 廈門大學 8 71
1052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10 69
10335 浙江大學
10036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2 68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10041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4 67
10246 復旦大學
10284 南京大學
10610 四川大學
10726 西北政法大學 18 66
10034 中央財經大學 19 65
10055 南開大學
10212 黑龍江大學
10285 蘇州大學
10423 中國海洋大學
10459 鄭州大學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10611 重慶大學
10730 蘭州大學
80000 中共中央黨校
10030 北京外國語大學 29 64
10140 遼寧大學
10272 上海財經大學
10286 東南大學
10561 華南理工大學
10010 北京化工大學 34 63
10079 華北電力大學
10247 同濟大學
10421 江西財經大學
10593 廣西大學
10619 西南科技大學
10651 西南財經大學
10699 西北工業大學
10736 西北師范大學
10327 南京財經大學 43 62
10475 河南大學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10497 武漢理工大學
10657 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