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合同需要公證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需要公證才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4-26 15:59:41

⑴ 沒有經過公證的協議有法律效力

沒有公證的協議有法律效力,目前尚未有規定必須公證後某類協議才能生效。並且雙方當事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簽署協議為其真實意思表示,且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不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屬於有效合同。
法律分析
簽的協議不公證也是有效的。協議並不是非要公證才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只要符合生效要件的,不公證也是有效的。只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協議的內容並未違反法律規定,那麼,只要雙方就基於自願的原則達成了書面協議,該書面協議無論是否做了公證,均具有法律效力。只是,經過公證的協議在證明力上更高。有下列情形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雙方當事人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有效。雖然沒有公證,但是該合同仍然有效。只要雙方協商一致,不違反法律規定,簽字蓋章就具有法律效力,公證不是必須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⑵ 租賃合同不經過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房屋租賃合同沒有經過公證有法律效力。房屋租賃屬於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利益即被認定為有效,是否進行公證不影響房屋租賃合同本身的效力。
【法律依據】
《公證法》第二十五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辦理公證,可以向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行為地或者事實發生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及不動產的公證,應當向不動產所在地的公證機構提出。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⑶ 合同是必須公證處的公證才有效嗎

不是一定要到公證處公證,合同才具有效力。

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合同的成立需要的條件主要有:

1、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所謂訂約主體是指實際訂立合同的人,他們既可以是未來的合同當事人,也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訂約主體與合同主體是不同的,合同主體是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他們是實際享受合同權利並承擔合同義務的人。

2、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必須是「依法」進行的。所謂「依法」簽訂合同,是指訂立合同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由於合同約定的是當事人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而權利和義務是依照法律規定所享有和承擔的,所以訂立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如果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法律就不予承認和保護,這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目的就不能實現,訂立合同也有失去了意義。

3、當事人必須就合同的主要條款協商一致。即合同必須是經過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所謂協商一致,就是指經過談判、討價還價後達成的相同的、沒有分歧的看法。

4、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要約承諾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規則,也是合同成立必須經過的兩個階段。如果合同沒有經過承諾,而只是停留在要約階段,則合同未成立。

(3)合同需要公證才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合同有效要件

一、意思表示真實

在一般誤解等情況下,合同仍為有效。在重大誤解時,合同則可被撤銷。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合同可被撤銷。在因欺詐、脅迫而成立合同場合,若損害國家利益,合同無效;若未損害國家利益,合同可被撤銷。

二、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將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作為合同的有效要件,一方面可彌補社會發展使法律調整出現的漏洞和脫節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利於醇化社會道德倫理和整肅社會風氣。

三、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合同標的決定著合同權利義務的質和量,沒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積極的意義,應歸於無效。合同標的可能,是指合同給付可能實現。合同標的確定,是指合同標的自始確定,或可得確定。

四、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這一要件要求當事人能夠了解合同的狀況和法律效果,對保護其合法權益和減少糾紛均具有意義。 自然人簽訂合同, 原則上須有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得親自締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簽訂,但有如下例外:

1、可獨立簽訂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利益,或被免除義務的合同;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簽訂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合同;

3、可獨立簽訂日常生活中的格式合同或事實合同,如利用自動售貨機、乘坐交通工具、進入游園場所;

4、簽訂處分自由財產的合同,如學費、旅費等由法定代理人預定使用目的的財產和處分;

5、其他徵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按照我國原來的法律規定及其理論,法人簽訂合同嚴格地受其宗旨、目的、章程及經營范圍的制約,超過經營范圍的合同無效。這種做法受到了學說的批評,現已有所發展。

⑷ 合同,但沒有到公證處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版應當辦理批准、登權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必須經過公證才生效,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合同都未經過公證,但依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比如現在經常在咱們生活中遇到的房屋買賣合同,依法需要經房屋管理行政機關登記才生效,但並不需要經過公證。
所以,合同有沒有到公證處公證,並不影響其法律效力。

⑸ 購房合同一定要公證才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購房合同一定要公證才有法律效力。房屋買賣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只要滿足雙方主體適格、雙方意思表示真實一致以及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利益即被認為是有效的。屋買賣合同可以進行公證,公證過的房屋買賣合同具有更強的證據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十一 條 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

(一)合同;

(二)繼承;

(三)委託、聲明、贈與、遺囑;

(四)財產分割;

(五)招標投標、拍賣;

(六)婚姻狀況、親屬關系、收養關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經歷、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有無違法犯罪記錄;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證據;

(十)文書上的簽名、印鑒、日期,文書的副本、影印本與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

⑹ 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是否需要公證才有效

房屋買賣協議不需要經過公證才有效,依法成立即生效。房屋買賣協議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只要意思表示真實以及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利益即被認為有效。通過公證具有更強的證據力,但並不是公證賦予了其法律效力,雙方應當自行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到房管部門辦理房屋登記手續。
【法律依據】
《公證法》第二十五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辦理公證,可以向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行為地或者事實發生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及不動產的公證,應當向不動產所在地的公證機構提出。
第三十條
公證機構經審查,認為申請提供的證明材料真實、合法、充分,申請公證的事項真實、合法的,應當自受理公證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當事人出具公證書。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⑺ 一份協議是否必須經過公證處公證才有法律效應

不一定需要公證。簽訂協議書的主體要合法,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內容要符合法律規定,意思表示真實, 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這樣的協議書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根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有些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只有經過公證,才發生法律上的效力,公證處辦理的這一類公證就是法定公證。

(7)合同需要公證才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必須要公證的情況:
因房地產贈與、繼承、遺贈申請房地產登記的,有關當事人應當向登記機構提交有關事實或者合同的公證文書。 房地產權利人是自然人且委託他人申請轉讓、抵押登記的,應當向登記機構提交有關的公證文書。當事人約定合同經公證生效的,應當向登記機構提交有關合同的公證文書。

⑻ 協議公證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協議公證後具有法律效力。
簽訂協議書的主體要合法,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內容要符合法律規定,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這樣的協議書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根據法律或者相關法規的規定,有些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只有經過公證,才發生法律上的效力。
公證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證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對公證的法律效力,相關法律均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法定證據效力,法律明確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強制執行效力,是指對公證機構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如債務人不履行,債權人可持公證書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而不再經過訴訟程序;
3、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某些法律行為必須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公證即成為相應的法律行為設立、變更、終止的必備要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熱點內容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
全國法院系統學術 發布:2025-02-09 08:24:34 瀏覽:770
論民法的精神 發布:2025-02-09 08:24:31 瀏覽:389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