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寫舉報郵件會法律責任嗎
❶ 外企為什麼總是用郵件,是為了留證據嗎
不光是外企,好多公司在工作對接時都要求用企業郵箱發郵件,而非口頭、QQ、SKYPE等形式,這樣除了可以顯示正式些,也為了留下工作記錄,日後出現問題可供查閱。
❷ 在公司越級發郵件申訴,會有什麼後果
要看你在什麼樣的公司,要是外企的話這個是很嚴重的違規行為,外企對於這種越級行為是相當抗拒的,國內的企業還好,主要看你越級的內容是什麼。
❸ 我在網上郵件群發,郵件數量發的多是不犯法,如果內容是舉報貪污的,敢群發么會有法律問題么
如果內容不實或者涉及國家秘密,有可能承擔責任。拋開這些不說,群發郵件舉報貪污沒有意義,完全可以向紀檢委、檢察院、公安局舉報,向媒體揭露。
❹ 通過email溝通的Offer的法律效力的問題
早拒絕早心定,因為法律規定電子文檔也是書面的一種,是書面勞動合同就能產生法律效專力屬。勞動合同具有人身性,你如果簽了兩份,到時候出事產生糾紛特別麻煩,後果嚴重,有可能既違約又丟了工作。現在最多才到試用期,很好辭的,沒事兒的話也去了心病,大點的企業一般都有閑著沒事兒的法律顧問,別著了他們的道。
❺ offer的法律效力的問題
公司的offer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約,即向應聘者發出的簽訂勞動合同的請求。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的,要約不得撤消。應聘者為了實現訂立勞動合同的目的,已經辭去了原先的職務,即已經為履行勞動合同作了准備工作。這份要約公司已經不能撤消了。如果要撤消,必須承擔因此給應聘者帶來的損失。
2:對於收到紙質offer的應聘者,要注意offer上是否有有權人的簽字或公司蓋章。如果應聘者得到的只是一張簡單列印的紙,可能出現無法得到認可的情況。
3:如果公司的offer沒有明確入職時間,建議先與公司確認入職時間後再辭職。因為沒有明確時間的offer在法律上是可撤消的。
資料拓展: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顯然,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為和事實的效力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所賦予的。只要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就當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2、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3、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資料來源:網路詞條法律效力
❻ 在外企中收到投訴的郵件應不應該回復
應該回復,你最好找一個關系好的同事出面,你迴避。換人是應訴的一個比較常用的方式。
❼ 網上郵件群發,郵件數量發的多是不犯法,如果內容是舉報貪污的,敢群發么會有法律問題么
如果您舉報的內容不屬實,也沒有真實的證據,那麼就會涉嫌違法。
❽ 收到匿名投訴郵件,公司以調查為由要求我提供個人信息是違法的嗎
你是干什麼工作的
被投訴在哪裡
如果都是網上往來信息
小心都是騙子,投訴到你公司的,公司核實被投訴的事實就可以,無需你提供個人信息,騙子太多,無處不在,小心信息被泄露
❾ 因為工作關系,與外企簽訂合同時候沒有蓋章,是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請問:電子郵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合同法
第十一條 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第十六條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❿ 被人冒名寫了舉報信怎麼辦
被人冒名寫了舉報信應先由紀委調查清楚,確為編造誣告,再向轄區公安立案,追究冒名舉報人的法律責任。
冒用他人姓名屬於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應當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如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九條 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