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相關法律知識考題
Ⅰ 現行的化妝品法規有哪些
現行的化妝品法規有哪些?
1.法規:主要有《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1989年9月26日由國務院批准,1990年1月1日起實施。
2.部門規章:主要有《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1991年3月27日衛生部令第13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進出口化妝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43號)、《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2007年7月2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100號令)、《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1993年7月1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12號)。
3.規范性文件:主要有《化妝品衛生規范》(2007年版)(衛監督發〔2007〕1號)、《關於印發化妝品行政許可申報受理規定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09〕856號)、《關於印發化妝品命名規定和命名指南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0〕72號)、《關於印發化妝品行政許可檢驗管理辦法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0〕82號)、《關於印發化妝品生產經營日常監督現場檢查工作指南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0〕89號)、《關於印發化妝品技術審評要點和化妝品技術審評指南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0〕393號)、《關於印發國際化妝品原料標准中文名稱和目錄(2010年版)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0〕479號)、《關於印發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辦法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1〕181號)、《關於印發化妝品新原料申報與審評指南的通知》(國食葯監許〔2011〕207號)等。
4.技術標准:技術標准可分為通用基礎標准、衛生標准、方法標准、產品標准和原料標准幾大類。
(1)通用基礎標准:如《消費品使用說明
化妝品通用標簽》(GB 5296.3—2008)、《化妝品分類》(GB/T 18670—2002)、《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09)、《化妝品檢驗規則》(QB/T 1684—2005)、《化妝品產品包裝外觀要求》(QB/T
1685—2006)等。
(2)衛生標准:如《化妝品衛生標准》(GB 7916—1987)、《化妝品安全性評價程序和方法》(GB
7919–1987)、《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准及處理原則》系列標准等。
(3)方法標准:如《化妝品衛生化學標准檢驗方法》系列標准(GB/T
7917—1987)、《化妝品微生物標准檢驗方法》系列標准(GB 7918—1987)、《化妝品通用檢驗方法》系列標准(GB/T
13531—2008)、《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准及處理原則 總則》(GB 17149.1—1997)、《化妝品中四十一種糖皮質激素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和薄層層析法》(GB/T 24800.2—2009)、《化妝品中十九種香料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GB/T
24800.10—2009)等。
(4)產品標准:如《發用摩絲》(QB 1643—1998)、《洗面奶(膏)》(QB/T
1645—2004)、《潤膚膏霜》(QB/T 1857—2004)、《香水、古龍水》(QB/T 1858—2004)、《香粉、爽身粉、痱子粉》(QB/T
1859—2004)、《發油》(QB/T 1862—1993)、《洗發液(膏)》(QB/T 1974—2004)、《護發素》(QB/T
1975—2004)、《化妝粉塊》(QB/T 1976—2004)、《定型發膠》(QB 1644—1998)、《唇膏》(QB/T
1977—2004)、《染發劑》(QB/T 1978—2004)、《沐浴劑》(QB 1994—2004)、《發乳》(QB/T
2284—1997)、《頭發用冷燙液》(QB/T 2285—1997)、《潤膚乳液》(QB 2286—1997)、《指甲油》(QB/T
2287—1997)、《洗手液》(QB 2654—2004)、《化妝水》(QB/ T 2660—2004)、《浴鹽》(QB/T
2744—2005)、《發用啫喱(水)》(QB/T 2873—2007)、《護膚啫喱》(QB/T 2874—2007)、《面膜》(QB/T
2872—2007)等。
(5)原料標准:如《化妝品用蘆薈汁、粉》(QB/T 2488—2006)等。
Ⅱ 化妝品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
(2007年版)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化妝品生產企業的衛生管理,保障化妝品衛生質量和消費者的使用安全,依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本規范規定了化妝品生產企業的選址、設施和設備、原料和包裝材料、生產過程、成品貯存和出入庫、衛生管理及人員等的衛生要求。
第三條 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化妝品生產的企業應遵守本規范。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監督本規范的實施。
第二章 選址、設施和設備的衛生要求
第五條 化妝品生產企業應建於環境衛生整潔的區域,周圍30 米內不得有可能對產品安全性造成影響的污染源;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產車間,應與居民區之間有不少於3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
第六條 生產廠房和設施的設計和構造應最大限度保證對產品的保護;便於進行有效清潔和維護;保證產品、原料和包裝材料的轉移不致產生混淆。
第七條 廠區規劃應符合衛生要求,生產區、非生產區設置應能保證生產連續性且不得有交叉污染。
第八條 生產廠房的建築結構宜選擇鋼筋混凝土或鋼架結構等,以具備適當的靈活性;不宜選擇易漏水、積水、長霉的建築結構。
第九條 生產企業應具備與其生產工藝、生產能力相適應的生產、倉儲、檢驗、輔助設施等使用場地。根據產品及其生產工藝的特點和要求,設置一條或多條生產車間作業線,每條生產車間作業線的製作、灌裝、包裝間總面積不得小於100平方米,倉庫總面積應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規模相適應。
單純分裝的生產車間灌裝、包裝間總面積不得小於80平方米。
第十條 生產車間布局應滿足生產工藝和衛生要求,防止交叉污染。應當根據實際生產需要設置更衣室、緩沖區,原料預進間、稱量間,製作間,半成品儲存間,灌裝間,包裝間,容器清潔消毒間、乾燥間、儲存間,原料倉庫,成品倉庫,包裝材料倉庫,檢驗室,留樣室等各功能間(區)不得少於10平方米。
生產工藝流程應做到上下銜接,人流、物流分開,避免交叉。原料及包裝材料、產品和人員的流動路線應當明確劃定。
第十一條 生產過程中產生粉塵或者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的,應使用單獨生產車間和專用生產設備,落實相應衛生、安全措施,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產生粉塵的生產車間應有除塵和粉塵回收設施。生產含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化妝品(如香水、指甲油等)的車間,應配備相應防爆設施。
第十二條 動力、供暖、空氣凈化及空調機房、給排水系統和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系統等輔助建築物和設施應不影響生產車間衛生。
第十三條 生產車間的地面、牆壁、天花板和門、窗的設計和建造應便於保潔。
(一)地面應平整、耐磨、防滑、不滲水,便於清潔消毒。需要清洗的工作區地面應有坡度,並在最低處設置地漏,潔凈車間宜採用潔凈地漏,地漏應能防止蟲媒及排污管廢氣的進入或污染。生產車間的排水溝應加蓋,排水管應防止廢水倒流。
(二)生產車間內牆壁及頂棚的表面,應符合平整、光滑、不起灰、便於除塵等要求。應採用淺色、無毒、耐腐、耐熱、防潮、防霉、不易剝落材料塗襯,便於清潔消毒。製作間的防水層應由地面至頂棚全部塗襯,其他生產車間的防水層不得低於1.5米。
第十四條 生產車間的物流通道應寬敞,採用無阻攔設計。
第十五條 設參觀走廊的生產車間應用玻璃牆與生產區隔開,防止污染。
第十六條 屋頂房梁、管道應盡量避免暴露在外。暴露在外的管道不得接觸牆壁,宜採用托架懸掛或支撐,與四周有足夠的間隔以便清潔。
第十七條 倉庫內應有貨物架或墊倉板,庫存的貨物碼放應離地、離牆10厘米以上,離頂50厘米以上,並留出通道。倉庫地面應平整,有通風、防塵、防潮、防鼠、防蟲等設施,並定期清潔,保持衛生。
第十八條 生產車間更衣室應配備衣櫃、鞋架等設施,換鞋櫃宜採用阻攔式設計。衣櫃、鞋櫃採用堅固、無毒、防霉和便於清潔消毒的材料。更衣室應配備非手接觸式流動水洗手及消毒設施。
生產企業應根據需要設置二次更衣室。
第十九條 製作間、半成品儲存間、灌裝間、清潔容器儲存間、更衣室及其緩沖區空氣應根據生產工藝的需要經過凈化或消毒處理,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適宜的溫度、濕度。
生產眼部用護膚類、嬰兒和兒童用護膚類化妝品的半成品儲存間、灌裝間、清潔容器儲存間應達到30萬級潔凈要求;其它護膚類化妝品的半成品儲存間、灌裝間、清潔容器儲存間宜達到30萬級潔凈要求。凈化車間的潔凈度指標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規范的規定。
採用消毒處理的其它車間,應有機械通風或自然通風,並配備必要的消毒設施。其空氣和物表消毒應採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如採用紫外線消毒的,使用中紫外線燈的輻照強度不得小於70微瓦/平方厘米,並按照30瓦/10平方米設置。
第二十條 生產車間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於200勒克斯,檢驗場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於500勒克斯。
第二十一條 廁所不得設在生產車間內部,應為水沖式廁所;廁所與車間之間應設緩沖區,並有防臭、防蚊蠅昆蟲、通風排氣等設施。
第二十二條 生產企業應具備與產品特點、工藝、產量相適應、保證產品衛生質量的生產設備。
凡接觸化妝品原料和半成品的設備、管道應當用無毒、無害、抗腐蝕材料製作,內壁應光滑無脫落,便於清潔和消毒。設備的底部、內部和周圍都應便於維修保養和清潔。
第二十三條 提倡化妝品生產企業採用自動化、管道化、密閉化方式生產。生產設備、電路管道、氣管道和水管不應產生可污染原材料、包裝材料、產品、容器及設備的滴漏或凝結。管道的設計應避免停滯或受到污染。不同用途的管道應用顏色區分或標明內容物名稱。
第二十四條 根據產品生產工藝需要應配備水質處理設備,生產用水水質及水量應當滿足生產工藝要求。
第二十五條 生產過程中取用原料的工具和容器應按用途區分,不得混用,應採用塑料或不銹鋼等無毒材質製成。
第三章 原料和包裝材料衛生要求
第二十六條 原料及包裝材料的采購、驗收、檢驗、儲存、使用等應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並由專人負責。
第二十七條 原料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要求。企業應建立所使用原料的檔案,有相應的檢驗報告或品質保證證明材料。需要檢驗檢疫的進口原料應向供應商索取檢驗檢疫證明。
生產用水的水質應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的要求(pH值除外)。
第二十八條 各種原料應按待檢、合格、不合格分別存放;不合格的原料應按有關規定及時處理,有處理記錄。
第二十九條 經驗收或檢驗合格的原料,應按不同品種和批次分開存放,並有品名(INCI名[如有必須標注]或中文化學名稱)、供應商名稱、規格、批號或生產日期和有效期、入庫日期等中文標識或信息;原料名稱用代號或編碼標識的,必須有相應的INCI名(如有必須標注)或中文化學名稱。
第三十條 對有溫度、相對濕度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原料應按規定條件儲存,定期監測,做好記錄。
第三十一條 庫存的原料應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有詳細的入、出庫記錄,並定期檢查和盤點。
第三十二條 包裝材料中直接接觸化妝品的容器和輔料必須無毒、無害、無污染。
第三十三條 原料、包裝材料和成品應分庫(區)存放。易燃、易爆品和有毒化學品應當單獨存放,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
第四章 生產過程的衛生要求
第三十四條 化妝品生產過程應當遵循企業衛生管理體系的相關規定,制定相應的標准操作規程,按規程進行生產,並做好記錄。
第三十五條 生產操作應在規定的功能區內進行,應合理銜接與傳遞各功能區之間的物料或物品,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操作或傳遞過程中的污染和混淆。
第三十六條 生產中應定期監測生產用水中pH、電導率、微生物等指標。水質處理設備應定期維護並有記錄;停用後重新啟用的應進行相應處理並監測合格。
第三十七條 產品的原料應當嚴格按照相應的產品配方進行稱量、記錄與核實。稱量記錄應明確記載配料日期、責任人、產品批號、批量和原料名稱及配比量。配、投料過程中使用的有關器具應清潔無污染。對己開啟的原料包裝應重新加蓋密封。
第三十八條 生產設備、容器、工具等在使用前後應進行清洗和消毒,生產車間的地面和牆裙應保持清潔。車間的頂面、門窗、紗窗及通風排氣網罩等應定期進行清潔。
生產過程中半成品儲存間、灌裝間、清潔容器儲存間和更衣室空氣中細菌菌落總數應≤1000 cfu/立方米;灌裝間工作台表面細菌菌落總數應≤20 cfu/平方米,工人手錶面細菌菌落總數應≤300 cfu/只手,並不得檢出致病菌。采樣方法、檢驗方法參照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准》。
第三十九條 生產車間各功能區內不得存放與化妝品生產無關的物品,不得擅自改變功能區用途。化妝品生產過程中的不合格產品及廢棄物應分別設固定存放區域或專用容器收集並及時處理。
第四十條 進入灌裝間的操作人員、半成品儲存容器和包裝材料不應造成對成品的二次污染。半成品儲存容器應經過嚴格的清洗和消毒,通過傳遞口至灌裝環節。存放容器或輔料的外包裝未經處理不得進入灌裝車間。
第四十一條 化妝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原始記錄(包括原料和成品進出庫記錄、產品配方、稱量記錄、批生產記錄、批號管理、批包裝記錄、崗位操作記錄及工藝規程中各個關鍵控制點監控記錄等)應妥善保存,保存期應比產品的保質期延長六個月,各項記錄應當完整並有可追溯性。
第四十二條 生產過程中應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衛生質量監控。生產企業應具有微生物項目(包括:菌落總數、糞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黴菌和酵母菌等)檢驗的能力。
第四十三條 半成品經檢驗合格後方可進行灌裝。
第四十四條 成品的衛生要求應符合《化妝品衛生規范》的規定。每批化妝品投放市場前必須進行衛生質量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
產品的標識標簽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五章 成品貯存與出入庫衛生要求
第四十五條 產品貯存應有管理制度,內容包括與產品衛生質量有關的貯存要求,規定產品必需的貯存條件,確保貯存安全。
第四十六條 未經自檢的成品入庫,應有明顯的待檢標志;經檢驗的成品,應根據檢驗結果,分別註上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標志,分開貯存;不合格品應貯存在指定區域,隔離封存,及時處理。
第四十七條 成品貯存的條件應符合產品標準的規定,成品應按品種分批堆放。
第四十八條 成品入庫應有記錄,內容包括:生產批號、半成品及成品檢驗結果編號。
第四十九條 產品出庫須做到先進先出。出庫前,應核對產品的生產批號和檢驗結果是否相符。出庫應有完整記錄,包括收貨單位和地址、發貨日期、品名、規格、數量、批號等,並對運輸車輛的衛生狀況進行確認。
第五十條 定期將出庫記錄、銷售記錄按品名和數量進行匯總,記錄至少應保存至超過化妝品有效期半年。
不合格品運出倉庫進行處理應有完整記錄,包括品名、規格、批號、數量、處理方式、處理人。
第五十一條 倉庫應設立退貨區用於儲存退貨產品,退貨產品應明顯標記並有完整記錄,內容包括:退貨單位、品名、規格、數量、批號、日期、退貨原因,並保存備查。
退貨經檢驗後,方可納入到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區,不合格產品應及時處理並做好記錄。
第六章 衛生管理
第五十二條 生產企業應建立與企業規模和產品類別相適應的衛生管理組織架構,設有獨立的質量管理部門。質量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和修訂企業各項衛生管理制度,組織協調從業人員的培訓和定期體檢以及產品的質量檢驗工作。
第五十三條 質量管理部門應由經過培訓和考核、且具有化妝品生產經驗和質量管理經驗的人員負責。質量管理部門和車間等有關部門應配備專職的衛生管理人員,按照管理范圍,做好監督、檢查、考核等工作。
第五十四條 生產企業應設置專職的化妝品衛生管理員。
化妝品衛生管理員應掌握國家有關衛生法規、標准和規范性文件對化妝品生產的衛生要求,熟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因素和控制措施,有從事化妝品衛生管理工作的經驗,參加過相關專業培訓,身體健康並具有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明。
化妝品衛生管理員承擔本單位化妝品生產活動衛生管理的職能,主要職責包括:
(一)組織從業人員進行衛生法律和衛生知識培訓,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
(二)制定化妝品衛生管理制度及崗位責任制度,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三)檢查化妝品生產過程的衛生狀況並記錄,對檢查中發現的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行為及時制止並提出處理意見。
(四)對化妝品衛生檢驗工作進行管理。
(五)建立化妝品衛生管理檔案。
(六)配合產品召回、不良反應投訴處理等相關工作。
(七)配合衛生監督機構對本單位的化妝品衛生進行監督檢查,並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八)參與保證化妝品安全衛生的其他衛生管理工作。
第五十五條 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部門應由企業負責人直接領導,設立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的衛生質量檢驗室,負責化妝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檢驗。質量管理部門應配備一定數量的質量管理和檢驗人員。質量檢驗室的場所、儀器、設備等硬體設施至少應滿足化妝品微生物的檢驗要求。
質量管理部門必須設立與化妝品生產規模、品種、保存要求相適應的留樣室或留樣櫃。每批產品均應有留樣,並保存至產品保質期後六個月。
第五十六條 生產企業應按國家相關規定或企業衛生質量標准和檢驗方法對生產的化妝品進行檢驗,並有健全的檢驗制度。檢驗原始記錄應齊全,並應妥善保存至超過產品保質期後半年。檢驗用的儀器、設備應按期檢定,及時維修,以保證檢驗數據的准確。
第五十七條 企業應建立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制度,並指定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管理。
發現任何涉及化妝品衛生質量和化妝品不良反應的投訴應按最初了解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並進行調查,記錄內容包括投訴人或引起不良反應者的姓名、化妝品名稱、化妝品批號、接觸史和皮膚病醫生的診斷意見。如果某一批次化妝品被發現或懷疑存在衛生質量問題或缺陷,為了確認其他產品是否同樣受到影響,需要檢查其他批次產品。
對產品衛生質量問題或不良反應投訴的處理,應詳細記錄所有的結論和採取的措施,並作為對相應批次產品記錄的補充。
化妝品生產出現重大衛生質量問題或售出產品出現重大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五十八條 發現化妝品衛生質量問題或缺陷,可能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時,化妝品生產企業應該迅速、及時採取召回行動。召回的產品應被註明,內容包括品名、批號、規格、數量、召回單位及地址、召回原因及日期、處理意見,並單獨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場所,等待處理決定。因衛生質量原因召回的化妝品,應及時處理。
化妝品生產企業應制定化妝品退貨和召回的書面程序,並有記錄,包括品名、批號、規格、數量、退貨和召回單位及地址、召回原因、處理意見和日期。
第五十九條 化妝品生產企業應有涉及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全過程的各項制度和文件記錄,同時建立文件的起草、修訂審查、批准、撤銷、印製及保管的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質量管理檔案,設有檔案櫃和檔案管理人員。分發、使用的文件應為批準的現行有效文本。已撤銷和過時的文件除留檔備查外,不得在工作中使用。
第七章 人員資質要求
第六十條 管理者及從業人員資質要求:
(一)生產企業的管理者應熟悉化妝品有關衛生法規、標准和規范性文件,能按照衛生部門的有關規定依法生產,認真組織、實施化妝品生產有關的衛生規范和要求。
(二)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人員應經過化妝品生產衛生知識培訓並經考核合格,身體健康並具有從業人員健康證明。
第六十一條 從事衛生質量檢驗工作的人員應掌握微生物學的有關基礎知識, 掌握《化妝品衛生規范》及本企業的產品質量標准,熟悉化妝品的生產工藝和質量保證體系知識,了解化妝品衛生有關法律法規知識,上崗前應經衛生檢驗專業培訓並通過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考核。
第六十二條 從業人員每年培訓應不得少於1次,並有培訓考核記錄。內容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知識、衛生知識、質量知識、化妝品基本知識、安全培訓等。
第八章 個人衛生
第六十三條 健康檢查要求
(一)從業人員應按《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的規定,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必要時接受臨時檢查。新參加或臨時參加工作的人員,應經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參加工作。對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從業人員的管理,按國家《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執行。凡患有手癬、指甲癬、手部濕疹、發生於手部的銀屑病或者鱗屑、滲出性皮膚病者,不得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活動,在治療後經原體檢單位檢查證明痊癒,方可恢復原工作。
(二)應按規定開展從事有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的人員健康監護。
(三)應建立從業人員健康檔案。
第六十四條 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要求
(一)從業人員應勤洗頭、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生產人員進入車間前必須洗凈、消毒雙手,穿戴整潔的工作衣褲、帽、鞋,頭發不得露於帽外。
生產人員遇到下列情況應洗手:①進入車間生產前;②操作時間過長,操作一些容易污染的產品時;③接觸與產品生產無關的物品後;④上衛生間後;⑤感覺手臟時。
正確的洗手程序和方法:①捲起袖管。②用流動水濕潤雙手,擦肥皂(最好用液體皂、洗手液),雙手反復搓洗,清潔每一個手指和手指之間,最好用刷子刷指尖。③用流動水把泡沫沖凈,並仔細檢查手背、手指和手掌,對可能遺留的污漬重新進行清洗。④必要時,按規定使用皮膚消毒液噴淋或浸泡,完成手消毒。⑤將手徹底乾燥。
(二)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人員不得戴首飾、手錶以及染指甲、留長指甲,不得化濃妝、噴灑香水。
(三)禁止在生產場所吸煙、進食及進行其他有礙化妝品衛生的活動。操作人員手部有外傷時不得接觸化妝品和原料。不得穿戴製作間、灌裝間、半成品儲存間、清潔容器儲存間的工作衣褲、帽和鞋進入非生產場所,不得將個人生活用品帶入生產車間。
(四)臨時進入化妝品生產區的非操作人員,應符合現場操作人員衛生要求。
第六十五條 從業人員工作服管理
(一)工作服應有清洗保潔制度,定期進行更換,保持清潔。
(二)每名從業人員應有兩套或以上工作服。
第六十六條 從事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防護應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和標准。生產操作過程中接觸氣溶膠、粉塵、揮發性刺激物的工序應戴口罩。
第九章 附 則
第六十七條 本規范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六十八條 本規范自二〇〇八年一月一日起實施,二〇〇〇年下發的《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同時廢止。
Ⅲ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國家按照什麼對化妝品進行分類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按照風險程度對化妝品、化妝品原料實行分類管理。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
《化妝品管理條例》第四條,國家按照風險程度對化妝品、化妝品原料實行分類管理。
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國家對特殊化妝品實行注冊管理,對普通化妝品實行備案管理。
化妝品原料分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國家對風險程度較高的化妝品新原料實行注冊管理,對其他化妝品新原料實行備案管理。
Ⅳ 化妝品生產的有關法律法規是那些
《產品質量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費》
《反不正當競爭法》
《刑法》
可能就只有這些輔助性法律,具體法律沒有吧
Ⅳ 根據化妝品管理條例國家按照什麼對化妝品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按照風險程度對化妝品、化妝品原料實行分類管理。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
《化妝品管理條例》第四條,國家按照風險程度對化妝品、化妝品原料實行分類管理。
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國家對特殊化妝品實行注冊管理,對普通化妝品實行備案管理。
化妝品原料分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國家對風險程度較高的化妝品新原料實行注冊管理,對其他化妝品新原料實行備案管理。
Ⅵ 化妝品的法律法規是什麼
化妝品的法律法規有《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進出口化妝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和《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具體介紹如下:
1、《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於1991年3月27日衛生部令第13號發布施行,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三十四條的規定製定。
2、《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是為加強化妝品的衛生監督,保證化妝品的衛生質量和使用安全,保障消費者健康制定。1989年9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由衛生部於1989年11月13日發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3、《進出口化妝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
《進出口化妝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於2011年1月1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4、《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
《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務會議通過,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根據2005年9月28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21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按照新修訂的〈廣告管理條例施行細則〉調整有關廣告監管規章相應條款的決定》,《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中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已被修改。
5、《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
《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於2007年7月2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Ⅶ 在國內銷售化妝工具,美容美甲工具有哪些法律法規要求
內容以外,還應了解的法律法規有:
)《;(美容美發業管理暫行辦法》1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2
()《;醫療美容事故處理條例》3()《;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4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5)《。(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6
一旦發生糾紛,與消費者維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5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等。6
為的美容糾紛,能導致不同的法律處理結果。
什麼是美容?消費者應了解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1.
商務部《美容美發業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美容是指運用手法技術、器械設備並藉助化妝、美容護膚等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人體表面無創傷性、非侵入性的皮膚清潔、皮膚保養、化妝修飾等服務的經營性行為,這里的美容不同於《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中的醫療美容,其指的是一般生活美容。而所謂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葯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可見,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廣義上的美容包括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而生活美容又包括美發、化妝等小類別。美發是指運用手法技藝、器械設備並藉助洗發、護發、染發、燙發等,為消費者修剪造型、發質養護等服務的經營性行為。本書重點介紹生活美容與美容糾提供發型設計、
對於如此廣泛意義上的美容,從業人員與消費者除了應當了解前面章節介紹的法律法規
產生美容糾紛的法律行為有哪些?2.
美容糾紛產生後,首先需要分析它是屬於哪一種法律行為的美容糾紛。因為不同法律行
168第三篇美容行業有關法律解答
()由違約行為而產生的美容法律糾紛及承擔的責任。美容服務是一種合同法律關系,是1
一方依對方要求完成一定服務行為或客一種服務合同。所謂服務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
另一方須支付服務報酬的一類合同。在美容服務中,如果美容機構的行為觀特定的服務活動,
不是按照約定進行的,就是一種違約行為。因違約而產生的美容糾紛,消費者可以要求返還相並賠償損失。這種情況下很難要求精神損失的賠償。關費用,
)(因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美容糾紛及承擔的責任。這是指美容機構在提供美容時,由於其2
過失行為,導致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一般傷害(所謂的一般傷害是指,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因侵權而產生美容糾紛只是在符合一定的構成要件的情況並未造成殘疾的人身損傷)健康,
下,才能在受害人和美容機構之間產生一種損害賠償的債權債務關系。
第一,要有損害事實。是指因提供美容服務一方的行為使接受服務的一方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遭受某種不利的影響。這種損害包括三種:其一,財產損害,即由於美容損害使其二,人身損害,即由於美容使身體的內外有形組織和各種器官的生理接受者遭受財產損失;
其三,精神損害,是指給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功能遭受破壞;
第二,要有過錯。在美容糾紛中的過錯主要是過失行為,一般不會有故意的性質,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到,或雖然預見到卻輕信能夠避免。
第三,損害事實與侵權人的過錯有因果關系,消費者的損害是因對方在美容服務中的過錯行為導致的。
第四,因侵權而產生的美容糾紛賠償,基本上可以包括醫療費、住院費、誤工損失費及精神損失費。
對於不同的美容糾紛,應當如何處理?3.
、《、《首先,對於醫療美容,由於衛生部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執業醫師法》醫療明確規定了美容醫院、醫療美容門診部、醫療美容診所的執業標准。因此在衛機構管理條例》
生行政部門批准持有營業執照的美容機構手術後發生的美容糾紛應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處理。解決手術糾紛的方法是向當地的衛生主管部門投訴,有關部門會根據糾紛的性質進行調取證、組織醫療事故專業委員會鑒定,出具的鑒定結果是有法律效力的。即使訴諸法院,一查、
般也要經過醫療事故鑒定或者法醫鑒定。
一些美容院、美發廳、發廊是由工商行政部門批准發放營業執照的。如果這些從事生活美容的單位擅自擴大營業范圍,實施醫療美容項目,出現糾紛,衛生行政部門不會受理。但是消再聯合衛生行政部門共同處理。費者可首先向工商行政部門反映問題,
糾紛發生後,如果消費者受到了人身傷害,就應盡快進行傷害鑒定,以便盡早地分清責任,確定傷害行為是否為侵權人行為所致,同時也能因此合理確定賠償數額和治療方法。因為鑒定之後明確了受害人的損傷程度,既可以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也為進行訴訟賠償提供確實有效的證據。當然,不論是否受到人身損害,消費者都可以向相關部門投訴,或者與對方達成協議申請仲裁,以及向法院起訴,這些都是消費者維護權利的主要途徑。
美容院是否屬於醫療機構?如何區分各種形式美容的性質?4.
一般來說,美容分為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2針對美容院普遍超范圍經營、000年5月,「,美容反遭毀容」案例頻頻發生的狀況,衛生部發布了《關於加強美容服務管理的通知》指出「生活美容包括美容知識咨詢與指導、皮膚護理、化妝修飾、形象設計和美體等服務項目。醫療美容包括重瞼形成術、假體植入術、葯物及手術減肥術等醫療項目。生活美容服務由內貿行政主管部門按開業標准和《執業技能鑒定規范》進行監督管理;醫療美容服務必須遵循《中華人民
美容與美容糾紛169
、《,》,共和國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行《醫療機構基本標准(試行)在經過衛生行政部門」領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並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衛生部執業登記、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同樣將美容明確劃分為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兩大於2002年公布《類,通過對不同美容性質的界定,以規范我國美容市場,杜絕惡性事故發生。
生活美容,就是使用化妝或一般護理保養方法的修飾性美容,同時也包括美容知識咨詢與指導、形象設計和美體等服務項目。也就是對人面部及皮膚的保養,以預防皮膚老化,在個人原有的基礎上加以修飾,如面部保養、美頸、美腿、化妝等。生活美容對美容師的要求不是很只要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在獲得有關部門認可的資格證書後即可上崗工作。我國美容業高,
處於發展前期,可以說是生活美容主導著美容市場,美容院開展的服務項目包括美容產品的研發生產幾乎都是圍繞「生活美容」進行的。在現有的美容項目中,生活美容也還是占絕大部分。
衛生部制定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包括吸脂、隆胸、穿耳洞、去皺等項目在內的美容手術只有美容醫療機構才可以進行。因此社會上許多美容院招牌上明列的很多醫療美容豐胸、去除眼袋、美下頜、雙眼皮、隆鼻、除皺等服務均屬於違規、超范圍經營。實項目如瘦臉、
際上,美容院不是醫療機構,美容院的經營范圍只是生活美容範疇,即皮膚護理、修眉、美體、足浴等項目。美容院根本沒有合法「身份」提供醫療美容服務,只應經營生活美容和美發項目。許多患者由於對此不了解,被美容院過分誇大甚至虛假的廣告所誘惑,而選擇到美容院去做醫療美容,因此,容易出現消費者上當受騙,甚至引發毀容等惡性事件。
美容受害者如何選擇有利於自己的訴訟請求?5.
消費者到美容院進行美容,雙方達成協議後,便在消費者與美容院之間成立了美容服務合同。按照這種合同消費者有向美容院支付美容服務費的義務,美容院則有義務按照約定向消滿意的服務。司法實踐中的美容糾紛經常是美容院一方不適當履行義務引起費者提供合格、
屬違約行為的一種形態,是指合同當事人履行了合同義務,但是其履行的。所謂不適當履行,
行為有瑕疵,或是其交付物的數量、質量與標的不一致,或是其提供的服務與合同條款不符。由於這種有瑕疵的履行,造成合同對方的財產或人身損害。在美容糾紛中,經常表現為由於文做雙眼皮、面部換膚等美容手段不成功而毀人容貌。因此,美容服務合同的不適當履行往眉、
往同時構成了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權的侵犯。這種行為既構成違約行為,又構成了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權的侵犯。這種行為既構成違約行為,又構成侵權行為,引起了兩種責任,即法學上常說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但這兩種責任之間是一種選擇關系,不能並存,即不能同時適用,只能擇一適用。也就是說,由於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受害方產生兩個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只能擇一行使。既然受害方對兩種請求權只能擇一行使,而這兩種民事責任在諸多方面差異很大,那麼如何選擇最有利於受害方的利益呢?下面需要對這兩種責任進行一下比較。
首先,這兩種責任的構成要件不同。違約責任不要求損害後果,只要違反了合同規定,又不存在免責事由,即可以適用違約責任;而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中,損害事實的存在是必要的要素。在這種比較之下,受害方主張違約責任對自己有利。其次,歸責原則的不同。違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即法律首先推定違約行為系出於違約方的過錯,除非他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侵權責任則適用過錯原則,只有侵權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才能承擔侵權責任。再次,舉證違約責任中需由違約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沒有過責任不同。與歸責原則的不同相聯系,
錯;而侵權責任中則一般需由受害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侵權行為人有過錯。就此看來,受害方主張違約責任比較容易。另外,責任形式和賠償范圍不同。違約責任的責任形式包括繼續履行、適用定金罰則、支付違約金和賠償損失,賠償范圍只限於直接的實際財產損失,不包括人身
170第三篇美容行業有關法律解答
傷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的責任形式包括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范圍包括直接和間接的財產損失,並且包括對人身傷害和精神響、
受害方主張侵權責任更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合法權損害的賠償。就二者賠償范圍的區別來看,
益。最後,特殊訴訟時效不同。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但在某些特殊的二者的訴訟時效不同。依我國法律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侵權責任的訴訟情況下,
時效為1年;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違約責任的訴訟時效也為1年。受害方若選擇時效較長民事責任對自己較為有利。
綜上所述,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其中的美容「毀容」案件消費者主張美容院承擔侵權責任比較有利,原因主要在於:美容「毀容」案件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並且常常給其造成精神痛苦,需要一定的治療,也必然會影響其工作。消費者主張侵權責任,可以要求美容院返還美容服務、醫療費、賠償營養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並可要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消費者因有實際身體損害存在,證據明顯,美容院的過錯很易查明。雖然1年訴訟費。此外,
但實際上,美容所受傷害宜盡早進行鑒定,留下證據,以免因時間過長身體恢復而導時效較短,
致舉證困難,這樣看來,這種較短訴訟時效倒是保護消費者的有力措施。
對於美容糾紛中未造成身體傷害的情況,如進行換膚美容未見任何效果,但皮膚未被換膚品傷害,這時消費者主張違約責任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違約責任不要求有損害事實,只要美容院採取的美容措施未達到與消費者約定的預期效果,即構成違約責任。同時,違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由美容院負責舉證,訴訟時效適用2年的規定,對消費者都比較有利。在賠償范圍問題上,因不存在人身傷害,也無精神傷害,又無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間接損失,故消費者主張賠償直接損失的違約責任較好。
美發消費之前應當注意哪些問題?6.
一般情況下,美發店制定的服務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發項目中的技術含量。這里的技術含量包括了三個因素:首先是美發店所使用的產品,其次是美發師的手工技術,還包括每家美發店用於研發新發型、新技術所花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如他們創造的一些獨特的發然後在眾多發型中選擇一型等。消費者去美發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挑選一家有信譽的美發店,
個合適的新發型。例如,現在較為普遍的「離子燙」便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美發項目,做這個項目不僅需要有質量好的產品配套使用,更需要有經驗的發型師把握好燙發的技巧和時間,才能創造出適合顧客個人特點的發型。否則,沒有信譽、技術又不佳的美發店只能讓消費者失望。
消費者到美發店之前首先要花很多時間了解在美發店進行美發的程序,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與美發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因為將美發需要達到的目標與美發師的設計意圖溝通清楚是打造滿意發型的重要步驟。再次,事先問清價格,最好請美發師明明白白地估算一下整個發型的價格。另外,由於每個人的發質不同,做出的發型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有時候發型效果達不到期望值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美發師的技術。最後,消費者還要咨詢護理方式,讓美發師告知在家整理新發型的方法,特別是明確燙染後的頭發該如何進行特殊護理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在離開之前索取消費憑證,一旦出現問題,店家自然難以推諉。
發生美發糾紛,消費者應當注意什麼?7.
「、「近來,隨著美容美發事業的發展,美發項目不斷增加,離子燙」接發」等新技術也花樣翻新,由美發引起的糾紛日益攀升。但由於人們對美發消費缺乏索要消費憑證的意識,在糾紛發生時,消費者往往投訴無門。
美容與美容糾紛171
,吳女士2都是美人」的理發店做了一次「離子燙」做完後頭發003年10月初在一家名為「反而一根根的掉落,而且掉得明顯比從前多。但吳女士非但沒有像店家聲稱的那樣飄逸順滑,
離子燙」後頭發受損的正常現象便沒太在意。誰知,當頭發長出約兩厘米的時候,被燙認為是「
過的部分便折斷了,還不到兩個月新長的頭發已經掉了一半。吳女士這才想到應該去找店家但是由於當初缺乏維權意識,沒有索取在那裡消費的相關證明,所以只能不了了之。討個說法,
無獨有偶,李女士在另一家「亮麗白領」剪發時也遇到類似尷尬,由於店家的技術原因,剪出的頭發令李女士只好躲在家裡,直到頭發長好了才敢出門。她也想過要投訴或者打官司,可亮麗白領」消費過的證據,只有放棄。是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任何在「
一般生活美容(包括美發)糾紛中,消費者當然可以向消費者協會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投訴或者提起訴訟。而無論是消費者協會的調解,還是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都要經過調查以明確責任,這時就需要證據。消費者首先必須證明曾經在這家店裡美容美發消費過,而這就要出示消費憑據主要不是體現為發票、收據等,而是如「信消費憑據。而在有些地區的美容美發行業,
等憑據。因此消費者在消費時,為了日後維權索賠的便利,切勿忘記索要。譽卡」
Ⅷ 化妝品什麼對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和功效宣稱負責
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對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和功效宣稱負責。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六條明確規定: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對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和功效宣稱負責。化妝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強制性國家標准,技術規范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加強管理,誠信自律,保證化妝品質量安全。
《條例》的出台對化妝品安全與功效評價與產品宣稱提出相關具體要求。其中第二十二條明確提出:化妝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8)化妝品相關法律知識考題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根據膚質選擇化妝品:選購化妝品前,消費者應該對肌膚和發質有一定了解,了解實際情況和需求才能更好選擇合適自己的化妝品。
選擇正規途徑購買:比如超市,百貨商場等有合法營業執照的門店或正規電商平台購買化妝品。
查詢產品登記信息:通過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詢化妝品的注冊備案情況。
Ⅸ 國家現今有哪關於化妝品的法律法規
- 1.做好防曬霜。出門之前推進好防曬霜,防紫外線傘強烈的陽光,或者戴一頂帽子,面部陽光盡可能多。
- 2。陽光下別忘了修復。雖然防曬霜已經就位,但它總是有漏洞,當你回家時,你需要做曬傷修復。他的工作。除了要塗抹修復霜外,還要記得給面部皮膚添加水分。
- 3,少用化妝品。化妝品含有汞、鉛等重金屬,砷,他們可以讓你成為一個閃閃發光,但是這個美麗後的代價就是肌膚質量的日趨下降。重金屬的滲透也會誘發和加劇深層皮膚中的黑色素沉積,造成越來越多的斑點。越來越明顯。因此,盡量不化妝,在不可避免的場合下,一定要記得小心卸妝。
- 4.多吃美容食品。許多食品有助於皮膚營養,如西紅柿含有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蘿卜富含胡蘿卜素,能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維生素C和E是很好的化妝品助劑。
- 5.使用天然護膚品。一般生產的雀斑產品添加了大量的工業元素,長期使用更多的副作用.建議使用天然植物提取點奶油,安全無副作用,堅持使用一段時間後,斑效果明顯,。
- 6。保證睡眠質量。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使皮膚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著。形成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保證八個小時的睡眠,讓皮膚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自我修復
- 7,適量喝紅酒。紅酒有助於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和美容。它可以減少污漬,使皮膚恢復活力。很大的作用。
Ⅹ 化妝品知識考試題答案
化妝品防腐劑具有對細菌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