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代表的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A. 環境污染罪會處理法人嗎
法律分析:這要看企業法人是否屬於案件的責任人員。如果法人是直接責任人員,則會以環境污染罪追究企業法人的刑事責任;如果不是責任人員,則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單位犯污染環境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刑事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八條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依法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域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情節特別嚴重的;
(二)向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域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情節特別嚴重的;
(三)致使大量永久基本農田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四)致使多人重傷、嚴重疾病,或者致人嚴重殘疾、死亡的。
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1、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就是企業法人的行為,因而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本公司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2、因經營過錯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五十八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對第三人責任後,可以追償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賠償責任。
3、法定代表人因單獨或者共同侵害單位財產可能承擔的民事侵權法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4、因違法行為而受到的民事制裁、罰款、拘留。
依據《民法通則》49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2)法人代表的環境保護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在我國公司法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一、刑事責任
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主要源於「單位犯罪」。在刑事法律用語中,對「公司」、「企業」,統一表述為「單位」,單位犯罪的,單位要承擔罰金責任,許多情況下還要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這里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經常與「法定代表人」是重合的。
以下是幾類常見的單位犯罪
(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40條至第148條)
包括生產、銷售假葯、劣葯、食品、農葯、化妝品等。在這類單位犯罪中,將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刑罰最重至死刑。由於近年來有毒有害食品泛濫,食品犯罪是目前打擊的重點。
(二)走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51條至第153條)
這類犯罪包括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走私淫穢物品罪、走私廢物罪等。最長刑期可達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實踐中,法定代表人涉及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案例比較常見。
(三)商業賄賂類犯罪
包括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163條)、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164條)等罪名。一般來說,收受財物的金額只要達到5000元,即可達到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數額標准。
打個比方,收受一個蘋果手機就夠了;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數額標准目前是1萬元,在這個物價高企的時代,可能幾張購物卡、加油卡就已經觸碰到了刑法的高壓線。
(四)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
實踐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發生幾率較高,特別是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C. 經辦人被判污染環境罪 法人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污染環境罪是指違反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律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後果嚴重,依照法律應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該罪具體的內容包括違反國家規定,排放有害物質。
污染環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修正案八》)罪名做出的補充規定,取消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為"污染環境罪"。
2018年1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批捕、起訴污染環境類犯罪量同比均有上升。
D. 法人代表承擔什麼責任
法律分析:除了法人的單位責任外,法定代表人作為主管人員也應當承擔個人法律責任,具體分為以下幾種:1、因經營過錯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2、法定代表人因單獨或者共同侵害單位財產可能承擔的民事侵權法律責任;3、因違法行為而受到的民事制裁:罰款、拘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三條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E. 環境污染罪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分別判處多少年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回處三年以答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污染環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補充規定,取消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為"污染環境罪"。從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該罪具體的內容包括「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F. 法人代表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法人代表要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法人代表對此未盡到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的,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2、股東抽逃出資,法人代表協助抽逃出資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3、公司觸犯單位犯罪的,法人代表應當負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G. 我國有哪些環境刑事責任的規定
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涵義及其犯罪構成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是指個人或單位故意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污染或破壞環境資源,造成或可能造成公私
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觸犯刑法,構成犯罪,並應受刑事懲罰的行為。它作為新《刑法》中規
定的一個新的犯罪種類,涵蓋了所有危害環境資源的犯罪。根據侵犯對象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該類犯罪
分成兩種類型。第一類,污染環境方面的犯罪,包括污染土地、水體、大氣罪,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罪。第二類
,破壞環境資源方面的犯罪,包括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捕殺、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
製品罪,非法狩獵罪,非法佔用耕地罪,破壞礦產資源罪,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罪,盜伐、濫伐林木罪,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林木罪。此外,第407 條規定的林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超限額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濫發
林木採伐許可證罪,第408 條規定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失職導致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第410條規定的國家
機關工作人員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罪,也應屬於環境犯罪的規定,只因其犯罪
主體是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是特殊主體,故放入第九章瀆職罪中。在危害公共安全罪、走
私罪中,也有個別條文屬於與懲治環境犯罪有關的立法。例如第114條規定的破壞河流、水源、森林罪,第136
條規定的非法生產、儲存、運輸,使用爆炸性、易燃性、 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罪,第151條規定的走
私珍貴動物及其製品罪、走私珍稀植物及其製品罪,第155 條規定的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運輸進境罪
,這些都屬於保護環境的法律規定。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犯罪構成,是由刑法所規定的構成環境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
主觀方面四個要件的有機統一體。
1.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客體
根據新《刑法》的有關規定,該罪的一般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利益
」,〔1〕同類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直接客體則是國家、單位、公民的環境權益。所謂環境權是指國家、單位
、公民享有良好生存環境的權利。197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規定每個人都享有「促
進健康的環境權」,並將環境規定為人類共同享有的福利,將環境權規定為基本人權。我國憲法目前還沒有明
確提出「環境權」這一詞彙,但通過憲法第9、10、 26條關於環境方面的規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實質內容與
環境權是一致的。環境共有理論是環境權的理論基礎,即環境為各種法律主體共有,不經共有者同意而獨自利
用環境並破壞、污染環境的行為是違法行為,環境共有者在受到損害時,有權要求停止這種破壞環境保護行為
。
2.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犯罪活動的客觀的、外在的表現,包括行為、行為方式、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及犯罪活
動的時間、地點等要件。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污染、破壞環境資源,情節嚴重或者後果嚴重
的行為。環境犯罪是一種類罪,它包括十種有具體罪名的犯罪,因而其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就有許多不同。在
污染環境犯罪方面,危害後果是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的條件(只有第339 條第三款以原料利用為名,進口不能用
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的犯罪是例外,該罪以走私罪論處,而非按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罪處刑),是指單位或個人非
法向環境排放污染物,造成嚴重後果或有造成嚴重後果危險的行為。在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方面,危害後果(例
如非法佔用耕地罪、破壞生產資源罪)、情節(例如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捕殺、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
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罪、非法狩獵罪、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罪、非法收購盜伐、濫伐林木罪)、數量(盜
伐、濫伐林木罪)分別是各該罪構成必須具備的要件,即是指單位或個人非法利用、掠奪環境資源、造成自然
資源破壞的嚴重後果或雖尚未造成自然資源破壞但情節嚴重的行為。
3.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主體
環境犯罪的主體是個人或單位。個人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已滿14周歲未
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行為的,按刑法總則的規定,不負刑事責任,可責令其家長或
者監護人加以管教,或必要時由政府收容教養。單位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單位作為犯罪
主體有其特殊性,是雙重主體,其一是沒有生命實體的單位,其二是構成單位整體的自然人,即直接負責的主
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他們參與實施單位犯罪,對單位犯罪的發生、發展負有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環境犯罪中,國家不能成為犯罪主體。
4.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主觀方面
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狀態,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過
失。新《刑法》對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規定為故意,過失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行為不認為是犯罪。在環境犯
罪的兩種類型中,故意又有不同的表現。從污染環境犯罪的主體看,主觀上多出於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
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有的法律關系主體都生活在環境之中,環境是
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是一個整體,行為者在造成環境污染的同時,其自身也無法逃避污染所帶來的
危害,所以行為主體不可能希望污染環境危害後果的發生。從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主體看,主觀上既可以是直
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
理狀態。
二、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特點
原《刑法》沒有專門設章節規定環境犯罪,只在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
里有幾個有關環境犯罪的條文,與之相比,新《刑法》在環境犯罪方面的規定則具有下列突出的特點。
1.規定了環境犯罪的罪名、罪種和刑罰,明確和擴大了刑法在保護環境中的范圍和作用。
原《刑法》雖有涉及環境犯罪的條文,但其立法目的並不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沒有體現環境保護的
要求和特點,新《刑法》專門設一節規定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突出了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新《刑法》將
原來散見於原《刑法》、刑事特別法和附屬刑法中的環境犯罪刑事條款抽出集中、補充納入一節予以規定,使
其規定更系統、更全面,既包括污染環境的犯罪,也包括破壞環境的犯罪,其調整范圍囊括了污染破壞大氣、
水、土地、礦藏、林木、珍稀野生動植物和水生動物等環境要素的行為。又增加了若干新罪名,如污染土地、
水體、大氣罪,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罪,非法佔用耕地罪,破壞礦產資源罪,非法收購、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
物及其製品罪,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罪等。原《刑法》已規定的罪,則規定得更詳細,如非法捕撈水產品
罪,非法狩獵罪,盜伐、濫伐林木罪是在原刑法規定基礎上修改而成的。非法捕殺、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
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罪是在原有單行刑法規定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2.增設了刑罰的種類,增加了量刑的檔次,提高了法定最高刑,一般都加重了刑罰力度,較好地克服
了原刑法存在的一些罪刑不相當、量刑檔次過於單一的弱點,便於懲治環境犯罪。〔2〕
新《刑法》中規定的環境犯罪刑罰種類有5種,即有期徒刑、 拘役、管制、沒收財產、罰金。非法捕撈水
產品罪、非法狩獵罪,由原刑種的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增加了管制刑種,原刑期最高法定刑2 年提高為3年。
原盜伐、濫伐林木罪是以情節嚴重作為罪與非罪的標准, 而新《刑法》以數量較大作為這兩種罪的犯罪條件明
確規定下來,增強了司法實踐中刑法條文的可操作性。
環境犯罪的每種犯罪大都規定「並處罰金」,而不是「可以並處罰金」,提高了處罰的力度,在刑法分則
的各章節中,這類罪是罰金刑適用最為頻繁,最為廣泛的。
3.規定了單位可以作為環境犯罪的主體和「雙罰制」。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犯罪大量出現,尤其是在環境犯罪方面,單位犯罪給社會造成的危害遠遠超
過了個人犯罪,單位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已成為當今社會必須重視的問題。原《刑法》基於當時社會條件及對於
犯罪的認識,並沒有單位犯罪的規定。 針對新的社會形勢, 從1987年開始我國才有了單位犯罪的有關規定,
但僅是針對極少的個別條款,環境犯罪方面,原刑法在保護野生動物中規定了單位犯罪,在《固體廢物污染環
境防治法》第72條中也有單位犯罪的規定。新《刑法》首次將單位較普遍地規定為環境犯罪主體,並且分別對
單位犯罪中的單位和自然人作出了不同的刑罰規定,「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
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此即「雙罰制」。然而現在的《刑法》是以個人責任為基礎構成
的,它本來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責任時重視構成犯罪的具體危害發生的直接當事人的傾向。日本《公害罪法》規
定「法人代表人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使用人及其他從業人員,如果犯有與該法人或自然人的業務有關的
上述兩條罪行時,除應懲罰行為者外、還應對該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條所規定的罰金刑」。〔3〕可見,
日本法的雙罰制與我國的雙罰制規定的懲罰次序正好相反,而筆者認為日本法的雙罰制更能體現刑法追究個人
責任的特點,體現了其先進性。
4.取消了類推,真正貫徹罪刑法定原則。
原《刑法》規定了類推制度,即對於我國刑法中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分則中最相類似
的條文定罪判刑的法律制度。嚴格地講,罪刑法定原則的當然結果就是否定類推。允許類推意味著在行為人不
知其行為是違法(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令其負刑事責任,這是不公平的。新《刑法》頒布前我國環
境犯罪方面的類推主要有兩種,一是立法類推,即對於刑法分則條款沒有明確規定的環境犯罪,由立法機關在
有關環境保護法中予以肯定,並規定對該犯罪「比照」刑法分則中比較近似的某一條款定罪量刑,不需要經過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7條規定,對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的犯罪比照《刑法》第115條或1
87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司法類推,指適用原《刑法》中規定的類推制度,對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審
判機關可以比照刑法分則中最相類似的條文定罪量刑,最後要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類推的適用在一定時期確
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和環境犯罪的日益增多,適用類推就有諸多不當。首先不利於
法律的統一、明確、嚴肅,「比照」、「最相類似」畢竟不是明確、具體的規定,畢竟有不同,容易出現罪刑
不當。其次,有些危害社會行為法律中沒有類似規定的根本就無法類推,容易疏漏犯罪,達不到保護環境的目
的。
5.充分重視法律主體主觀過錯形式。
新《刑法》明確規定環境犯罪中只有故意才構成犯罪,過失行為不構成犯罪,反映了環境犯罪本身的特點
,尤其是環境污染,往往是伴隨著正常活動出現的有害副作用,盡管造成嚴重後果,但若主觀過錯形式不同,
應予以不同懲罰,這點與交通肇事罪相似,也充分體現了刑罰只施行於最嚴厲的行為。
三、進一步完善環境犯罪立法的建議
新《刑法》設專節規定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這是自建國40多年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第一次被庄嚴地
載入《刑法》,它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日臻完善,也是環境保護刑事立法史上新的里程碑。但是,
從我國目前環境狀況和環保司法實踐來看,新《刑法》對環境犯罪的規定還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處:
1.《刑法》應設環境犯罪專章,名稱應是破壞環境保護罪。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 條明確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
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
、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從中可以看出環境是包括自然資源的,自然資源是環境的一部分,把自然資
源單獨抽出來與環境並列是不妥的,在理論上有畫蛇添足之嫌,在邏輯上也講不通。這也不符合國際慣例,國
際上已召開了三次聯合國環境會議,在會議的名稱上並沒把自然資源單列出來,外國一些重要國家的立法,也
都是稱「環境」,而非「環境資源」,如美國《環境政策法》、日本《環境基本法》,其中都含有保護自然資
源的規范。故筆者認為,《刑法》將環境犯罪稱為「破壞環境保護罪」會更明確一些,已包含了所有污染和破
壞環境因素的犯罪行為。
我國《刑法》分則是根據犯罪客體、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具體犯罪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各種犯罪進行分類分
章的。根據刑事立法的原則,當某一類行為對社會產生明顯的、廣泛而深刻的危害時,應當將這一類行為列為
犯罪,在刑法顯著位置給予專章專節規定。
環境犯罪納入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不當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包括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與污染環境犯罪也
有區別。危害公共安全罪違反的是國家關於保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犯罪違反的是國家關於環境
保護的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犯罪往往是伴隨著開發利用環境,進行生產活動而產生的,與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主觀直接故意是有不同的,而且危害公共安全罪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後果,而污染環境
罪中,犯罪行為首先危害的是環境,通過環境這一媒介,才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環境犯罪與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也是不同的。將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放入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中似
乎說得過去,但其立法目的是保護經濟秩序、經濟價值,而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不僅要考慮經濟價值,更
重要的是考慮生態價值。原《刑法》將污染環境犯罪、破壞環境犯罪分別設在兩章中,也不利於環境犯罪的統
一、明確規定,不利於突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新《刑法》將環境犯罪列入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是有不妥之處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
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就破壞環境
資源保護罪而言,將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納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也說得過去,可以說是破壞了國家的環境管理
秩序,而污染環境犯罪放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則顯得不合理。因為,就其侵犯的客體而言,放入危害公共
安全罪一章中似更合適,但其社會危害性遠大於危害公共安全罪。環境犯罪是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重大矛盾
,它與現行刑法中的某類犯罪有相似和交叉之處,但區別是明顯的,環境犯罪作為足以對人類和社會產生現實
的或潛在的甚至是長期的重大影響的犯罪,其社會危害性絕不亞於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從
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出發,從國外懲治環境犯罪的立法經驗及我國懲治環境犯罪的現實需要出發,
環境犯罪應作為一大類罪,單列一章。
2.增設新罪種
新《刑法》以9個條文規定了10種環境犯罪, 無論是條文數量還是罪名種類較過去都大有增進,但筆者認
為還有一些環境保護違法行為應納入刑法。
關於污染海洋行為。我國海洋環境目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損害,有的區域海洋污染已相當嚴重,海洋
污染有污染源多而復雜,污染源擴散范圍大,污染危害的持續性強等特點,〔4〕海洋污染已對我國造成了極大
的經濟損失和生態危險,不應在環境保護刑事立法上存在這一立法盲區。
關於破壞草原的行為。草原生態環境可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發展畜
牧業的主要基地。我國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壞,草原上的珍貴野生動植物遭到掠奪性的亂捕亂挖,造成草原
面積減少,草場退化、鹼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劇擴展,草原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目前我國草原沙化、退化、
鹼化面積佔了可利用草原面積的三分之一,草原環境已到了非用刑法保護不可的時候了,只靠行政、經濟執法
其功 是有限的,刑法必須介入草原保護。
新《刑法》規定了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罪,這是非常必要、及時的。固體廢物污染轉嫁問題是世界各國環境
保護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尤其是國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國這方面管理的薄弱,「洋垃圾」屢屢進關,給我國
造成許多難以挽回的損失,但污染轉嫁,不僅包括固體廢物的轉嫁,還包括可能產生嚴重污染到工藝、技術和
設備的轉嫁,不僅包括越境轉嫁,而且還包括境內轉嫁,而新《刑法》對同樣具有嚴重後果危險的落後工藝、
技術、設備的污染轉嫁、對國內跨省區的污染轉嫁未做任何規定,這是刑法應在以後適當時機加以補充完善的
。
此外,對於破壞水土保持的行為,對於破壞自然保護區的行為等,刑法也應考慮予以必要的介入。筆者認
為,有單行法頒布的諸環境因素,應是刑法介入的對象和范圍,即設置相應地刑事處罰條款。
3.加大刑罰力度,充分體現生態效益的重要性。
新《刑法》對環境犯罪的刑罰,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有無期徒刑和死刑的規定,而且個別
罪種的刑罰還減輕了。例如,盜伐林木罪,根據原《刑法》的有關規定,可按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實際上由
法定最高刑3年提高至可判處死刑, 新《刑法》則修改為最高限為15年有期徒刑。有人認為「盜伐林木罪與盜
竊罪社會危害程度是有相當差距的」,因而原《刑法》」量刑過重」。〔5〕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苟同,首先,不
能因侵犯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處罰,「盜伐林木」與「盜竊」都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秘密竊取行為,不能
因為侵犯對象一個是林木,一個是公私財物而就有不同的刑罰。其次,盜伐林木罪的社會危害程度遠比盜竊罪
的社會危害程度大。林木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財富,正在生長的林木所起的防風、固沙、調節溫度、保持水
土、凈化環境等功能絕非林木本身的價值可比,而林木最大的價值恰恰是其生態價值。據國外資料統計,從價
值來估算,森林提供林木等產品的價值只佔其全部價值的20%,而保護生態方面的價值則佔80%。〔6〕由此,
筆者認為新《刑法》在這一點上是將重罪淡化成輕罪,這也體現了我國現行刑事立法中對生態效益考慮的欠缺
。環境犯罪侵害的直接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僅是環境危害的間接後果,各種生態
危害才是環境犯罪的直接而且比具體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更嚴重的後果,懲治環境犯罪的立法應從考慮生態
效益的角度出發,而不要僅僅考慮經濟利益,經濟價值,須知生態環境直接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延續和發展。
收稿日期:1997—10—15
【參考文獻】
〔1〕何秉松主編《刑法教科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3版, 第115頁。
〔3〕(日本)《公害罪法》第四條雙罰規定。
〔4〕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1 年第二版,第165頁。
〔2〕〔5〕何秋蓮等《論新刑法中破壞環境保護罪的規定》,中國環境報,1997年4月19日,第3版。
〔6〕《刑事犯罪案例叢書》(破壞自然資源罪分冊), 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33頁。
參考資料:http://www.okfw.com/lwzx/fxlw/xsfx/2005/10/28/21773.html
H. 造成嚴重污染企業法人與直接責任人應負的法律責任
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第二,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第三,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2)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第二,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3)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第二,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第三,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I. 法人代表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那要看情況的,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的合同承擔債務,沒有的按照法律規定承擔債務。如果是個人原因導致公司虧損的,其他法人代表可以向那個人提出過錯賠償。
J. 養豬場污染環境了,法人代表跟主管豬場誰責任大
養豬場造成的環境污染根據情況不同可能會構成污染環境罪,涉及到存在污染環境罪的,是需要對法人代表進行判罰處理的,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刑事處罰。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可以對單位的法人代表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相關法律規定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第十一條
畜禽養殖場排放污染物,應按照國家規定繳納排污費;向水體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應按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
第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並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採取有效措施,致使儲存的畜禽廢渣滲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發惡臭氣味等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體傾倒畜禽廢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