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記者歪曲報道應當負法律責任

記者歪曲報道應當負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9 05:30:03

Ⅰ 請問記者需要對報道的內容負責么

記者應對自已報道的真偽負責,惡意的造謠、誹謗應受法律制裁,這些記者們自知。正像現在社會有頗多腐敗現象一樣,記者人群中也有腐敗者,為了自已私利而做虛假報道,也是為了錢。正常的現象,不能說政府部門不管,都說管,但是怎樣管,真管、假管、走過場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管,甚致個別地方明知而不管,為了當地利益而不管,這些都說不定。但總的來說還是好的吧?社會就是這樣復雜又簡單。

Ⅱ 新聞記者虛假報道有沒有相關法律

有新聞記者虛假報道相關的法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回理辦法》第十八條,答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2)記者歪曲報道應當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新聞機構工作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從事有關活動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編發虛假報道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轉借、塗改新聞記者證或者利用職務便利從事不當活動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未在離崗前交回新聞記者證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 -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Ⅲ 媒體扭曲報道農村燒飯每年害死數十萬人,媒體需要承擔哪些責任

近日,一篇報道稱北大陶澍院士在一篇論文中指出,“農村燒飯產生大量PM2.5,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這一結論可以說是十分駭人聽聞,但是探其究竟我們才發現,是媒體報道扭曲了相關的詞解和意思,真實的論文說闡述的並非是這樣的觀點和問題。

另一方面,對於陶澍院士的曲解報道,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名譽權相關。名譽是外界對於個人的綜合性評價,也許這些曲解報道並不能造成一些直接的損害,但是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擾和麻煩。

再者,失實報道會給社會造成錯誤的導向,產生不良影響。本來是一篇宣揚清潔能源益處的文章,卻被報道為PM2.5每年害死數十萬人,整體的輿論導向已經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希望媒體都能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大眾帶來客觀真實的報道,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

Ⅳ 發布假新聞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一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這一規定為追究發布虛假新聞媒體法律責任提供了立法依據。

(一)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民事責任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想獲得信息就得交上網費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種特殊的消費品,而我們每個付費獲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費者。每個人獲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獲取新聞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實的事件經過。新聞和小說不同,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它也失去了消費的價值。媒體在網上發出虛假新聞的行為,雖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但是消費者在付費的情況下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消費目的,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其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為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根據這兩項的規定,發布虛假新聞的網路媒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侵害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適用民事的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了對於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項規定為大眾指明了維權道路,讓網路媒體有所忌憚。

(二)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行政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六條為虛假新聞的行政處罰提供了立法依據。但是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統媒體下虛假新聞的成因並不是一樣的,要想徹底整治網路環境下虛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就要根據網路環境的獨有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依此對媒體進行處罰。

處罰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同一而論。對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不僅要加大罰款力度,還要進行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暫停新聞更新。對於轉播虛假新聞的「跟風者」,應適當的罰款並通報批評,這樣不僅會縮小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減少媒體工作者工作上的過失。因為大眾的閱歷有限,所以前兩者很難實現群眾的舉報監督。而對於那些題目和內容不符的騙取點擊率的虛假新聞,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建立起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現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的互動平台上共有四個舉報項目:非法出版活動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信息舉報、侵權盜版舉報和廣電節目投訴。在這四個項目中,虛假新聞竟舉報無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搭建一個虛假新聞的舉報平台,並制定相應的舉報規則,群眾可以利用截圖等工具來獲取舉報的證據,當一條新聞舉報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對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給予行政處罰,而處罰的力度,應視情節的輕重而論。

Ⅳ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新聞報道不真實,並不必定就侵犯了你的民事權益。除非報道不真實確實損害到你的姓名權、名譽權或者肖像權等具體權益了,媒體才需要承擔責任。你的行權方式,包含但不限於起訴媒體,也可以是先行交涉協商。侵權人承擔責任的方式很多,比如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等。

Ⅵ 記者怕什麼記者片面、斷章取義的報告事件,甚至扭曲了事實,該怎麼辦請高手支招!

要是敲詐勒索的話,要注意保留證據,例如電話錄音、銀行打款憑證、對方敲詐的信函或簡訊等等,證據越多越好,收集完畢後可向公安、對方的單位、當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報案投訴。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第三十五條 新聞機構工作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從事有關活動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編發虛假報道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轉借、塗改新聞記者證或者利用職務便利從事不當活動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未在離崗前交回新聞記者證的。

Ⅶ 報社記者報道了不符合事實的民事新聞,應當怎樣追究其的責任

誹謗,侵犯了名譽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報紙上刊登文章承認錯誤),賠償一定的精神損失。。。

Ⅷ 報社記者報道了不符合事實的新聞,並嚴重影響到公司的經營狀況,請問該怎麼辦應當怎樣追究其的責任

這個很好辦,採取低調的方式處理吧,說白了,花點錢

你去打官司?影響更惡劣,以後只要涉及到你公司的報道或其他文章,人家都會忘不了臭你一下,盡管你是正義的,盡管你是義正詞嚴的,但你用極端的方式惹惱了他們,他們肯定會記著的,你不要告訴我每次你都去打官司吧?何苦呢?報紙是他們編的,他愛怎麼說你沒轍,因為在他們的報紙上你沒有話語權。

如果你是該報社的廣告客戶,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記者會知道怎麼辦的

如果你不是,那麼建議找他們報社的人溝通,最好是老總一級的,用上關系去找,請吃飯,好好策劃下如何處理,接著嘛,紅包開路,既然嚴重影響了經營,那麼就多花點錢,有了潤滑劑,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但是不要忘記你的目的:讓那個報道不符合事實的新聞記者,寫同樣一篇文章同樣版位為你公司挽回影響。 如果這樣做到了,對你公司反而是一件好事,這就是所謂的炒作嘛,先說你壞,然後又說你好,哈哈。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大公司都有公關部門和危機公關處置方案,而且有一定的經費來應對此類公關活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Ⅸ 以斂財為一目的,發布虛假新聞誹謗他人的黑心記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以斂財為目的發布虛假新聞,構成詐騙罪,可能會被判處一年左右的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內。
只要發現容有這種情況,可以同時向當地公安機關舉報,向當地省級新聞出版局舉報,向發布新聞的媒體舉報,公安機關會作為刑事案件進行查處,新聞出版局和媒體也會調查核實情況,並對該記者進行行政處罰,吊銷其記者證的。
這種情況在縣市級的記者站最常見。不少記者站不是從事新聞寫作,而是創收,記者個人創收,也為媒體拉廣告。

熱點內容
網路安全立法過程 發布:2025-02-08 23:40:38 瀏覽:552
詐騙罪立法目的 發布:2025-02-08 23:39:25 瀏覽:820
司法三效果 發布:2025-02-08 23:33:26 瀏覽:534
刑事訴訟法的公民代理 發布:2025-02-08 23:28:23 瀏覽:731
與道德有關的詩 發布:2025-02-08 23:08:55 瀏覽:973
廣州天河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8 23:03:48 瀏覽:675
東方市的律師 發布:2025-02-08 22:54:46 瀏覽:977
全國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2-08 22:46:13 瀏覽:23
勞動法休息休假的案例 發布:2025-02-08 22:39:05 瀏覽:512
廣東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發布:2025-02-08 22:37:11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