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律效力的教育法律
① 全國人大及常委制定的教育法律是國家教育法律體系中具有什麼法律效應的規范
全國人大及常委制定的教育法律是國家教育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應的規范。
法律效力位階共分六級,它們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則屬於根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中國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教育法》的頒布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1)最高法律效力的教育法律擴展閱讀
教育法制化,一方面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嚴格執法。只有相關部門和人員都能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進行教育活動,教育法制化才有可能實現。
學習和研究教育法可以普及教育法律知識,提高有關組織和人員的教育法律意識,增強教育法制觀念,使教育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
一般而言,受教育者,特別是接受基礎教育的受教育者,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其受教育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法律明文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除得到許可可免除接受義務教育外,其他有學習能力的適齡兒童和少年都有權接受義務教育。
②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的母法是什麼
法律分析:憲法。憲法是主權國家或地區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國家或地區的其他的法律、法令等都不得跟憲法相抵觸,它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一條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③ 目前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
教育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全部現行法律所構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規范總是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同時各部門法之間又形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形成一個法律的特殊的內在結構,法律體系就是指一國法律的內部結構。教育法律體系是教育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系統結構,它是指一國現行教育法律規范所構成的完整的、內部協調一致的、有機聯系的教育法律的整體系統。
(一)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
從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上看,由於教育法律的立法許可權和立法程序的不同,教育法律的適用范圍和效力也不同。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和效力等級,可從縱向上將我國的教育法律分為以下幾個層級:
一是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占據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我國全部立法工作的基礎和根據,一切規范性文件皆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憲法的制定和修改權。憲法規定了我國教育的社會性質、目的任務、結構系統、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規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對少數民族、婦女和有殘疾的公民在教育方面予以幫助,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規定了學校的教學用語,規定了宗教與教育的關系,這些都是各種形式和層級的教育立法的主要依據和最高依據。任何形式的教育法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否則便是違憲。
二是教育基本法。它是與國家憲法相配套,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的教育基本法,即《教育法》。教育基本法是依據憲法制定的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的基本法律准則,有人將其稱為「教育的憲法」或教育法規的「母法」。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教育法》,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了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基本任務、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動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等,也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規的基本依據。
三是單行教育法。它是與《教育法》相配套的單行教育法,以及其他與教育相關法律中的條款。教育單行法是根據憲法和教育基本法確立的原則制定的,用於調整某類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體部分的教育法規。我國先後已經制定並公布實施的其他教育單行法有六部:簡稱為《學位條例》、《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
四是教育行政法規。它是與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相配套的,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教育行政法規。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有權「制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行政法規專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規范性文件。
五是地方性的教育法規。它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或其常委會和有地方立法權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為貫徹國家的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規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需要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六是教育規章。它包括部門教育規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規章。部門教育規章是指國務院所屬各部、委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在本部門許可權內單獨或與其他部、委聯合發布的有關工作命令、指示、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其效力雖低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但在全國有效。部門教育規章通常由教育部部長以教育部令的形式簽發,或由教育部會同國務院其他部委以聯合令等形式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在自身許可權內發布的調整教育行為的規范性文件,稱為政府教育規章。
(二)教育法律體系的橫向結構
教育法律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按照它所調整的教育關系的性質或教育關系的構成要素不同,劃分出若干個處於同一層級的部門法,形成教育法規調整的橫向覆蓋面,使之在橫向構成上呈現出門類齊全、內容完整、互相協調的態勢。
人們對教育內部和外部各種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認識不同,判別教育法律體系橫向構成的種類所採用的標准不同,以致對教育法律體系的橫向結構的表現形式作出不同的劃分。有人將我國教育法規按橫向結構的表現形式分成六類;也有人將教育法律體系的橫向結構分為八大類。可見,對教育法律體系從橫向上進行統一的分類,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需要作更深層次的研究。目前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橫向結構按現行的教育法體系框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這一教育基本法律的統領下有六個部門法(單行法)構成。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④ 教育行業最基本的法律是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教育行業的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教育法是依據憲法制定的,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法律,在教育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通常規定教育的基本方針、基本任務、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動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級各類教育。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條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⑤ 在教育法規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的基本法律是()
A吧。。未成年人保護就包括未成年人的各項權利(如接受義務教育)得到保障。
⑥ 什麼是教育法的法律效力
教育法效力是指教育法的有效范圍。包括對人、地、時的效力。
(1)人的效力,包括對自然人和法人。中國教育法對人的效力實行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即:中國公民在境內,適用中國教育法;中國公民在境外,原則上適用中國教育法,但也適用所在國的教育法,有沖突時由兩國協商解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侵犯中國國家和公民教育權益時,適用中國教育法。
(2)地的效力即教育法在什麼地域發生效力。是從法律生效的地域角度觀察對人的效力。凡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規范性法律文件,一般在全國有效;地方制定的教育規范性法律文件,在本行政區內有效;在特定區域有效,有的法律不但在國內有效,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超出國境。
(3)時的效力即教育法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和溯及力。教育法的生效時間,一般在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也有的規定在法律文件到達各地之日起生效。教育法效力終止時間有幾種情況:教育法本身自行規定有效時間,到時限屆滿又無延期規定者自行失效;新法施行,相應舊法失效;頒布特別決議或通過法典編纂、法律清理將某些教育法廢除。教育法的時間效力涉及其溯及既往的效力,各國的通例是一般只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實和關系,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實和關系
⑦ 在教育法規淵源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教育法嗎
教育法規淵源中,效力最高的是是憲法
⑧ 教資考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有怎樣的地位
《教育法》地位,是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是教育法規體系中的母法,在教育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基本任務、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動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
⑨ 我國教育的基本法
法律分析:《教育法》是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教育法》是依據憲法制定的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關關系的基本法律准則,是教育的憲法或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母法,在教育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基本任務、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動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一條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⑩ 義務教育法是根據什麼法制定的,具體有哪些法
《義務教育法》是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的。
對此,《義務教育法》第一條就明示了: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具體法律如下:
1、《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當前版本是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
2、《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訂。
3、《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教育基本制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與社會等事宜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該法自1995年9月1日施行。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教育法第五條、第六條、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二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七十六條、第七十九條等十處條款進行修改,並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八條:「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修改內容涉及國民教育、終身教育的指導思想,學前教育的普及、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違法招生和考試作弊的法律責任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