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輕躁狂犯罪法律責任

輕躁狂犯罪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9 14:54:14

1. 刑法分論案例:關於躁狂症

1、由於現有證據,鑒定情況只能反應被害人死因是腦出血,而發生爭執時情緒內激動是容腦出血的誘發因素。但證據未顯示被告人毆打所致的外傷由導致腦出血的情況,所以不能推定被告人的毆打行為跟被害人死因有因果關系。(說得不好聽,你跟一個患有腦動脈硬化及高血壓的人吵架,要是你把氣死他,難道可以判你謀殺?故意傷害?誰都不知道病人什麼程度的話會把他氣死,要證明你蓄意氣死他,還是蠻難的。哈哈)

2、這個毆打行為,屬於故意傷害。如果經傷情鑒定,發現被害人的頭部及胸部因此造成了"輕傷",那麼定罪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3、...這個問題,我看得怪怪的,本題好像沒有文字顯示出被告人有對被害人死亡有什麼情緒。不會答...

4、陳某,雖然是限制責任能力者,但是本題沒有顯示他處於精神病發期間犯罪,只是說他酒後犯案。所以,我依據本題的意思推定被告人陳某處於正常狀態作案,理應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如果被害人被毆打部位的傷情鑒定為輕傷,其所犯的是故意傷害罪。

2. 法院能對患有輕微精神分裂證的人判刑嗎

患有輕微精神分裂症的人,具有全部或部分責任能力,根據責任能力與刑事責任相適應的原則,觸犯刑律同樣要承擔刑事責任而被判刑的。

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

1、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 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准,因而應當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這里,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時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徹底緩解期,以及某些陣發性精神病(如癲癇性精神病)的非發病期。
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明文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這類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例如,對神經官能症、變態人格、同性戀、性虐待癖、戀童色情,以及輕微精神發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患者,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理論和鑒定經驗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這類人對其危害行為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
⑴ 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
⑵ 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
⑶ 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
⑷ 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
⑸ 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
⑹ 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
⑺ 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
⑻ 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
⑼ 輕微精神發育不全。

3. 躁狂症能做取保候審嗎

滿足以下條件可以取保候審。
取保候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執行。客觀地說,犯罪嫌疑人被羈押後,最應當考慮和最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即為代為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五十二條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
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第六十七條 保證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與本案無牽連;
(二)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
(三)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
第六十八條 保證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一)監督被保證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
(二)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九條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四)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前款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應當退還保證金。
這是司法機關辦理取保候審的最主要法律依據。上述第一種情形中所謂的「可能判處」某種刑罰,就是指根據司法機關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實,承辦案件的司法人員所認定的對其可能判處的刑罰,絕不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所觸犯的刑法條文某一條款的法定最高刑,更不是指該條文規定的某種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第二種情形中所謂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是指根據司法機關已經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實,盡管可以認定其所犯罪行比較嚴重,且根據其對應的刑法條款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是,如果對其適用取保候審也不會發生社會危險性。

4. 躁狂症抑鬱症 殺人犯法嗎

即使有躁狂症抑鬱症,殺人也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除非有精神病。

5. 躁狂症引發的犯罪是否可以免責

不可以,我國刑法規定的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自然人,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

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是一致的。但是,在出現疾病的情況下,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後果的能力與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可能分離。只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都具備,才屬於有刑事責任能力。本法對幾種特別情況下的刑事責任能力問題,作了特殊規定:1.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本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本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在同條第3款又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醉酒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本法第 18條第 4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3.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本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里所指又聾又啞的人,是指既聾且啞的人;這里所指盲人是指雙目失明的人。[1]

6. 患躁狂症打人至輕傷,會坐牢嗎

你好呢。
第一、躁狂症是屬於精神病呢,如果其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打人,造成輕傷以上的結果,是要負刑事責任;
第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躁狂症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7. 躁鬱症打人犯法嗎

法律分析:躁鬱症打人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被法院判刑的話是需要坐牢的。躁鬱症是一類既有躁狂發作或者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典型特徵)的常見精神障礙,躁鬱症病人的意識是清醒的,躁鬱症病人不屬於刑法上規定的免除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其犯罪需要負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8. 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哪些

� 依據我國刑法第18條的規定和有關的司法精神病鑒定實踐及司法實踐經驗,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責任能力完備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 一 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 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准,因而應當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里,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時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徹底緩解期,以及某些陣發性精神病(如癲癇性精神病)的非發病期。結合案例1的情況來看,某甲雖系間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傷害其妻致死的行為,是在其精神正常時候所為,因此應當負故意傷害致死的刑事責任。 「間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國臨床精神醫學和司法精神病學所使用的專業術語,而是刑事立法根據社會公眾的日常觀念,在我國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現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個法律術語。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明文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我國司法精神病學一般認為,刑法中所說的「間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間歇發作特點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癲癇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癮症性精神病等。 二 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這類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無責任能力的醫學和心理學標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的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減免處罰的原則,因而不能對其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能對其行為負減輕的刑事責任,而應責令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例如,對神經官能症、變態人格、同性戀、性虐待癖、戀童色情,以及輕微精神發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患者,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理論和鑒定經驗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這類人對其危害行為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 ⑴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 ⑵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 ⑶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 ⑷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 ⑸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 ⑹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 ⑺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 ⑻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 ⑼輕微精神發育不全。 但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從而可以減輕刑罰或者不負刑事責任。例如,有的論著主張,對性變態人中的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顯的減弱,應評定為部分(即減輕)責任能力;有些論著還指出,在極少數情況下,變態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甚至完全喪失,對此種變態人格者的危害行為應減免其刑罰或消除其刑事責任。

9. 躁鬱症躁狂發作殺人犯法嗎

躁鬱症躁狂發作殺人,是否犯法,要通過鑒定,看看殺人時是否精神正常。
如果精神正常,就犯法;如果精神不正常,處於發病狀態,就不犯法。
《刑法》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10. 沖動型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沖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暴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的沖動行為主要特點,發作沒有先兆,不考慮後果,不能自控,易與人發生沖突。發作後能人事部對。間歇性一邊表現為正常。

根據我國《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
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
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
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
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
負刑事責任。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1)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人體解體性神經症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2)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3)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4)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5)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6)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7)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8)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9)輕微精神發育不全等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因而不能對其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能對其行為負減輕的刑事責任,而應在原則上令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但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可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從而影響到減輕刑罰或者不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刑法哲學下載 發布:2025-02-08 20:14:30 瀏覽:630
法院小段子 發布:2025-02-08 20:01:44 瀏覽:252
王田律師 發布:2025-02-08 19:59:53 瀏覽:891
法律碩士填寫報考院校 發布:2025-02-08 19:58:12 瀏覽:393
密室免責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16
雙方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58
勞動法對臨時年齡工規定 發布:2025-02-08 18:23:50 瀏覽:467
職場倫理道德 發布:2025-02-08 18:23:15 瀏覽:487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