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政府法律責任

政府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19:52

1. 政府的公共責任和非政府組織的公共責任有何區別

公共責任——政府公共服務的核心

行政權力的公共性決定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核心是公共責任,公共責任是現代公共行政的
靈魂。政府公共責任意味著政府能夠積極地對社會公眾的需求作出回應,並採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政府責任作為民主時代的一種基本價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和公眾的基本要求並積極採取行動加以滿足。一方面政府必須積極地履行其社會義務和職責,另一方面政府還必須承擔法律上、行政上和道義上的責任。不應忽視這樣的事實:政府是為了人民的,公共活動與公共服務的目標就是要保護人民的權利並改善他們的生活。現代公共行政非常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強調行政管理的「責任性」,認為「責任性」是決定政府能否為公眾和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關鍵因素,是一種內在的價值標准,它與正直、效率等其它價值標准同等重要。「責任性」已成為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效果的重要標志。責任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泛指特定主體在將其意志強加於他物使之服從時所產生的負擔,
它包括權力施發的界限及其越界後果的負擔。責任為權力設立了一種合理的界限,使權力的運作成為一種主體施發的具有負責精神的行為過程,而且可以使在這種界限突破之後,
成為一種義務追加的依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依法行使公共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物,代表和實現公共利益,相應地必須承擔公共責任,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天經地義之責。
政府管理是在高度政治環境中運作的,相應的政府公務人員應是在高度負責的精神狀態
下工作,這就決定著,並時刻意識到辦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對誰負責,負什麼責任的問題,
從而構成公共責任體系,即構成法律上、行政上和道義上的責任體系,強調公共責任性是現代公共行政追求的重要目標。代理理論認為,權力與責任必須對稱。政府職能的配置需要賦予職能機構以一定的權力,與此同時,也必須使公共權力機關負起相應的責任,使權力與責任相符(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相一致),政府機關行使職權的過程,同時又是履行職責的過程,是政府職能實現的過程。當前,我國政府管理中最薄弱,甚至可以說最要害的是,不但缺乏剛性的公共行政責任的追究機制,更缺乏柔性的公共行政使命感與責任心。

2. 政府在該事件中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行政合法性原則_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和程序實施行政行為,並對其違法行政行內為承擔相應的法容律責任。
行政合理性原則_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政行為必須客觀、適度、公正,符合法律規定的精神或意圖。
行政效率性原則_用最少的人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3. 地方政府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從用人之日起為你辦理社會保險的,如不理睬,你可以向勞動仲裁部門提起仲裁.不過主張這類權利要權衡好利害得失.

4. 地方政府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國家機關用人目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錄用,一種是聘用,據我所知,錄用人員不用繳納社會保障費用,聘用人員是要繳納社會保障費用的,但不管是錄用還是聘用,待遇都應該得到保障

5. 政府責任是個人責任還是國家責任(行政法

政府屬於國家行政機關,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執行法律規范對國家和公共事務實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利機關,是行政法的主體。但是國家是國際公法的主體,國家責任也是在國際關系中表現得,在國際法上政府是國家的代表,政府責任也就是國家責任。但在行政法上,政府只是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載體,所以政府責任是政府責任,國家責任是國家責任。

6. 圍攻政府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村民有問題上訪,這合情合理,但是上訪應該注意遵守《信訪條例》有關規定。根據你的描述,我認為你們可能觸犯了《信訪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
《信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信訪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信訪事項的,應當到有關機關設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多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訪事項的,應當推選代表,代表人數不得超過5人。
第二十條規定: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
(二)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毆打、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
(五)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後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的;
(六)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
同時,《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信訪人進行勸阻、批評或者教育。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違反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圍攻政府」不是一個罪名,而是一個事實的描述,描述的應該是《信訪條例》第二十條中說的「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你們放心,只要你們沒有使用暴力,最多就是拘留幾天而已。
至於你們提到的信訪問題,應該遵守《信訪條例》第十八、十九、二十條。十八、二十條在上面已經有了,十九條的描述是「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客觀真實,對其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7. 《政府采購法》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一條
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機關給予處分,並予通報:

(一)應當採用公開招標方式而擅自採用其他方式采購的;
(二)擅自提高采購標準的;
(三)委託不具備政府采購業務代理資格的機構辦理采購事務的;
(四)以不合理的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的;
(五)在招標采購過程中與投標人進行協商談判的;
(六)中標、成交通知書發出後不與中標、成交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的;
(七)拒絕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的。

第七十二條
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處以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與供應商或者采購代理機構惡意串通的;
(二)在采購過程中接受賄賂或者獲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三)在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中提供虛假情況的;
(四)開標前泄露標底的。

第七十三條 有前兩條違法行為之一影響中標、成交結果或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的,按下列情況分別處理:
(一)未確定中標、成交供應商的,終止采購活動;
(二)中標、成交供應商已經確定但采購合同尚未履行的,撤銷合同,從合格的中標、成交候選人中另行確定中標、成交供應商;
(三)采購合同已經履行的,給采購人、供應商造成損失的,由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十四條
采購人對應當實行集中采購的政府采購項目,不委託集中采購機構實行集中采購的,由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預算向其支付資金,由其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機關依法給予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分。

第七十五條 采購人未依法公布政府采購項目的采購標准和采購結果的,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七十六條
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違反本法規定隱匿、銷毀應當保存的采購文件或者偽造、變造采購文件的,由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處以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七條
供應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以采購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在一至三年內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成交的;
(二)採取不正當手段詆毀、排擠其他供應商的;
(三)與采購人、其他供應商或者采購代理機構惡意串通的;
(四)向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行賄或者提供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五)在招標采購過程中與采購人進行協商談判的;
(六)拒絕有關部門監督檢查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
供應商有前款第(一)至(五)項情形之一的,中標、成交無效。

第七十八條
采購代理機構在代理政府采購業務中有違法行為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處以罰款,可以依法取消其進行相關業務的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九條
政府采購當事人有本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七條違法行為之一,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並應依照有關民事法律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第八十條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檢查中違反本法規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一條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對供應商的投訴逾期未作處理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第八十二條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對集中采購機構業績的考核,有虛假陳述,隱瞞真實情況的,或者不作定期考核和公布考核結果的,應當及時糾正,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對其負責人進行通報,並對直接負責的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集中采購機構在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考核中,虛報業績,隱瞞真實情況的,處以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通報;情節嚴重的,取消其代理采購的資格。

第八十三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阻撓和限制供應商進入本地區或者本行業政府采購市場的,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該單位、個人的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機關給予單位責任人或者個人處分。

8.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有違法行為。它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必須在法律上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二是具有國家強制性,只有國家法定機關才有權確定和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社會危害程度和實施法律制裁的機關手段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

【土地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而必須承擔的責任。承擔土地法律責任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土地違法行為。土地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土地行政法律責任、土地民事法律責任和土地刑事法律責任。

【土地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土地法律法規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土地違法行為的客體是土地管理法所保護的土地資源;土地違法行為的主體是指實施了土地違法行為的個人或組織,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土地違法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在行為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土地違法行為包括: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犯罪。

【土地違法行政責任】是指實施違反土地法律規范的行為者依法接受行政制裁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土地行政處罰】土地行政處罰是指政府土地管理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的行政制裁。

【土地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及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而採取的強制性制裁措施。土地行政處分是指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國家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由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形式的有關處分。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其特點是:①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當事人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②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③追究刑事責任要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將土地權利完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非法所得50%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法律責任】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破壞耕地種植條件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指違反規定,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對於破壞耕地的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並處耕地開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法律責任】是指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拒不履行復墾義務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繳納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可以處以耕地復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

【非法佔用土地的法律責任】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的行為;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非不佔用土地的行為;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的行為;非法批准徵用、使用的土地,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規定,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農村村民未經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二是農村村民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三是農村村民建住宅的面積超過了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非法批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批准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二是雖然有批准權,但是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三是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四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非法侵佔、挪用征地費的法律責任】非法侵佔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農民個人所有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據為己有的行為;非法挪用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被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挪作他用,以謀取利益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拒不交還土地的法律責任】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規定,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還土地,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罰款。

【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二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有償或無償轉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三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租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非法所得額的5%以上20%以下的罰款。

【不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兩種:一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二是土地的用途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不依照規定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辦理。

9.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哪些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

地方各級來人民政府未依照《傳染病防治源法》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或者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或者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未及時組織救治、採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 政府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政府的責任在於:1、保障勞動者在經濟組織里平等的勞動和競爭的責任專;2、保障沒屬有勞動能力和生活收入的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責任;3、組織、安排和解決社 會發展的方式方法的責任;4、承擔安排、推動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的責任,特別表現在教育、文化、科技、醫療等領域;5、在外交方面保證國家的獨立主權; 6、合理安排和調節各個產業和社會的平衡發展關系。上述責任僅僅是政府承擔的比較重要的責任,其他具體責任當然還更多。總之,政府的一切責任都可以概括為 以人民生活幸福為目的。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