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無違法即無法律責任

無違法即無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30 10:26:36

Ⅰ 行車中駕駛入沒有任何違法、違規,如果發生緊急情況,由於避險不當造成損失,駕駛入是否須要承擔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沒有,但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緊急避險具有合法性事由的緣故,因此可免責。之所以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是因為,
從主觀上看,實行緊急避險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
從客觀上看,它是在處於緊急危險的狀態下,不得已採取的以損害較小的合法權益來保全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因此,緊急避險行為不具備犯罪構成。從總體上說,它不僅沒有社會危害性,而且是對社會有利的行為

民法上的緊急避險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九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民通意見第156條: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Ⅱ 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1、法律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2、根據中國《行政處罰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未滿14周歲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的能力,也不具備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和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對於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實施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3、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情況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過訴訟時效(一般時效兩年,人身傷害時效一年),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
(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
(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
4、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實行這一原則,可以防止和及時糾正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人的錯誤追究,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無效勞動。 免於刑事處罰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指根據《刑法》規定,不構成犯罪的。這是罪與非罪的界限,對於不構成犯罪的,當然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 5 年有期徒刑的,經過 5 年;法定最高刑為 5 年以上不滿 10 年有期徒刑 的,經過 10 年;法定最高刑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 15 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 20 年;等等。追訴時效具有法定約束力,超過追訴時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據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一經特赦,對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我國《刑法》規定了四類案件告訴才處理:第 246 條規定的侮辱、誹謗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條第 1 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條第 1 款規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條規定的侵佔案。這幾種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訴為必要條件,如果沒有法定人員告訴,或者告訴以後又撤訴的,不得追究刑事責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國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加之刑事訴訟中沒有缺席審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如果按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不予追究。

Ⅲ 建設違法行為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全體沒有違法行為就不用承擔法律責任是對還是錯

建設單位有建設違法行為是建設單位法人代表違法,只追究法人代表責任和實施建設者責任,建設者是要說清楚原委的

Ⅳ 犯罪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而一般違法行為不應負法律責任 辨析題

錯誤。
首先你得辨析什麼是法律責任,包括哪幾類。
然後,犯罪行為承擔的法律回責任分為哪幾種答,如刑事責任,還有的就是免於刑事責任的民事責任。
第三說一般違法行為需要承擔的責任。注意不負責任和免於責任的區別
最後總結一下即可。

Ⅳ 法律責任的免除是什麼意思

法律責抄任的免除,也稱免責,襲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而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從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免責形式: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在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全部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Ⅵ 自然人在沒有違法行為前,是否有法律責任

有違法行為才承擔法律責任
相反沒有違法,不用承擔責任

Ⅶ 違法行為是否必然產生法律責任

違法行為不一定產生法律責任

因為:法律責任的產生需要1、行為能力 2、權利能力,如在我國14周歲以下的公民造成違法行為是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沒有權利能力(教唆此類人犯罪罪名加重),不管民事刑事都一樣

法律責任構成一般都是犯罪的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詳細請網路

Ⅷ 無違法犯罪記錄包括哪些法律

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及各種規范性文件,也包括了兵役法。

一、所稱的違法犯罪記錄,是指公安機關記錄、保存的以下公民違法犯罪信息:

(一)治安行政罰款、行政拘留、收容教育、收容教養、強制隔離戒毒(含強制戒毒)、責令社區戒毒(含限期所外戒毒、社區康復)等行政決定;

(二)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罰金、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等刑事處罰決定;已構成犯罪,因犯罪情節輕微,檢察機關作出的不起訴決定或者法院作出免予刑事處罰的生效判決。

二、所稱的違法犯罪記錄證明事項不包括以下情形:

(一)行政

1.治安調解協議,不予處罰決定;

2.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決定,以及交通違法罰款(申請校車駕駛資格的按照《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

3.傳喚(強制傳喚)、繼續盤問、拘留審查等行政性措施;

4.其他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

(二)刑事

1.刑事和解協議、撤銷刑事案件決定;

2.因沒有犯罪事實(含證據不足,不能認定有罪),或者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情形之一,檢察機關作出的不起訴決定和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

3.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刑事拘留、逮捕等刑事強制措施信息。

(三)行政案件辦理或者刑事訴訟活動中形成的,記載案件受理、立案、調查取證、起訴、審判等內容的過程性信息;

(四)按照有關規定已被封存或者應當被封存的公民在未成年期間實施的違法犯罪的處理記錄,但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

拓展資料:辦理證明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公民申請公安機關出具本人有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的,應當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並出示原件,如實填寫《有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出具申請表》,註明查詢的事由和相關證明材料。外省(區、市)人口還應當提供本人的居住證復印件並出示原件。

法定監護人代為申請的,還應當提交監護人的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並出示原件,以及載明監護關系的相關證明的原件及復印件。

其他近親屬代為申請的,還應當提交委託人或者監護人簽字的委託書原件、被委託人或者監護人的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並出示原件。

律師代為申請的,還應當提交委託人簽字的委託書原件、律師執業證書復印件並出示原件,以及律師事務所介紹信或者公函的原件。

Ⅸ 是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抄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襲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里的法律是廣義的法律。行為人既包括個人,也包括單位。所謂違反法律規定,是指違反法律規定中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不包括授權性規范。法律是由許多法律規范構成的,是法律規范的總和。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行為規范。按照法律規範本身的性質,可將法律規范分為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和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不得作出一定行為,若作出一定行為則違法。如《審計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關於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會計憑證等的規定就是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是指人們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必須作出一定行為,若不作出一定行為則違法。如《審計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關於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工作的規定就是義務性規范。

授權性規范是指人們有權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可以作出一定行為,也可以不作出一定行為,都不違法。如《審計法》第十條關於審計機關可以派出審計特派員的規定就是授權性規范。

熱點內容
密室免責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16
雙方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58
勞動法對臨時年齡工規定 發布:2025-02-08 18:23:50 瀏覽:467
職場倫理道德 發布:2025-02-08 18:23:15 瀏覽:487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
成都共享單車法規 發布:2025-02-08 16:34:16 瀏覽:102
新婚姻法沒有證據能離婚嗎 發布:2025-02-08 15:54:51 瀏覽:46
刑法分論案例 發布:2025-02-08 15:36:42 瀏覽:562
江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8 15:09:01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