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責任法法律
A. 對於產品質量法在政府方面應該怎麼完善
政府對於產品質量問題承擔的責任有待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主管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可以肯定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是各地政府監管部門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國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制定了許多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制度、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產品質量抽查制度等,為政府行使產品質量的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但生活中曝光一些產品質量問題嚴重的損害了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說明各地政府質量監管部門對產品質量的安全尚不能進行有效管理,直接影響了政府質量監管的可信度。為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有必要從政府責任承擔來提高對於產品質量監管力度。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完善產品質量法律制度:
1、借鑒國際立法模式。制定並頒布獨立的產品責任法目前,我國還沒有單獨的產品責任法規,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規定分散於《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中,立法體系的鬆散不便於產品侵權責任追究和質檢部門的監督管理,而且有些法律規定相互矛盾,給法律的適用造成了困難。最主要的是現行的法律制度在產品責任的追究上混淆了民事違法行為、刑事犯罪行為的界限,而且在責任的追究上過分依靠行政手段,難免使不法分子承擔的法律責任減輕¨ J 。參照國際上在產品質量責任追究方面的經驗,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獨立的《產品質量責任法》,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消費者權益有效保護的需要,應制定一部單行的《產品責任法》。
2、加大違法制裁力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因產品質量責任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賠償商品價格的2倍。我國產品質量法律制度也應該在產品損害賠償上提高最低賠償額、規定最高賠償額,加大對制假造假行為的懲罰措施,讓不法奸商在經濟懲罰上傾家盪產,社會上身敗名裂,加大制假售假的成本。
3、擴大產品責任賠償范圍.在立法中明確精神損害賠償及懲罰性損害賠償的賠償標准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對於產品質量損害賠償主要側重於賠償受害者的直接損失,對於受害者的精神損失沒有賠償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法>雖然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從法律上支持精神賠償,但未提出具體的精神賠償限額。我認為精神損害是不法行為給人精神上造成的嚴重傷害,與財產權益損害不同,但的確是侵害人的不法行為直接造成的精神痛苦,也應該屬於產品責任承擔的責任范圍。目前許多國家將精神賠償納入了產品責任賠償范圍,萬方數據 並明確規定了精神賠償的標准。為保障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對不法奸商的嚴厲打擊,我國法律也需要參照英美法系國家的作法,確定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懲罰性精神損害賠償限額。加強產品責任追究.
4、建立政府產品責任行政問責制是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目前已成為追究政府官員責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官員因工作決策失誤或瀆職造成的不良影響所承擔的行政責任。產品質量事關重大,作為政府有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所管轄行政區域出現重大產品質量事故就是政府失職、瀆職,作為行政區域的政府負責人和質量監管職能機構人員就應當承擔責任,所以有必要建立產品質量行政問責制,這既有利於政府各部門落實產品質量監管職責,強化對廠商的監督,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也有利於實現質量監管職能機構的權力與產品責任的統一。5、建立群眾監督機制.建立獎勵舉報人制度產品質量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受全社會的關注,要充分的調動群眾的力量,發揮群眾的作用,建立起群眾產品質量維權監督隊伍,他們不僅可以監督社會上商家產品的質量狀況,而且可以對政府質檢部門公布的企業質量調查報告提出異議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對群眾提供的有關制假售假信息一經查實,要及時給提供信息的群眾物質獎勵。
B. IATF.169494體系要求符合法律法規,怎麼識別識別法律法規是相關聯的法律法規逐條逐條去識別
守法本就是一個企業的最基本要求,像合同法,安全法,銷售法,產品責任法等。但這個就不要逐條識別了,一般可列個清單,除基本的,還有就是與產品有關的。
C. 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美國產品責任法概述
根據美國《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規定,產品責任是指「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於因其製造和出售有缺陷的產品而使該產品的購買者、使用者及第三者遭受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而進行賠償的法律責任」,調整這種法律責任而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就是產品責任法。
按照有關美國法律的解釋,產品責任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產品責任法是侵權行為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它又具有不同於一般侵權行為法的特點。由於美國有的州法認為產品責任的承擔可以建立在完全獨立的嚴格責任基礎之上,這種嚴格責任既區別於過錯責任,也不等同於一般侵權法上的無過失責任,受害人可以僅通過證明產品存在缺陷,並且這種缺陷造成了對受害人的損害,而無須證明生產者或銷售者對缺陷的存在具有過失,即可請求他們給予賠償。因此美國的產品責任法是一種以嚴格責任為主要歸責原則的特殊的侵權行為法。
美國的產品責任的立法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習慣法(common law),又有成文法(statute law),包括聯邦產品責任法、各州產品責任立法及判例以及適用於各州的有關產品責任的規定、判例,也包括對司法實踐有著指導作用的有關產品責任的示範法。為了統一各州產品責任法,美國商務部於1979年1月公布了《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 (Model Uniform Proct Lability Act),作為專家建議文本,供各州在立法及司法中參考適用。此外,美國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下設的消費特別委員會於1982年公布的《產品責任法草案》以及美國法學會編撰的《第二次侵權法重述》(1965年版)在統一各州的產品責任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7年5月2日,美國法學會通過了新的產品責任法重述——「法律重述(第三次),侵權:產品責任」,標志著美國產品責任法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D. 法律系都學什麼
不是主要背法條的,法條到用時可以查
分兩部分
一、學理論,比如這些法條為什回么這么規答定,有什麼理論依據社會背景等等
還有就是著名的思想、社會的本質起源之類的
二、程序法,學這些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法條了,但還不夠,還有些具體操作的規則要掌握
三、司法解釋、條例、會議紀要等也要學的
E. 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權的法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產品責任法》這兩個是現在用得比較多的。關鍵還看具體問題,不同問題不同分析。
F. 產品質量有哪些法律責任(1)
(一)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民事責任 1、銷售者的產品合同責任 產品的合同責任是指產品的銷售者不履行或不當履行產品質量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產品的合同責任同產品的侵權責任相比,一是合同雙方,受損害的消費者與產品銷售者之間以簽訂合同為前提條件;二是合同責任僅限於出售產品的銷售者和直接從銷售者處購買產品的買受者;三是損害賠償的范圍通常以賠償買賣標的物——產品本身為主。 (1)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條件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況之—的、銷售者應當承擔合同責任:第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這是法律對賣主出售的產品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論其是否在合同中明確規定,都構成出賣人必須履行的義務。當產品不具備某些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比如商品殘損)而事先作出說明的,銷售者才不承擔合同責任。第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明示採用的產品標准。第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重點案例解答2 在這個案例中,銷售者計算機設備銷售公司以其出售的產品價格便宜為由,認為不需要對售出的產品承擔質量保證的義務。王磊在購買時知道這批設備售價便宜的情況,關鍵在於他並不知道存在不能正常使用的產品瑕疵,銷售者也未對此進行說明,因此,銷售公司銷售便宜產品一樣需要承擔產品的質量保證義務。 (2)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 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包括:第一,修理、更換、退貨。這是銷售者違反合同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或更換。經修理可達到質量要求而不影響產品的性能、價值的,出賣人應無償修理;修理後達不到質量要求或影響產品階性能、價值的,或買受人要求更換的,出賣人應予更換。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還可要求銷售者退貨。第二,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承擔合同責任的重要方式。銷售者售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給用戶、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用戶、消費者有權要求銷售者賠償損失。銷售者違反合同規定的質量義務,又不按規定承擔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責任的,由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改正。 (3)銷售者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 如果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是由生產者、供貨者的責任造成的,銷售者在對產品進行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後,就可取得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有權要求生產者、供貨者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則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 2.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責任 (1)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產品侵權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用戶、消費者或第三人的人身、財產損害時,生產者、銷售者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產品侵權責任與產品合同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產品侵權責任不以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為前提條件。受害者不論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是否有合同關系,都可就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向侵權人提起損害賠償之訴。 第二,正是由於產品侵權責任不以合同為前提條件,所以其主體不限於合同當事人。其權利主體(即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包括由於缺陷產品受到損害的任何人,而不限於缺陷產品的買受人。其責任主體也不限於同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銷售者,還包括產品製造商、批發商等。 第三,從損害賠償的范圍看,產品侵權責任主要賠償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一般不賠償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2)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 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也即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構成(承擔)產品侵權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產品存在缺陷。產品存在缺陷是侵權行為人違反法律義務的表現,也是造成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原因,因而它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根據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缺陷可以分為設計上的缺陷、製造上的缺陷、指示上的缺陷和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 第二,存在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的事實。消費者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害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和依據。如果沒有損害事實,即使產品有缺陷,也不構成產品侵權責任,即「無損害,無責任」。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人身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導致受害人患病、健康水平下降或者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等。財產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引起其他財產的損失,一般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產品缺陷是引起損害的原因,損害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結果。如果損害事實不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缺陷產品的生產者就不承擔賠償責任。 (3)生產者的免責條件。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生產者末將產品投入流通,是指生產者未將產品投入市場、售給他人。生產者末將產品投人流通,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產品有缺陷是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要件,不僅如此,這種缺陷還必須是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時就已存在的。如果缺陷是在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以後產生的,生產者則不承擔責任。 第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是指根據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難以發現、而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證明存在的缺陷。這種缺陷必須是投人流通時實際上未被世人發現的缺陷,而不能是已有人發現,但其發現結果未被他人(包括生產者)掌握的缺陷。
G. 超市是否可以銷售「三無」商品,如果不能銷售的法律依據,請明確指出。
1.超市是否可以銷售「三無」商品
可以銷售三無商品,但是不能銷售三無產專品
2.如果不屬能銷售的法律依據,請明確指出
對於三無產品違反的法律是產品質量法27條,處罰依據是產品質量法54條
3.如果你是接著問上次超市侵權的話,那麼
銷售者當建立並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依據是產品責任法33條
用這個條款去證明超市應當盡驗收義務進而證明是明知而銷售,這樣就不能免責了
但是能不能證明還得看證據,證據才是關鍵而不是法律依據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祝順利!
H. 司法考試都涉及哪一些法律,具體到有法律條文的,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謝謝咯!
以下是司法考試所考科目,涉及到必考法律。
試卷一:綜合知識。包括:社會主義法版治理念權、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法律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
試卷二: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司法文書、論述。包括:試卷一、二、三所列科目。
I. 注冊商標質量有問題要承擔哪些責任
你好,
一、產品責任中商標權人的法律責任
1、產品缺陷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因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而發生的產品責任案件在近年屢見不鮮。比如:高壓鍋爆炸傷人、熱水器中毒、化妝品毀容、汽車設計、零件質量等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等等問題,這些因為生產過程中的缺陷、黑心廠商製造的不合格產品、不法生產、違規生產的一系列假冒偽劣產品等造成的意外事故都嚴重的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益。根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的第41條規定:因購買產品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都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產品責任的意義就是產品自身存在不合格、缺陷等問題,因此對消費者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害時應該產生的賠償責任,體現的是平等的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發生的損害和賠償的民事關系。那麼,在產品責任案件發生後,哪些主體應當對受害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根據法釋[2002]22號的規定,旨在重點闡述商標權人之產品缺陷責任。
2、責任主體之商標權人
(1)依據三種理論分析
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對商標所有人產品責任的司法解釋,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既擴大了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也增加了商標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生產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國法律沒有對其作明確的解釋。消費者在購買消費產品的時候就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以及產品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依據危險責任理論,生產者處於生產鏈條的開端是最適合控制此等危險的人。而依據報償責任理論,生產者因產品的生產而獲利,應對產品發生事故時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為了可以方便受害人對於自己的權利有主張權,生產者的界定應該要以消費者的視角為准。普遍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根據產品的外包裝和產品自身的標注來判斷產品的生產信息,而這個生產信息卻是由生產商和經營者提供的,只要有消費者習慣性的把某個特定的商標作為商品質量的符合,他就會確信自己所購買的帶有這種商標的商品的質量都是一致性的。依據信賴責任理論,如果是因為這種信賴而導致的傷損時,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應該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另外就是如果某一主體即使不是產品的直接生產者,但是產品上面標有的名稱、商標、或者其它可以識別的標識在產品上以此來表示此商品與生產者的關系,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要某一主體向其它的生產者許可了可以使其商標、名稱等,除了具有收取商標使用費以外,也應該承擔監督生產的責任。因此,商標所有人應當就產品缺陷承擔產品責任。
(2)從商標的功能分析眾所周知,商標作為標明自己、區別他人的標識,具有識別功能、品質保證功能以及廣告功能。首先,生產者把自身產品的聲譽放在商標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消費者可以通過對商標的識別來進行認牌購貨。商標所有人差不多都是產品的生產者,因此也應該承擔產品的責任。其次,《商標法》第7條明確規定「商標使用人應當對其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責」。即只要商標所有人參與了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對產品的品質實施了影響,並從中獲得收益,根據報償責任理論,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缺陷責任
。最後,在現代消費、現代銷售模式中,商標儼然已成為最有效、最典型和最直接的廣告工具,他代表著一定的公信力,刺激、維持並擴展著大眾的消費需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商標的廣告功能與信賴責任理論相輔相成,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責任的理論。
(3)從比較法上分析依據三種理論以及對商標的功能的分析,得知商標所有人在產品上標示了自己的商標而獲益以及使得消費者產生對商品品質的合理信賴,從而明確商標所有人是產品責任主體。而且我國業已出台規定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此相關的完善規定。
二、商標權人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不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只要有損害事實,生產者均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生產者承擔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產品設計、試制、投產和製造過程中,生產者對產品的缺陷具有控制能力,在實現產品事故的損失最小化方面較之購買者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使其承擔無過錯責任,可促使其實行技術更新,採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發生;另一方面,生產者較購買者更有能力承擔損失,它可以通過產品責任保險以及提高產品價格分散風險和成本。
三、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的立法建議
(1)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
當前,我們國家還沒形成具有獨立性的《產品責任法》,而跟產品相關的責任權責制度都包含在《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這種「公私不分」的大雜燴式的立法體例造成法律之間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並使人們誤認為產品責任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樣,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解決的是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准而產生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上的義務,有些質量標準是我國的,有些是國際上的,有些是一些聯盟的。但是產品責任重點是指因為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受到身體、精神、財產等損害,強調商品經營者和購買者之間由於產品損害引起的民事責任。所以,產品質量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不同的內容卻被規定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了,比較容易讓大家產生思想上的誤解,混亂概念。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明確因產品缺陷導致購買者受到損害的責任問題,用獨立的法律文件來規定責任原則、賠償范圍、構成要件等相關內容,有了法制支持,可以為受到產品缺陷的消費者得到合理及時的補救措施。
(2)完善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及范圍
《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在該法律上所承認的缺陷主要是產品會對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危險,而損害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是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若不滿足則不符合標准。」根據該法律解釋,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是不統一的,兩個不同標准帶來的則是標准模糊。因此,當實際發生產品損害到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時,採用哪一個標準是具有爭議的。籠統的雙重標准勢必引起產品缺陷認定的疏漏,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護。筆者認為,我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可以效仿國外的先進規定,用不合理危險定為認定唯一標准,拋棄原本的兩個標准。因為「不合理危險」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在立法或法律解釋中要確定不合理危險其實是產品存在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性。
(3) 進一步明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
我們國家在產品責任立法上對責任主體的確定是不夠明確的,不明確造成的是其指出的涵蓋內容是模糊的。我們國家的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有兩塊:產品生產者和產品銷售者,但法律上對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概念和范圍未做詳細說明。我國產品責任的權利者是受害人、被侵害者,但是法律上又無對受害人、被侵害人的具體范圍作出詳細說明,使得發生了也沒法律條文界定,這樣就讓一些本來理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避開、逃脫實際責任,受害人等不得依法得到合理賠償。所以,在立法這塊要參考《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第3條的規定,生產者包括:「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准製造人,
即在產品上表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進口商, 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供應者,
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 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4)完善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法》第42
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上,《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採用了不同的原則,
即對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種規定存在矛盾,在銷售者無過錯的情況下,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受害人主張權利將不會被法院支持。而根據第43條,受害人則可以獲得賠償。有鑒於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筆者認為我國在產品責任立法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實現與《民法通則》的協調一致。
(5)完善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制度我國現行立法產品責任賠償范圍過窄、賠償數額偏低。筆者認為應該將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由財產損害賠償、人身傷害賠償擴展至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借鑒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存在大量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生產者在利益驅使下生產大量不合格商品甚至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產品。若僅僅要求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已不足以遏制其繼續生產劣質產品。因此,我國應盡快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嚴厲制裁產品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