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經營者欺詐的法律責任
⑴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時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消費者可以得到哪些賠償
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時,首先應當承擔行政責任。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分別為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營業執照等。 此外,經營者提拱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⑵ 經營者受到欺詐責任有哪些
經營者欺詐經營的責任有: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法律依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
⑶ 經營者欺詐需承擔什麼責任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法律依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⑷ 商業欺詐的認定標准有哪些有哪些欺詐行為屬於商業欺詐
商業欺詐的認定標准如下:
1、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商業活動中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2、主觀上表現為具有欺詐的故意,其動機一般是為了牟利。
3、在實踐中大多表現為故意陳述虛偽事實或故意隱瞞事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行為。
4、採取了隱瞞事實真相或編造虛假事實等手段,違背了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沒有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使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法律依據】
《刑法》第266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有以下欺詐行為的都屬於商業欺詐: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2)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4)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5)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7)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9)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
(10)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11)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商業欺詐的行為種類很多,但無論何種商業欺詐行為都具有三個共同特徵:
其一,行業性。商業欺詐發生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是商業活動過程中的欺詐行為,非商業活動中的欺詐行為不是商業欺詐。商業欺詐所涉及的「商業」,是一種大商業、泛商業的概念,涵蓋存在商品交換以及提供服務的所有市場經濟活動。
其二,故意性。欺詐的一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也就是說,欺詐者主觀上具有惡意。
其三,欺詐性。商業欺詐的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受害人因受欺詐,陷入錯誤,而作出或可能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
⑸ 經營者欺詐行為該怎麼處罰
法律分析: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⑹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時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時應當承擔「退一賠三,五百兜底的」賠償責任。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法律依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⑺ 商家價格欺詐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商家價格欺詐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1、商家以價格欺詐手段,誘騙他人與之交易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罰款;
2、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
3、屬於情節嚴重情形的,應責令停業整頓,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法律依據】
《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七條
經營者違反價格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⑻ 商家以活動名義騙顧客消費觸犯哪些法律
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情節嚴重的,會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活動名義欺騙顧客消費,屬於合同可撤銷的行為,也屬於商家禁止的行為,金額達到一定數額的還成立的詐騙罪,顧客可以請求返還財產,提起民事或者刑事訴訟。
法律分析
首先,通過欺詐訂立合同的行為屬於民法中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類型之一,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商家違反了民法的規定,實施了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有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請求權。
其次,由於商家身份的特殊性,觸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根據相關法律,當事人擁有加倍返還財產等請求權。
最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欺騙行為屬於一種詐騙,如果涉案金額達到了相關標准,當事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