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轉科單有法律效力嗎
A. 離職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有,在勞動爭議等情況下有很重要的法律意義。
B. 自己寫了離職報告有法律效應嗎
對辭職信的法律效力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辭職信發生法律後果,不以用人單位的同意為前提。用人單位同意辭職只是說明單方解除變成一種雙方解除,但是這並不影響先前單方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行為性質。其二,辭職信送達用人單位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依然存續。若用人單位同意期辭職請求,勞動關系至退工證明下達時解除;若用人單位不同意其辭職請求,勞動者在一個月後可以自行解除勞動關系。其三,辭職信送達用人單位滿一個月後,勞動者依然在用人單位照常工作,用人單位也沒有相反意見的,兩者間的原勞動關系已經終止,新的事實勞動關系開始形成。
你公司的這名員工的處理辦法,可以按解除事實勞動關系的有關規定處理。《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第四十條規定:「應當訂立勞動合同而未訂立的,勞動者可以隨時終止勞動關系。 應當訂立勞動合同而未訂立的,用人單位提出終止勞動關系,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勞動者,但勞動者具有第三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關系應當順延至該情形消失。」據此,你公司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並應當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給予勞動者本人一個月工資收入的經濟補償。
C. 離職聲明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按相關法律規定,離職聲明書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在自願合法的前版提下出具的離職權聲明書具有法律效力。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D. 辭職單只有辦公室簽字有法律效應嗎
沒用的,辭職單只是單方面的,必須有公司的章,完成一系列程序後還應該有離職證明才可以。你的下一份工作,一般都需要帶離職證明的。溫馨提示,走之前把保險什麼的都轉出來,辦利索了,要不再找了工作,交保險啊什麼麻煩。
E. 離職簽定的文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離職簽定的文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看當事人的在職情況,以及單位的處理情況。
當事人作為單位的代表,其所簽的法律文書,實際上就是一個代理權的約束:
一、如果當事人尚未辦理離職手續,單位也未明確停止當事人行使職務的權力和義務,那麼當事人按照自己的職責,簽訂文書,該文書是有法律效力的。
二、如果當事人雖然尚未辦理離職手續,單位已經明確停止當事人行使職務的權力和義務,那麼當事人不應該擅自簽訂文書,但當事人簽訂的文書對外依然是有法律效力的。單位如果沒有提前明確對第三方聲明,該文書不能對抗第三方。但單位可以追究當事人侵權責任。
三、如果當事人已經辦理離職手續,依然擅自簽訂文書,該文書對單位沒有約束力,由當事人承擔責任,除非單位事後給予認可。
《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和第64條第2款都規定代理人應當在代理許可權內進行代理行為。代理只有在代理權許可權范圍進行的民事活動,才能被看做是被代理人的行為,由被代理人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48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F. 公司要解散大家,讓我們簽了離職單,沒有按手印,具有法律效應嗎
公司要解散,大家簽了離職單,沒有按手印,具有法律效力嗎?如果上面簽了字,沒有按手印的話,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如果要是違反你們自願,強迫錢簽的,那可以撤銷的。
G. 離職協議的法律效力嗎
是有法律效力的,這種情況雙方以後可以再補充作出約定,如果沒有約定,那麼就以實際履行合同內容的時間為合同開始的時間,至於有效期,只要雙方均沒有異議,那就可以一直按照
合同履行
義務。
H. 離職切結書有法律效力嗎
有法律效力
切結書是台灣人的說法,即大陸的協議書的一種類型,回一般雙方為了了結某答件事或者你要允諾何事,會先簽下此協議。和協議書效力相同,如果內容不違法,雙方應當履行,違約方按照約定或者《合同法》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I. 員工辭職交接表到底有沒有法律效力
有的,基於商業秘密,離職員工需要簽訂保密協議,保密協議是有效的合同
J. 離職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應當為勞動者出具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不同法律後果不同,是否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是其中最易產生爭議的焦點問題。勞動者出現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等行為,被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時,為了不影響再就業,經常會向用人單位提出要求,不按照真實的解除勞動合同原因出具離職證明,以騙取新用人單位的信任。但是不真實的解除勞動合同理由可能會給用人單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可能是訴訟風險。
用人單位是否需要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取決於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或理由。
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並且無須支付經濟補償金;因用人單位原因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的工作時間向其支付經濟補償金。本案中,該員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公司依據規章制度解除雙方的勞動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並且無須向該員工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但公司出於憐憫,在虛假的《離職證明書》上加蓋公章,卻因為確認了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錯誤事實,導致自身陷入該員工設計的法律陷阱之中卻有口難辯。
公司出具離職證明內容要真實,避免相應法律風險
首先,用人單位出具的離職證明中不如實反映員工離職原因的情況很多,有的侵害員工利益,有的則損害自身利益,被認定為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了避免該種用工風險,出具離職證明應如實記載和反映員工工作狀況及離職原因,既不能侵害員工的合法權益,也不能隱瞞事實給自己及其他用人單位帶來用工風險。
其次,與用人單位簽有保密協議或者競業限制協議的勞動者離職,用人單位應當在離職證明中將勞動者所負有的保密或競業限制義務及競業限制期限列明,既可以保護原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又可以讓新用人單位重新考量招錄用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來源找法網:網頁鏈接
最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離職證明一式兩份更為妥當,送交勞動者一份後,可以要求勞動者在另一份上簽字後留存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