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他人代收的法律效力
① 他人簽收是否有效送達
法律分析:受送達人指定代收人的,指定、委託的代收人或者同住的成年家屬簽收是可以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 第七條 受送達人指定代收人的,指定代收人的簽收視為受送達人的本人簽收,郵政機構在受送達人提供的或確認的送達地址未能見到受送達人的,可以將郵件交給與受送達人同住的成年家屬代收,但代收人是同一案件中另一方當事人的除外。
② 商務電子郵件有法律效力嗎
1,電子郵件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主要看其是否具備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從證據的版客觀屬性看權,證據首先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電子郵件通過網路用數字信號表達人們的意思,並能呈現到電腦終端,這種行為以及這種行為的數字化表現形式毫無疑問是客觀存在的。從證據的關聯性看,在電子郵件客觀真實存在的基礎上,如果與案件事實相關聯並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就可以作為證據來使用。
3,從合法性來看,電子郵件作為證據也有法定的表現形式,電子郵件作為一種外在形式或載體,就實質內容來作具體分析,可以分別劃歸到我國現行法律對證據的七種分類之中去。
4,電子郵件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我國相關法律如合同法就將其作為證明合同關系成立與否的一種有效證據。在審判實踐中,也已經有將其作為一種證據使用的做法。
③ EMS快遞由收件人同事代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跟收件人本人溝通過 收件人統一放在收發室 或者校園代辦點 快遞櫃的是正常的
如果沒跟收件人聯系 私自處理或者私退 你可以投訴追責
④ 請問個人之間債務,催款函用特快專遞寄送,可不是本人簽收,而是單位門衛代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是這樣規定的:「當事版人一方以發權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就有法律效力。
因此,如果能夠證明債務人是該單位的員工,代收人是該單位門衛,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⑤ 電子郵件形式的通知,具備法律效力嗎
具有法律效力。
按合同法規定,可以用電子郵件進行合同的交涉,同時,內民事訴容訟中也包括電子郵件之類的證據,但究竟效力如何,則要看證據的具體內容及法律的有關規定。按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
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⑥ 如何認定e-mail郵件的法律效力
世界已進入一個信息時代,以互聯網路(Intenet)為基礎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商務方式。將互聯網技術應用於商務活動就稱為「電子商務」。電子商務 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效率,降低了企業的成本,為顧客提供了更快、更好、更方便的服務,特別是在sars病毒肆虐的今天,「電子商務」在企業間的經濟往來中的 應用更為顯著。
電子商務是通過電子手段進行的商務活動,與之相近的是「電子商業」「網路貿易」「網路經濟」「數字經濟」。它是在「網路空間」的「虛擬社會」里進行忽略國界的貿易活動。目前,隨著電子合同的廣泛應用和發展,經常遇到的就是法律問題。傳統的法律規則已不能完全適用網路經濟時代的新情況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亟待解決。什麼是電子合同;合同當事人的主體資格是否應有不同的確定標准;要約、承諾何時何地成立及生效,如何撤回,撤消;電子合同的書面形式,證據,簽名的合法等。諸如此類問題皆為網路交易合同的基本問題,下文將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一、電子合同及種類
電子合同是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計算機網路通訊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電子合同存在的物質條件是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在電子合同中一台計算機先將當事人一方的訂約意思表示由可識別的文字轉化為數字,通過調解器發送到另一方當事人的計算機中,另一方當事人的計算機接受後再轉化為可識別的文字信息。由於意思表示是由計算機通過數字轉化來完成的,所以電子合同又稱為數字合同。它將「物質的流動」改變為「電子的流動」。由電子數據、電子單據、數字貨幣、電子銀行取代了有形的合同書、票據、紙幣,銀行。
電子合同是人類利用電子方式進行的商業活動的基本形式,它同傳統的合同相比,有其突出的特點:(1)主體的虛擬化。合同一方或雙方在網上大都以網址的形式存在,其真實姓名地址在網上並不明示顯現。目前,上網建立網頁進行銷售活動和交易沒有完全置於法律控制之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合同的主體;(2)合同訂立過程中的無紙化。電子合同一切都是通過網路進行的,合同雙方互不見面,電子合同的簽署和履行是在無數計算機構築的「網路空間」中進行的。合同訂立只是雙方在網上通過披露信息來完成的;(3)履行的無紙化。即所謂的「在線經營」,它是通過網上信息傳遞來代替合同的實物履行,用「電子流」代替「物質流」。合同履行內容中(付款、交貨、提供服務和勞務等)除必須實物交貨和提供勞務的電子合同之外,其它電子合同都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和完成。電子貨幣、電子錢包、網上銀行、電子票據完全可以實現支付功能。以計算機軟體、圖紙、音樂等為內容的無形產品,可以通過網上下載、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交貨;提供服務類的合同包括技術咨詢、培訓也可以通過網路數字信息的傳遞來完成;(4)履行的超時空化。在網路中心裡沒有中心、距離、國界。因而電子合同的簽訂。履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電子合同是電子商務的基本形式。合同電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電子合同是指一切用現代電子通訊技術手段所達成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1條)。《電子商業示範法》(1996年12月16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全體委員第85次全體通過,1998年對個別條文作了修改)系指由電子手段光學手段或類似手段造成儲存或傳遞的信息,這種手段包括但不限於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郵件(E-mail)電報、電傳、傳真。狹義的電子合同是指利用不同的電子計算機之間生成、傳遞、儲存信息而達成的合同,包括EDI和E—mail兩種形式又稱「無紙合同」。以下所指的電子合同都是狹義上的電子合同。電子數據交換是兩個或多個企業(包括海關、報關行、銀行、運輸行、貿易行等與商業貿易有關的企業)之間,利用標準的數據形式,通訊協議、商業協議,通過通訊線路在計算機之間自動處理、識別、傳輸、申報數據往來的文書、報表等,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各種商務手續的電子手段。因為在交易完成時不需要傳統的有紙單證,因而EDI又被稱為無紙貿易,它在西方國家已得到普遍的應用。
EDI特點是,其數據交換中採用的各種技術和方法均不是由企業獨自決定的,而是使用了一系列的「標准化規則」;EDI在進行商務活動時,使用一台終端,以標准格式,標准協議,即可授受與多個對象的相關數據,傳送的資料是業務資料,如發票、定單等,而不是一般的共享信息,無須人工的介入,由收發雙方的計算機系統直接傳送。傳統的EDI是特定的大型企業之間通過租用電腦線在專用的網路上實現,是封閉的,安全性能好,但費用高。電子郵件是傳統郵件的電子化,凡是傳統的郵件有的功能它都具備。並且除文字、圖形它還能傳送圖象、聲音。它有速度、效率高、操作簡單方便適用等諸多優點。發信人將編輯好的文件按照收信人的電子郵箱地址通過網路傳遞過去。對方即可隨時打開信箱、讀取郵件。由於E-mail費用低廉節省時間,而且沒有旅途勞頓。所以,在現在的商務活動中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合同的形式。隨著internet的普及和提高,internet作為一個費用更低,服務更好,開放式的網路系統,將會成為EDI和E-mail的主要載體。
二、電子合同的訂約及主體資格
訂立合同須要經過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一方要約,他方承諾,合同成立。電子合同的訂立,是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的,當事人通過數據輸入進行要約、承諾,以網路傳輸進行送達。合同的訂立過程是數據電文的交換過程,用計算機之間的「對話」了來完成訂約。這傳統的面對面磋商或通過郵局傳遞信息電報進行要約,承諾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法律在對電子合同訂立程序規制時,必將面臨許多困惑和問題。
訂約人,是指通過相互意思表示,進行要約、承諾,從而締結合同的人,訂約人可以是當事人自己也可以是當事人委託的代理人。訂約人在電子合同中是通過某種信息系統發送訂約電子信息的人。大體相當於《電子商業示範法》中稱的發端人。我國《合同法》中規定,合同的訂立要求訂約人(1)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在普通合同的訂立過程中,相對依直覺通常可以對行為人有無行為能力,是否作出真實意思表示進行判斷,但在電子合同中卻極為困難,因為雙方都是以「數字人」的形式出現的,也就很難判斷相對方是否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同時,因為在EDI形式的電子合同中交易雙方的計算機按照預先編制的程序自動進行,而不需要當事人的參與,也沒有得到任何人的確定,這就使其合同有效性受到懷疑,甚至有人認為計算機取得了「人」的身份,具有行為能力。實際上,計算機總是直接或間接的受人控制的,它永遠不能取得享有權利義務的訂約人的地位。因而電子合同訂約人只能是對該計算機系統永遠支配權的人。計算機在沒有人直接干涉情況下自動產生的電文應視為由人的實體利用為其運行的計算機發出的電文。
目前,隨著internet的普及,網路使用者的年齡及層次也在迅速變化,許多兒童和未成年人皆可在網路中任意沖浪,在今天他們眼裡,光碟和網路就象人眼中的空氣一樣稀鬆平常。因為與傳統的合同訂立相比,訂約人是通過電腦網路為意思表示,相互以「數字人」的形式出現,男女不分,老幼不辨。雖然有些時侯要求相對人輸入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或信用卡卡號以證實其為有行為能力的人,但仍有偽造或提供不實資料的可能性。因此未成年人如系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而於網上訂立網路交易合同時,有無必要就其行為能力特別另行規定?針對這個問題,依我國《民法通則》之規定,18歲以上的系成年人固無問題,系10歲以下之未成年人其行為除未成年人受益的法律行為以外均無效。如系10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其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的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外,否則無效。此外,精神病人也可能在網上交易,此時又有兩種情況(1)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為完全無行為能力人;(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再者精神病患者之病情亦有輕重,從而影響其法律行為的有效性(《民法通則》第19條)。因此,如何判定法律行為是否有效這都要加以考慮的因素。
對於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及無行為能力的限定,《民法通則》系以年齡為界限,單對於網路商務而言,因他們相互間是以「數字人」的形式出現的,因此亦無從徵信其真實年齡,若日後動輒被主張網路交易合同無效或效力未定,對合同善意方未免不公。還好,在我國《合同法》第3章第47條規定了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一些補救措施(如經法定代理人追加後,該合同有效)及相對人的催告權,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電子合同起到了保護作用,至少限制行為能力人在網上進行的有關合同的法律行為再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加後,該法律行為是有效的,相對人仍可享有合同項目下之權利。再者,相對人有催告權,並在法定代理人追加之前,善意相對人還有撤消之權利。此外,由此條款還可推定與限制行為能力人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所訂立的合同應為有效之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加。這對善意的相對方來說,不失為一個使其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的方法。
由於網路交易有其特殊性,交易相對人無法面對面直接磋商,無法證信交易相對人之實際年齡,故筆者認為在此情況下是否應該大膽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突破行為能力之理論基礎。因網上合同訂約人之意思表示大多數是在相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作出的,訂約人的「行為能力」是否一定要作為合同成立的有效的必要條件。並因此訂約人對自己的「網路行為」負責。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類同民法中的公平原則,由其監護人承擔一定責任,並以此來增強合同訂約人的謹慎義務和監護人之義務方面,來提高電子合同效率和安全。
另一個問題,在電子合同訂立時,作為收件人無法判斷來自相對方的數據電文是否是其真實意思表示,是由其親自還是授權人所為還是由無代理權的第三人所為。事實上,經常有一些當事人否定所發出的電文是自己所為,以此來拒絕責任。這就需要解決一個數據電文的歸屬問題,曾有些學者主張依其實質來判定,就是要求收件人准確分辨電文的歸屬和來源,弄清楚電文是否為訂約人所為,收件人判斷錯誤,造成的責任由自己承擔。假如是第三人利用訂約人的電腦程序或密碼向收件人發出要約,訂約人對此概不負責,收件人椐此行事,責任自負。這種判斷方式,表面上看,符合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的原則,有利於交易的安全,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如前所述,電子合同訂立過程中收件人是無法知道發送信息的真正操作者,如果要求其另謀識別途徑,必然有悖於電子合同提高效率的目的。
而依形式判斷電文歸屬是根據發出電文的信息系統歸屬來確定電文歸屬。只要一項電文發自於訂約人的信息系統,不論由何人操作,均視為訂約人發送,收件人椐此行事,由此造成的責任由訂約人承擔,這一方法將信息系統被盜用的風險責任放在信息系統擁有者身上,有利於控制風險,從而提高交易效益。
《電子示範法》關於數據電文歸屬的問題主要採用了三個原則:
(一)發端人自己發送或委託他人或由發端人的信息系統自動發送的數據電文,均屬發端人發送的數據電文。收件人拒此行事的後果由發端人負責;
(1)一項數據電文如屬他人借發端人的名義發送,只要收件人沒有過錯,盡了合理注意義務,收件人就有權將該數據電文視為發端人的數據電文,並按此推斷行事;
(2)收件人已知道應當知道某數據電文並非發端人的數據電文,收件人即無權拒此行事,發端人對收件人拒此行事的後果不負責任。
三、網路交易中電子合同之成立
電子合同的一大特點是交易合同的締結是在網路上進行和完成的,通過網上信息傳輸的方式締結的合同是否為法律所承認,實乃關系電子商務能否發展之關鍵所在。
在我國,合同成立之方式應根據《合同法》第13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採取要約、承諾方式。」要約的生效、撤回、撤消;承諾的生效及合同成立時間地點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
1、要約
要約是當事人一方向他方發出的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何時生效,各國立法有所不同,大陸法系國家通常認為「到達生效」,英美法系國家則認為「發生生效」。這一差別在傳統的合同訂立方式有重要意義。但在網路傳送速度極為迅速,發出後幾乎立即到達,所以「發出」和「到達」的時間差,在法律事務中沒有任何深究的價值。要約的撤回是指在要約發生後,生效前要約人以某種方式通知受要約人,阻止要約效力的發生,在網路條件下要約是以光速傳播的,幾乎沒有「在途時間」目前人們還沒有發明出更快的傳遞方式能夠追回已經發出的電子要約,所以可以認為電子合同不能夠撤回。要約的撤消是指在要約撤消之後,要約人通過一定的撤消方式將要約取消,使其喪失法律效力,大陸發系國家通常要約不能撤消,而英美發系國家由於沒有要約撤回制度,所以允許要約人在要約被承諾前撤消,我國合同法兼容並畜,對撤回和撤消都作出了規定。電子合同能否撤消,各國立法尚未對此作出規定,聯合國貿法會的《電子商業示範法》中沒有規定要約撤消問題,筆者認為其撤消應當成立。用E-mail訂立的合同與傳統的合同相比除速度不同外,沒有其他本質的區別,如符合要約撤消條件,應當允許撤消,通過E-mail發出的要約,在發出後,接受後的計算機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動進行處理,當即作出回復,要約的效力也隨即消失,因此,此種情況下對要約的撤消幾乎是不可能的。
2、承諾
網路是一個沒有國界的環境,因此對於網路交易合同中承諾之時間和地點的認定更顯的尤為重要,我國《合同法》第26條規定:
「承諾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採用數據電子形式訂立合同的,承諾到達的時間使用本法第16條的規定」即我國對電子承諾採用了「到達生效原則」,這也與《示範法》的規范是一致的。根據《示範法》第15條第(2)款規定,承諾收到的時間確定的原則有:一是收件人指定了特定的信息系統的,以收件人檢索到該數據電子的時間為受到時間;二是收件人並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統,則以數據電子進入收件人任意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這里說的「信息系統」包括用來發送,接受,儲存信息的各種技術手段,可以是一台電子計算機,一個電子郵箱或一個通信網路等。
關於承諾生效的時間,我國《合同法》第34條規定:「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其約定。」
《電子示範法》第15條第4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數據電文應把發端人現有營業地的地點視為發出地點,而把收件人現有營業地的地點視為其受到地點。」
就本款的目的而言,(1)如發端人或收件人有一個以上的營業地,應以對基礎交易具有最密切聯系的營業地為准,如果沒有任何基礎交易地,則以其主要營業地為准;(2)如發端人或收件人沒有營業地,以其慣常居住地為准,該條款並未規定「承諾生效地」的確定原則。僅規定了「承諾」「發出地」或「收到地」的確定辦法。它解決了電子合同與傳統合同在成立地方確定方法上的矛盾,為各國在此方面的立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我國《合同法》之27條規定,承諾可以撤回,然而在網路交易中,意思表示可謂即時或僅有幾秒之差距,故欲撤回其意思表示在實踐中是存在困難,此時僅能依據我國《合同法》之54條第1款 或《民法通則》第 59條第1款之規定請求變更或撤消。然而在交易合同變更或撤消為此而引發的賠償責任應如何分擔,在立法中仍是空白,筆者認為對於責任的承擔應適用民法中的過錯推定原則,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
四、電子合同形式的合法性問題
任何一種合同,只有其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才能具備有效性和和可執行性。各國立法對合法形式的規范主要是要求採用書面形式,而電子合同區別於傳統合同的最大特點恰恰是「無紙化」,所以電子合同可能會因形式不合法而被認為無效,不予保護。
《電子商業示範法》採用了一種令人信服,易於被各國接受的辦法,這就是「功能等同法」認為電子合同只要滿足了書面形式合同的基本功能,就應認為是合法的,不應拘泥於合同是「紙」的還是「非紙」的,事實上,「書面形式」不過是記錄合同內容的一種方法,如果其他記錄合同內容的方法能象書面形式一樣,具有準確性、完整性、可核查性,就應認為符合法律關於書面形式的要求。網路交易記錄的可靠性如果不低於其他技術維護的記錄,不應因其是「電子的」而不是「紙的」來否認其合法性。我國《合同法》第11條也規定了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等可以有形的表現其所載內容的形式。
與書面形式相聯系的問題還有簽名、原件證據的效力等問題。傳統立法是針對紙面合同制定的,所謂的「簽名」「原件」「證據」都是以「紙」為物質基礎的,因而電子合同似乎無法滿足這些要求。下文將就電子合同中的「簽名」「證據」等問題進行探討。
1、簽名
簽名的主要功能是(1)表明文件的來源;(2)表明簽字者已經確認文件所載的內容;(3)構成簽字者對文件內容正確性或完整性而負責的證據。包括簽字在內的各種傳統認證方法,對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任何認證手段都不是完整無缺的。電子簽名也稱數字簽名,是技術專家們設計了以電子數據密碼表示密匙作為「電子簽章」(electronic signature)再配合認證機機構(CCA)發送數字證書對個人持有的私人密匙作認證,實現合同當事人簽字的功能。使用EDI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認證較之傳統並無更多的不可靠性。事實上傳統的簽字要求關鍵在於所採取的符號「是否為當事人帶者認證該文件的明確目的而簽署或採用的」,不在於用何種形式進行簽字。換言之,「簽字」也可以使用某種帶有獨特性的符號來代替。實際上目前EDI交易中普遍採用的電子簽字和數字簽字的技術,不但有認證功能而且更安全可靠,它與書面文件簽字一樣也能確認文件傳輸過程中的事實。例如電子文件由簽名者發。電子文件自簽發後未作修改。可防止電子信息易於修改而有人作偽,冒用他人名義發送信息,在收到信息後予以否認等。因而電子簽名應被接受為一種有效的簽字方式。《電子商業示範法》也是按「功能等同法」對待電子合同的簽名問題的。
2、原件
原件是相對於復製件而言的,其本義應是原始形成的書面文件。因為電子合同的內容是以數字的形式「記憶」在電腦中,不可能象傳統的書面合同那樣直接出示。對於原件的問題,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建議同樣採用在解決書面形式問題中採用的「功能等同法」從大多數國家的證據法來看,原件的功能是:「確保當事人能據此宣稱權利或提出抗辯,並對交易進行認證,以及成為可能的最佳證據。」換言之,原件的功能也就是對信息的認證以維護其真實可信度。因此只要能證明EDI電文確實是計算機所儲存或接受的信息,就能滿足證據法對原件的要求。因而從邏輯上講,符合原件功能的電子合同應按原件對待。原件一個重要的功能是作為證據向法庭提交來作為審判和確定責任的依據。電子信息一般都儲存在電子計算機內,向法庭出示一般有兩種方式(1)在計算機顯示器上顯示;(2)列印出來。根據1985年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問卷調查,這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至於哪種是原件,就要看法院接受哪一種形式。而我國民事訴訟法要求當事人提供書證時,應當提交原件,復製品不能單獨作為證據使用,電子數據資料的電腦列印件不能視為原件,而是屬於復製件或抄本。
3、證據
法律對合同或其他的民事行為要求採用書面形式,主要是基於書面形式的證據作用。因為書面材料可以長久的保存,如有修改或增減都會覺察出來。而電子數據容易被篡改且不留痕跡,不易覺察,因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電子數據能否具有與傳統書面證據有一樣的證據力呢?在當事人發生糾紛時這種儲存在計算機里的數據能否被法庭採納為證據?
電子合同既然能夠存在,就肯定可以證明,因而其證據力是不可否認的,一項數據電文是否具有充分的證據力,主要看它有沒有符合法律的如下要求:(1)客觀性。作為證據的數據電文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數據電文雖然是以物質形式存在,但其價值在於內容,因此數據電文的客觀性就於內容是否可靠,虛構的、篡改的數據電文沒有客觀性。數據電文的客觀性主要從兩方面入手:(a)信息的來源即誰提供的信息或信息產生的情況;(b)信息的完整性即信息內容的完整性及提供的規范性。計算機的操作有嚴格的規程,包括操作者處於嚴格的控制之中,系統未被非法人員操作等。(2)相關性。證據與其所涉事實具有本質上的聯系,保證重整方法和過程的客觀科學性和合法性。只有緊密圍繞事實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重組才能符合這一要求;(3)合法性。要依法收集和查證屬實的事實。在計算機內部系統工作時其內部數據往往在內存之中,因此有必要採用一定的方式將其固定,拷貝到軟盤等存儲工具上。因此要依法按程序進行搜索和案件有關並且是必須的計算機系統。尤其是在計算機網路中決不能進入其他與搜集案件事實無關的區域網絡,扣押計算機存儲介質應按行業的特點,在無損與案件事實的電子信息的情況下進行。在滿足以上特點的情況下,電子數據是具有證據力的,否則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貿易就難以發展下去。
中國法律關於電子合同證據問題沒有規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7種證據也不包括電子數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也沒有電子數據證據的方面的內容。從司法實踐情況來看,也尚未發現合同糾紛以電子數據為證據定案的例子。但在一些知識產權糾紛案中有涉及電子數據的問題。例如,被稱為中國網路知識產權第一案的陽光公司訴霸才公司侵權違約案中當事人爭執的標的就是電子數據,但是法官和當事人都未直接把電子數據作為證據,而是通過公證的辦法來取證,以公證的結論作為定案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至少目前電子數據還很難單獨作為證據存在,《示範法》的基本態度是:第一,肯定數據電文可以作為一種證據使用,不能因為它是數據電文而否定它的證據力;第二,關於數據電文的證據是否可以象書面證據一樣在法庭上使用,要綜合各種情況來判定。
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以及網路速度的迅速加快,網路將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網上購物,網上交易,網上支付,網上銀行,網上貨幣等也將會成為人們長提的話題。因網民的網上行為而引發的一系列的貿易、合同、糾紛等法律問題也會不斷的涌現出來。目前關於這方面的立法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都還不完善不健全,這就要求各國和一些國際經濟組織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已有法律的梳理和新的法律制度的創立,來推動網上經濟活動的發展,保障電子交易的安全,以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⑦ 別人代收的ems有法律效力嗎
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對方收到郵件,視為沒有收到。
⑧ 用郵政寄辭職通知書物流寫某某人代收有法律效果嗎那個人的名字是前台的物流上面寫著代收人XXX ,然後
如果要通過郵寄辭職通知書,讓別人代收,你要授權給他,並不是誰都可以代收的,不然你就可以追訴郵政人員遺失信件的罪責。
⑨ 催款函用特快專遞寄送,不是本人簽收,而是單位門衛代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請教各位大俠
如果能夠證明債務人是該單位的員工,代收人是該單位門衛,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對方當事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對方當事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對方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簽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發信件的部門或者被授權主體;對方當事人為自然人的,簽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屬或者被授權主體。
(9)郵件他人代收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為送達:
(一) 受送達人在郵件回執上簽名、蓋章或者捺印的;
(二) 受送達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其法定代理人簽收的;
(三)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其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辦公室、收發室、值班室的工作人員簽收的;
(四) 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簽收的;
(五) 受送達人指定的代收人簽收的;
(六)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的。
第十條簽收人是受送達人本人或者是受送達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簽收人應當當場核對郵件內容。簽收人發現郵件內容與回執上的文書名稱不一致的,應當當場向郵政機構的投遞員提出,由投遞員在回執上記明情況後將郵件退回人民法院。
簽收人是受送達人辦公室、收發室和值班室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與受送達人同住成年家屬,受送達人發現郵件內容與回執上的文書名稱不一致的,應當在收到郵件後的三日內將該郵件退回人民法院,並以書面方式說明退回的理由。
第十一條因受送達人自己提供或者確認的送達地址不準確、拒不提供送達地址、送達地址變更未及時告知人民法院、受送達人本人或者受送達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絕簽收,導致訴訟文書未能被受送達人實際接收的,文書退回之日視為送達之日。
受送達人能夠證明自己在訴訟文書送達的過程中沒有過錯的,不適用前款規定。
⑩ 書面形式通知用什麼方式交給對方具有法律效益
第一,如果你快遞給單位的,門衛代收也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是快遞個人,其成年家屬簽收也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如果是郵件發送,郵件到達對方接收系統,即視為已送達,至於對方刪不刪對發送方無影響;簽名掃描後再發。對方如有指定接收郵箱,應發其指定接收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