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了學生權利的法律責任
Ⅰ 學生的權利及權利保護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也明確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事實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重的行為。
根據以上規定,體罰辱罵學生是違法的,但一般是由學校給予行政處分.
如果存在以上問題,建議告訴家長,由家長向學校反映解決.我的小孩上課不聽講,就被老師用水杯將臉撞腫,回家告訴我們後,和學校聯系,老師親自來家賠禮道歉,經過溝通,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的.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1 學生維權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維權主要指學生個人或相應的組織,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據我國法律以及政策規定,通過法定程序,藉助司法或其他力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及時清除已有的侵害。從廣義上而言,它包括大學生作為教育法律關系外的一方與其他法律主體發生的維權和大學生作為教育法律關系中的一方與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發生的維權。雖然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逐漸覺醒,維權活動從無到有並逐漸發展,但從整體而言,現狀並不容樂觀。主要呈現以下一些特點:首先,學生群體較其他社會群體的維權起步較晚,規范性較差,沒有相應的制度和法律程序作保障,可以說相應的制度基本處於空白。第二,就大學生整體而言,維權意識還比較淡薄。一方面,許多學生並不確切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具體權利,因此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損害,絕大多數迫於壓力,最終向損害方妥協或能忍則忍,維權不了了之。第三,校內維權組織過少,即使有也層次較低、作用不大。如共青團和學生會組織等,雖是天然的學生維權組織,也開展了一些維權活動,但層次較低,僅局限於代表學生向學校反映一些有關學習、管理及後勤服務的問題,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維權職能。第四,高校及社會對學生維護自身權利的認識評價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客觀而正確的標准,學生在實際維權中,缺乏相應的社會支持。總之,學生整體維權意識還較為淡薄,維權活動極不普遍。然而,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學生維權意識的增強,維權活動的開展,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那麼,又何以呈現上述特點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傳統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學校管理理念相對滯後;法律法規不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弊端較多;缺乏相應的救濟渠道。現實的困難性直接制約了大學生維權的積極性,限制了其維權活動的普遍性。
2 學生維權的手段有哪些?
一種是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簡稱「消協」)投訴,由協會負責向相關企業進行溝通和調解,並最終促成事件的解決
向法院提交民事訴訟,法院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處理。
最普遍的是與商家協商
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時 首先去找商家理論或者協商賠償 或者更換退貨
3 各種手段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消協
優點:消協受理維權案件以後 積極與商家聯系 並為學生想解決辦法
缺點:「消協」作為一個民間組織,並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
法院:
優點:所裁定的結果是最公正的 並且執行力度最高
缺點:手續繁瑣 所消耗的精力大
協商:
優點: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商家解釋 並交涉協商事宜
缺點:完全取決於商家的誠信度 如果商家拒絕任何賠償 沒有辦法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學生享有哪些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學生享有以下權利: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5、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中國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三條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權利:
(一)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三)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四)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Ⅲ 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
(1)學生的法律地位。
學生的法律地位因其不同的身份而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①首先,作為社會中的一名成員,學生的身份是一名國家公民,其地位由我國《憲法》、《民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規所確認;
②其次,作為學校這個特定環境中的一員,學生具有不同於一般國家公民的地位,其地位由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他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所確認,這種地位體現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這一角色的本質特徵;
③再次,對於所有未滿18周歲的學生而言,因其具有「未成年人」這一特殊身份,因而還具有不同於已滿18周歲的學生的法律地位,他們的這一地位已由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或相關的條款所確認。因而我們必須從不同的方面來看待學生的法律地位。
(2)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的權利有:
①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③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④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⑤法律、法規定的其他權利。
同時,根據《教育法》第四十三條,學生還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①遵守法律、法規;
②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③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④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
Ⅳ 教育法律法規之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一、學生的權利
具體來說,作為社會權利主體,青少年兒童主要享有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
(一)人身權
人身權是公民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內涵最為豐富的一項權利。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試中如果問到受教育者的最基本的權利,對應的是受教育權而不是人身權,因為人身權對應的是受教育者作為公民的最基本的權利。人身權主要包括下面四種,這里主要是以單選題的形式考察知識。
1.生命健康權
生命健康權是人身權的最基本權利,主要包括學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內容。有時在題目當中會遇到另一種表述:身心健康權。
2.隱私權
隱私權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這個知識點的考察主要牽扯以下幾種形式:教師和家長私拆學生的信件、日記。還有一種考法是教師公布學生的成績名次,也屬於侵犯學生隱私權的表現。
3.人身自由權
學校和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搜查侵犯的並不是隱私權,因為搜查會干涉到學生的人身自由。
4.人格尊嚴權
學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尊嚴,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這里凡是牽扯到體罰的行為都是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
(二)財產權
在財產權當中,考試涉及較多的知識點是著作權。如果題干中說明教師利用學生的作品發表論文獲獎,侵犯的就是學生的著作權。
(三)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權利。包括:參加教育教學權、獲得經濟資助權、獲得學業證書權、申訴起訴權、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權。
這里比較常見的考法包括:教師講不聽話的學生趕出教室,侵犯的就是學生的受教育權。教師讓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在家自習不用來參加公開課了,侵犯的也是學生的受教育權。
二、學生的義務
根據我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受教育者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
(二)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四)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這些義務是我國《教育法》對學生應盡義務的最基本要求。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多選題考察,有的時候會把權利和義務混在一起考察,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之間的區分。
Ⅳ 大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一、大學生享有的權利:
1、受教育權 年滿6周歲的兒童應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並受滿法律規定年限的教育,學校和教師不能隨意開除學生。
2、學習權:學生有權利在義務教育年限內在校學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侵犯或剝奪學生參加學習活動或者使用儀器設備。
3、公正評價權: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享有教師、學校對自己的學業成績、道德品質等進行公正評價,並客觀真實地記錄在學生成績檔案中,在畢業時獲得相應的學業成績證明和畢業證書權利。
4、人身權
身心健康權:保護學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
人身自由權:學校和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
人格尊嚴權:學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尊嚴,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5、隱私權:學校和教師有義務保護學生私人、不願或不便讓他人干涉的、與公共利益利益無關的信息或生活領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權利。
6、財產權
財產所有權:所有人依法對其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繼承權:依法享有的、能夠無償取得死亡公民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的權利。
受贈權:接受別人贈予的財物的權利。
二、大學生應盡的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
2、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4、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大學生應遵守的行為准則
一、志存高遠,堅定信念。
二、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培養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甘願為祖國為人民奉獻。
三、勤奮學習,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刻苦鑽研,嚴謹求實;積極實踐,勇於創新;珍惜時間,學業有成。
四、遵紀守法,弘揚正氣。遵守憲法、法律法規,遵守校紀校規;正確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敬廉崇潔,公道正派;敢於並善於同各種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
五、誠實守信,嚴於律己。履約踐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聯網;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誘惑。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了學生們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當前版本是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改。[1]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制訂機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發布日期
1986年4月12日
實施日期
1986年7月1日
當前版本
2018年12月29日修正版
快速
導航
法律全文
法律修訂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2]
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1] [3]
法律全文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學生
第三章學校
第四章教師
第五章教育教學
第六章經費保障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八章附則
條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第三條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Ⅶ 小學生的合法權益有哪些
1、人身自由權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碼、最基本的權利,是公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享受其他權利的先決條件。
2、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教育法》第九條第二款: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3、獲得物質幫助權
受教育者有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4、獲得公正評價權
受教育者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權,完成規定的學業或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權利。
5、申訴與訴訟權
受教育者有提出申訴或依法提起訴訟的權利。
Ⅷ 有關學生權利的法律
家庭保護
第十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第十一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路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
第十二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
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第十三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
第十四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並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十五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允許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結婚,不得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
第十六條 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
學校保護
第十七條 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未成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未成年學生全面發展。
第十八條 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
第十九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
第二十條 學校應當與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互相配合,保證未成年學生的睡眠、娛樂和體育鍛煉時間,不得加重其學習負擔,不得延長在校學習時間。
第二十一條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建立安全制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採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設施、場所中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學校、幼兒園安排未成年人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二十三條 教育行政等部門和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根據需要,制定應對各種災害、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的預案,配備相應設施並進行必要的演練,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第二十四條 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在校內或者本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發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應當及時救護,妥善處理,並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五條 對於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
依法設置專門學校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專門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專門學校的管理和指導,有關部門應當給予協助和配合。
專門學校應當對在校就讀的未成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
專門學校的教職員工應當關心、愛護、尊重學生,不得歧視、厭棄,放棄等。
第二十六條 幼兒園應當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進幼兒在體質、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諧發等教育。
Ⅸ 體罰學生侵犯了學生的什麼權益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侵犯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權,身體權,以及學生的人格尊嚴。要視其行為的嚴重程度,如果構成實際損傷,可以起訴其故意傷害罪。
Ⅹ 憲法和法律中規定了少年兒童有什麼權利,應盡哪些義務
兒童是未成年人,根據未成年的權利義務即可
未成年人的權利
1、受教育權。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權利,有權要求學校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有權要求學校採取措施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或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學生上課。如有的學校對違紀學生處以停課一周的處罰,實際上侵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2、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未成年人在學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其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應該受到保護。如教師對學生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學校校舍倒塌對學生造成傷害,校外人員進入學校對學生造成傷害等等,侵害了學生的 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
3、身體自由權和內心自由權。發生在學校的侵害該類權利的行為有;教師禁止學生上學、進教室、罰站等,放學後禁止學生回家,下課後禁止學生自由活動,教師要求學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觀點,強迫訂閱某種刊物、不允許自由閱讀等。
4、肖像權。學校在使用或對外提供有關學生學習、生活的照片作為贏利性目的的使用時,如果照片是以特定的未成年人形象為主題的,比如照片只有一個或幾個未成年人,學校必須徵得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的同意。特別是在進行有關違反校規校紀的宣傳中,最好不要出現未成年人的真實照片。
5、名譽權。未成年人年齡雖小同樣享有名譽權,學校或教師不得對其人格進行侮辱或誹謗。如有的教師上課時用言語侮辱學生,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都是對學生名譽權的侵害。
6、隱私權。未成年人的私人通信、考試分數排名等,只要是他(她)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都可以成為其隱私,受到法律的保護。
7、財產受到管理、保護權。未成年人在學校學習期間,其財產應該得到學校的管理和保護當學校沒有盡到保護職責致使其財產受到侵害時,學校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8、獨立財產權。財產不被沒收是未成年人對財產享有獨立所有權的基本內容,學校無權沒收其財產。學生上課看課外書或玩弄其他物品時,採取沒收的作法,實際上侵害了學生的財產所有權。
9、生活獲得照顧權。如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午餐,其衛生和營養應該得到保障,學生生病時應該及時得到救治,學生在穿衣、吃飯等方面應該得到指導等。
10、民事活動代理權。對於未成年人在學校期間不能獨立完成的民事活動,未成年人應該有要求學校代理的權利。但即使是買食品、學慣用品等行為,如果未成年人沒有提出要求學校代理,學校也無權代理。
11休息娛樂權。作為未成年人最大幸福的休息娛樂,應該成為其在學校的主要權利之一。學校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娛樂、休息,允許他們創造健康的豐富多採的校園生活。
12、獲得良好的校園環境權。《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的暫行規定》對校園環境作了明確的規定,學校有義務採取措施,使校園環境達到相關標准,以滿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需要。
13、拒絕亂收費的權利。學校向學生收取不該收取的費用,就意味著學校侵犯了學生特別是家長的財產權,學生和家長有權拒絕。
14、拒絕不合理勞動權。學校有權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勞動,但如果學校要求學生從事贏利性勞動或過重的體力勞動,學生有權拒絕。學生犯了錯誤後,罰其勞動,也屬不合理勞動,學生有權拒絕。
15、拒絕不合理校內外活動權。有些學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慶典活動,要求中小學生參加演出,屬於不合理校內外活動,學生有權拒絕。
16、榮譽權。未成年人在學校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如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獎,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稱號,學校不得阻礙未成年人獲得該榮譽,也不得隨意撤消或剝奪。
17、著作權。著作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學生在校期間的作品,應依法享有著作權。
18、平等對待權。未成年人在學校里有權得到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樣的對待,有權不受歧視。其中包括在入學和升學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在校學習和生活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受到公正評價的權利。
■未成年人的義務
國家法律在規定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廣泛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未成年人應當履行的各項義務。這些義務主要包括: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的義務。3、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的義務。兵役法第12條規定,根據軍隊需要和自願的原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參軍入伍。可見,部分未成年人在一定情況下也擔負著服兵役,保衛祖國的義務。
5、依法納稅的義務。未成年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一部分,與其他公民一樣,在符合國家稅法規定的情況下,也具有依法納稅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