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豁免與國際法律責任
1. 什麼是國家責任豁免
進入19 世紀後,隨著國際關系的發展,國家豁免問題開始產生。一些國家的國內法院出現了個人或法人起訴外國政府的現象。其實,國家管轄豁免的法律基礎最早可追溯至1234 年羅馬教皇格利高里九世頒布的一道名為「平等者之間無統治權」的教諭。最初,平等者指的是君主,後來也擴指國家。簡單地說,「平等者之間無統治權」的含義就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對其他主權國家實行管轄。不過,從理論角度看,國際法學界對國家管轄豁免的法律基礎還存在較大分歧。概言之,主要存在「治外法權論」、「尊嚴論」、「禮讓論」和「國家主權平等論」等理論。其中,「國家主權平等論」一直是各國公認的國家豁免的主要理論根據。它源於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主權」本質上具有對內和對外的兩層含義。「主權」的對內本質,傳統上被理解為具有「最高性」、「控制性」;而其對外本質,則通常被理解為具有「獨立性」、「平等性」。正如有的學者和老師所說的:「國家主權豁免是指國家根據國家主權和國家平等原則不接受他國管轄的特權。國家主權豁免是國家平等的必然結果。」所以,這也從一個角度表明了國家主權原則內在地包含了管轄豁免的要求。
2. 簡述國家豁免相關理論(何為國家豁免,主體和內容有哪些)
國際法上的國家豁免也稱國家主權豁免或國家管轄豁免。國家豁免泛指一國的行為和財產不受另一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管轄,即非經一國同意,該國的行為免受所在國法院的審判,其財產免受所在國法院扣押和強制執行。在國家豁免范圍這一問題上,主要有兩種主張:絕對豁免主義和限制豁免主義。「絕對豁免主義」認為主權國家之間是獨立的,平等的,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所以,國家的一切行為和財產無論其性質如何,均應享有豁免。「限制豁免主義」主張把國家行為依其性質或目的分為主權行為(亦稱統治權行為、公法行為或非商業行為)和非主權行為(亦稱管理權行為、私法行為或商業行為);把國家財產分為用於政府事務的財產和用於商業目的的財產。對於國家的主權行為和用於政府事務的財產未給予豁免,對於國家的非主權行為和用於商業目的財產不給與豁免。
3. 國際法的司法豁免原則
為產品的國際民事關系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當代國際法和復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問題已引起國家,不僅涉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法學者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國家豁免的國家豁免原則??是國際法的原則
得到確認的國家立法,司法實踐和國際條約,並在19世紀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法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如域外國際禮讓,相互說,國家主權,等等。 [1]然而,各國主權平等和獨立國家的外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不可侵犯性的理論。
國家豁免,也被稱為主權豁免的國家和他們的財產從外國法律,在外國法院的管轄范圍。國家豁免,包括司法豁免,行政豁免和稅收豁免。司法豁免權,其中包括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豁免。國家豁免的基本含義是:1。同意非外國的國家,一個國家的法院,應不招待在國外的被告的任何訴訟;一國接受了原告的訴訟在國外法院等,可以被直接相關受理的情況下國外的反申索; 3。一國法院不得強制執行的情況下,外國對。
國家豁免的原則,國家主權的延伸,是一項重要權利,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享有豁免權的國際交流,是一個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只有堅持這個原則,以維護和鞏固國家主權的原則,以確保正常的,平等的主權國家之間和互惠互利的交流活動。
在另一國法院的同意,國家應訴訟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
管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而不該國或該該國作為訴訟標的的財產。它包括的內容的豁免,豁免的國家,因為個人原因和特殊法律地位的國有產權屬物理。 [2]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由於所有權的主體,這一權利的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其物業的其他主權管轄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具有法人資格享受特殊的待遇。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外國公民,國家機關及其屬性(和領事財產),不得採取任何財產,應受到國家主權尊嚴不相容的措施,國有財產,無論在任何其他國家,特別的保護。應結合
管轄豁免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理解,與從執行法律豁免權,豁免,否則,我們將不能夠完整,全面地掌握這個概念。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不唯一的區別,但免疫相關的,一方面,他們有明顯的差異,有不同的含義,並分別與不同的國際民事訴訟階段,放棄豁免,並不意味著放棄其他兩免。另一方面,他們也緊密相連的三個來自國家主權的原則,共同構成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原則,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的前提豁免,一個國家只有在其他國家享有管轄豁免,這是,當然,享受在國內法律程序的豁免和執行豁免,同樣,只有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的法院放棄豁免司法管轄區提出的訴訟豁免和執行問題的豁免權。
國家作為國際法的原則和他們的財產,並享有管轄豁免的原則,國家主權,而不是例外的規則,[3來自任何的片面限制的做法是錯誤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原則不容許合理的例外,這個例外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場合。首先,各國一致同意放棄他的國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特殊需要和利益的基礎上,放棄管轄權排除溪泉,他們的方法:1。明確所拋棄的有關規定,條約,合同; 2。發生糾紛或之後開始的行動,明示或暗示的放棄。中國在1980年參加在1969年民事責任公約「油污損害承擔的義務,放棄管轄和執行豁免國有商人的判斷。應該指出的是,限制豁免的放棄豁免第三部分,這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問題,不應該混為一談,前者是由主權國家採取的舉措,是行使主權的表現,而後者則是其他國家對一個主權國家,是一種侵犯主權,第二個是由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採取報復措施。根據對等的原則,當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及其財產權利的司法管轄豁免,按照國際法的失敗,與應有的尊重,其他國家都有權採取報復措施,不給它管轄豁免。
國家豁免的理論和實踐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國際法中,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極具爭議的問題,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外交政策,從而對特定的應用,尤其是在發行的適用限制,國家學說和立法,司法實踐中存在嚴重的分歧。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早在20世紀,19世紀的結束,形成的理論和實踐的兩個主要類型。
(一)理論的絕對豁免權
說,理論的絕對豁免權,也被稱為絕對豁免主義,絕對豁免原則或絕對的豁免權,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的外交豁免的外國除非所從事的行為的性質,無論豁免,須代表絕對豁免奧本海姆,海德,英國DAI插頭菲茨莫里斯,李斯特,德國,埃文魯普,比利時尼斯,以及前蘇聯波古斯拉夫喬姆斯基等理論。奧本海姆, 「國家平等的影響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另一國。因此,盡管該國可以在外國法院起訴,但一般不能被外國法院起訴,除非是自願提交給法院的管轄權。 「[4]海德絕對國家豁免了非常肯定,他指出,」一個國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的司法管轄權,並沒有他的同意,任何國家都可以起訴它,這是公認的學說。 「[5]
國際慣例,採取絕對豁免理論的一些國家早在16世紀,並於1668年第一個承認外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判例。西方國家的19世紀初,通過其國內立法司法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實踐相互給予管轄豁免。[6]當時,美國,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實現絕對的豁免權。美國最高法院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在1812年在著名的「交易」的情況下,有一個「主權國家完全平等和絕對獨立的」為捍衛主權豁免的基礎,拒絕政府其他主權國家法國船試驗[在未來7],美國已經採取絕對豁免權,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無一例外地給出了絕對的豁免權,直到1952年,這個問題的國家豁免政策的變化,其他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和其他許多國家有相同的判斷,各國一致認可的,他們的財產享有管轄豁免。因此,年底前在19世紀,20世紀初,這個理論是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支持和廣泛在司法實踐中採用。目前,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絕對豁免權。
(b)限制豁免理論的
限制豁免理論,也被稱為有限的豁免的學說,有限豁免的原則,限制豁免說或職能豁免說,外國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應考慮其行使職能可能會主張國家行為,根據其性質或目的分為主權行為,行為規則和非主權行為,交易權的侵犯或私人行為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的行為在他的國家的權利或公共法律行為享有豁免權,第二類行為是無權。採取限制豁免理論在19世紀後期,他們的代表伏羲樂,羅蘭,巴爾,愛富泰爾,魏斯,斯皮里,和菲奧雷。
國際慣例,在義大利的第一個放棄的絕對豁免的理論,限制豁免理論。那不勒斯最高法院的裁決,於1886年確立的原則,外國在純私法范圍內的問題,不可能要求豁免,[8]在1887年,義大利上訴法院還主張有管轄權行為外國政府作為民事法律的性能。[9]從那以後,荷蘭,比利時,埃及,瑞士,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希臘和其他國家法院的判決已經採取了限制豁免理論來處理國家豁免和他們的財產,1952年5月19日宣布:「大老信」的結論「追求主權豁免原則是有限制的,未來的政策國務院」,[10]這標志著從絕對豁免轉向限制豁免。 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主權豁免法,限制主權豁免權,以法律的形式,1978年,英國頒布了」國家豁免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南非,巴基斯坦和其他國家還開發了國內也可以在這方面的法律。目前,奉行限制豁免西方工業國家,他們被分成的國內立法的形式,其理論編纂所訂定的國際條約有限主權豁免在這方面的國際條約:1926年「國有船舶豁免某些規則的公約「的統一,」布斯塔曼特法典,1928年,1933年的「羅馬公約」,1944年「民航芝加哥公約」1958年「領海及毗連區公約」防止劫持航空器,國際油價污染損害1969民事責任公約「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這兩種理論是不完善的,即使是在存在嚴重的缺陷或問題。絕對豁免權,限制豁免是不可靠的。特別是,理論在國際法上國家主權及其財產豁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促進和維持正常的國際交往的原則,建立絕對的豁免權。然而,傳統的絕對豁免理論的需要要克服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首先,該理論的科學性的字眼絕對豁免權。國家及其財產在外國享有「絕對的」豁免,太絕對國家豁免為原則的國際法律,允許合理的例外;其次,絕對豁免權的國有公司,企業享有國家豁免權的主體也偏向。這些頑固地堅持絕對豁免理論是不科學的,過時的。限制豁免理論不僅從理論上講,沒有根據的,並在實踐中是非常有害的:第一,國家主權的原則背道而馳的限制性豁免理論,忽略了國外的主權和尊嚴,更容易受到外國的抗議和報復,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國際關系和破壞國際和平,二,限制豁免的主權和非主權行為劃分的的理論不科學的行為,和標準的分類的問題,在實踐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帶來勒索和濫用上訴風的,因此, ,國家豁免的理論必須是完美的。
我們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和實踐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執行政策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和實踐,更吸引了全世界的重視和關注。
從理論上說,在「文革」中的國際司法判例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是不足夠的重視,缺乏廣泛的研究,我們的國際判例法的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大量的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文章和著作。自1979年以來,湖廣鐵路債券案有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司法管轄權的法院的內部狀態,這直接來自於國家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原則是主權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兩個國家由於特殊的法律地位的個人免稅額,也包括國有資產的豁免屬物。分為司法管轄豁免權,法律程序的豁免和執行豁免的豁免,本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企業做不享有豁免權; 3。取消排除或限制的豁免,獲得了一致的批評,但在同一時間,學者幾乎所有的,絕對的豁免權理論在實踐中已經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尤其是在當代國參與在國際民事和商事活動的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從一個國家自己的利益的國際經濟交往的發展,不能使用。[11]
在實踐中,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的管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並堅持國家主權豁免的原則,反對他國肆意破壞國家主權豁免原則的做法,並倡導當事人之間達成一個國際協議,以消除問題上的不同立場國家在有關國家的豁免權。一方面,主張,並堅持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它的行為,當然,享有的豁免權和財產,經同意,沒有任何外來的庭審中,在1949年的航飛機的情況下, ,1950年劉永好號「油輪的情況下,1953年的威爾??斯法哥銀行存款的情況下,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貝克曼訴案件,在煙火的情況下,1979年,1979年,湖廣鐵路債券案於1989年光華寮視屬何情況而定,我們的政府表明的嚴正立場。另一方面,中國法院將不被接受起訴外國國家和政府的情況下。但是,中國從來沒有說明絕對主權豁免。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和國家主權豁免的前提下,根據正常的經濟交流的需要,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協議或其他形式的具體案件或某些事項放棄豁免權原則。我們的代表在聲明中由第六委員會第39屆聯大的報告,黃嘉華國際法律委員會,「在過去的,正如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從來沒有所謂的絕對國家豁免,因為國家可以是明示的或默示的同意自願接受外國法院的管轄,或因為雙方同意採取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司法解決,而不需要「[12]。與此同時,中國主張國家豁免的范圍的國有及國有財產的行為。我們嚴格區分國有及國有財產的行為與國有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私人行為和財產是不利於後者的國家,在國外享有司法豁免權,不需要。
另外的立法實踐和條約實踐中,同樣的性能,我們要求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外交實踐。目前,在具體的立法的國家和他們的財產沒有特殊的豁免,但提供的法律原則,如第239的民事程序法,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外交特權和豁免的比爾「4,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條約」的做法,而堅持國家豁免原則??,承認,國家可以自願地放棄其豁免權,並想這樣一個豁免,以將奠定在該條約為基礎的國家的同意是可取的,如1958年的中蘇的商業和航海條約及配件有類似規定。此外,我們簽署或加入的國際公約,如1975年參與參加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1979年至1963年「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1980年,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等規定國家豁免公約」,中國也是適用的。
新國際秩序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下的理論的完美
交替之際的舊格局,未來的世界裡,去,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關繫到未來的世界和人類的命運,但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基於歷史經驗和現實,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個新秩序,包括一個新的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整體,在新的國際秩序的核心應該是所有國家的平等一員,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獨立的,是國際社會的。的基本內容的國際新秩序,包括:在全國擁有的權利以獨立選擇自己的社會,政治,經濟系統和路徑根據本國國情,任何國??家,特別是發展中是一個大國,不得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不應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對其他國家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不得不被任何借口侵略或吞並他國的領土,國際糾紛通過和平談判應該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的結算國際爭端的戰爭,國際關系可能不被壓力大,是小,強欺弱,富人欺負的可憐,國際事務應該是世界平等參與協商解決可以不成為的壟斷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任何一個國家應不尋求推強權政治4,改變舊的國際經濟關系,將其替換為一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等價交換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不能脫離適當的法律原則,規則和普遍適用的形成。改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必然要推動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理論在實踐中的絕對豁免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特別是在現代國家參加國際民事和商事活動已變得更加頻繁的情況下,從一個國家的國際經濟交流自己的利益之間的發展,和它是不採用。此外,在實踐中,一個的黨國家限制豁免原則,他們認為不應該的行為或物業管轄的豁免,而其他國家,自己還忽略了實際的原則,堅持絕對豁免權,放棄彼此的國家相應的行為或該財產的管轄范圍,顯然是幾乎出了繭[13]。的限制性豁免權理論,刪除的豁免理論和批評是一致的。因此,國際法學者主張放棄的點查看的絕對豁免權,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的措辭:國家及其財產在國際民事訴訟中享有司法豁免權是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可以幫助保證正常,平等,互利,主權國家之間的交流。然而,這並不是說,堅持這個原則在民事活動中,可以通過條約,協議或合同,自願放棄,獲得不同的觀點和實踐兩個派系之間的妥協和調和[14],或者主張被遺棄的國家的原則,互惠的基礎上,決定是否給予豁免的管轄[15]的一個特定海外國家在條約或其他協議的情況下。
國際法律學者已經注意到了應對的司法管轄豁免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理論是完美的,為了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需要。至於如何改善,但由於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沒有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筆者試談一些粗略的看法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的完美。
必須完全克服的缺陷的絕對豁免的理論,並完全否定的限制免疫理論,雕刻出需要滿足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世界的根本利益的,並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國際社會為解決國家管轄豁免的新途徑。
2。堅持的原則查看來自世界各地的做法,無論是實施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絕對豁免權,或西方發達國家實施限制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國家主權豁免。 ,主權國家享有豁免權作為國際法的一個原則問題,而不是例外。提高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你一定要堅持國家主權豁免的原則,這是根本的位置和出發點,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3。制定的國家豁免權的國際公約「。實踐證明,共同的談判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現代國際社會達成共識,消除分歧,解決爭端和的問題。世界應該堅持的原則,國家主權豁免的基礎上,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協商的精神,實事求是,求同存異共謀「,以務實的態度,充分協商,尋求各方共識,協議,可以接受,以便制定國家豁免的國際公約,以協調世界代表的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並使其收斂。國際公約國同意,自願進入或參與,反映各方的意志,明確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已穩定的規范性和約束力,不僅有利於操作和有關國家之間的國家管轄豁免制度及其財產的問題,而且還有助於防止和避免此類糾紛的產生。因此,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國際條約作為世界上的調整,國家免疫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必須是「公約」的目標,國家的基本原則,權利和義務方面,國家主權豁免和程序,解決爭端的辦法和程序,以及違反合同的責任等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
註:
[1] [2]黃進:國家免疫反應的研究,中國大學的政治學和法律出版社,1987年4?5,2。
[3] [14]倪征燠熱:「關於國家豁免的理論與實踐」,載於1983年國際法年鑒「6,29。
[4] [11]李雙元主編的「國際私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459463?464。
[5]海德:「國際法」(1947年),第1卷,813?814。
〔6 - 府學理念:「國際法教程,警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96頁。
[7]亨金沙克特:1980年版的國際法案例與材料」, 491至493。
[8]黃進:「在理論的極限狀態豁免權」,載「中國國際法年鑒」,1986年,279。
[9]韓正:國際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134。
[10]美國國務院公報,1952年,26,984。
[12]「中國國際法年鑒,1985年,643。
[13]黎則銳:國家豁免的前瞻性審查「上載」中國年鑒「國際法」,1986年,250?251。
[15]李雙元主編的「國際私法(沖突的文件)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頁至315頁。
原江海 - 1996年
4. 國家管轄豁免的國際法規則
2004年12月16日,第59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意味著大多數國家接受了「限制豁免論」,標志著一百多年來的「絕對豁免論」與「限制豁免論」之爭暫時達成了妥協,國家管轄豁免制度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鑒於我國政府已簽署該《公約》,有必要探尋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對策,以適應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潮流。
實踐中,國家主權豁免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方面,其中包括:一國不對他國的國家行為和財產進行管轄;一國的國內法院非經外國同意,不受理以外國國家作為被告或外國國家行為作為訴由的訴訟,也不對外國國家的代表或國家財產採取司法執行措施。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主權豁免又經常被稱為國家的司法豁免權。
一國如以下列方式明示同意另一國法院對某一事項或案件行使管轄,就不得在該法院就該事項或案件提起的訴訟中援引管轄豁免:(1)國際協定;(2)書面合同;(3)在法院發表的聲明或在特定訴訟中提出的書面函件,此即國家豁免的明示放棄形式。此外,如果一國本身就該事項或案件在他國法院提起訴訟、介入訴訟或提起反訴,則亦不得在另一國法院中援引管轄豁免,此即國家豁免的默示放棄形式。
5. 國家主權豁免的規定
第三世界國家在這方面的實踐較少。在拉丁美洲,1928年《國際私法公約》規定:各締約國的法官和法院對於其他締約國或其元首為被告的民事或商事對人訴訟案件無權管轄,但明示合意投訴或反訴案件則不在此限。根據智利、阿根廷最近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供的材料,它們接受國家豁免的基本原則。亞非國家這方面實踐不多,比較傾同於給予豁免。 限制主義傾向 即只對外國的公法上行為給予豁免,對它私法上行為所產生的訴訟則可予以受理,稱限制豁免。這一傾向從19世紀末已開始出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更為顯著。1892年國際法學會通過一項決議草案,規定在外國國家從事商業和其他一些情況下,不給予一般司法豁免。歐洲國家法學家如義大利P.菲奧雷(1837~1914)、法國P.福希爾(1858~1926)等也主張司法豁免只適用於外國國家的主權行為。
1926年,一些歐洲國家和個別拉丁美洲國家在布魯塞爾簽訂了《統一關於國有船舶豁免的某些規則的公約》,規定國家所有或由國家經營的從事客貨運輸的船舶及該國家本身均應服從與私有船舶同樣的責任規則,並應適用同樣的法院規則和訴訟程序。1958年4月,由80多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的《領海及毗連區公約》規定,沿海國有權對在其領海內停泊或駛離其內水而通過其領海的從事商業活動的外國政府船舶加以扣押或執行。蘇聯等幾個國家對此聲明異議。1972年5月16日,奧地利、比利時、塞普勒斯、聯邦德國、盧森堡、荷蘭、瑞士和英國簽訂了《歐洲國家豁免公約》,詳細地規定國家在什麼具體情況下不得主張豁免;法院必須審查引起爭端的行為是公法上的主權行為還是私法上的事務權行為,以便決定是否給予豁免。
除上述公約外,一些海運國家也在制訂旨在限制豁免的國內法。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根據聯大決議,從1978年起,開始考慮草擬「關於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條款,現在初步編纂階段。
6. 豁免權是什麼意思
豁免權,亦稱律師——當事人特免權,是證人拒絕作證權(Immunityofwitness)的一個分支,它是指律師對其在業務活動中得知的當事人的秘密可以拒絕作證的權利。對於律師在訴訟中享有刑事豁免權,西方國家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有明確的規定。盧森堡刑法典第四百五十三條第一章規定:「在法庭上的發言或向法庭提交的訴訟文書,只要與訴訟或訴訟當事人有關,就不能對它提出任何刑事訴訟。如英國法規定,律師有權對於當事人之間的秘密交談和通信,包括有關訴訟問題以及非訴訟的法律事務拒絕作證。日本《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律師對由於業務上的委託而得知的有關他人的秘密事實,可以拒絕提供證言。在德國,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因職業原因而享有拒絕作證權的人包括律師在內。由此看來,律師作證豁免實際上就是律師保守職務秘密的權利。這在1990年9月7日第八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犯罪待遇大會上通過的《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中得到了反映。該基本原則第八條規定:「遭逮捕、拘留或監禁的所有的人應有充分的機會、時間和便利條件,毫無遲延地、在不被竊聽、不經檢查和完全保密情況下接受律師來訪和與律師聯系協商。這種協商可在執法人員能看得見但聽不見的范圍內進行。」第二十條規定:「律師對於其書面或口頭辯護時所發表的有關言論,或作為職責任務出現於某一法院、法庭或其他法律或行政當局之前所發表的有關言論,應享有民事和刑事豁免權。」這是聯合國關於刑事豁免權的具體規定。第二十二條進一步規定:「各國政府應確認和尊重律師及其委託人之間在其專業關系內的所有聯絡和磋商均屬保密性的。」世界刑法學協會第十五屆代表大會《關於刑事訴訟法中人權問題的決議》第十四條亦規定:「一切證據調查必須尊重職業秘密特權。」《英格蘭和威爾士出庭律師行為准則》規定:「在通常情況下,律師對他在法庭辯論中的言論享有豁免權。」英國法律規定:律師在執業時,對第三者不負誹謗的責任;出庭律師在處理訴訟案件時,有不負疏忽責任的權利。按照英國學者解釋:作為當事人的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律師在訴訟過程中的任何言論都不受法律追究,即使他的言論帶有明顯的惡意,並且與他承辦的案件沒有關系,也同樣享受這種特權的保護,這種特權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不僅適應於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法庭所進行的訴訟程序,而且對於任何訴訟程序都具有同樣的作用。法國有一不成文的法律:不能在律師住所逮捕罪犯或被告人;警察局和檢察院雖然可以在律師住所尋找有罪行的文件,但不能尋找委託人罪行和過失的線索;律師與委託人之間的通訊,既不能被查封,也不能被拆看,受到法律的絕對保護。《香港事務律師執業行為操守指引》、《香港大律師執業行為守則》、《香港事務律師執業指令》中均有明確規定:「執業大律師和事務律師在出庭代理訴訟時,對第三者不負誹謗罪的法律責任。」
律師作證豁免權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維系委託人與律師之間的信賴關系,以保護委託人的利益,促進辯護律師順利履行職責。對當事人而言,如果律師行使作證豁免權,那麼當事人就因其秘密沒有被公之於眾而使自己的人身權、財產權免遭損害。對律師而言,如果當事人知道律師不能不顧當事人的反對而泄露當事人所說的內容,那麼當事人就會更加坦率地、完整地、真實地對律師陳述案件情況,而律師對案件情況了解越清楚、真實,就越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辯護或代理職責;如果律師不能保守當事人的秘密,當事人對律師的信任就會遭到破壞,律師與當事人之間委託關系的基礎就不存在,就沒有人再願意委託律師。
具體分類
編輯播報
赦免
豁免權就適用主體之不同,可分為司法豁免權、議會豁免權、外交豁免權、元首豁免權…等,依其豁免內容區分為刑事豁免權、民事豁免權及行政豁免權,通常較受人注意的豁免權為刑事豁免權,即因憲法上或國際條約(例如: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明定,受有此豁免權之人或團體,不受刑事追訴、無出庭作證之義務。
司法豁免權是給予法官或行政官豁免民事責任;議會豁免權又稱言論免責權,即議會豁免權,給予國會議員可以自由討論議題;外交豁免權內容包含刑事裁判之豁免,可不受駐在國刑事追訴,且享有行政與民事豁免,不受強制執行及處分;元首豁免權指總統除犯內亂或外患罪外,非經罷免或解職,不受刑事上之訴究,為刑事豁免權之一種。
綜上,享有刑事豁免權的種類有外交豁免權及元首豁免權兩種,其他豁免權的內容並不包含刑事豁免。
7. 國家主權豁免制度
法律分析:國家主權豁免制度是指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不受他國管轄。這是從「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這一羅馬法概念中引申出來的一項習慣國際法規則。實踐中,國家主權豁免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方面,即一國國內法院非經外國同意,不得受理以外國國家為被告的訴訟,因此主權豁免又經常被稱為國家的司法豁免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8. 什麼叫國家豁免權
政治豁免權是一個不準確的概念,一般媒體上用這個詞來說明一些國家的元首或者領導人所享有的特權。
這個詞在國際法上的准確說法就是:「外交豁免權」
外交豁免權指一國派駐外國的外交代表(不論是常駐代表或臨時使節)享有一定的特殊權利和優遇;豁免是指對駐在國管轄權的豁免,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權之內。按照國際法或有關協議,在國家間互惠的基礎上,為了保證和便利外交代表執行正常職務,各國根據相互尊重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原則,按照慣例或有關協議相互給予。外交特權和豁免本質上屬於代表的國家,而不屬於外交代表個人,因此個人無權自行放棄。其主要內容有:①人身、館舍、住所和公文、檔案、財產不可侵犯。②使用密碼通訊和可以派遣外交信使。③在駐在國使用本國國旗、國徽。④管轄的豁免。外交代表不受駐在國的刑事管轄,除非其本國政府同意放棄這一特權。外交代表一般享有民事及行政管轄的豁免。⑤免納關稅和捐稅,免除一切役務。外交官家屬也享有這種特權和豁免。1961年制定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對外交特權和豁免權作出了較完整的規定。
9. 什麼是國家責任豁免
國家主權豁免
(1)含義。是指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不受他國管轄。這是從「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這一羅馬法概念中引申出來的一項習慣國際法規則。實踐中,國家主權豁免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方面,即一國國內法院非經外國同意,不得受理以外國國家為被告的訴訟,因此主權豁免又經常被稱為國家的司法豁免權。
(2)主權豁免的范圍。20世紀以前,國家的一切行為和財產在外國均享有豁免,這稱為「絕對豁免原則」。但是,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之後,國家大量地參與跨國貿易、金融、投資等商業活動,絕對豁免原則使得外國個人或法人在與國家進行交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誕生了「限制豁免原則」。該理論主張將國家行為分為商業行為(管理權行為)和非商業行為(統治權行為),前者不享有豁免,而後者享有豁免。目前,限制豁免的基本觀點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學者的接受。
(3)豁免的放棄。
第一,明示放棄和默示放棄。前者是指國家通過條約、合同或聲明,事先或事後以明白的語言表達就某種行為或事項上豁免的放棄;後者是國家通過在外國法院與特定訴訟直接有關的積極的行為,表示其放棄豁免而接受法院管轄,包括作為原告在外國法院提起訴訟、正式出庭應訴、提起反訴、或作為訴訟利害關系人介入特定訴訟等。但國家為主張其豁免權而出庭闡述立場並不構成豁免的默示放棄。
第二,對於管轄豁免的放棄並不意味著對執行豁免的放棄。執行豁免的放棄必須另行明示作出。
10. 誰知道國家主權的豁免是什麼
國家管轄權 是國際法所確認的國家基本權利之一。是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行使國家主權的表
現。一般說來,國家管轄權包括以下4個方面:(1)領域管
轄權,又稱屬地管轄權。指國家對在其所屬的領域以內的
人和物或者發生的事件,除了國際法規定的外交特權與
豁免以外,有權依本國法律實行管轄。(2)國籍管轄權,又
稱屬人管轄權。指國家有權對一切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實
行管轄,而不管其居住在國內或國外。在實踐中,各國一
般均採用犯罪人國籍原則,即:如果犯罪人是本國公民,
國家就有權實行管轄。(3)保護性管轄。國際法承認,為保
護一國及其公民的重大利益,國家有權對外國人在該國
領域以外所犯的某種罪行實行管轄。保護性管轄適用的
范圍一般為世界各國所公認的犯罪行為。《中華人民共和
國刑法》第6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
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
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這就屬於保護性管轄。(4)
普遍性管轄。依國際法規定,對於某些特定的國際罪行,
由於其普遍地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全人類的利益,
所以不論犯罪行為發生於何地和罪犯具有哪國的國籍,
各國均有權對其罪行實行管轄。例如:戰爭罪犯、海盜、販
賣奴隸和毒品者、空中劫持犯等,均屬於國際法所公認的
普遍性管轄的范圍。上述4項國家管轄權中,以領域管轄
權和國籍管轄權為主,保護性管轄權和普遍性管轄權僅
具有輔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