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追究法律責任專業術語
1. 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還是權利
法律分析:追究法律責任的是權利,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是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保留追訴權後,如果是符合起訴條件的,就可以起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 追究法律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 「有權追究法律責任」用英文怎麼說
retain (preserve) the right to pursue legal actions (against XXX).
4.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內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容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4)有權追究法律責任專業術語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區別
一、承擔責任的對象不同:
1、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三者責任的性質不同:
1、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2、行政責任是一種政治責任,其性質屬於行政違法或違反行政紀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從行政上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是一種犯罪行為。
5. 追究法律責任」中「追究」一詞除了investigate還有更好地翻譯嗎
在法律用語中,investigate是指「to inquire into a matter systematically; to make (a suspect)the subject of a criminal inquiry」 ,因此其對應的中文應該是「調查、偵查、查問」;而prosecute是指「to commence and carry out a legal action; to institute and pursue a criminal action against (a person)」 ,其對應的中文應該是「提起訴訟」。從這兩個詞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investigate一詞主要是強調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調查工作,而prosecute一詞所強調的是對犯罪行為責任的追究行為。而在法律條文中,「追究法律責任/追究刑事責任」一般是在「情節嚴重,構成犯罪」之後,很明顯,調查工作已經完畢,責任已經分清,因此譯文中「追究」一詞的翻譯使用prosecute更為妥當.明道法咨詢公司廠房信息/股權轉讓/項目投資顧問/注冊海外公司/認證咨詢/合同翻譯
6. 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還是權利
法律分析:權利,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保留追訴權後,如果是符合起訴條件的,就可以起訴。起訴的條件有: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條件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7. 什麼叫法律追究
在行政法層面,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法律後果。在實現「某種不利法律後果」過程中,行政機關恰當掌握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便顯得尤為重要。就《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9年第10期刊登的《銷售劣質拼裝彩電如何處罰》所述案件,我認為,應在釋明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始能對案件的性質作出恰當的界定,並依職權給予處理。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可將其概括為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四項歸責原則。執法實踐表明,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地歸結法律責任,已然是正確、充分發揮法律責任功能,實現法的價值的必要條件。合法原則不僅指執法主體、程序合法,而理應包括責任法定。責任法定是指法律責任只能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如果現實發生的事實行為符合某一法律規范所預定的責任構成內容,就應認定該行為符合了一個違法行為構成。《行政處罰法》第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秩序的,行政處罰無效」,該條便是對行政處罰法定原則的規定,其中一個方面的涵義就是對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實施行政處罰必須有法定依據,法無明文規定不施罰。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時,應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范圍、方式來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至於是否追究法律責任,追究何種法律責任,怎樣追究法律責任也都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毋庸置疑,法律責任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公正原則體現的是對任何違法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但要全方位考慮,區別對待。《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本條的要義是,法律責任要與違法事實、性質、情節及損害程度相均衡,即通常所說的「罰過相當」、「罰當其罪」等,不能出於不正當的目的而做出畸輕畸重的行政處罰決定。有效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法律責任時,要對執法效能進行分析,追求執法收益的最大化。直白地說,就是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合理原則是指歸結法律責任時,要充分對行為人的心智、情感因素及其所處的周圍環境進行考量,以期真正實現法律責任功能即懲誡、教育等諸多功能,伸張法律正義之本。
再之,追究法律責任不能不談及法律責任的構成。法律責任的構成是法律責任的歸責條件,依法理,其由行為、心理狀態、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四要素構成。在四要素中,行為要素是前提條件,無行為便無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現象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態勢,而與此對應的是錯綜復雜的違法行為,進而反映在行政立法上,便是錯綜復雜的法律規定,這樣便出現了有時一個行為符合數個法律責任規定,有時數個法律規范又從不同側面對一個行為作出相同的法律責任規定。一般來說,單純的一個法律責任規定,是容易認定的。所謂單純的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以一個主觀故意,實施了一個行為,侵犯了一種法益的法律責任。但在執法實踐中,常遇有一個行為符合數個法律責任及數個法律規范對同一行為作出相同追究法律責任的規定的境況,此時,便發生了難以區分是一個法律責任還是數個法律責任及如何適用法律調處的情形,這就給追究法律責任帶來了諸多不便。這種情況在法理上稱之為競合。一是一個行為符合數個法律責任規定的情況,稱之為想像競合或觀念競合,此時的行為除具有多重屬性外,還可能造成多種結果。對於想像或觀念競合的違法行為,可按法律責任規定中較重的責任規定處罰,即擇一從重處罰,而不宜採取數種處罰合並執行的方式。此處的「較重」責任規定,當然是指違法者承擔的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較重的制裁,但也應對其實施行為的目的、手段及主觀故意惡劣程度通盤進行考慮。二是一個行為同時符合了數個法條規定的法律責任,從數個法條預先規定的內容看,也只能適用一個法條,當然排除適用其他法條的情況,此種情形稱之為法條競合。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等。
鑒於上述,《銷售劣質拼裝彩電如何處罰》中「某家電商行」的銷售行為分別符合《產品質量法》、《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所規定的銷售「以次充好」、「沒有翻新產品標識」、「未經3C認證產品」的法律責任的規定,系想像或觀念競合的違法行為。但就本案中第二種意見中的「屬於銷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的產品」的法律責任的認定,應有合法有效的檢測數據作根據,感觀判斷不足為憑。上述三部法律法規對相關責任規定,就本案的實際,熟輕熟重,不僅要從罰度上考慮,還要從罰種上考慮。《產品質量法》中「以次充好」的法律責任,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中,不僅有金錢制裁,還有沒收「違法」產品的制裁,這是《循環經濟促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所不及的,相比之下是較重的制裁,具有徹底糾正違法行為的強制性,也更能體現合法、公正、合理、有效的歸責原則。
8.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內屬於法容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8)有權追究法律責任專業術語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